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每每触碰到文学一词,就会想起曾为一所大学作文学讲座时的比喻:最浅又最深的河流。就像此刻,早春的阳光,穿过窗外一枝紫玉兰的摇曳,鲜亮我的文稿《文学,灵魂中的星辰》,令我想到了故乡的滹沱河,想到了无数次歌唱过的黄河。 文学,最浅又最深的河流。言其之浅,文学总是从任何一个切口浸洇我们的生活。她记录着我们生活的风花雪月,满载着我们生命的痛苦和快乐。论其之深,“云深不知处”,我们无法抵达文学风平浪静而
[摘 要] 俄罗斯新生代女作家古泽尔·雅辛娜的长篇小说《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分别塑造了祖列依哈和姚木兰两位历经磨难并最终觉醒的女性形象。从苦难环境、日常生活、爱情婚姻等角度分析身处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两位女性在自我觉醒和成长中表现出的异同之处,并指出其背后的文化动因,以此深刻认识当代女性的问题。 [关 键 词] 《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京华烟云》;女性成长;中俄文学
[摘 要]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讲述的是数位女性或主动或被动地生存在权力的网络中,并被权力之网压缩全部自由与反抗空间的故事。小说中,玉米主动追求权力,玉秀被权力的起伏裹挟着前进,而玉秧则是从始至终被权力压迫的一方。以毕飞宇《玉米》三部曲作为切入点,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文本建构的世界中“权力的运作方式”,来论证权力是如何以一种多元的、弥散的形式存在于男性和女性之间、家庭内部、女性和女性之
[摘 要] 汪曾祺晚期小说《小孃孃》蕴含着深厚的古典意味。作品通过淡化死亡意识、展现性自由倾向,运用刺绣式的修辞,深刻地描绘了普通人的爱恨生死与命运波折。汪曾祺依托古典文化,以互文手法探讨死亡议题,体现其对生存意义的重新发现与追求。在性观念书写上,他崇尚自然人性,展现和谐、节制、恰当的审美原则。同时,汪曾祺擅长运用修辞手法,融合古典文学中的“意”,以细腻精妙的语言编织出富有美感和深意的文学画卷。
[摘 要] 《边城》和《死水微澜》均以婚恋作为小说的核心叙事线索,但在具体的婚恋书写中,《边城》表现为一种纯粹且含蓄的理想婚恋形态,指向沈从文细腻的自我言说,而《死水微澜》则呈现出一种世俗且张扬的市井婚恋面貌,并由此反映宏大的公共历史。两部作品差异化的婚恋书写模式,不仅折射出作家迥异的创作意图,更为解读边地文化基因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路径。 [关 键 词] 《边城》;《死水微澜》;婚恋书写;比
[摘 要] 文学必须以行动的方式存在。在鲁迅这里,文学是一种存在方式,用行动来定义。鲁迅曾一度陷入绝望,通过创作《彷徨》的文学行动,他不断直面自我,冲破绝望,最终走出彷徨,走向新生。于此,《彷徨》中不只是向生而死的绝望,更有向死而生的希望。 [关 键 词] 《彷徨》;向死而生;文学行动;鲁迅文学;绝望 引言 《彷徨》的底色向来是无聊、痛苦与虚空,然而,倘若仔细切磋琢磨,字缝之间,明暗之
[摘 要] 陆文夫的小说多关注苏州小巷的市民生活,以地域风情和民俗美学意蕴取胜。在其小说《美食家》中,陆文夫以“吃”切入,精心刻画了一系列苏州饮食文化民俗意象。在民俗学视域下,举例分析这些苏州饮食文化意象,并对其审美意义进行阐释,进而揭示作者在饮食文化意象背后的批判与再思考。 [关 键 词] 陆文夫;《美食家》;民俗学;饮食文化;苏州 引言 陆文夫的大部分创作都以苏州作为描写对象,以市
[摘 要] 清代江南具有深厚的艺术人文底蕴和开放的水乡自然环境,形成了成熟的书画流通市场,鬻画治生成为江南文人谋生的合理路径。底层文人蒋宝龄流寓江南各地三十余年,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卖画治生,坚持审美的自我标准,追求创作的独立精神。其作《琴东野屋集》书写了蒋宝龄治生江南的忧乐体验,传达着诗人的心迹言说,展现了江南底层文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 [关 键 词] 蒋宝龄;《琴东野屋集》;底层文人;
[摘 要] 在文学空间与地域空间关系紧密的背景下,按中晚唐五代、北宋、南宋三个阶段划分,以“地域—文学研究”的视角,尝试探究唐宋词中江南地域书写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与变化趋势,以及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通过分析这些地域空间书写与江南地域本身特色、词文体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实际等多元要素之间是如何互动关联的,整体性地研究江南这一区域、这一意象在特定时期特定文学文类中的形象,以及文学与地域文化之间具体的互动关
[摘 要] 在歌德的著作《浮士德》中,女性形象具有高度的文学内涵和象征性。玛嘉蕾特象征着浮士德的本能欲望和爱情追求,海伦象征着古典审美理想和诗学理念,众母则是世界本源的创造者。通过对三者的分析,探讨《浮士德》中女性形象的象征性。 [关 键 词] 歌德;《浮士德》;女性形象;象征性;玛嘉蕾特;海伦 引言 《浮士德》作为歌德的代表作,创作过程历时六十余年。其不仅寄寓了歌德本人的政治理想和文
[摘 要] 作为话语模式的一个范畴,非叙事性话语常与作品的叙述者及其背后的隐含作者有着密切联系。在小说《长恨歌》中,王安忆大量采用非叙事性话语“侵入”文本,用议论性话语表明叙述情态,用自由间接性引语揭示人物心理,用介绍性文字填补叙事空白。非叙事性话语虽然游离于情节之外,却是叙事性文本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判断和价值立场,又反作用于文本,体现了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自由性和先锋性。
[摘 要] 悲剧的“净化”作用,又可称为“卡塔西斯”作用。关于“净化”作用的内涵,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基于《美学散步》以及一些西方哲学家的悲剧理论,对悲剧的“净化”作用展开新的论述。以《美学散步》里的“悲剧”理论为起点,从情绪情感、道德伦理、个人本能、社会建构思维、悲剧净化背后的美学观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 键 词] 《美学散步》;悲剧;情绪情感;道德伦理;个人本能;社会建构思维 引
[摘 要]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我”在家人的要求下出门远行而意外碰壁的故事,其突破了中国本土现实主义文学“常理、常态、常识”的创作传统,以荒诞写真实,充斥着非理性和反常识情节,具有鲜明的先锋文学特点。运用精神分析批评理论,论证这种特点的浅层表现是情节、语言、创作技法等部分的“错位”,深层原因是主人公意识与潜意识相互冲突,进而产生了主人公“我”这一形
[摘 要] 马伯庸的历史小说《长安的荔枝》以唐代底层官吏李善德为叙事主体,通过“小人物视角”重构历史事件,在陌生化处理中激发读者参与,形成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共鸣”效应。基于姚斯的“期待视野”与伊瑟尔的“召唤结构”理论,从叙事视角、细节“空白”及思想主题三方面探讨其如何实现读者与作品的深度互动。作品以“旧题新诠”的创新路径,既满足了读者对历史叙事的审美期待,又通过思想迭代与形式革新推动了期待视野的
[摘 要] 乔叶的《宝水》通过“返乡者”地青萍的视角,描绘了一个传统村落向文旅型新乡村转型的历程,展现了传统伦理、农耕文明和现代经济理性、技术主义的碰撞与融合。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叙事语言以及人物塑造,揭示了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多重矛盾与挑战。地青萍的失眠症象征着现代人的精神失根,而她在宝水村通过与乡土伦理和现代性的和解,实现了身份认同。小说通过对传统节庆的再现和基层治理的描写,展现了乡村文化在现
[摘 要]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着力塑造了一位阳光自由、善良独立、勇敢奉献的田晓霞,她与煤炭工人孙少安共同建构了一个理想的爱情故事。在理想与现实中间,作者给晓霞安排了一场壮美的死亡,意在探索生活和对爱情的客观态度,由此焕发出路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美学倾向和对当代人生的审视。 [关 键 词] 《平凡的世界》;田晓霞;孙少平;牺牲背景;精神特质;美学倾向 引言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
[摘 要] 路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以质朴生动的语言、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广大读者。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通过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等人物的情感经历,表现了路遥独特的爱情观。从理想之爱与现实之爱的角度切入,分析路遥笔下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剖析其中所蕴含的理想爱情观。在此基础上,提出路遥理想中的爱情应该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是精神契合与生活扶持的统一。这种爱情能让恋人在
[摘 要] 埃·德·安德拉德作为当代葡萄牙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其作品常以抒情诗歌的样式和明亮澄澈的意象,像万花筒般投射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图景。他以语言对现实进行想象与演绎来完成对自然的复魅,重建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以身心合一感受天人合一,从而以一种区别于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方式来通往理念的崇高。在对童年记忆的回归中,诗性精神弥合了后现代社会“此在”与“存在”在身体与时间中的断裂,既以现实世界为具象凭
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太行山区时,这片古老而贫瘠的黄土地上,不仅烙印着无数爱国将士英勇奋战、舍生忘死的历史记忆,更在文化领域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抗战文学形态——太行抗战文学。在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略的引领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与本土文艺工作者深入战地,以笔为戈,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结合救亡图存的时代诉求,充分发挥了动员民众、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并在民族化和大众化实践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具有“
[摘 要] 沈既济小说《枕中记》中的唐人之适与庄子的“自适”思想一脉相承,反映了中唐时期士人心态由“适人”到“自适”的转变。“适”之思想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文学疗愈的作用,也为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关 键 词]《枕中记》;庄子;适人之适;自适之适;唐人;价值取向 绪论 学者周承铭[1]指出,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不仅在文学、宗教、旅游、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影响,在学
[摘 要]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尤为突出,对其人物形象的分析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总结杜丽娘的特点时,王思任用一“妖”字概括。从“妖”字的基本字义入手分析杜丽娘,可从其美貌以及发生在她身上的怪异事件进行解释。但王思任如此概括,主要还是因为她做了那个时代一般人不敢也做不到的事情。汤显祖借《牡丹亭》为杜丽娘打造了浪漫幻梦,这个梦也同样抚慰了作者自己和那个时代的人们。 [关 键 词]
[摘 要] 唐代经济繁荣,贸易频繁。作为唐代叙事文学代表的唐传奇描绘了大量的商业活动,这些商业活动既有简单的商品买卖、人力买卖,又有租赁、借贷等较为复杂的商业活动类型。而传奇小说对商业活动的描写具有日常化与生活化、宗教化与道德化的倾向,同时还兼具细致化与片段化的特点。 [关 键 词] 唐传奇;商业活动;商业描写;商品经济;商业小说 引言 “诗圣”杜甫《忆昔》中的“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
[摘 要] 以《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观为研究对象,结合《山海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归类变迁,探讨中国古代小说观的发展及其在目录学中的地位。分析了《四库全书总目》对小说的分类标准,强调小说虽地位低下,但具有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的社会功用。以《山海经》为例,梳理了其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及《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归类变化,展现了小说与史、子两部关系的动态演变。研究表明,古代小说观的发展反映了
[摘 要]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人物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塑造呈现出显著差异。美国版《西游记》在改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美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之间的人物形象塑造,进而探讨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因素。 [关 键 词] 《西游记》;文化差异;中美影视剧;人物形象;形成原因 引言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思想
[摘 要] 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过程中,大家都被志愿军战士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折服。从语言表达方面对《谁是最可爱的人》进行分析,包括疑问表达、排比辞格的运用,探究作家叙事语言选择上的精妙匠心,旨在使读者更深刻地领略经典革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动人语言力量。 [关 键 词] 《谁是最可爱的人》;语言艺术;文本分析;叙事语言;革命文学作品 引言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
[摘 要] 王玉珏的小说《瞳距》通过尹芳与武静国这对身份差距悬殊的夫妻,深刻揭示了阶级固化背景下个体的异化与悲剧性。自卑情结构成了二人关系的链接纽带,却又因为不同的补偿机制和命运轨迹造成了身份的悬殊、阶级的割裂。小说通过“瞳距”的隐喻,既指涉生理差异,更象征阶层视域的隔绝。这一悲剧不仅折射出当前社会结构下个体心理的互动困境,也为当代文学中的阶级叙事提供了新的解读路径。基于阿德勒的自卑理论,从心理
[摘 要] 对于莱布尼茨首先提出的“可能世界”的实在性问题,随着模态逻辑与可能世界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不同的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刘易斯支持模态实在论,即可能世界的存在形式是真实的存在,我们的世界只是众多真实存在的、孤立的、不相交的可能世界之一;克里普克支持温和模态实在论,认为可能世界是一种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抽象的存在,同时他对极端的模态实在论进行了批评,认为忽略本身的模态事实而注重对可能世界
[摘 要] 存在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体自由、选择和责任的哲学思想。在存在主义的视野下,个体不再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成为自己生活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深入探讨存在主义哲学视野下个体自由与责任的内涵,在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上进一步讨论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个体自由与责任,力图通过研究加深人们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解。 [关 键 词] 存在主义;哲学;个体自由;个体责任;萨特 引言 存在主义是一
[摘 要]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译本,重点研究译者如何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简要说明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同时解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文学价值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比较两个主要的中文译本,重点分析音韵、遣词与句法、意象等三个方面,研究译者在保留原作艺术特点和适应中文表达之间的选择和翻译方法。旨在说明不同译本在翻译美学方面的优点与不足,进而为诗歌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
[摘 要] 《红楼梦》霍克斯英译本以跨文化传播视角实现了文化重构与艺术再现的有机统一,霍克斯采用以归化为主兼顾异化的灵活翻译策略,在语言转换中既保留了原著的文化内涵,又照顾了英语读者的接受习惯,译本巧妙处理了文化专有项,深化了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的阐释,同时注重叙事视角与文化立场的重塑。在艺术再现层面,霍克斯成功传达了原著诗词曲赋的意境美,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出原作的审美价值与情感内涵。
[摘 要] 晚清时期形成了一股翻译热潮。魏易以其卓越且相对全面的翻译实践,成为不可忽视的代表性人物。在对西方小说进行翻译时,他采用了一种本土化的翻译方法,不仅实现了对原作精髓的精准传递,还让这些作品更加适应汉语语言环境。他自成的风格建立在直译与意译交错之间。这种特色风格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描绘西方图景过程中微妙而复杂的努力。在翻译过程中 ,魏易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借鉴与互动,推动创新于文学领域之
“我时常会想起外婆,她是个非常特别的存在。”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心中也不免一颤,距离姥姥去世已经100天了。爸爸陪着妈妈回老家祭拜,我因为工作原因却无法到场,心中满是遗憾。 以前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和姥姥一起翻看家中存放的那本照片集,这仿佛成了专属于我们祖孙俩独特的相处方式,且百看不厌。照片集里仅存的一张姥姥小时候的照片中,她身着精致的小旗袍,模样十分乖巧。想来,她小时候也是个爱撒娇、缠着自己的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