清真餐饮一直以独具特色的烹饪技法屹立于世界餐饮之林。近日,有幸采访了我国清真餐饮界标志性人物,推动我国清真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进程的清真菜大师马志和。通过与马志和大师的深入交流,记者了解到他的职业发展经历、对清真菜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在清真菜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故事。 年少入行师从清真名家 1971年,年仅15岁的马志和被分配至北京东顺兴饭庄,从事后厨工作。当时的工作环境并不好,没有冰箱、空调,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大文豪苏东坡笔下的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出了绿水池塘中鸭群嬉戏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不过,诗句中的鸭并不是一种单纯供人观赏的禽类,人们饲养它主要还是为了食用,不仅吃法多样,滋补效果也是首屈一指的。 由凫到骛 鸭有家鸭和野鸭之分。《广雅》说:“凫、骛,鸭也。”凫是野鸭,骛是家鸭,古代对它们的定名是有严格区别的。《春秋繁露》记载,在汉代,张汤有一
晨曦微露,北京通州的荷塘笼罩在一层薄露之中。荷全身都是宝,不仅药用价值高,还能化身各种美食。为了让顾客享受一场丰盛的荷花宴,位于通州的北投希尔顿酒店青雅中餐厅为大家精心烹制了一道道荷塘美味。在这里,既能领略“青砖黛瓦映翠微,雅韵流香满庭芳”的中式美学用餐氛围,又能享受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 利用荷塘开启一场味觉盛宴 通州荷塘里的荷叶宛如被揉皱后又重新展平的绿绸,叶尖滚动的露珠轻晃了一下,顺
食品雕刻是中式饮食文化里“色”与“形”的极致呈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烹饪艺术的星河之中,历经千年沉淀,依旧散发着馥郁、悠长的魅力。食品雕刻的历史可追濒至宋代,《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瓜刻花样为花瓜”,充分展现了古人在饮食方面的高雅情趣。清代的《扬州画舫录》详细描述了用西瓜镂刻人物、花卉的工艺,此时的食品雕刻已具备了观赏艺术性。到了近代,据《江苏名馔古今谈》所述,扬州瓜雕突破了“仅作点缀”的
疱疹是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病,主要发生在躯干部位,如腰部、脑部、背部等,发病人群的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但目前有年轻化的趋势。 中医认为,疱疹多是因正气不足、痰郁瘀积、生热生湿引起的。从西医的角度看,其实疱疹病毒一直潜伏在神经节内,由于患者免疫力下降、过度劳累等原因,使得病毒被激活并通过血液蔓延,进而导致皮肤出现不良反应。 出疹前,患者一般会有一阵一阵的针刺感,部分患者伴有肤表麻木和皮下瘙痒等症状
在徐州汉画像石馆内,一块出土于铜山区汉王镇的石头上清晰地刻画着一位汉代厨师,他一手持扇,一手握着俩肉串,正俯身在炉子上方聚精会神地烤制。他的旁边还有许多人,有人正用刀切肉,有人在整理食材,分工十分明确。这方被命名为《庖厨图》的画像石,生动记录了两千年前汉代人的烧烤场景。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人类与烧烤的渊源远比我们想象得久远。考古证据表明,迄今约60万年以前,北京猿人已经掌握用火烤制食物的技能
有人说,一读《水浒传》就想起牛肉来,对此我深有感触。平日里翻看《水浒传》,读着读着,目光总是落到英雄们的饮食上。《水浒传》中描写的饮食生活虽然没有《金瓶梅》《红楼梦》里面那么丰富和细致,但若用心梳理,还是可以窥见部分古时生活,所谓拾零是也。由于《水浒传》版本复杂,每版的内容略有差异,本文所摘录的内容均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75年10月出版的那一版。 好汉们为何爱吃牛肉 《水浒传》的第五回中,
飘香千年的小米豆沫素有“小吃中的活化石”之美誉,它以小米为魂、杂粮为韵,经匠心制作而成,是一道既营养又美味的佳肴。在河北、河南等地,这碗融合千年技艺与地域风情的美食,在当地人的早餐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承载着数千年历史,凝聚着深厚饮食文化,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美食瑰宝,更是中华民族饮食智慧的结晶。 千年溯源 小米豆沫又叫豆沫、五香豆沫,是以小米面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的特色美食,其历史可追濒至三
小米煎饼是以小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传统面食,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作为中国传统面食的典型代表,小米煎饼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陶螯烙制工艺。并且,作为五谷杂粮的典型应用形式,小米煎饼的制作工艺与营养价值兼具历史传承与现代科学意义,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农耕文明记忆,更在现代健康饮食理念下展现出创新潜力。 历史渊源 小米煎饼的起源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河南荥阳点军台遗址发现了用于烙制饼类的
薄薄的面片浸润在醇厚的羊肉鲜汤中,再配以木耳、黄花菜、粉条和羊肉片等配菜,这便是闻名的河南烩面。作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河南烩面是中原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早已超越一般食物的物理属性,成为寄托乡愁情感与地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符号载体。河南烩面起源于何时、有何独特制作工艺、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和情感,下面将为大家一一道来。 烩之源流:中原面食文化的历史脉络 河南烩面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原地区的地理环境
在田间、荒地、绿化带等处,我们常可以看到成片成片的紫堇色小花,下部叶较小,呈三角状卵形或狭卵形,上部叶较长,呈长圆形、狭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一起围成莲座的形状,这种植物就是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Violaphilippica),别名野堇菜、光瓣堇菜等,是堇菜科堇菜属植物,因其花为紫色、根像钉子而得名。它是重要的民间传统用药,药用历史悠久。 中医认为,紫花地丁性寒、味微苦,归心、肝经,有清热
提到生姜,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它那辛辣、酸涩的口感。其实,“调味品”只是生姜的角色之一,其养生保健作用更为突出。 根据植物分类依据,生姜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的根茎,其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在中医体系中承载着解表散寒、温中止呕、解毒的核心功效。元朝吴瑞所著的《日用本草》中这样描述生姜的功效:“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
姜黄是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根茎可入药、入食,2019年入选国家卫健委《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 主要功用 中医认为,血脂升高、血液黏滞度升高、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等是气血瘀滞所致,当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治。姜黄则以其活血化、降黏降脂的功效,被誉为血管的“清道夫” 中医临床认为,姜黄性温,味辛、苦,入肝、脾经,具有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能,常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胁疼痛、经
胡萝卜是伞形科胡萝卜属的二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为主要食用部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元时始自胡地来,气味微似萝卜,故名。”虽然胡萝卜的外观和名称与白萝卜、青萝卜等相似,但胡萝卜的近亲却是香菜、芹菜、茴香等伞形科植物,而白萝卜、青萝卜属于十字花科,和白菜是近亲。那么,胡萝卜有何独特的营养保健价值呢? 中医认为,胡萝卜味甘、平、无毒,归肺、脾经,有健脾和胃、补肝明目、清热解毒、降气止咳等功
苦瓜(MomordicaCharantia)是葫芦科一年生攀援性草本植物,因味得名。虽然苦瓜的果实略有苦味,但是其“不以己苦与他物”,即与其他任何菜同炒、同煮都不会把苦味传给它们,因此又被称为“君子菜”。 中医认为,苦瓜性寒、味苦、无毒,入心、脾经,能够清热解暑、清肝明目、健胃解毒。成书于明朝的《救荒本草》首次记载了苦瓜,称其“救饥采锦荔枝黄熟者食囊”,意思是人们吃苦瓜里面的,并把它列为救荒食物
对于各类人群来说,蔬菜和水果不仅是日常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的关键因素。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促进消化、预防慢性疾病,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一次性购买大量蔬果,以满足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的饮食生活需求。此外,许多人把家里的冰箱视作“保险箱”,觉得只要把蔬果放入冰箱冷藏,就可以长时间保存,不用
“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这是明代专注于农学与植物研究的王象晋,在其所著的《二如亭群芳谱-果谱》中对西红柿的描述。 西红柿,亦称番茄、番柿、洋柿子、六月柿等,为茄科番茄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0.6—2米,茎易倒伏,浆果偏球状或近球状,肉质厚且多汁,口味酸甜。西红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被古印加人称为“粮食之母”,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藜麦具有高蛋白、全氨基酸、低升糖等特性,被誉为“超级食物”,正因此,20世纪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其选定为宇航员的理想太空食品。如今,藜麦已成为全球健康饮食的代表,尤其受到健身人土、素食者和控糖人群的青睐。 在我国,藜麦虽不属于传统五谷,但因其营养价值和主食属性,种植面积依然很大,是世界第三大主
很多人或许都听说过“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这句诞生于19世纪英国威尔士的谚语,至今仍被全球传颂。鲜为人知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医生真的会开出“每日苹果”处方来治疗肺结核。苹果究竟有何魔力,能成为健康的代名词?下面就让我们剖开这颗看似平凡的果实,探究它的活性成分及营养价值。 在古埃及、古罗马时期,民间常使用苹果帮助肠道消化、清洁牙齿。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药圃中种植了很多苹果树,有采摘苹果入药治疗疾
每至7一9月,田野里就会出现一朵朵朝着太阳微笑的金黄花盘,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它是朝气蓬勃的代名词,每当看到它,仿佛有一缕阳光照进心田,它就是向日葵。 向日葵的原产地为南美洲,明代时引种至中国,曾被冠以多种名称,如“丈菊”“西番菊”“西番莲”“西番葵”等。明代农学家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花谱三·菊》中附有“丈菊”条目,详细描述了其植株高大、花盘硕大、花色黄、籽实可种等特征,与今日所识向日葵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世称“范文正公”。据史料记载,范仲淹幼时随母改嫁到东邹平长山朱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邹平青阳醴泉寺读书期间,范仲淹每次离家去寺院,只带极少量的粟米。为了读书方便,范仲淹自备小锅、小灶,自己做饭。他总是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后,时间往往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已凉透并凝固成圆坨
在日常的家庭烹饪中,很多司空见惯的习惯其实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长期如此恐对身体健康不利。下面介绍厨房操作习惯中的10种常见误区,大家在进行家庭烹饪时需格外留意。 误区一:菜板生熟混用 大多数生鲜中会附着一定量的细菌和寄生虫,当在菜板上处理这类食物后,如不清洗菜板和菜刀,这些细菌和寄生虫就可能会污染其他食物,导致人体出现肠胃不适、肠道炎症和细菌性痢疾等症状。北京卫视的一个健康类节目显示,当菜板在
同事说他家酿了一缸葡萄酒,因为葡萄放得太多,酒都溢出来了,浓浓的酒香飘散在他家那条窄窄的小巷里。而他也没能抵挡住酒香的诱惑,喝了个酪酊大醉。我甚少喝酒,但是听了同事的描述却忽然很是羨慕,那满缸的葡萄酒,那透着幽邃的深红,再用大碗一碗接一碗地舀喝的酣畅,该是多么痛快淋漓。 我之所以对同事所说的葡萄酒感兴趣,原因有二。 其一是缘于我的父亲。父亲患有哮喘,这是年轻时落下的病根,每到冬季特别是在干冷气
“桂花飘香板栗黄”,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歌颂秋天金黄色的自然美景,而我却频频痴迷在软糯、金黄的板栗肉香里。我总觉得板栗是懂秋天的,深棕色的外皮和金黄色的内里无一不是秋日的专属颜色。可以说,板栗加重了我对秋的期盼。 秋意微起,糖炒板栗的铺面就充斥在大街小巷,板栗在高温锅炉里“卖力”地翻滚着,将秋天的韵味散发得越发浓郁。我常常觉得板栗摊位是不需要立牌子的,因为那诱人的板栗香就是最大的招牌,吸引着每一位过
芋头是蔬菜领域里不可或缺的一员,其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管子·轻重甲篇》中的寥寥数笔,为芋头在中国的栽培史拉开了序幕,使其身影初现于岁月长河。时光悠悠流转,到了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种芋第十六》中详尽记录了芋头的栽培技术,这不仅是农业智慧的沉淀,更是芋头融入百姓生活的有力见证。唐宋时期,文风昌盛,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芋头不再只是田间作物,而是化作诗词文章里的意象,被赋予了别样的
我是吃粥长大的。我出生在,吃粥是家乡的传统习惯。在我的记忆里,粥就是父老乡亲们的“家常便饭”,家家户户每天都会煮一锅粥,以备家人随时吃。宽裕家庭煮的粥会稠一点,困难家庭煮的就稀一点。在家乡,人们打招呼的口头禅就是:“得闲入屋吃碗粥咯!”吃粥,既是家乡人的自谦,也是常态。 20世纪70年代后期,农村能有粥吃已经很不错了。在我读小学的五年间,早餐就是一小碗粥,而且大多时候是用剩饭煮成的。不管是春夏还
从宁波火车站出来,在前往地铁的通道上,一幅巨大的灯箱广告让我停下了匆忙的脚步。广告画面里有一个被咬破口的汤圆,一股冒着热气、油黑发亮的芝麻正缓缓地往外流着,汤圆上方是一行大字“最馋妈妈的汤圆香”。顿时,我的心便楸紧了起来,想起了几时的味道,那是久违的妈妈的味道。 猪油汤圆是宁波最出名的美食之一,而我的妈妈是宁波慈溪人,很擅长做猪油汤圆。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妈妈做猪油汤圆时
早年,我曾在山区中学教书。一到星期天,学校食堂不开火,几个不回家的年轻老师就得自己解决吃饭问题。那时月工资才40块钱,大家只好凑到一起打平伙,有什么好吃的就拿出来与众人分享,有时也会凑钱买肉沽酒,跟几十年后流行的“AA制”差不多。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们四个人掏钱买食材,一起动手做了一锅猪肉蒸挂面。皖西南近大别山一带的人们差不多都会做这种吃食,大人做饭时,小孩就站在锅边看,多膘几眼也便记住了
我第一次听说巴河九孔藕,是在一个夏日的夜晚,外婆摇着蒲扇,给幼小的我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年,浠水巴河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一位善良的仙女路过,心生怜悯,便将手中的莲花宝座化作九孔藕,种在巴河芝麻湖。九孔藕不仅让乡亲们度过了灾年,还让巴河沿岸从此风调雨顺。那时的我不明白,为什么外婆讲起九孔藕时,眼里会闪着特别的光芒。 别地的藕为圆筒状,表皮呈老黄色,多节且有节毛,生吃有渣。而巴河九孔藕藕身
有一天,我在单位食堂的各色菜肴中一眼瞧见了那盆芝麻叶豆面条,欣喜之余赶紧盛了一碗。我一边品味着久违的美味,一边回想起儿时姥姥做的芝麻叶豆面条。 小时候物资不是很丰富,一到秋冬季就缺菜,所以每年七八月份时,姥姥就去地里“打”芝麻叶,留着没菜的时候吃。 记得某天一早,姥姥笑着对我说:“走,打芝麻叶去,给你做爱吃的面条!”我听后十分高兴,蹦蹦跳跳地跟着姥姥去了。我们来到南地里,一片绿油油的芝麻开
“”是一种传统的腌制工艺,用盐、酒和米粉等来腌制肉类、海鲜、蔬菜等。酸蚱肉是川渝地区的一种传统美食,其形朴实、其色淡黄、其味鲜香,入口肥而不腻,因略带酸味,故名“酸鮓肉”。 川渝酸蚱肉可谓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早年间,食物储存、保鲜条件有限,时间稍长便容易坏,而将食物进行自然发酵则能防止食物腐烂,并延长储存时间。酸肉就是在自然状态下利用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而成的一类乳酸菌型发酵肉制品,也是当年家家户
小时候,日子虽清苦,但家中却处处洋溢着温情。母亲总是变着法,用最普通的食材为我们烹制出满含爱意的饭菜,冲(chong)菜便是最独特的存在。 做冲菜的那天,母亲总会带着姐姐和我走进菜田。她专注地挑选鲜嫩的菜花尖,我和姐姐有时帮忙采摘,更多的时候则是在旁边嬉闹,即便踩坏菜株,母亲也只是微笑着责备几句。 采摘归来,母亲把菜花尖浸在清水中细细清洗,每片叶子都不放过,她说这样做出来的冲菜才干净、美味。接
我回到老家,少不了要去地里转一转、看一看。这个时节,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等蔬菜已淡出菜园,接替它们的便是眉豆。 眉豆的学名叫扁豆,有的地方叫娥眉豆,我的家乡叫眉豆,因形似一轮轮弯月,酷似二八娇娘那微蹙的柳叶眉而得名。 种植眉豆很简单,田边地角、房前屋后,或者是田坎边碗大的一抔土,挖个坑,丢几粒眉豆种子,用土覆上,若天旱浇上几瓢水,不几日就长出嫩嫩的幼芽。如果来得及,就给它立上几根树棍,搭成
那天在街头看见有人正在售卖玉米粑,是我很熟悉的用桐叶包裹着的那种,一下就触动了我的怀旧情思,想起了儿时乡下老家的玉米粑。 在我小时候,玉米是乡下人家除了稻米之外的另一种主打食物,不仅产量高,营养也丰富,可以做成各种美味的食品。大家最常吃的是“玉米羹”,乡人们美其名日“玉米汤圆”。先将用水调和好的玉米粉捏成状如小汤圆的小团子,再放入锅里煮熟,最后加些散玉米粉和糖搅拌均匀即可。这种“玉米汤圆”的出现
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考察学习期间,我吃到了别具风味的烧竹筒饭,深深被瑶家人的生存智慧所折服。 江华瑶族自治县山清水秀,竹林遍布,空气清新。在向导老盘的引领下,我们一行三人翻山越岭、涉水爬坡,看了茶园看药园,看了禽类养殖看蜜蜂养殖,又马不停蹄地去看旅游项目。接近中午的时候,大家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起来。眼见无处就餐,正在发愁之际,老盘让我们在一处溪水潺潺的小河边休息,他则取下腰间的砍刀,三下五
我自幼生长在涟淮水乡,那里河网纵横如织,东南隅有片三角汪塘。芦苇临风照水,菱角铺陈青盖,菖蒲与莲藕共生,像极了《诗经》中描绘的“蒹葭苍苍”的景致,更兼“菱叶萦波荷颭风”的诗意,让人顿悟诗与远方本在寻常巷陌。 蒲草不仅可编织出草席、蒲鞋,其花穗可作药枕,还可化作盘中珍馐,家乡甚至有“无蒲不成宴”的俗谚。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水中碧玉就是餐桌上的常客,清炒、烩豆腐、烧粉丝、炒千张,或与肉圆、蛋汤相佐,
初秋的晚风裹着月季的花香刮进院子里时,我们早把木桌搬到了屋檐下,并在井沿插上两根晒得干透的香蒲。点燃香蒲后,风里又多了一丝清苦的草木香气,蚊子们因为讨厌这股气息便离得远远的,我们也能吃上一顿不被它们打扰的晚餐。 这样对着满园绿意和袅炊烟的晚饭是别有风味的,可更有风味的是奶奶现做的那一钵子鸡蛋酱。 每当大锅里的红薯、芋头“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时候,奶奶就开始忙活起来。她会从鸡窝里捡来几个还带着温
“老家的山韭菜开花了,我上山采摘了一些,准备制成韭花酱,给你寄些过去尝尝鲜!”在电话里,母亲高兴地说道。她知道我最爱吃她做的韭花酱,所以每年秋天山韭菜开花时,她都要上山采摘 我们老家的山上长着很多山韭菜,稀稀落落地散布在山崖边、石缝中、灌木丛及杂草间。立秋以后,翠绿的韭举着雪白的花球,在秋风里轻轻摇曳,远远望去雅致又迷人。 采摘山韭花,有很多技巧。比如,要采摘花败后刚结籽的,那些含苞待放或刚开
秋风轻拂,天气渐渐转凉。此时,粮食已经归仓,花草渐次凋零,大地也在准备“休息”。漫山遍野中,依然灿烂地开着花的,只有在风中摇摆的蒲公英。 在我的家乡,蒲公英又被叫作“婆婆丁”,是颇受人们欢迎的野菜。小时候,母亲经常同村里的几位婶婶一起,选一个秋日的午后,拎着袋子和铁铲去山里挖蒲公英。蒲公英的根扎得极牢固,不管用多大力气去拔,大多数时候只能扯下几片叶子,所以大家都用铲子去挖,带着根整株挖出来。
早就听说东北铁锅炖好吃,我终于趁着空闲时间,在一个正宗东北农家院定了位子。 不巧的是,当日刮起了秋风,还下起了冰冷的小雨。我们跌跌撞撞地终于来到农家院,因为门外的气温稍低,窗上凝结着厚厚的雾气,迷蒙了窗外的世界。可屋中却是另一番天地,屋子中央,一口巨大的铁锅赫然蹲踞在灶台上。锅底柴火熊熊燃烧,騂啪作响,升腾起的热气弥漫于整个空间,锅中的汤汁正“咕嘟咕嘟”翻滚着,如同喧闹的沸泉。屋里暖融融的气息包
因工作关系,近几年我经常到一些项目建设工地去对接业务,每次我都要抽空去员工食堂转转,看看员工们吃的是什么菜、什么饭,找一找当年的味道。我发现,在如今的工地员工食堂里,饭菜种类可比原先多太多了,常见且颇受员工们喜爱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最受欢迎的当属红烧肉。那红烧肉呈褐红色,经过爆炒、炯、炖等烹饪工序后,大多呈“三段论”一厚厚的肉皮、冒油的肥腰、筋道的瘦肉,色彩组合分明。偶有萝卜、土豆与红烧肉相
趁着周末,我去乡下看望了大舅和舅妈,与他们聊往事时说起了我吃锅巴粥的糗事。没想到舅妈看穿了我的心思,笑着说:“今天我们就大饱一次口福,家里现成的食材和柴火都有,咱们煮一锅锅巴粥。”说干就干,她动作麻利地收拾好厨房,大舅从柴屋里抱来一捆柴火,准备生火煮锅巴粥。看到此情此景,我的思绪一下子飘回了小时候。 我小时候经常吃锅巴粥,可以说每天必不可少,但即便这样也吃不腻。那时候,每当母亲干完农活回到家,就
锅里的油在灶上逐渐升温,青烟丝丝缕缕地飘起。此时,新鲜、饱满的蚕蛹已沥尽水分,静候蜕变。当油温恰到好处时,将蚕蛹沿着锅沿滑入油海。刹那间,“磁啦”爆响直冲耳膜,密集的气泡如沸水般翻腾,紧紧包裹住每一粒蚕蛹。 火舌舔舐着锅底,油温的掌控在此刻显得十分重要,需得中高火,既不能温吞让蚕蛹变得软塌、油腻,也不能过猛使其焦糊、变苦。只见蚕蛹在热油中翻腾收缩,仿佛在承受一场淬炼。原本微皱的表皮渐渐绷紧,色泽
儿时住在乡下,记忆里家家户户门前的菜畦里总少不了几簇郁郁葱葱的芫萎。当细长的茎顶出现伞状花序时,米粒般的白花便星星点点地缀满枝头,它们在锯齿状的绿叶间时隐时现,宛如翠色绸缎上洒落的碎钻,又似晚风轻拂稻田时扬起的点点星芒。这般清丽脱俗的模样,若只唤作“香菜”岂非太辜负?唯有“芫萎”二字,方配得上这草木本真的诗意。古人取名实在妙不可言,“芫”是古韵流转,“萎”含草木清芬,恰似故人信笺上晕开的墨香,在炊
小时候在乡下,天还没亮透,厨房里就飘来粥米香。母亲用一把长柄木勺一圈圈地搅着砂锅,白气顺着窗缝往外钻,锅沿结着厚厚的粥油,母亲总说“粥油赛参汤”。那时的我不懂,为何家里人天天都要喝这样一碗稀汤寡水,直到长大后尝遍南北粥味才明白,原来这最寻常的饭食里竟藏着一部热气腾腾的中国史。 “粥”字造得实在巧妙。中间是个“米”字,两个“弓”字分夹左右,古人说这是米粒在沸水中舒展的模样,倒也极其形象。《释名》里
荸荠刚从田里被扒拉出来时,浑身泥污,黑不溜秋,很是难看,不经过好一番清洗,很难让人相信那竟然是能入嘴的吃食。然而,我对它却甚为偏爱,于街头巷尾不经意撞见了,总会忍不住买上些许。 《尔雅·释草》最早记载:“芍,凫茈。”凫芘是一种植物,东晋郭璞注释为:“(凫茈)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北宋药物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称:“乌芋,即经中凫茨,以其凫喜食之,茨草之别名,故俗谓之荠,语
在各种影视作品、纪录片中,导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用镜头记录下或喜气洋洋或潸然泪下的画面,带着观众一起感受人间的喜怒哀乐。在镜头之外,导演们与美食的羁绊同样藏着人生滋味。那些记忆鲜活的饮食往事,藏着创作灵感的密码,也藏着最本真的生活温度。 陈晓卿:从缸贴子到冷面江湖 陈晓卿总说自己“不是在吃,就是在去吃的路上”,这位《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的美食记忆,从安徽灵璧的童年开始就带着烟火气。 1
暮色漫过骑楼老街的琉璃窗格时,我正被海南三亚的暑气蒸得步履虚浮。转角处飘来一缕沁凉的椰香,像海风穿过椰林时抖落的露水,引着人往巷子深处寻去。藤编灯笼在木檐下轻轻摇晃,照亮鎏金的匾额,门楣垂下的风铃叮咚作响,应和着后厨传来的开椰声—“笃笃笃”,恰似海浪轻叩礁石。 跑堂少年端着青椰穿梭于方桌间,椰壳切口处凝着晶莹水珠。邻桌砂锅里腾起的热气裹挟着椰香,在吊扇的风涡里打着旋儿。老板娘掀开锅盖的刹那,清甜
一个假日的午后,怀着对“平乐十八酿”无尽的好奇与向往,我踏入了广西平乐县的榕津小镇。走在街头,偶遇一位老奶奶正忙着在自家门前晾晒各式各样的蔬菜,见我好奇地张望,她便笑眯眯地招呼道:“小伙子,来尝尝我们平乐十八酿吧,保证让你回味无穷!”老奶奶的热情让我无法拒绝,便随着她走进那座充满烟火气的小院。 小院中央摆着一张木桌、几把竹椅,简单而温馨。听老奶奶说,古时候有十八位罗汉云游至平乐,在尝过桂江鱼、品
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粉类小吃,多数粉食以大米为原料,重庆酸辣粉则是以红薯和豌豆淀粉为原料更加筋道、弹牙。嗦一口粉,粉条在口腔中左奔右突、上窜下跳,宛如与舌齿进行着一场热烈的战争。一碗下肚后,不仅肠胃得到了满足,心情也十分愉悦。 重庆酸辣粉有干粉与湿粉两种,前者经阳光晒干或机器干燥,质地干燥坚硬,需提前用温水泡发至软化才能烹煮;后者经漏瓢漏制成粉条后未经脱水,可直接下锅煮制。只见师傅执一大型漏瓢
潮州人爱蘸酱,是个融入骨子里的饮食习惯。 记得小时候家里招呼客人,或是家族聚餐,母亲吩咐我摆碗筷时总会叮嘱先摆上几只小碟,有酱料就添加酱料,没有酱料就全部倒上酱油,这已经成为固定的仪式搭配,不论最后有没有用上。据我观察,这种习惯跟潮州人的饮食有关。潮州人喜欢吃海鲜或其他原汁原味的肉类,如白切鸡、白斩鸭等,酱料不仅可以去除海鲜的腥味,也可提鲜、解腻。因此,潮州人发明了很多蘸料,为不同的菜肴搭配不同
北海老街斑驳的骑楼下,潮湿的空气里浮动着某种古老的咸腥。青砖墙面上爬满藤蔓,百年老店的鎏金牌匾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我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阵混合着虾饼焦香与米酒醇厚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一这座建在潮汐边缘的城市,正在用它的味觉密码唤醒每一个清晨。 老街深处的民间烟火 在老街拐角的虾饼铺子前,油锅“磁磁”作响,这家铺子的虾饼还曾上过央视。花甲老人李四姨手持竹箕,将刚剁好的银鱼、马蹄碎与木薯粉拌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种食物穿越千年时光,依然温暖着人们的肠胃与心灵,那便是高安挂面。 匠心传承的温度 高安挂面的制作,是一场与时间的“温柔对话”。天还没亮,人们便开始和面,力道要均匀,手法要老道。面团在反复揉搓中渐渐变得光滑、细腻,揉面人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手臂上的青筋微微凸起。这场景,让人想起米开朗基罗雕刻大理石时的专注。 揉好的面团被搓成粗条后盘在盆中,然后盖上湿布,像呵护一个熟睡的婴
提及金堂美食,往往绕不开兰烘糕。这种小吃始于清代,距今已有几百年,现已是四川成都的传统名小吃。 在我的传统观念里,成都这种以麻辣口味为主的城市,能够出现兰烘糕这样甜口的小吃是极其罕见的。为了一尝这种具有独特“气质”的小吃,我来到了。 清平街口郁郁葱葱的行道树下,氤氲着不一样的烟火。只见一片空地处撑着一把大遮阳伞,伞下是两个不锈钢案子,一边摆放着六个水桶大小的小炉子,里边炽热的炭火正酝酿着新
每次回老家北海公馆镇赶圩(意为赶集),我总是期待遇上牛脚子。 牛脚子,又叫酸柑、土柠檬,模样跟甜橘子有几分相似,仔细瞧就能发现它们的区别。牛脚子的个头要小一些,颜色也偏绿,自带山间灵气,散发着一种别样的质朴气息。 儿时,牛脚子果只要一元钱一斤。那时,这种果树在山林间还比较常见,每到果实成熟的季节,一个个饱满、圆润的牛脚子果挂满枝头,就像一颗颗绿宝石悬在林间。采摘果实的人也比较多,摘得少就自家吃
在赣西袁州的青山绿水间,飘荡着一缕令人魂牵梦萦的香气,那是慈化鸡飘散出来的。这道看似寻常却内藏玄机的乡土菜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果腹功能,成为袁州人味觉记忆中的文化图腾。当鸡肉与茶油、米酒在锅中相遇,当辣椒与姜蒜在热油中进发香气,人们烹饪的不只是一道菜,更是一段被味觉封存的地域文化史。袁州慈化鸡以其特有的烹饪智慧与风味语言,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永恒对话。 袁州慈化鸡的独特魅力
曾在央视反复播出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中有这样一段剧情:河南师傅魏福贵用一碗河南“妈糊”,挽救了季秀荣的生命。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说过“妈糊”,其实这是河南的一种民间小吃。 妈糊”最早起源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相传是由豫东、皖北地区的穆斯林兄弟创制的一道清真小吃,由于时间久远,现已无法考证。“妈糊”的主料是小米和黄豆,制作时,先用水分别泡发小米及黄豆,再用石磨分别磨浆,然后加水煮成糊状,食用前加食盐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的金街夜市悄然揭幕。这里是美食的天堂、潮玩的乐园、休闲的福地,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交融之地。穿梭于熙攘的人群,你可以尽情品味地道的安阳本土小吃,感受那份独特的味蕾盛宴。同时,也能在夜市的角落里寻找到那些充满古韵的传统文化元素,领略安阳夜市的别样风情。 金街夜市是“夜猫子”夜市,24小时不打烊,专为那些深夜觅食的食客们量身打造,随时干饭、尽情畅饮,
我国有很多知名酱菜,比如北京的六必居酱菜、河北保定的槐茂酱菜、江苏苏州的平望酱菜、陕西渭南的潼关酱菜等。其中,潼关酱菜曾是进献朝廷的贡品,在1915年举行的首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并得到大文豪鲁迅的青睐。 曾经的贡品 据说,潼关酱菜诞生于清康熙末年。当时,有一个名叫姚三才的山西人在潼关经营蔬菜和酱制品,因鲜笋不宜久存,便将其泡入酱缸中,取出后发现味道甚佳,经反复试验研制出潼关酱菜。后来
漫步在內蒙古赤峰街头,晨光熹微中升腾的烟火气总裹挟着一股独特的焦香一那是小米面与酥油在高温下“共舞”的芬芳,更是熏肉脂香穿透金黄饼皮的诱人气息。本地人熟稔地走进街边小店,一声“两个对夹一碗馄饨”的招呼,开启了几代赤峰人共同的味觉记忆。这种形似汉堡,神韵却深植塞北风土的“赤峰对夹”,早已超越单纯的小吃范畴,成为草原与农耕文明交融的舌尖史诗。 蒙汉饮食的巧妙融合 赤峰小米对夹的诞生,蕴藏着移民的生
贵州有一种汤,当地人从入伏开始喝,可以一直喝到白露,由于它的制作成本低廉,且制作过程省心省力,因此当地人又唤它为“省汤”。这便是用嫩南瓜与四季豆同煮的清汤一素瓜豆汤,制作时不用高汤、不加味精,喝起来甘甜可口,还具有补水、清热、解暑、减脂的作用。 仅仅有两种食材,这碗汤为何作用这么多、这么大呢? 首先,两种食材不仅热量低,且饱腹感强。其中,嫩南瓜的热量为23kcal/100g,四季豆为31kca
在古城西安的美食版图中,“葫芦头”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明珠,闪耀着千年传承的光辉。它与“药王”孙思邈的渊源,恰似一条无形的丝线,将美食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编织成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妙史诗,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美味“葫芦头”:舌尖上的一场狂欢 当一碗热气腾腾的“葫芦头”被端上桌时,如同展开了一幅精美的画卷。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白如玉、滑似绸的馍块,它们大小均匀,仿若被精心雕琢过的璞玉
周末归家,与妹妹聊起高三生活,谈及她每日起早贪黑奋发读书的壮举,再看到她困倦的神色,我不禁哑然失笑。我建议她喝咖啡或茶以提神,但旁边的阿姨却说:“不能喝咖啡,咖啡是会让人上瘾的东西。”我听后愕然无语,因为当初我上高三时,全靠喝咖啡来提神。 那时,我常从超市买来条状的速溶咖啡或瓶装的细小颗粒状咖啡,前者不用再加佐料,后者常常加糖或咖啡伴侣以调口味。在当时,我所在的小县城风靡一种玲珑茶,咖啡尚是
金银花,这株被药学名著《名医别录》记载为“忍冬”的植物,以其金白相参的花骨朵,在华夏草木谱中晕染出跨越两千年的茶事脉络。 金银花入药始载于汉末的《名医别录》,书中将其列为上品,“主治寒热,身肿”,为后世探索其价值奠定了基础。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金银花形态进行了细致刻画:“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两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