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癌因性疲乏(CRF)是由癌症或癌症治疗相关的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痛苦的、持续的、主观的、有关躯体、情感或认知方面的疲乏感或疲惫感,且与近期的活动量不相符,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CRF西药无适应证用药推荐,多为对症支持治疗,而中医药通过辨证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关CRF中西医结合的诊治指南尚为空白,为更好地指导中西医结合诊治CRF的临床实践,本指南工作组同国内部分肿瘤领域专家,结合循证证据进行讨论,最终形成《癌因性疲乏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介绍了CRF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病机,阐述了中西医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详细论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包括中药治疗、中医外治法、西药治疗、心理疗法、运动、饮食管理等,并对治疗后评估和预防调护给出建议,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以期更加正规、全面、综合地指导和规范CRF的临床诊治。
【摘要】背景衰弱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综合征。目前评估衰弱主要依赖单一的炎症因子或营养指标,缺乏系统性的诊断标志物。慢性炎症和营养状况作为衰弱的病理生理机制的一部分,且血小板计数和营养状况简单易获取,而目前关于血小板计数和营养状况的混合性炎症标志物与衰弱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探讨老年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比值(PAR)与术后7d新发衰弱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是基于老年围手术期不良事件
【摘要】背景目前,儿童铁缺乏症(ID)及缺铁性贫血(IDA)患病率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的控制,但西部地区及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贵州省作为一个多民族、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西南省份,饮食结构也较为不同,因此,探讨其儿童铁缺乏现状及IDA影响因素对于居民形成正确膳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防控该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贵州省6\~36月龄儿童铁缺乏现状,并分析6\~36月龄儿童IDA的影响因素,为预防ID及IDA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22年6—10月在贵州省抽取902名6\~36月龄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人口统计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膳食频率等信息。膳食模式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儿童IDA的影响因素。结果贵州省902例儿童中ID、IDA分别为134、43例,患病率分别为 14.86% 1 4.77% 。贵州省各地区儿童ID、IDA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城乡、家庭年收入、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出生时间、出生体质量、子女个数、妊娠期贫血、近2周患腹泻或发烧儿童IDA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种膳食模式(传统型和动物蛋白型)较为有意义,2种膳食模式的方差贡献率为 61.427%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村( OR=5.235 , 95%CI=2.045~13.402 )、剖宫产( OR=3.815 , 95%CI=1.895~7.680 )、早产( OR=4.471 , 95%CI=1.709~11.696 )、子女个数3个及以上( OR=5.493 95%CI=2.236~13.494 )是儿童IDA的危险因素( P<0.05 ),动物蛋白型膳食模式( OR=0.624 , 95%CI=0.426~0.916 )是儿童IDA的保护因素( P<0.05 )。结论贵州省6\~36月龄儿童IDA患病率城乡差距仍然明显,农村、早产、剖宫产、子女个数3个及以上是儿童IDA的危险因素,动物蛋白型膳食模式是儿童IDA的保护因素。建议在农村地区着重普及看护人对于儿童ID的正确认识,强调动物性食物、奶类、鱼虾等食物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指导其合理喂养。
【摘要】背景脂肪-肌肉比(FMR)是一种新兴的身体成分指标,与多种健康问题相关,但目前FMR与高尿酸血症(HUA)及年龄分层差异尚不明确。目的探讨FMR与HUA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年龄分层差异。方法本研究选取2024年1—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行体检的2137名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身体成分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FMR对HUA的影响
【摘要】背景血脂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患者常存在血脂紊乱,从而影响预后。相位角(PA)是反应人体细胞膜结构完整和功能状况的客观指标,与机体营养状态呈正相关,常用于生存与疗效预测。目前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血脂特征及其对PA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分析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血脂特征,并分析其对 PA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7月—2023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2
【摘要】背景β-肾上腺素受体( β-AR )与部分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上是否存在 β -AR的表达,且 β -AR是否与T-ALL的预后及危险度相关,目前国内外报道较缺乏。目的明确T-ALL患儿白血病细胞上 ββ-AR 的表达情况,并分析β-AR对T-ALL患儿危险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数据库查询β1-AR 、 β2-AR 及 在白血病细胞及其他恶性肿
【摘要】背景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腹部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因其在治疗失眠方面疗效确切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逐渐受到关注,但其治疗失眠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阐述腹部推拿治疗后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失眠模型大鼠下丘脑蛋白的差异表达,结合行为学分析,探讨腹部推拿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方法2022年3—5月,取健康雄性Sprague-Da
【摘要】背景伴有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是一种日益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代谢异常及慢性炎症。尽管运动干预被广泛认为能改善这些状况,但同期有氧与抗阻训练对伴有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效果及其机制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同期训练对伴有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成分、心肺耐力、糖脂代谢、炎症因子指标的效果,为该类人群非药物无创疗法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
【摘要】背景与健康体质量人群相比,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多存在执行功能缺陷,可能加剧超重或肥胖和诱发其他疾病。运动能促进执行功能已被证实,但不同运动方式效果的优劣仍需进一步探讨。目的探索改善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效果最佳的运动方式。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 和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汇总运动干预超重或肥胖
【摘要】背景糖脂代谢相关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饮食模式被普遍认为与其发生密切相关。饮食不当会导致生物节律紊乱,这一过程又受到多种基因的调节。明确不同饮食方式的作用,对预防代谢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和人群研究的证据较少。目的探讨频繁饮食对人体糖脂代谢及生物节律表达的影响,为健康人群饮食频率与疾病风险研究提供思路。方法于2022年4—5月招募作息规律、饮食规律、零食摄入适中的18~
【摘要】背景睡眠时间与心力衰竭相关,但大多数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由于混杂因素过多难以进行因果关联的推断。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评估睡眠时间过短和睡眠时间过长与心力衰竭的因果关联。方法研究数据来自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汇总数据库,其中睡眠时间过短包含106192例样本,睡眠时间过长34184例样本,分别选取合适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作为工具变量,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 回归法等进行两样本MR分析,以OR值评估睡眠时间与心力衰竭之间的因果关联。采用异质性检验、水平多效性检验、leave-one-out检验等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筛选到与睡眠时间过短相关的SNPs有23个,与睡眠时间过长相关的SNPs有5个,IVW结果显示睡眠时间过短是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 [OR(95%0CI)=2.347( 1.209~4.555) P=0.012 」;剔除存在水平多效性的SNP后进行敏感性分析,表明MR结果具有稳健性。结论睡眠时间过短与心力衰竭存在正向因果关联,即睡眠时间过短会增加心力衰竭的患病风险。
【摘要】背景POEMS 综合征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浆细胞肿瘤,以周围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障碍、M蛋白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综合征发病率低,且预后不良。尽管对POEMS综合征的认识逐渐增加,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也无标准治疗方案。全身性系统性治疗包括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前的短程诱导治疗和ASCT治疗,已被作为潜在的有效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方法旨在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症状,并提高患者生存率
【摘要】运动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效果已被普遍认可,但对其机制的研究一直未有突破性进展。肝脏巨噬细胞极化状态与NAFL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研究成果缺乏有效的整合。本文在解析肝脏巨噬细胞极化与NAFLD各阶段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运动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对NAFLD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肝脏常驻库普弗巨噬细胞维持促炎M1和抗炎M2表型间的动态平衡;在NAFLD早期阶段,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均可通过抑制外源巨噬细胞浸润或抑制库普弗细胞向M1型极化,进而抑制M1/M2比值升高,对NAFLD早期防治效果显著;此后肝脏巨噬细胞逐渐出现应激性M2型极化增加现象,但此时其主要作用表现为促进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外基质的分化,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和肝癌。综上,本研究提示,巨噬细胞极化可能是运动防治 NAFLD的新靶向,阻滞外源巨噬细胞浸润或抑制库普弗细胞向M1型极化是预防NAFLD进展的重要策略;而当疾病发展为纤维化、肝硬化或肝癌阶段,避免巨噬细胞向M2型的应激性极化可能是有效的治疗靶向。
【摘要】疟疾作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全球疟疾患病总人数约为2.49亿,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健康。随着疟疾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升,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因此,有必要探讨疟疾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可能的发病机制。本文通过补体激活、细胞黏附、内皮活化和损伤、炎症反应、凋亡、细胞焦亡和肠道菌群失调等方面来探讨疟疾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加深对该并发症的认识以及更好地根据不同的机制采取靶向性干预措施减少疟疾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或者治疗该并发症,从而减少该并发症的致残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