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自主培养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认识论、目标论、方法论、实践论,以其宏阔的教育视野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规律性认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组成部分。人才培养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为推进人才自主培养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新征程上,应当发挥思政引领力的导向和支撑功能,锚定人才培养质效和能力的全面提高,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的关系,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以人才自主培养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摘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面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认识提高人才自主培养基础能力的战略要义,着眼学科专业承载能力、课程资源供给能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注重资源融入、评价牵引和价值引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基础能力。
摘要: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研究生自主培养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时代议题。以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完善为目标,确立扎根中国与面向世界相统一的研究生自主培养话语体系;以研究生教学用书的编撰与修订为抓手,确立经典议题与学术前沿相结合的研究生自主培养教材体系;以研究生的成长规律与学科差异为原则,确立统一要求与个性指导相呼应的研究生自主培养教学体系。因此,彰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凝聚中国智慧的教材体系、贴合中国实际的教学体系是加强研究生自主培养的三大体系。
摘要:随着全球知识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加速,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发展成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和产业需求的重要趋势。中国研究生教育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已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体系,但仍面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位的深层矛盾。通过剖析国际经验,追溯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历史演进,揭示制度创新与功能定位的深层机理。针对中国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挑战,建议通过多元评价体系、模块化课程与产教融合、跨学科资源重构等举措,破解供需脱节困境,推动教育供给与国家战略需求匹配。
摘要:数字化浪潮给新闻传播人才自主培养提出了新课题,以项目式教学推进数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一条新路。项目式教学可以满足数智新闻传播人才自主培养的跨学科知识供给;能解决新闻传播校内实践与行业技术前沿脱节现象;可以锻炼学生自主解决新闻传播实践问题的能力。从培养的路径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强化校企协同合作,创建智能化实践平台;加强国情教育,打造具有党性修养和中华文化底蕴的“双师型”新闻传播教学队伍。
摘要: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则对教育强国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定位与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十分契合。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北京教育强市建设要对标国际大都市确定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全球招生、全球培养、全球就业为抓手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聚集能力,以国际科研合作为抓手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以教育对外传播为抓手不断提升北京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以提供更加丰富的国际公共产品为抓手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助力教育强市目标的实现。
独立设置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结合的有效路径。自2004年宁波诺丁汉大学以新模式建立起第一所大学以来,目前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及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的本科高校已达11所,此外还有专科高校3所及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的本科专业教育学校2所。推动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开放,需要对二十年来独立设置中外合作高校的办学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并积极推动这类学校的健康发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短视频平台兴起的当下,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视频形式迅速崛起,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然而,良莠不齐的微短剧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通过对微短剧与大学生价值观之间关系的梳理,分析微短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认为通过坚持内容至上,提升微短剧质量;深化主流价值观教育,增强高校教育效果;加强自我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化素养等方面措施,发挥微短剧的积极作用,以形塑新时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
摘要:当前,高校国际传播在传播渠道、内容媒介、效果等方面存在对国际传播重要性认识不足、国际形象“他塑”困境等问题,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内容转向、拓展传播渠道、强化人才队伍与机制创新等方面改进。
摘要: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当下,高校作为知识创新、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其国际传播能力已成为衡量软实力的关键指标。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时代使命驱动下,中国高校亟须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传播体系。以武汉大学近年来开展的海外传播实践探索为例,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研究指出:中国高校需要从深化战略认知、强化技术赋能、优化叙事体系和完善传播机制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国际传播范式。
摘要:高校是国家国际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具有推动国际传播的独特优势和深远影响。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要加强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深刻认识加强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科学理解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正确方向,系统构建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
摘要:外语院校作为联接中外文化、传递中国声音的关键载体,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肩负重要使命。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探讨外语院校加强国际传播的路径与实践。研究发现:北京外国语大学通过构建“学科交叉创新 + 全球网络布局 + 品牌项目驱动 + 数字技术赋能”的多元协同机制,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国际传播实践范式。这一实践不仅验证了外语院校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独特价值,更探索出一条从“语言专业能力”到“传播效能提升”的有效路径,对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亲和力与实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要:在建设教育强国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以中国音乐学院2025年“中国音·中国乐·中国年”欧洲巡演为例,探讨高校发挥专业优势,开辟国际传播建设新局面的实践路径,并提出高等艺术院校需要进一步构建跨学科传播体系、打造开放科研平台、推进智慧化传播生态,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教育支撑。
摘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青年大学生已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生力军。针对现实中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亟须发挥党建引领的根本保证作用。新时代,高校要积极运用党组织在思想引领、组织引领、方法引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多维度助推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以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强大的育人功能。
摘要: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关键领域。通过选取东部某省属高校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呈现以下特征:基层党建基础扎实而创新动能不足,党员队伍结构持续优化而内驱力衰减,党建成效显著但存在结构性短板。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构建立体育人体系、确立融合发展理念、锚定关键群体、强化思想引领、深化“双创”“双百”驱动等策略体系,为推动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路径。
摘要:当前,高校奖助学金评定面临党建工作与资助体系融合不深、评价维度失衡、育人效能不足等现实困境,通过构建“经济资助—思想引领—科研反哺”三维模型,强化制度设计的政治导向、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实践路径、构建动态管理的协同机制,系统推进党建与评定工作的深度融合。
摘要:紧密围绕数智时代国家战略、首都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立足解决“人才需求、学科交叉、多方协同”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数智素养和多学科专业应用能力等核心关键问题,重构面向工程教育需求驱动的课程体系,构建“AI+5R”学习场景,创新多元化跨专业学习培养模式,形成信息特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工程教育体系。
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ChatGPT、DeepSeek等人机互动的“智能门户”模式带来巨大的范式转换。移动门户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AI)技术作为赋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技术手段,可以共同推动高校的数字化转型,提升高校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质量。针对移动门户的建设现状,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移动门户建设带来的影响及挑战。
摘要:基于职业教育德技并修人才培养目标,调研梳理当前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与技能培养疏离困境,针对课程体系脱嵌、实践载体单一、师资结构失衡、文化渗透表层等问题,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深度融合工匠精神与大思政课,创建以“三阶递进式”课程群为核心,以“虚实共生、产教联动”实践场域为重点,以“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和“工匠精神文化生态”为两翼的大思政课建设新路径,实现以工匠精神为抓手的“课程—实践—师资—文化”协同联动,为职业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提供有效支撑。
摘要:通过对成人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分析,总结出教学内容本地化具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等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实现教学内容本地化的策略,包括选取本地案例教学、介绍本地的杰出人物及其奋斗历程和贡献、引入地方文化元素、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等,以提高成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摘要:管理与育人,是高校管理者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二者如何有效地建立联系、发挥效用,避免“各说各话”,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对于管理育人的概念范畴不明晰,不了解新时代学生群体的需求,囿于能力或认知,不知、不善、不愿开展育人工作。从问题着手,重新厘清管理育人的要素,探索务实管用的平台和措施,推动管理育人更好地发挥其实际效用。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是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躺平”成为学生群体的新动向,亟待重视和解决。从学风建设的视角,提出“躺平”现象存在主动性逃避、被动性妥协、选择性放弃等学业表征;从外部环境与价值导向冲突、群体特质与时代要求偏差、共性管理与个性需求矛盾、内容供给与培养需求错位等维度分析现象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同心圆式”学业支持系统、“双循环式”课堂内容体系、“全链条式”学风建设管理等优化路径,对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破解大学生“躺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在数智化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下,教育领域数智化转型成为教学创新的核心动力,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亟待契合时代需求。以“短视频创作”课程为切入点,剖析其在教材、师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构建“价值引领优先、技术赋能内容、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体系,设计基础和进阶双模块内容与“项目制 + 个性化 + 混合式”教学法,并从校企共建资源库、“双师”型师资培养、价值引领机制构建等方面完善保障措施,为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提供实践路径参考。
摘要:基于劳动教育视角研究大学生责任感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通过梳理劳动教育内涵、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劳动教育如何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结合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提出优化政策体系、创新教育内容、构建协同机制、完善评价体系等路径,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提升,多样性、碎片化的网络意识形态极大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研究精准思政视域下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动态调研的路径,精准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1945年—2025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北石化何为”崭新篇章。 学校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高校焊接专业党支部书记“双带头”能力提升论坛 学校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大会 学
摘要:高校院(系)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对于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院(系)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剖析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加强高校院(系)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意义,梳理当前院(系)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现状和问题,从明确学习目标、优化学习组织与方式、注重学习成果转化与应用以及加强学习管理与监督等多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深刻变革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深入剖析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当前新闻宣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为例,从理念创新、内容建设、平台融合、形式迭代等方面提出了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发展路径。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首要特征是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这一引领力直接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与价值底色。“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范式,以开放性突破学科与场域的壁垒,以实践性贯通理论与现实的维度,以协同性聚合多元育人资源,通过价值塑造、实践育人和协同育人的作用机制,形成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动态赋能体系。高校需要以“大思政课”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强化建设力度,夯实高校思政引领力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