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面对和应对复杂且影响突出的民族事象的过程中,一套完整的民族叙事逐渐建立起来,并定格于当代中国历史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民族叙事围绕少数民族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被确立为国家发展目标后,中华民族在民族叙事中的地位日渐突出,一个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叙事在多种因素推动下逐步构建起来。如此,一种具有70多年演进历史的民族叙事,既是关于民族事象的阐释体系,也是今天
〔摘要〕 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背后是市场、政府、社会三种资源配置机制发挥作用,分别以市场定价的要素回报、政府财税政策和民间慈善活动形式决定或影响收入分配。对于这三个方面,中国古代在分配制度建构中作了一定探索。首先,政府试图通过田制改革、直接经营资源性行业以及对田地租金、资本利息进行限制来调整要素回报。其次,在田赋改革和商税征收中,政府多次尝试改变收税方式,缓解贫民负担。再次,在荒政和公共
〔摘要〕 中国心学具有多重意蕴:一是广义的心学,凡重视心,对心及心与诸范畴的关系展开系统论述的即是广义之心学,包括儒家心性之学等;二是佛教、道教心学,其以心本论为特征,并对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是心本论心学,指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的心学,这是比较典型的心学,以陆王心学等为代表,当然也包括了佛教、道教心学。多重意蕴之心学,包括儒佛道三教融合与互动,促进了中国心学的演变发展,体现
〔摘要〕 伴随当代哲学对多样化、地方化以及实践性知识的认可,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都先后经历了文化转向的过程,由此也带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在地化、本土化与文化转向。这种对于多样化本土性文化知识的重视,必然带来非西方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以及理论自觉。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文化转向和文化自觉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党的领导、人民中心、中国文化品性、大社会工作观、整合创新性思维以
〔摘要〕 加快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需要完善作为刑法理论体系基础的行为理论。为了构建能够容纳一切行为类型的行为概念,我国刑法行为理论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纳入构成要件等评价阶层的要素,引发体系矛盾。梳理处于不同体系定位的行为理论可以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引入评价要素来认定不作为,以及引入评价要素后如何区分行为与评价阶层,其根源是对行为概念不同功能的追寻。重新审视行为概念的功能后,基于规范的行为概
〔摘要〕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举措。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应当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引领作用。这一引领作用的本质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并融入乡村产业的过程,在实践中表现为科技创新促进乡村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全产业链建设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力量上以农民为主体,在根本目标上突出共享共富。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是历史发
〔摘要〕 数字金融在金融强国目标与人工智能技术双重赋能的驱动下快速发展,这使得传统金融法律规制难以满足数字金融的规制需求,主要表现为立法规制相对滞后、标准规制适用有限、监管规制效能受限等。其原因在于,规制主体“单中心”难以因应数字金融混业经营的规制需求,行政“静态式”规制与金融科技动态变换的非适配性以及规制资源分布不均抑制规制精准化。数字金融发展与规制的动态平衡需要实施包容性法律规制:技术赋权理论
〔摘要〕 “代具”理论是斯蒂格勒用来分析技术与人类存在之间关系的基本范式,也是其技术哲学思想的核心,为认识和分析数字记忆提供了具有批判性和启发性的思考方式。在“代具”理论视域下,数字记忆的特质体现在速度和器具两个方面,展现了技术对于人类存在的构成作用。数字记忆不仅丰富了记忆策略,而且在直播、复制、剪辑等实践过程中展现出广泛应用潜力的同时,促使人类反思和警惕其中隐藏着加剧遗忘的风险。 〔关键词〕
【主持人语】2023年10月5日,挪威作家约恩·福瑟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他“以创新性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者发声”。现年65岁的福瑟有“新易卜生”之称,被认为是挪威当代最杰出、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了大量戏剧、小说、诗歌、散文和儿童文学,其中尤以戏剧影响最大。 约恩·福瑟之所以能够获奖,除了他对时代情绪的捕捉,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基于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智慧,在易卜生、斯特林堡、布
〔摘要〕 约恩·福瑟的戏剧观与易卜生的戏剧观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其相通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好的戏剧是“诗”,其迷人之处在于“感通”,而且他们都希望通过“戏剧诗”来改变人与世界。其迥异之处在于:第一,易卜生认为“写作就是对自我进行审判”,写好的关键在于“双重的看”,而福瑟认为“写作就是倾听”,写好的关键是“还原”;第二,易卜生认为内向自审特别有助于感通人心,能有效引发他者的自我反省,从而引
〔摘要〕 福瑟之“新戏剧”既有话剧/“文学戏剧”传统中的清晰、不容更改的剧本,又明确排斥话剧中最常见的角色身份、生活背景等写实设定;它源自于反对“文学戏剧”、强调“演员从对文学的依附中解放出来”的“后戏剧”的表演史脉络,但福瑟和他的舞台合作者强调“不相信舞台二度创作”,认为“剧本作者是主持(剧场)文本诞生的关键”,这种态度显然也异于先锋戏剧表演惯例。福瑟的戏剧可被视为对“话剧”和“后戏剧”两种不同
〔摘要〕 公众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对象,以公众满意度为标尺考量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已成基本共识。基于“结构—过程—功能”分析框架,聚焦城市管理“棘手”问题,以城市中心城区精细化管理实践为切口,对城市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的理论内涵及其运作逻辑进行深度剖析。研究发现:基于“结构—过程—功能”三维视角的城市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主要存在结构调整、过程优化和功能完善三种路径。为了有效解决“棘手”问题并持续优化城市
〔摘要〕 农村“微腐败”已成为基层治理中的棘手难题,十九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正式确立开展农村“三资”提级监督试点来破解这一难题。基于40个全国农村“三资”提级监督试点典型案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取和凝练了提级监督有效治理农村“微腐败”的解释模型。研究发现,提级动因、组织建设、组织领导力、领导机制和提级监督运转是实现农村“微腐败”有效治理的核心要素并发挥着耦合作用。在问题驱动与政治推动的合力作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在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上与传统生产力存在质的差异。当下,新质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生产要素融合、产业统筹发展、制度环境优化、创新文化培育等诸多问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实践中处理好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政府与市场以及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要素高效协同加速发展,以重点产业打造夯实基础,以全面深化改革优化环境,以颠覆性技术开辟新
〔摘要〕 源自内生性发展的沿海镇域中小企业集群具有中国式产业集聚的独特性。镇域产业社会空间是镇域范围内产业在在地化过程中与社会关系、社会要素互嵌型构的一种社会性空间。正是产业与镇域空间之间的互构形成的黏附性与吸附性特征,促使面临多重困境的中小企业仍然坚守在地化空间运营策略。产业社会空间通过产业历程的空间扎根、产业要素的空间折叠、产业网络的空间整合、产业链条的空间压缩与产业的城乡空间复合等多种机制强
〔摘要〕 伴随现代化持续且快速地推进,中国传统家庭主义正在日益消逝,但家庭作为生活共同体对个体福祉与社会秩序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动态和建构的视角出发,呈现和分析中国人对家庭生活赋予的实践意义,从而透视中国家庭的现代化转型及其形成逻辑。研究发现,国家通过相关制度改革和政策松绑,为中国家庭现代化转型的私人化实践提供了制度环境。但是,国家在社会福利供给等制度保障层面的支持不足,致使家庭被个体和国家从
〔摘要〕 未成年人、成年精神障碍者以及成年智力障碍者因为年龄、精神健康状态、智力的不完满而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相区分,囿于《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将医疗决定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挂钩”的规定,该类主体存在不完全医疗决定能力的事实被忽略。为了尊重患者的自主决定,医疗决定能力亟待与民事行为能力“脱钩”,与识别能力“挂钩”,进而根据医疗决定能力水平构造不同的医疗决策规则。具体规则包括部分医疗决定能力人根据能力
〔摘要〕 自然权利在现代政治哲学的脉络中有堪称显赫的历史,但它还有未来么?20世纪政治哲学的两大巨擘——罗尔斯和诺齐克——对此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前者完全抛弃自然权利,而后者将之作为“最小国家”的理论起点。谭安奎的《自然权利的遗产:福利权问题与现代政治秩序》无疑响应了罗尔斯的“抛弃论”;他从福利权问题入手,穿针引线,最终提出了“洛克式自然权利消解公共自主性”这一重要批评。本文的立场既不同于罗尔斯
〔摘要〕 清代学术史研究中,清代经学史更受重视,理学史的研究相对薄弱。清史《儒林传》关于理学史的记载,特别是《儒林传》第五次稿的理学史论述尤有价值。该书仅记载理学人物的就有33卷,正传更记载了86人之多,是清史《儒林传》理学人物记载数量最多的一稿。《稿本清史儒林传》是清史《儒林传》第五次稿的工作本之一,披露了该书理学史记载的部分形成过程。该书由陈伯陶等人纂辑,成书于1901至1906年间,新辑正传
〔摘要〕 过去的研究强调“五四”的启蒙意义,却忽视了其所包含的情感因子。从学生运动的各种表现来看,“五四”可以说是一场浓炽的情感运动。当老师们提倡思想解放运动时,学生面对的正是如何重置个体与新兴的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问题。新青年倾向于在社会与国家框架之内或者社会与国家框架之外诠释个体,这意味着个性解放不仅表现在对父子、师生、男女等伦理范畴的突破,也表现在新青年对社会和政治的浪漫主张。到20世纪40年
〔摘要〕 1938年至1947年黄河的两次人为改道,可谓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事件。以往对于抗战后黄河归故的学术研究,侧重于其中牵涉的政治权力斗争,而忽略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和技术性问题。本文拟利用国共双方的档案文件,发掘和讨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黄河归故以及内战问题上的立场和作用,进一步探讨黄河堵复的重要时间节点、国民政府关于此问题的决策机制和过程、解放区的救济渠道以及黄泛区的善后等问题。 〔关
〔摘要〕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概念的提出,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建构理念,为理解成渝文化关系打开了新视野。使用“成渝文化圈”的说法,意在突破“巴蜀文化”对于成渝文化关系的理解范式,突出现代以来城市作为文化中心的客观事实,增进学界对于现代区域文化的理解。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随着国民党中央机构的内迁,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大后方”在文化关系上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巴-蜀结构,而是依据抗战战略建构的两个文
The Evolution and Reshaping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Ethnic Narrative Zhou Ping (Research Base for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Yunn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Nati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