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发展理念虽然提出于新时代,但其内涵却深刻根源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创新维度体现为技术进步与创新体制的相互促进,协调维度展现出城乡区域的矛盾运动,绿色维度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开放维度呈现出自力更生与国际循环的对立统一,共享维度彰显了生产与分配的辩证关系。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在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创新能力取得突破性发展,发展协调水平进一步提升,绿色化转型促进永续发展,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创举。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实现了从“启蒙理性”到“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从“西方模式”到“中国特色”的“模式转向”和从“资本的文明”到“中华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转向”。这“三大转向”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定向”和建设中华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重要论断丰富发展了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形态,实现对西方生态思潮的超越,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维度进行建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共治理念是基于“改变世界”的辩证意识,整体上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方案,将生态发展理念上升为具有整体性思维、系统性方法、主体性支撑的“建构性世界观”,不断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战略性和历史
摘 要:纪检监察行权是纪检监察机关工作实践的客观权力表达,揭示其理论逻辑可以更好地呈现纪检监察机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权力分工体系中的特定治理功能。纪检监察行权的理论支撑,既包括党和国家政策指引下的“自我革命论、长期执政论、制度治理论”三个理论支点,也包括以党规国法为依据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权力分工与制约、党规国法合力”三条逻辑主线。建党以来关于“纪检监察”的思想与制度演进为纪检监察行权提供
摘 要: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突破西方“法”概念和法治理论的本土法治原创性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体系构成要素,但仍需在理论层面回应这种新型制度形态的构建逻辑。党内法规的形式规范性构成了党内法规纳入法治体系的正当性基础,同时,在法治体系框架下,自身的规范属性也得到了系统性强化。党内法规的实质法治性既保障了党内治理的法治化运行,又通过与国家法律协同配合,实现了对国家治理体
摘 要:伴随数智技术与资本逻辑的深度媾和,传统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发生深刻变化,引发一系列带有“封建化”特征的趋势。以瓦鲁法基斯等为代表的西方左翼学者将其概念化为“技术封建主义”,意图通过“封建主义”这一历史意向来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所谓“技术封建主义”,是对数智时代资本运作逻辑的高度虚拟性、支配性、垄断性及其造成的某种历史反动和历史倒退的一种概括。作为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又一新兴视角,从当代资
摘 要:安迪·梅里菲尔德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从文化角度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展开分析和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现代性与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文化悖论之间的关系:其一,批判理性主义的理性至上观及注重工具理性却忽略价值理性的片面性,用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消解理性主义的必然性和确定性的信念;其二,沿着列斐伏尔和德波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以城市为中轴,揭露景观文化的表象化与虚幻性,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对人更深层次的物化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正在驱动全球生产网络经历系统性变革。作为生产组织变革与全球资本积累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重塑全球生产网络呈现四重表征:劳动过程的智能化重组催生跨国生产组织新形态,本土化收缩与联盟式分散并存构成空间重构的双重运动,数字高科技企业主导重塑跨国生产网络竞合格局,智能权力分配的结构性分化强化网络层级间的非对称控制。技术革命、资本跨国循环、价值链分工变革与世界体系重构的交互作用,构成
摘 要: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农村电子商务不仅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文章基于北京工商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2023年乡村振兴与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村电子电商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电子电商显著提升了农户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扩大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增收作用对农民的高收入群体更显著;农村电子电商对不同行政区划、不同地区和
摘 要:数字经济重塑全球经济版图,但数据治理国际规则滞后与新兴经济体参与不足导致跨境数据治理“赤字”问题日益凸显。这一赤字表现为规则碎片化、分配失衡和责任缺位,加剧了全球税基侵蚀与财富分配不均。数字税作为新兴财政工具,旨在通过重新分配跨国企业利润,缓解跨境数据收益的不平等分配。基于分配正义理论框架,通过欧盟数据服务税、印度衡平税等典型案例分析,揭示数字税在矫正数据价值创造与税收归属错配中的双重机制
摘 要:面对深度合成服务带来的法律风险,我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颁布了一系列部门规章,试图在规范产业发展的同时为相关主体设置明确的义务内容,并为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提供依据。相较深度合成服务的使用者、内容的传播者以及传播服务的提供者,立法并未就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是否要、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为深度合成可能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作出明确规定。随着技术的迭代发展,价值及主体多元性和法律确定性之间的张力被进一
摘 要:在全球数字化转型、数字司法运行需求及维护数字正义的时代驱动下,司法大模型已成为数字司法的重要方式和基本特征,并产生了司法业务流程的批量生成与集成处理、预测性司法的全方位可视、司法决策的人机协同及司法程序的穿透性压缩等机制性效果,促进了传统司法模式向数字司法模式的迭代变革。然而,它也存在着司法边界的数字化突破、人机协同难题、事实与价值的计算困境及当事人权利的机制性侵蚀等应用限度。因此,需要注
摘 要:公共利益的司法保护有赖于国家作为超越个体理性的实体,干预并调整特定主体间的法律关系,达成符合公共理性的结果,这一原理与非讼程序及其法理的核心特质相契合。程序法理交错适用的理论研讨与诉讼事件非讼化的立法实践消除了公益诉讼协同适用非讼法理的现实障碍,合目的性的国家照护与功能主义的权力协作理念为公益诉讼协同适用非讼法理提供了正当性依据。非讼程序采行以职权探知主义与自由证明为主要特征的职权主义构造
摘 要:“轴心时代”先哲们对本源问题的回答促成了“经典”的形成,并在经典中展现,后世更多的是面对经典去领会本源问题。经典阐释也是历史阐释,经典阐释史是最为浓缩的、最显白的历史认识。本源问题的“豁显”有赖于人的历史实践,而不是被动地对“道”的倾听,是人类在参赞化育中以实践领会到的。“文明”通过文明的经典塑造一个文明中个体的基本前见、先行结构。而经典是文明的经典,历史则是文明的历史,任何阐释都无法脱离
摘 要:《左传》中有一类预言,通过考察人物的言行预测凶吉,可以称为道德预言。道德预言以稳定的道德主体为逻辑起点,以文献征引为策略,为道德观念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语境,推动着理性话语合法性的确立。在意识形态转型期,道德预言的阐释与传统宗教的阐释既冲突又整合,显示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保留偶然性,接受无常的“天命”而专注自身;二是“天意”的伦理化。这两种倾向在战国时期都得到了理论上的完善,也对后世的道德话语
摘 要:如何在训诂和阐释之间保持适度平衡,这是构建训诂阐释学需要在方法论层面加以回应的问题。对此,许慎的训诂阐释实践有可挖掘的当代价值。以《说文解字》中的“中”为例,许慎围绕“丨”之“上达之通”展开了“中”的意义体系阐释。该体系以天人上下相通、万物生生不息为基本原理,以王道流行、安平宽和为理想秩序。正是通过整体理据和整体思想的相互调适,《说文解字》成功构建了训诂与阐释良性互动的字系统,该系统可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