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往往侧重于“治疗”,即在问题发生后才进行干预。然而,这种被动应对的方式往往难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将心理健康服务从“治疗”转向“预防”,并构建起全员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成为智能时代的新要求。全员育人强调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更是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合作的机制,共同为学生的健
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基础教育阶段普及AI教育是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工程。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5月1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提出要“通过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适
2025年6月26日,《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以下简称《地方课程纲要》)公布,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 据悉,《地方课程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段要求、实施建议、组织保障”七个方面内容,并附上了不同学段的教学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校本实施模式,采用“三步走”的策略,逐步形成了“三层递进、动态响应、跨界融合”的教育模式,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深度融入课程体系,既注重技术原理的传授,又强调创新思维与伦理意识的培育,对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教育价值的不断提升,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必修内容。本文立足课标要求,对接《小学和中学教育AI素养框架》,构建了一个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为主线的三阶段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分别对应“工具应用一环境搭建一创新开发”三个层级,并结合具体课程单元安排,阐释了AI素养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的分层落实路径,为AI教育的系统化推进与本土化实施提供了结构样态与落地逻辑。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论文编号】1671-7384(2025)08-014-03 【摘要】为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发展,、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和出版社组建研究项目组,构建了大中小贯通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呈“Y”字形结构,基础教育阶段聚焦人工智能的基础素养,按小学、初中、高中形成螺旋上升的子体系,分别侧重兴趣认知、知识体系构建、深度探究与跨学科应用;高等教育阶段则培养
【摘要】2025年4月,特朗普签署总统令《推进美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全面规划了人工智能教育在K-12阶段的实施路径。在教育目标、实施机制、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师发展方面提出支持政策,以国家战略为牵引,以制度机制为保障,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了覆盖K-12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框架,体现了系统性、协同性与课程整合性的特征。
侯倩刘金安 陈春生【摘要】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储备人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兴国县依托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综合建设项目,大力实施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校内校外科技创新人才融合式培养机制,进行兴国县人工智能教育常态化落地的探索。
教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基地”主任,国家教材委员会科学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科技课指委副主任,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等称号,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
【摘要】依据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以数智创新激活育人新质生产力。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在开发数智课程体系、构建智慧校园生态、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师发展评价、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推动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学习”、从“经验教研”向“数据循证”、从“静态评价”到“动态导航”的转型,显著提升了学校育人效能。
【摘要】人工智能 + 教育,使教学从传统的标准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作为教师应审慎判断该转变,理性分析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本文结合推理型人工智能DeepSeek对未来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影响进行探讨,分别以教师及学生身份观察其对二者在教育与学习上的颠覆性影响,并基于这些改变浅析推理型人工智能对未来智慧课程构建的实践路径与价值诉求。
【摘要】本文聚焦科技与教育的互动关系,指出当前教育场域中存在“重工具轻素养”的深层矛盾:政策、技术、需求三重动力推动下,科技赋能(如智能设备、AI系统等)快速渗透并成为教育评估的核心指标,但科技教育(科学素养培育)的资源投入与能力建设却相对滞后。本文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整的人”,科技教育的核心在于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与责任意识的培育,而非技术设备的堆砌,并提出平衡发展路径:通过资源配置双轮驱动、教育评价素养导向、教育模式融合创新,让科技赋能成为科技教育的“工具箱”,科技教育成为科技赋能的“导航仪”,推动教育回归本质。
【摘要】本文聚焦如何借助智能批阅平台所具备的自动评分、详细评注以及数据收集等功能,精准洞察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对学生写作进行科学、客观且全面的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达成靶向教学的目标。通过搭建“智能诊断-科学评价-靶向教学”的习作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进而提升作文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从高中生信息伦理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和具体实施状况两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大部分高中生对信息伦理较为熟知,且认为有必要开设信息伦理课程,但仍有部分高中生对此比较陌生,存在信息伦理认知与行为分离的状况;高中信息伦理教育具体实施状况不容乐观等。针对以上现状及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升高中生的信息伦理水平。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探索构建了智能意识、智能知识、综合能力、智能责任4个一级维度和15个二级要素的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智能素养评价框架,并进行相关理论阐述,旨在为培养教师智能素养提供理论参考。
赵洋,安徽省江淮英才培养计划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安徽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名师工作室践行“做中学、学中创、创中悟”实践育人理念,立足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着眼学生技术实践能力提升,以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打造“三位一体”培育模式:以“名师引领课”为示范、“青年教师打磨课”为锤炼、“跨校联合教研”为拓展。工作室多次开展毫州市技术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工作室领衔人多次受邀做课程改革、课题
【摘要】教研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人工智能时代,呼唤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跨学科主题教学备受瞩目,跨学科教研应运而生。本文立足安徽省跨学科实践基地校一毫州市第二完全中学,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中通用技术跨学科教研实施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人工智能助力高中通用技术跨学科主题教学,促进学生知识整合与重构、思维发展与创新、学科实践与创造以及社会责任与担当。本文以“智能坐姿提示台灯”项目为例,探讨人工智能助力高中通用技术跨学科主题教学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的实施过程以及教学反思。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高中通用技术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赋能路径。本文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概念,阐述跨学科教学及其赋能阶段,以“智能输液报警器的设计”为例,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中通用技术跨学科教学的实践路径,即跨学科教学准备阶段:实现学习资源赋能;跨学科教学实施阶段:实现学习空间赋能;跨学科教学评估阶段:实现学习反馈赋能。此研究旨在助推学生工程思维发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与创新能力。
【摘要】随着教育数字化的不断深入,科研兴教已成为促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理念共识。学校革新学科组集体教研模式,推动数字化在集体教研中的创新应用,通过数字化驱动,优化分工备课;依托数字化手段,赋能课堂教学;采用数字化跟进,增值集体评课。这三步螺旋递增,着力提升学科组集体教研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助力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实践表明,数字化应用有效提升了学校学科组集体教研备课、上课、评课各环节的科学性、实效性和深度,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摘要】AI人工智能时代为项目化教学带来技术赋能与素养培养的双重机遇,但实践中存在工具理性与教育价值的张力、师生角色的模糊与挑战、伦理与公平性问题、评价体系的适应性滞后等困境。本文通过AI在项目设计、实施、评价的具体应用场景中探讨机遇,提出“重构教学目标、开发 ?Al+ 项目’融合范式、建立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三位一体的破解进路,为AI与项目化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
【摘要】本文通过“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浇花系统”编程项目的实施,探讨基于编程项目的高中生计算思维提升策略。通过构建问题情境、跨学科融合、团队协作共进、实施多元评价和鼓励自主探索五个策略,验证了编程项目对计算思维培养的促进作用,为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项目式学习提供实践参考。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其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基于面向学生发展、适龄设计以及技术与伦理协同三大原则,从多方面赋能课堂教学。借助人机互动任务的趣味性、知识内容的多样化呈现以及开放式问题探究的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技术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信息科技课程“游戏里的动作编码”为例,探究了AI智能体在课前精准备课、课中智慧互动、课后个性化辅导的全场景应用范式。AI智能体通过构建学情画像,提供实时反馈,优化资源推送,有效促进了教学决策的科学化与学习支持的个性化,显著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学习成效。
【摘要】为提升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利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数字化资源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目前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存在三个显著问题:一是课程的数字化资源专项建设不足;二是学生对数字化资源的了解程度不高;三是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仍然以传统的课堂口头讲授的方式为主,偶尔带领学生参与活动实践。基于现存问题,本文提出通过数字化资源支持实现教学创新的建议,主张教师在开展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时,要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理论研究,重视传统方式与数字化资源的融合,加强小组合作等,以提升信息科技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针对人工智能教育“易偏重技术、忽视人文内涵”这一课题,以科技与人文并重为理念,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小学五年级的“非遗瑰宝智能识鉴”项目式学习。项目引导学生在“玩中学”阶段体验非遗工艺和探索机器学习的奥秘;在“创中学”阶段设计与开发“非遗瑰宝”的智能识别工具,领略AI传播非遗的魅力。项目为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克服技术本位局限、实现育人目标多元化,提供了具体的实践路径与有益借鉴。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培养编程思维和能力的关键阶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青少年编程教学中的辅助应用场景和策略,重点介绍了如何借助AI技术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帮助教师优化程序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学习体验。
【摘要】本文以苏教版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无处不在的数据”为例,从教学目标与内容重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估与改进三个维度,探索了数据与编码教学的有效策略与实施路径,为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摘要】数据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已成为新的教育核心范式。本文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变革整体框架的构建,从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教研质量提升、教研管理模式改进、层次化作业设计和教学评价反馈等方面,梳理了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变革的实践策略。
【摘要】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在实施中存在教师学科视野局限、学生认知负荷高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持,但也面临调和学科差异、平衡技术赋能与思维激活等挑战。本文以“3D设计打印排箫”项目为例,探索生成式AI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的应用,提出“生成、验证、应用”的学习路径,“智能激发、人工优化”的创意生成,“反思、标注、辨析”的AI应用规范等实践路径,助力学生从“技术使用者”向“跨界创新者”转变。
【摘要】本文基于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本部高中“数字化赋能德育管理”的实践,从班级管理、学生活动、家校协同等维度,探讨人工智能技术是如何重构班主任工作模式,提升班级管理效果,达到学校育人目标的。实践发现,班级评价助手、德育数据中心、星级评价体系等工具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班级管理效率,落实了全员德育的目标。而AI伦理辩论、科创实践等活动则推动了班主任教育理念的更新。同时,教育科研等有效促进了青年班主任使用数字化能力的发展。文章最后提出,需关注技术伦理与数据安全,构建德育管理生态,为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摘要】本文系统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全方位重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评价体系。文章分析了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性,阐述了数字化赋能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总结了可操作的实施策略,反思了技术应用中的潜在风险,为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范式。
【摘要】本文分析了深度学习的理念和特点,并以人教版高中英语CulturalHeritage阅读板块活动设计为例,探究在AI互动教学环境中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指向学生深度学习。旨在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与信息技术等综合素养提升,同时也促进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素养的提升。
【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辅助教学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基于DeepSeek的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构建了课前框架搭建、课中任务探究和课后评价反思的教学链路,实现了地理、生物、化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合。以“探寻热带雨林的固碳功能”为例,任务驱动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单一学科局限,形成系统思维,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公民提供实践参考。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融入教育领域,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让真情自然流露”习作教学设计为例,从助力写作方法指导、优化习作评价反馈、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等维度,探讨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高学段习作教学中的实践策略,分析其优势,旨在为提升习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摘要】本文以“首都学生讲诚信”AI美术作品征集活动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AI在中小学诚信教育与跨学科学习中的创新实践。文章开篇阐述了“诚信”与AI融合的重要性与可行性;简述活动的设计,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在创作中理解诚信价值观,提升AI素养与创新能力,营造校园诚信文化氛围。活动深度融合多学科,通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解决问题及实践能力,有效促进跨学科学习。最后,文章提出应将相关学习纳入常规教学,加强教师培训,监管AI使用。未来研究可围绕AI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以及跨学科学习与社会需求的结合而展开,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新方向。
【摘要】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辅助教学应用,重点分析其在教学资源整合、个性化教学设计、智能习题生成及教学反馈优化等方面的创新功能;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如何提升教师备课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并针对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技术、伦理和适应性挑战提出应对策略。
【摘要】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展开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增强学习体验,还因使用了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而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深度融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使用时机的选择以及对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促进等几方面展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