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育种技术通常耗时较长、成本高昂,而单倍体育种通过单倍体的产生与染色体加倍,在极短时间内可获得纯合的双单倍体植株,极大地缩短了育种周期。通过全面梳理单倍体育种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重点分析了花药培养、花粉培养、胚珠培养、远缘杂交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在单倍体育种中的应用与挑战,同时探讨了该技术在分子育种和基因组研究中的前景。单倍体育种技术的成熟与应用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摘要: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质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健康水平。通过对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栽培方式等)进行综述,探讨与稻米品质相关的关键基因及其功能。此外,还总结了当前稻米品质改艮的主要途径,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基因编辑技术等,并对未来稻米品质研究的方向和挑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提高稻米品质、满足市场需求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价值。
摘要:玉米作为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整个山东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2004-2024年山东省玉米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分布等情况进行总结研究,分析和阐述了当前提升玉米单产水平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相应建议与思考,以期为各地有效推进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有效参考。
摘要: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花生产区,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稳居全国第一,对全国的花生供应乃至县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农民增产增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南省花生 55% 以上用于榨油,近年来随着鲜食花生的鲜美口感、营养保健作用被大众所熟知,鲜食花生的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增加。通过概述河南省鲜食花生的育种、栽培和加工现状,分析了河南省鲜食花生产业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发展前景,为河南省鲜食花生的品种选育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摘要:在社会经济稳步提升与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的背景下,随着居民膳食结构多元化需求的增长,消费者对于鲜食玉米的品质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甜加糯型鲜食玉米属于我国首创的鲜食玉米新类型,备受消费者青睐。甜糯双隐(三隐)性基因玉米自交系等中间材料是培育甜加糯型鲜食玉米的关键基础材料。在阐述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重点聚集于甜糯双隐(三隐)性基因玉米自交系的选育方法,梳理并总结了传统创制方法的应用特点与成效,助力推动甜加糯玉米产业发展。
摘要:山东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种业大省,农作物种业企业综合实力雄厚。近年来,山东省扎实推进种业企业扶优培强,农作物种业企业发展成效显著,2024年农作物种业企业经营业绩再创历史新高。通过利用全国农作物种业统计、产供需调度工作的相关数据和山东省农作物种业最新数据,概述了山东省农作物种业企业发展成效,重点阐述了农作物种业企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提出了促进山东省农作物种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摘要:我国林草品种侵权案件频繁发生,由于缺少健全的林草种苗全程溯源系统,无法为林草品种权保护提供支撑,急需建立高安全性的林草种苗全程溯源系统。通过梳理供应链环节,结合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理论(HACCP)梳理关键控制点,找到需要进行监管与记录的信息,并设计溯源信息收集模板;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林草种苗溯源系统总体架构,对种苗确权、种苗出售、种苗购买、种苗溯源查询功能进行系统业务流程设计。该系统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全产业链的种苗数据安全性,可以为品种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有效解决普通溯源系统的数据孤岛问题,实现种苗从产业源头开始的全程溯源。
摘要:随着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部署实施,种子安全被提升到新高度。以严惩种子制假售假为目的的销售伪劣种子罪成为涉种犯罪的典型罪名。通过对典型案例样本深入分析后发现,销售伪劣种子罪在司法认定中存在损失金额认定标准不一、伪劣种子认定标准不一、关联犯罪间边界不清、同案不同判现象突出等问题。解决销售伪劣种子罪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完善销售伪劣种子罪司法认定机制,需要完善损失金额的认定标准,并以实质标准明确伪劣种子的司法认定,同时需要准确区分关联犯罪间的边界,并切实纠正重指控、轻辩护问题。
摘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解决现代种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从多个维度全面提升我国种业企业的竞争力水平。通过聚焦科技型种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现行政策法规的深入剖析,结合种业企业发展特点,探究税收优惠政策在助力种业企业新品种研发、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税收优惠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旨在促进科技型种业企业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实现种业振兴,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摘要:通过系统阐述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泛在式学习方式及学社制育人模式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特征。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OBE + 泛在式 + 学社制”的三维融合育人模式创新架构。总结了青岛恒星科技学院采用该模式在种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该模式在涉农高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推广和应用,将有力地提高我国种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我国种业人才的竞争力。
摘要: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选育、推广对于我国优质强筋小麦的生产有着重要意义。以青岛市20多年的生产实践为例,通过对选择种植利用品种的品种数量、推广面积所经历的过程进行历史回溯,从品种特性、推广利用路径、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与价格机制等方面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推广与选育利用进行研究分析,总结经验、分析不足,以求对未来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育推广工作提供参考。
摘要:襄阳市作为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湖北省玉米种植核心区,玉米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0 万 hm2 以上,其中夏玉米种植规模达16.67万 hm2 ,并有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轻简化高效种植模式的快速普及,夏玉米籽粒机收的应用面积迅速扩大。然而,该技术推广仍面临品种收获期籽粒水分偏高、农机农艺协同不足、产后处理体系薄弱等关键问题。基于实地调研与试验数据,系统分析制约襄阳地区夏玉米籽粒机收的关键因素,从品种选育、装备研发、服务模式创新3个维度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为提升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提供决策支持。
摘要:通过分析冬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的背景与意义,就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冬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与整县制推进现状作了客观分析,指出了当前还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任务仍然很重、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丰产技术研究和推广还存在盲区、部分品种种性退化等问题。从提高高标准农田改造质量,大力推进机械化进程,优化栽培技术指导与服务,建立合理的群体密度结构,完善品种展示评价和退出机制,强化种子质量监管对单产提升的关键作用等方面助力当地冬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与整县制推进进程。
摘要: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对贵阳市现代种业现状分析发现:贵阳逐步构建了以“保、育、繁、选、检、推”六大环节为重点的种业全产业链生态闭环,但在种业创新能力、产业链条协同、种业人才培育等方面存在不足。据此,提出加强政策支持保障、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深化政企学研合作等加快种业振兴的对策建议,为当地现代种业发展提供思路。
摘要:多年来,青岛市即墨区作为现代种业发展的主平台和主战场,依托强劲的项目支撑力和辐射力,按照青岛市将即墨区建设成为全市国际种都核心区的发展要求,围绕全区蔬菜花卉种子、畜牧种畜种禽、海洋水产种苗等三大领域,以“科技引领、三链融合、开放创新”为统领,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全链条、陆海空统筹发展”的现代种业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种业创新高地,打造国内一流、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即墨区已落户44家蔬菜、花卉等种业企业,研发培育蔬菜、花卉种子500 余个。随着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的建设,制约种业发展的因素不断呈现。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探讨新的举措来摆脱种业发展掣肘,打通发展渠道,助力青岛市即墨区现代种业发展。
摘要:兴安盟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特别是玉米产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区域农业经济,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区域。然而,近年来受花期降水、政策引导、市场竞争加剧及新技术应用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地玉米种业面临的挑战逐年增加。以内蒙古兴安盟3家主要玉米种子生产企业(扎赉特旗罕玉秋实种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兴丰种业有限公司、内蒙古丰垦种业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研与政策梳理,通过仔细分析2024年盟内种业公司面临的市场需求转型、成本压力、生物育种技术短板等核心问题,从而提出当前形势下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政策引导是加快实现种业振兴的主要路径,为冷凉地区玉米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文山是三七的原产地、主产区和道地产区,享有中国“三七之乡”的美誉。文山三七种质资源作为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芯片”,其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是首要研究的课题。通过阐述文山三七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文山三七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种质资源保护技术体系、加快种质资源科研成果转化、加快种质资源良种普及推广、推动种质资源保护立法进程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旨在进一步为文山三七种质资源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促进文山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基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背景,系统分析滨州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现状与创新利用成效。结果表明:通过三级联动机制与“专业队伍 + 乡土专家”协同模式,累计收集种质资源276份,其中 62.3% 为粮食作物, 28.6% 为经济作物;建立了覆盖小麦、枣、梨等作物的种质创新体系,培育“裕田麦”系列新品种及功能性彩色小麦;但仍存在种质资源保存体系中的历史数据断层与资源流失、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尚待健全等问题。研究提出构建分级分类保护机制、强化公益性研究、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等策略,为区域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以12份西南生态区应用较广的外引玉米自交系和4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的玉米自育系为亲本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 NCII,8×8 组配64个杂交组合,分析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淀粉含量和容重4个品质性状的相关性、配合力和遗传参数,以期为优质玉米品种的定向选育和改良提供理论支撑。相关性研究表明,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容重正相关但不显著,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脂肪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容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淀粉含量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一般配合力分析表明,SH1070蛋白质含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突出,其他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综合表现较好;DT297蛋白质含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但淀粉含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不佳,SH1070和DT297作为亲本有助于提高杂交组合籽粒蛋白质含量;ZHO4和ST32的脂肪含量与容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在改良杂交种脂肪含量和容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初步鉴定出SH1070具有较高的玉米籽粒品质育种价值,其次是DT297、ZHO4和ST32。特殊配合力分析表明, SH1070×DT297.ZHO4×DT297 和 ZHO4×SCML0849 分别在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容重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具有较大的育种利用价值。遗传参数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淀粉含量和容重4个品质性状遗传均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相互作用,其中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
摘要:为鉴定水稻新品种的稳定性、丰产性、适应性及不同试验点的鉴别力,对2024年国家水稻品种统一试验(长江上游中灿迟熟A组)的12个水稻品种产量数据和14个试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AMMI模型分析和GGE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品种效应、试点效应及品种与试点互作效应对参试品种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分别占总变异的 4.23%,77.45% /18.32% ,其中试点的贡献率最高。通过AMMI模型进一步分解品种与试点互作效应,前3个互作主成分轴(IPCA1\~IPCA3)分别解释了互作变异的 30.44%.21.24% 和 14.69% ,累计贡献率达 66.37% ,为品种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依据。结合平均产量、品种稳定性参数 Dg, 试点稳定性参数 De 、AMMI模型、GGE双标图等的分析结果,高产稳产的品种包括千乡优9372、湘沅优5287、F优498(对照),试验点中鉴别力强的为贵州遵义、贵州贵阳、重庆南川。
摘要:为了筛选对茎点枯病和枯萎病具有抗性的芝麻资源,通过浸根法和灌根法室内接种2种病菌进行47份芝麻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通过浸根法和灌根法接种鉴定芝麻种质资源的茎点枯病抗性水平,芝麻种质资源的平均病株率分别为18.83%.93.56% ,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5.33、38.47;通过浸根法和灌根法接种鉴定芝麻种质资源的枯萎病抗性水平,芝麻种质资源的平均病株率分别为 48.86%.72.41% ,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 37.64,63.14 ;采用灌根法接种,芝麻植株发病更充分和稳定,能更反映出不同芝麻种质资源对茎点枯病和枯萎病的抗性水平。从47份芝麻种质资源中筛选出22份在2种接种方法中抗感表现较为一致的资源,其中HN093(大广白芝麻)对茎点枯病和枯萎病均表现抗病,HN094-1(石桥白芝麻)对茎点枯病表现抗病,对枯萎病表现高抗。双抗资源HN093(大广白芝麻)和HN094-1(石桥白芝麻)可作为中间材料,直接用于芝麻抗病育种。
摘要:为筛选适合辽西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高梁杂交组合,对25个高梁杂交组合13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个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 8.00%~27.01% ,单穗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各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株高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穗粒重、单穗重和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株高、单穗粒重、单穗重和穗粒数对产量影响较大。主成分分析在13个农艺性状中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 83.327% ,根据4个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值进行排序,排名前3位的是S14(G147A × NF21-R69)S23( G147A× 吉林2676)S24(哲 405A× 吉林2676)。聚类分析发现,在欧式距离为10处可将25个高梁杂交组合分为三大类,类群Ⅰ中的S12(G211A × NF21-R65)S17(哲405A×NF21-R111)S11(G147A ?×μ NF21-R48)S3(G147A x NF21-R01)S16(哲 405A×NF21-R105)S23、S24、S14综合性状较好,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和育种潜力。
摘要:为了明确西南伏旱稻区杂交水稻亲本的耐热性、培育耐热性强的品种,同时挖掘出耐热的优异水稻种质资源。通过大田分期播种,利用自然高温,对西南伏旱稻区选育的49个亲本材料进行开花期耐热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西南伏旱稻区各育种单位选育的亲本材料耐热性集中在耐热(3级)较耐热(5级)等级,占比达 75.51% 。从材料类型来看,恢复系强耐热(1级)耐热(3级)等级分别占 10.34%.72.41% ;保持系强耐热(1级)耐热(3级)等级分别占 5.00%.20.00% 。西南伏旱稻区各育种单位选育的材料耐热性整体中等偏上,恢复系耐热性强于保持系,需加强耐热保持系的选择。Q恢52、缙恢12、泸恢1611、神农4B等4份材料耐热性为强耐热(1级)等级,可作为优异耐热性种质资源材料加以利用。
摘要:为促进羊角椒产量提升和优良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应用,使良种能更快运用于实际生产,筛选出适宜江苏盐城沿海地区种植的羊角椒品种(系),2024年在江苏省盐城市沿海地区新洋农业试验站开展不同辣椒种质资源引进筛选试验。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盐红八号为对照,对引进的32份辣椒种质资源进行植物学性状、果实性状、产量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苏椒羊3号、苏椒羊12号、苏椒羊14号、衢椒5号和YHS20的商品性佳,这5个品种(系)株型直立或半直立,果色鲜红,口感辣或微辣,果型为长羊角形,果实的大小和重量适中,产量较高,适宜在盐城沿海地区进行试种推广。其他品种(系)商品性不佳或产量较低,可以在下一年筛选试验中继续观察,亦可留作杂交育种种质资源。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贵州省低海拔区域种植的粘型杂交水稻品种,为贵州低海拔地区水稻推广提供参考,以91份灿型杂交水稻为试验材料,通过农艺性状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1份粘稻杂交水稻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在 1.99%~17.69% 之间,有效穗数变异系数最大,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产量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筛选了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 80.51% ,表明这4个主成分可反映出91份粘型杂交水稻农艺性状的大部分遗传信息,是农艺性状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当欧氏距离为18时可将91份品种资源分成4个类群,分别聚集了10份、21份、17份、43份水稻品种;综合评价得分在 -2.33-3.72 之间,得分居前10位的品种分别是壮香优白金5号、旌优312、玮两优钰占、奥富优287、晶两优7818、宜香优2118、壮香优白金6号、华浙优281、晶两优1206、华浙优210,可作为贵州低海拔区域主推品种,助力水稻品种更新换代。
摘要:为探索庆阳市南部塬区油菜收获后复种玉米的可行性及筛选适宜玉米品种,开展了14个玉米品种的比较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玉米品种生育期在129\~136d之间,综合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筛选出远科105、先玉1483、庆科玉9号3个玉米品种。这些品种籽粒产量、鲜草产量分别达 11457.0~13519.1kg/hm2 和 49944.0~59437.5kg/hm2, 收获青贮饲料和籽粒纯收益可达10602.6\~14400.0元 /hm2 和11739.0\~15863.2元 /hm2 ,旱作种植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冬油菜一青贮饲料一冬小麦种植模式可实现新增一季作物产出,不仅能为庆阳市南部塬区草畜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饲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一年两熟,且产值高、经济效益好,可作为增粮增效复种模式;冬油菜一玉米一冬闲种植模式的复种作物产量高、效益好,可作为轮作倒茬模式进行利用。
摘要:为了促进湖南省新建高标准农田土壤肥力提升、作物高效施肥与水稻产量提高,在湖南省长沙市新建高标准农田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T1,CK)常规施肥(T2)常规施肥 + 亩施 250kg 商品有机肥(T3)常规施肥 + 亩施 500kg 商品有机肥(T4)常规施肥 + 亩施 750kg 商品有机肥(T5)共计5个处理,利用相关性分析、随机森林模型与回归拟合分析等方法,分析各处理的土壤肥力、籽粒元素、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培肥方式对湖南省新建高标准农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较大,其中商品有机肥施肥处理的土壤全氮与速效钾含量较T1处理分别增加 7.41%~20.16% 和 74.39%87.20% ,较T2处理分别增加 6.53%~19.18% 和 67.25%-79.53% 。不同施肥处理间水稻籽粒氮含量较籽粒磷、钾含量差异更显著,T5处理籽粒氮含量显著高于 T1,T2 与 T4处理;不同处理水稻产量呈现 T4/T5>T3>T2>T1 的显著趋势,其中T4处理水稻产量较T5处理提高 8.60% 。随机森林模型显示,穗长、有机肥施用量与株高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大;回归拟合分析发现,有机肥施用量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呈单峰曲线关系,推荐最佳有机肥施用量为 9180.00kg/hm2 ,此时可获得最高产量 9568.52kg/hm2 。因此,为推动湖南省新建高标准农田的土壤培肥进程,有机肥施用量建议以 9180.00kg/hm2 为宜。
摘要:为了制订远志种子质量分级标准,通过测定不同产地远志种子的真实性、净度、发芽率、生活力、含水量、千粒重、健康度等指标,对16份远志主产地的远志种子进行检验,使用 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初步制订远志种子的质量分级标准。结果表明,远志一级种子颗粒饱满、大小均匀,黑色或深褐色,有光泽,净度 ?90% ,千粒重 ?3.0g ,含水量?7.5% ,生活力 ?90% ,发芽率 ?85% ;二级种子颗粒较为饱满,颜色相对较正,较有光泽,净度 ?85% ,千粒重 ≥2.9g ,含水量?7.5% ,生活力 ≥83% ,发芽率 ≥70% ;三级种子颗粒饱满度欠佳,颜色深浅不一,光泽度差,净度 ≥70% ,千粒重 ?2.8g ,含水量?8.0% ,生活力 ?70% ,发芽率 ?55% 。研究中制订的远志种子分级标准,可为远志种子的质量评价和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云天花36号是菏泽市农业科学院以DQ1202为母本、冀0607-19为父本,通过杂交和单粒传法选育而成的食油兼用型花生新品种,具有生育期短、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等特点,于2024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PD花生(2024)370131。该品种脂肪含量 49.8% ,蛋白质含量 21.8% ,油酸含量 40.3% ,亚油酸含量 37.1% ,油酸与亚油酸比例均衡(油亚比1.09);生产试验每 667m2 平均英果产量 329.8kg ,籽仁产量 240.5kg ,兼具油用与食用价值。云天花36号的成功选育丰富了花生种质资源,为食油兼用型花生育种提供了新材料,有助于推动花生产业升级。
摘要:以燕麦品种中燕1号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改良三圃制(选择圃、株行圃、穗行圃、穗系圃、原种圃)在燕麦提纯复壮中的技术流程。重点探讨品种选择标准、三圃田种植基地建设规范、田间管理要点及良种繁育体系构建方法,为燕麦品种提纯复壮,特别是燕麦高 β- 葡聚糖特性的维持提供可推广的标准化技术方案。
摘要:玉龙优1901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德阳分院)利用自主选育的抗倒伏、优质不育系玉龙1A与自主选育的抗倒伏、优质、耐热恢复系泸恢1901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灿迟熟杂交水稻组合。该组合抗倒伏性强,丰产、稳产性较好,适宜现代农业轻简化栽培收获;稻米品质达到NY/T593—2021《食用稻品种品质》二级标准;2年长江上游中灿迟熟组区域试验稻瘟病综合指数分别为3.7、2.8,2年四川省水稻迟熟组区域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综合表现为中感。2023年分别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231012)及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稻20230005)。对玉龙优1901的亲本来源、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制种技术要点等进行了总结。
摘要:泓丰5505是北京新实泓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针对玉米生产实际问题,围绕稳产、高产、高抗、优质、宜机械化生产等育种目标,利用自选自交系HW1658与APH9278杂交选育出的玉米品种,在东华北及黄淮海地区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综合抗性强等特点,先后于2022年和202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玉20220006)和国家东华北中晚熟玉米区及黄淮海夏玉米区审定(国审玉20233154)。对泓丰550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制种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撑。
摘要:鲁棉361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非转基因抗虫棉鲁4027为母本、转基因抗虫棉鲁6269为父本杂交组配,经多年多代系统选育而成的转基因抗虫常规棉花品种。2021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审棉2021002,同年9月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21)第 236号;202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棉20231018。简要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和机采特性、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及机采示范。
摘要:品香优9205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德阳分院)选育的香型杂交稻品种,母本是自育香型、优质、高配合力不育系品香A,父本是自育耐热、抗病恢复系德恢9205。该组合于2020-202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灿迟熟组西南产学研水稻科企联合体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20100。品香优9205结实率 85.6% ,耐热性鉴定为3级,米质达到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优质二级;2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分别为4.1、3.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和稳定性,同时兼备耐热性强、高产稳产、米质优艮等突出优点。主要介绍品香优920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制种技术要点等。
摘要:黑农527是一个种皮浅黄绿色,种脐浅褐色的优质、高产、抗病专用型大豆品种,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与宾县裕农达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同培育。该品种以2009年江苏省审定的鲜食大豆品种日本晴3号为基础材料,在田间发现自然变异的紫花单株,经连续多代选择和鉴定,并于2015年决选稳定株行。2018年参加区域试验,每 hm2 鲜荚平均产量13727.5kg ,较对照品种东农57增产 11.4% ;2019年续试,鲜英平均产量为 14308.5kg ,较对照品种东农57增产 11.0% ;2019年同步参加生产试验,鲜英平均产量 13532.1kg ,较对照品种东农57增产 11.3% 。鲜荚籽粒粗蛋白含量 10.6% ,脂肪含量 5.6% ,可溶性糖含量 2.17% ;干籽粒蛋白质含量 40.79% ,脂肪含量 20.32% ,蛋脂总含量 61.11% 。2018-2019年抗病性鉴定结果发现该品种中抗大豆灰斑病。2021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豆20210049。
摘要:华星7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联合宁夏君星坊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于2011年以捷克高产种质资源Flanders 为亲本,采用EMS诱变处理选育出的纤籽兼用亚麻新品种,于2024年7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PD亚麻(胡麻)(2024)430010。该品种具有纤维、种子双高产,抗病、耐盐碱能力较强,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宜在甘肃、内蒙古、新疆、黑龙江、河北、宁夏、青海等亚麻产区推广应用。
摘要:亚盛1126是由甘肃亚盛种业黄羊河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亚盛种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亚盛种业集团种子研究院有限公司以自交系LKM43为母本、LKF23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早熟玉米新品种,于2025年2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玉 20253016 2023年参加甘肃茂隆玉米联合体早熟组区域试验,2024年参加甘肃省益农玉米试验联合体早熟组区域试验,2年区域试验每 667m2 平均产量 756.1kg ,比对照德美亚3号增产 7.4%;2024 年参加甘肃省益农玉米试验联合体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833.2kg ,比对照德美亚3号增产 7.4% 该品种综合表现突出,具有高产、稳产、籽粒大、品质好、适应性强等特点,适宜在甘肃省海拔 1800~2000m 的早熟春玉米区种植。
摘要:陇牧2号是以不育系B2A为母本、恢复系107R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光敏型饲草高梁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优点,于2024年12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高梁(2024)620100,适宜在甘肃中部、西部和东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区及相似生态区春播种植。
摘要:漓油312是以桂花37为母本、桂花 36/ 全州小籽花生优良品系材料 Fs (2012M31)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于2025年初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花生(2025)450018。该品种在2021-2022年广西花生联合区域试验中,每 667m2 英果平均产量 237.93kg ,比对照桂花21增产 6.59% ;含油量 52.29% ,蛋白质含量 23.2% ,油酸含量 76.8% ;中抗锈病、叶斑病、青枯病。
摘要:尊农621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襄阳尊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异地穿梭选育而成的中强筋小麦新品种,系谱为:贵农21/川麦 30// 川麦 42 。该品种对条锈病具有一定的抗性,耐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抗倒伏;籽粒白色、角质,外观商品性好;产量稳定,2年区域试验每 667m2 平均产量 427.80kg ,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 6.60% ,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428.80kg ,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 8.16% 。于202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鄂审麦20241011。
摘要:云豌11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半无叶型豌豆新品种,母本为从澳大利亚引进的优异种质资源L1413,父本为从青岛引进的育成品种科豌1号。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广、产量高、适宜机械化、中抗锈病等特点,是一个干鲜兼用型豌豆新品种。于2025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豌豆(2025)530015。
摘要: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麦茬大豆种植是该地区主要的大豆栽培模式之一,但目前正面临着单产水平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结合黄淮海地区气候特点和麦茬夏大豆生产现状,从品种选择、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出一套麦茬夏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提高黄淮海地区麦茬夏大豆产量和品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摘要:传统人工栽培水稻模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成本高、费用大,影响水稻种植效益。而将全程机械化高效技术应用于水稻栽培中,具有省工、省时、省地、省成本的优势,进而可实现水稻提质增效的目标。着重对山东省水稻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的意义、优点及其具体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水稻增收增效提供技术参考。
摘要:基于粮食安全和经济效益双核背景下,以河西灌区生产实践为例,综合小麦种植机械化整地、基肥施用,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要求、滴灌带布设,灌溉制度,病虫草害防控,测产及收获,后茬复种等环节,论述了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及后茬复种全程技术,形成了河西灌区标准化、现代化、机械化的节水增粮高效模式,以期构建现代粮食作物高效节水体系。
摘要:泰安市岱岳区作为农业大区,在作物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推动当地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岱岳区作物新品种推广与应用现状,总结出如农民接受度低、推广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包括加强宣传培训、完善推广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产学研合作等在内的针对性解决对策,旨在促进岱岳区作物新品种的有效推广与应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摘要:种子加工机械具有独特的工作性质,在工作时会出现设备故障,例如局部或组件的性能丧失或降低等问题,造成生产中断,必须进行修理或调节才能使其正常运转。为此,企业技术人员应全面地剖析事故的成因,为制订可靠、高效、可行的排错方案提供依据。
摘要:针对民化镇线椒种植中的病虫害问题,探索集成化防控技术体系。生物防治技术降低化学农药用量 35% ,智能监测系统实现病虫害识别准确率达到 92% ,生态调控使连作障碍发生率下降 50% 。通过“天敌控害-精准预警-生态修复”技术集成,构建起适合山地环境的线椒绿色生产模式,示范区增产 18.7% 。
摘要:以河南新乡为研究区域,探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实现高产高效的种植技术体系。通过分析品种选择、播期调控、水肥协同、机械化生产等关键环节,提出适应黄淮海平原气候特点的周年生产技术路径。研究表明,优化品种搭配、精准水肥管理及全程机械化作业可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小麦玉米两作周年单产提升,为河南地区粮食产能提升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于四川而言,这个新时代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新时代。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柠檬产业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于安岳县而言,新时代柠檬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坚持科技创新、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产业融合、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走一条更具四川农业经济特色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