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2025年4月11日报道,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技术,突破以往高温限制,可在较低温度下通过简易溶液工艺制备出溴化铜(CuBr)薄膜,从而制造出全球首个基于溴化铜薄膜的氨气传感器。这项突破不仅赋予了传感器高柔性、超灵敏度和高选择性,还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经超过1000次重复弯曲测试,该传感器仍可保持高性能和稳定的运行功能。相关论文于4月8日发表在《传感器和执行器B:化学》杂志。 氨气传感器用于检
科技日报2025年4月13日报道,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刊发论文称,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科学家研制出一款新型放大器,能使数据传输速度超现有光纤10倍。 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流媒体服务日益普及,以及新智能设备激增,促使数据流量暴增。预计到2030年,数据流量将翻一番。快速增长的数据流量对通信系统容量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目前,互联网、电信等数据密集型服务使用光通信系统。此类系统利用光纤,借助激光脉冲长
科技日报2025年4月14日报道,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借助一种名为SMART-EM(单分子原子分辨率时间分辨电子显微镜)的技术,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拍摄了催化反应过程。这项研究有助了解催化剂是如何工作的,从而设计出更有效且可持续的化学反应过程。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出版的《化学》杂志。 这个原子级“电影”揭示了在乙醇脱氢化学反应中,单个原子的移动和摇晃动作。通过实时观察这一过程,研究人员
科技日报2025年4月16日根据《自然》杂志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团队首次展示了一种集成在芯片上的皮秒级中红外激光脉冲发生器,无需外部组件即可运行,可在数小时内稳定产生覆盖关键气体吸收带的光谱。这种新型激光器有望加速高灵敏度、宽光谱气体传感器的研发,为环境监测提供更高效的检测工具,还可为医学成像领域带来新型光谱分析技术。 这种激光器的基础是20世纪90年代开创的量子级联技术。量子级联激光器通
科技日报2025年4月20日据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学》杂志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团队开发出首款能够利用光进行非线性神经网络训练的可编程芯片。这项突破有望大幅加快人工智能(AI的训练速度,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并为研制全光驱动计算机奠定基础。 在此之前,虽然已有研究团队开发出处理线性数学运算的光学驱动芯片,但仅依靠光学方法表示非线性函数的技术难题一直未被攻克。而非线性函数对于深度神经网络训练至关重要
摘要:【自的】为探究平方项及余弦项对Liu混沌系统的动力学影响,对Liu混沌系统进行了非线性项重构。方法】利用Matlab软件对所构造的新混沌系统进行系统耗散性及平衡点稳定性分析。为研究参数对系统的影响,利用相图、分岔图及Lyapunov指数图对系统参数进行动态过程分析。为实现数学模型转换为物理实际应用模型,通过加法器、乘法器、线性电阻及电容构成系统混沌电路,利用电容一阶状态特性进行微分方程的模拟。【结果】该系统为耗散系统,平衡点为不稳定点,并且具有周期、混沌变化的复杂特性,能够在特定区间内的特定参数下实现系统混沌复杂度的递增。同时,Multisim软件的运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混沌电路与理论结果一致,验证了混沌电路的可实现性。【结论】该系统在特定高复杂度区间更有利于图像混沌加密。
摘要:【目的]在电力系统设计中,变压器容量选型及台数计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前,变压器容量计算存在未考虑实际使用工况,仅采用最优效率计算负荷率的情况。为此,提出基于经济负荷率的变压器容量计算方法。【方法】在基于最佳效率的基础上,考虑负荷性质、运行工况的最大负载损耗小时数及日时段变负荷损耗,求取单台变压器经济负荷率。同时,对多台同容量双绕组变压器经济运行投切台数临界功率进行推导,过程完整、结论准确,适用于 1 0 k V 变压器的容量及台数计算。【结果】通过工程实例,选取日时段变负荷损耗对多台同容量双绕组变压器经济运行投切台数临界功率进行计算,得到准确的经济选型结果。【结论】在实践中验证了利用经济负荷率来计算变压器容量的可操作性及推广性,为日后工程 1 0 k V 变压器容量选型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可以提高配网线路开关动作可靠性的措施和研究方向。【方法】对一起配网线路跳闸事件进行分析,通过保护报文识别开关动作过程,从保护逻辑上分析开关异常情况,并完成典型的自动化开关保护功能测试。【结果经分析后发现: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对系统运行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应加强管控;配网装置功能不完善,应做好测试工作,有必要提升测试技术及测试仪器的智能化水平。结论配网开关仍存在较多问题,如外部面临的分布式电源接入挑战、设备本身可能存在比较难以发现的功能缺陷等,后续要持续研究解决措施,有效提升配电网的快速复电能力。
摘要:【自的】铁路数据具有海量离散、多源异构的特点,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共享机制,为数据价值挖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建立集中汇聚、存储和管理的数据汇聚平台,为铁路数据应用提供坚实的基座。【方法】基于ETL和CDC技术,联合采用时间戳标记、WebServiceClient、非结构化文本解析等多种方式,建设面向多源异构的铁路数据汇聚平台。【结果】该平台在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启动试运行,已汇聚40种业务数据,为5个信息系统提供稳定、高效的数据汇聚服务。【结论该平台较好地满足铁路企业数据集成应用开发的需要,助力铁路业务数字化创新不断升级。
摘要:【目的]锂电池极片涂布的面密度对电池的容量、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尤其在高速生产线中,涂布面密度的测量精度将直接影响电池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然而,小射线斑射线测厚仪尽管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但设备成本高、数据采集速度慢,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因此,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的锂电池极片面密度精细预测方法。【方法】通过大射线斑测量数据训练LSTM模型,捕捉面密度数据的时序特征和局部变化规律,以拟合小射线斑分辨率的面密度分布,从而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前提下,降低设备成本和时间消耗。【结果】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模型在多种基材和含有缺陷样本上的适用性,尤其是对削薄区域的拟合效果显著提升。并且,成功实现平均相关系数0.9996的拟合精度,具备较高的拟合能力。【结论该方法为锂电池极片涂布面密度的在线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具备在高速智能产线中实现高精度与低成本兼备的应用潜力,为生产线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摘要:【目的】传统的车道线图像分割算法识别精度低,易受噪声干扰,导致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的性能受到影响。基于此,提出一种0-划分的最优斜分线阈值算法。方法首先,对车载摄像机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感兴趣区域提取、灰度化、滤波去噪等预处理操作,得到有利于车道线分割的图像。其次,结合二维Otsu算法,使用一条绕阈值点旋转的阈值分割直线对二维直方图进行分割,从而将二维直方图分为目标和背景两部分,并在阈值分割线转动过程中计算目标和背景之间的类间方差,当其达到最大时确定最优的阈值分割线。通过这种方式将二维直方图中的边界和噪声区域信息包含在分割的判定中。【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对车道线分割的精度提高了 1 . 5 % ,抗噪性能增加了 2 . 1 % 。即使在面临复杂的道路场景时,该算法在车道线分割方面仍表现出色【结论】该算法能够为后续车道线检测提供更加可靠的车道线分割图像,对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基于YOLO目标检测框架,设计出一种烟草配送合规审查算法,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提高烟草配送过程的合规性和准确性。【方法】该算法以ResNet-18作为主干网络,结合空间金字塔池化(SPP)模块,提取和融合多尺度图像特征。通过对配送图像中的签收人、烟草、货架和柜台等元素进行目标检测,并设立审核机制,自动判定图像是否合规,实现对配送行为的自动化审查。其中,实验数据来自专业人员筛选的规范与不规范配送图像,标注数据包括人员、烟草、货架和柜台等元素。【结果】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在“烟草”类别上的 A P 值为0.8931,整体模型在测试集上的 m A P 为0.6839,表现出较好的识别能力和稳定性。结论该算法能有效支持烟草行业的智能化配送管理,未来可通过扩展数据集和优化模型,进一步提升其鲁棒性和准确度,满足更复杂场景的需求。
摘要:【目的】为解决SIFT算法在激光点阵图像特征点提取过程中,一个光斑区域提取到多个特征点,导致无法准确提取光斑中心坐标的问题,提出一种激光点阵图像特征点提取算法。【方法】该算法使用高斯滤波进行降噪处理,首先利用基于面积和数量约束的自适应阈值分割算法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其次采用轮廓搜索算法对二值化图像进行处理;再次对光斑轮廓进行椭圆拟合,并对拟合结果进行几何形状筛选,得到光斑中心坐标;最后通过仿真试验选择合适的高斯滤波参数。结果】使用该算法和SIFT算法对激光点阵图像进行特征点提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 5 1 × 5 1 的激光点阵图像能准确提取出2601个特征点。结论】该算法一个激光区域只提取一个特征点,剔除了环境特征点的干扰。
摘要:【目的】解决掘进机截割头因控制智能化不足引发的效率与能耗失衡问题,提升其动态控制精度。【方法】构建强化学习与模型预测控制融合架构,基于Q-learming算法优化截割参数,设计Lagrange-Euler动力学预测控制器,建立权重动态调节( 0 . 2 ~ 0 . 8 的多目标协同模型。【结果在 5 5 M P a 岩层工况下,系统掘进效率提升了 1 8 . 1 % (达 3 . 8 5 m / h ,单位能耗降低了 1 7 . 4 % (至 ,轨迹误差缩减至 2 . 8 m m ,控制信号波动率下降 4 9 . 2 % 。【结论该方法通过算法协同优化显著提升了截割头的能效平衡能力,为智能掘进装备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摘要:【目的】基于某型号燃油系统入口压力需求,提出一种新型燃油系统自适应压力供油技术。【方法]该技术在燃油流量和过载等变化中,采用PID控制算法控制改变增压泵转速,利用系统建模仿真软件AMEsim建立简化的供油系统仿真模型,并以该型号燃油系统入口燃油压力作为控制输入,对燃油流量和过载等变化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实现燃油系统根据燃油入口压力实时变化需求自动控制燃油泵供油压力,验证了该供油技术的可行性。【结论]该技术可有效解决因燃油箱内燃油泵出口至燃油入口的垂向距离较远,导致常规燃油增压泵供油方式在包线内供油压力的变化范围超出燃油系统燃油入口的压力允许变化范围的问题。
摘要:【目的】以充分“提高”和“调动”围岩自承能力的“主动支护”理念为指导思想,开展基于预应力锚固系统的主动支护体系效用性研究。方法】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依托工程试验段在主、被动支护下支护结构与围岩的变形与受力特征,评估主动支护的效用性和优越性。【结果】被动支护变更为主动支护,洞周围岩变形减小幅度达 3 2 . 2 % ,围岩应力状态减小幅度达3 9 . 8 % ,塑性区单元数减少幅度达 2 8 % ,最大主拉应力值减小幅度达 2 4 . 8 % 。【结论】主动支护可有效减小洞周围岩的拉应力,从而抑制裂隙扩展贯通及宏观破裂面的形成,改善隧道开挖后岩体力学性状;主动支护下主压应力分布区域由围岩浅部向围岩深部延伸、贯通,有效调动深部围岩的承载能力,扩大围岩主承载区,进而实现深部和浅部围岩应力状态的协调和优化;主动支护可改善支护作用区域围岩塑性区分布,优化支护结构受力状态,确保初支结构安全可靠并保留较大的安全余量。
摘要:【目的]探究使用新型环向接头的装配式地下粮仓钢板-混凝土组合仓壁的受力性能。方法】以豫南某装配式钢板-混凝土地下粮仓为研究对象,测量回填过程中仓壁所受土压力变化,以及不同回填工况下仓壁内衬钢板、接头钢板、环向钢筋和竖向钢筋的应力变化,对组合仓壁进行受力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试验土压力大于主动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但小于被动土压力,且新型环向接头对内衬钢板和环向钢筋的环向应力有影响,内衬钢板的应力大于接头钢板处应力,内衬钢板与环向钢筋应力沿环向中间大两边小;竖向钢筋沿仓壁高度方向中部受力小。【结论】组合仓壁整体受力性能良好,单个预制块内衬钢板与环筋中部受力较大,建议在结构设计时加强支护。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开挖方式对铁路瓦斯隧道通风效果的影响。【方法】依托实际工程,使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开挖方式下的瓦斯隧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与全断面开挖法隧道相比,采用台阶法开挖的隧道通风效果更好,降低了隧道内的瓦斯浓度并使其达到稳定状态,瓦斯浓度稳定值为 0 . 1 5 % ,且所需的通风时间更短,为 1 5 0 s ;当隧道采用台阶法开挖时,隧道瓦斯浓度达到稳定值所需距离更短,瓦斯浓度稳定点位于距离掌子面 2 0 m 的位置,且涡流的影响范围更小。【结论】在施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台阶法开挖的方式能更有效增强风机通风效果,有效降低隧道内的瓦斯浓度。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吊索塔架的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措施。【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实际工程进行现场调研,收集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分析吊索塔架的施工过程,评估该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塔架结构和施工顺序,施工风险减少 14 % ,施工效率提高 1 8 % 。【结论】大跨度钢桁拱桥吊索塔架施工技术涉及多方面的技术问题,应通过综合运用设计优化、施工模拟和现场管理等手段,解决施工中的难题,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摘要:[目的为解决水体中高氯酸盐的污染问题,制备出一种粉末状的 C u -iMOFs材料,为防止该材料浸出到水中导致安全问题,利用PVDF膜作为支撑,开发设计了一种 C u -iMOFs涂覆膜(Cu-iMOFs/PVDF)。【方法】首先对设计出的Cu-iMOFs涂覆膜性能进行评估,研究其对 的去除性能。其次研究不同负载量对膜效能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负载 -iMOFs超滤膜的纯水通量和渗透通量分别为 和 的去除率为 5 8 . 3 4 % ;负载 -iMOFs微滤膜的纯水通量和渗透通量分别为 和 的去除率为 5 7 . 2 8 % ,负载 微滤膜 去除率从 5 7 . 2 8 % 提升至 6 9 . 4 6 % 。【结论】增加Cu-iMOFs的负载量,能在膜表面形成一层更加致密的 C u -iMOFs功能层,从而提高对溶液中 的去除效果。
摘要:[目的】对电站锅炉铸造堵阀经常出现的表面裂纹缺陷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堵阀表面裂纹预防措施和寿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某电站锅炉再热热段高温铸钢阀体为例,通过无损检测、金相检测、硬度检测、化学成分分析等试验,并运用ANSYS软件模拟分析,研究表面裂纹部位与形态扩展方向、金相组织等特征。【结果】结果表明,该裂纹为应力不均动力下流动性热裂纹。【结论】为预防堵阀表面裂纹现象,应从优化铸造工艺、避免应力集中、严格控制焊接热处理等方面进行改进。
摘要:【目的】针对污水处理厂能耗高、运行效率低的问题,研究设计一套基于负荷预测的能耗优化控制系统,以实现降低运行能耗、提高处理效率的目标。【方法】构建由负荷预测、能耗分析和智能控制3个核心模块组成的系统架构。采用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算法实现进水负荷的 2 4 h 滚动预测;应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构建能耗评估体系;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策略实现工艺参数的动态优化。结果通过在某日处理规模5万 污水处理厂的对照试验验证,该系统较传统控制方式可降低单位污水处理电耗 2 8 . 9 % 、单位COD去除电耗 3 3 . 6 % ,溶解氧控制精度提升 6 4 . 3 % ,出水水质达标率提高 2 . 7 % 。【结论】该系统通过负荷预测与智能控制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污水处理过程的精准化、智能化运行,为行业节能减排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摘要:【目的】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城市韧性研究,对河南省2013年、2017年、2021年的城市韧性时序演化及空间分布进行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对健康与幸福、经济与社会、基础设施与生态、城市管理子系统使用熵值法构建城市综合韧性评价体系。【结果】时间上,健康与幸福、城市管理韧性呈上升趋势,经济与社会韧性呈下降趋势,基础设施与生态韧性则呈现先升后降式的小幅度降低趋势;空间上,河南省城市综合韧性空间分布呈明显的“核心—边缘”模式,豫中豫西地区以高水平、中高水平为主,而豫南豫东地区则以低水平、中低水平为主。结论】提出了韧性优化策略,能够为河南省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运用PLUS模型探究耕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方法】以安徽省马鞍山市为例,基于2000—2020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耕地变化的方向和规模,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与变化幅度评估耕地利用的变化速度与强度,结合标准差椭圆及重心迁移模型揭示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并通过PLUS模型模拟耕地变化,精确识别其驱动因素。【结果】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马鞍山市的耕地面积呈现出减少的态势,且东南部地区的减少量多于西北部地区,其减少的速度也在逐渐减缓,耕地占补平衡所取得的效果正在稳步增强,而年平均气温、距离县政府驻地的距离、地区生产总值等均成为具有影响力的驱动因子【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地资源的规划、保护和可持续提供依据,促进生态的协调发展。
摘要:目的】明确延安市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条件的空间分布状况,划分耕地保护分区,提出差异化的保护方案。【方法】以延安市为研究区,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延安市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生态条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聚集性规律,划定延安市耕地保护保护分区。结果延安市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条件南北差异大,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规律;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将延安市耕地资源划分为5个一级保护区,10个二级保护区并提出保护方案。【结论】根据延安市耕地保护分区的特征,对耕地的优势属性应着重保护,使其得以充分发挥与保持,对劣势属性进行有侧重的改良,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
摘要:【目的】为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针对不同区域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旨在全面、准确地评估土地的质量状况。方法】以龙山县石羔街道为研究区,针对该地区的土地资源管理、粮食安全、精准扶贫,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1:5万的土地质量进行了详细评估。通过采集大量土壤样本,运用相关的地球化学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结果石羔街道的土地整体质量表现良好,高质量的土地占总面积的 6 8 . 7 1 % 。这些土地具有肥沃的土壤、良好的排水性能和适宜的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等级别土地占总面积的 2 9 . 2 1 % ,占比虽低于高质量土地,但其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结论】研究结果反映了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揭示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评估土地质量评价提供了有力依据。
摘要:【目的探究我国合理使用规则的本质和构成要素,为解决影视解说类二创短视频创作者与长视频权利人的著作权侵权纠纷提供治理思路。【方法]明确合理使用规则四要素内涵,厘清影视解说类二创视频适用规则的考量因素,找寻适合本土的治理规则。结果】著作权法现存合理使用规则无法较好地解决影视解说类二创视频创作者与长视频权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应增强规则的灵活性,并谨慎借鉴和完善短视频平台机制。[结论完善合理使用规则,需审慎借鉴美国转换性使用规则,认定解说类短视频“介绍"长视频为目的转换;短视频平台应当发挥桥梁作用和监督作用,实现短视频分区治理,减少审核过滤成本;短视频平台与长视频平台间构建流量利益分享模式,促进二者互利共生,推动短视频产业健康发展,为互联网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摘要:【目的】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为使新发展格局能够良好循环,必须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予以回应。[方法]通过分析知识产权制度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参与国际知识产权合作和推动全球规则优化的战略意义,进而优化当前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结果】明晰知识产权制度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面临保护强度不足、转化效率低下及国际竞争压力增大等多重挑战。【结论】为强化发展之“循环”,知识产权制度应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转化运用机制及增强国际布局与维权能力为重点。
摘要:【目的】从专利视角探究专利活动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为南通市集成电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方法运用专利分析方法,详细分析南通市集成电路产业的产业结构、人才储备、专利运营及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等情况。结果】南通市在封装测试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专利优势,显示出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但在芯片设计和载带制造技术领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结论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升集成电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的】梳理全球反铁电技术的专利发展趋势,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IncoPat数据库平台对全球反铁电技术领域专利进行统计,并分别从专利申请趋势、技术来源国和目标国、主要申请人、专利技术领域、运营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国外在反铁电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起步较早,以企业为主;中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主要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以反铁电陶瓷材料技术为研发重点。【结论】中国应继续加强反铁电材料的研发,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开放许可转化,促进产业应用,重视海外专利布局和知识产权保护。
摘要:【目的]探讨数智技术如何赋能乡村治理,分析其在提升治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和增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潜力,识别数智化治理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提出解决路径。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结合数智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乡村治理在技术、经济、社会和政策等维度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结果】乡村数智化治理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技术基础薄弱、技术素养欠缺、治理资源不足和数据隐私安全问题等方面。【结论提出了强化数字基础设施、提升技术素养、加大政策支持、加强法律安全保障和推动多元协作等解决路径。
摘要:[目的】分析螺杆空压机产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策略,旨在应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升行业整体水平。【方法深入探究标准化对螺杆空压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剖析标准化推动螺杆空压机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系列标准化策略。【结果明确了螺杆空压机行业发展面临标准制定技术要求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差、标准执行困难和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结论提出了加强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推动标准化技术创新融合等策略。
摘要:【目的】通过EVA价值评估模型,对某乳制品企业2019—2023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其企业内部价值,并揭示企业价值变化的成因,提出优化运营战略的建议,以期为提高我国乳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采用EVA价值评估模型作为评估工具,并考虑了资金成本,特别是股权资金成本,对会计项目进行了相应调整。【结果】EVA值的波动说明公司股本、净利润等要素呈现波动变化,反映了公司财务状况的变化【结论】EVA价值评估模型适用于乳制品企业的价值评估,能够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并为投资者和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支持,从而帮助其制定正确的投资和管理决策。
摘要:【目的为解决中部六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不足、发展失衡等问题,分析中部六省R&D经费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实现R&D经费投入良性循环发展。【方法】通过对中部六省R&D经费投入、投入强度、资金来源及分配、R&D人员投入、专利与科技论文产出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中部六省近年来在R&D经费投入与产出方面的具体情况。结果河南省R&D活动存在R&D经费投入强度偏低、配置结构失衡、基础研究参与不足等问题。【结论】提出加大对研发投入重要性的宣传与普及、增加政府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提高R&D经费使用结构和效率、加强地区间交流合作等建议,为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现实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