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视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新时代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我们党在新征程上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通过自我革命使我们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要高质量开展好学习教育,就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既守指导思想之正,守价值目标之正,守根本任务之正,守学习风气之正,也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契机、新问题、新挑战,聚焦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创思维理念之新,创方式方法之新,创学习载体之新,创体制机制之新。
摘要:推动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传承发展是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廉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鲜亮底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传承发展,能滋养清正廉洁的精神境界、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夯实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实现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指导,要把握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要将中华传统廉洁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廉洁精神资源。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是通过多重话语阐释传统廉洁内涵、多种平台展示传统廉洁形象、德法并举增强廉洁文化建设成效,从而实现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内容、形式和功能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要:跟随红军长征的足迹,作者重走长征路,走进历史深处,从长征历史中寻找思想启迪,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红军领导人的伟大实践中感悟其战略智慧,寻踪和感悟长征战略领导力,用解析长征行踪和长征史料这把钥匙,打开长征战略领导力的魅力密码。文章系统论证了长征战略领导力的理论命题、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全方位多维度地论述了长征战略领导力的系统集成要素,揭示了长征战略领导力的跨时空魅力密码。
摘要:《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在四渡赤水期间因势因时因地发布,讲清楚了红军指战员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为中央红军夺取四渡赤水战役乃至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鲜明体现了人民战争性质和运动战思想,也为促进党的团结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是一份凝心聚力、影响深远的重要文献。
摘要:红军长征过昭通的标语口号主要包括政治动员型、政治宣传型两类。其形式灵活多样、简洁明了,内容因地制宜、题材丰富,主题鲜明、极具革命性和战斗性,起到了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传播革命真理、鼓舞红军斗志、动员唤醒群众、促进民族平等和团结的作用。作为重要的宣传手段和方式,红军长征标语口号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摘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征程跨越万水千山,创造人类军事历史上的奇迹。红军长征离开熟悉的革命根据地,进入地形复杂的陌生地域,缺少精准地图指引,在国民党军队疯狂围追堵截的情况下,向导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向导不仅要带路,还要做红军和群众沟通的联络人、在少数民族地区承担翻译等工作。红军在长征路上通过不辞劳苦察访、平等深入交流吸引等办法,寻找沿途农民、商人、少数民族头人等担任向导,并给予向导特别的优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智慧、群众工作方法的灵活性,以及统一战线的策略主张。
摘要:对于毛泽东而言,诗词有时胜似万甲兵。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与柳亚子的诗书交往文本,可以探知毛泽东凭借诗词同气相求、相互支持勉励的同志友谊,展示雄才大略、改变人心向背的艺术,让诗词充分发挥军事、政治本身难以具有的文化魅力,取得巨大社会成效。毛泽东在诗友柳亚子的配合下,能够将诗词神奇地化作与政治、军事斗争相辅相成的强大精神武器,在政治、军事战场之外开辟文化战场,向对手发起全方位的攻势,从而取得中国革命的辉煌胜利,创造了一个古今中外未有的范例。
摘要: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运动有多重战略目标:通过统一战线凝聚思想共识,形成以促进抗战胜利为核心目标的抗日统一战线;在教育领域,致力于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水平,推动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国民党展开坚决的文化斗争,打破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壁垒;创造新民主主义文化形态,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于助推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都有重要意义。
摘要:英雄模范的塑造与宣传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动员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红色中华》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重视英雄模范的宣传与报道。以英雄模范形象的生成过程为切入点,从选树广度、价值深度、建设密度三个层面分析《红色中华》对英雄模范的塑造与宣传,呈现出英雄模范报道内容的群众性与典型性、政治性与教育性,报道方式的生动性与多样性等特征,对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中国化,学习和领悟英雄模范精神具有现实启示与借鉴意义。
摘要:值此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以红色歌谣叙事机理切入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意义重大。红色歌谣作为抗日战争时期鲜活的精神印记,在东北抗联斗争实践中承载着鲜明的叙事功能与精神价值,其叙事机理体现于主题立意的精神彰显、情节发展的曲折再现及情感表达的共鸣激发,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精神表达体系。红色歌谣通过声景建构、意象象征与感知互通的艺术手法,构建出感官与情感双重参与的审美体验,增强了东北抗联精神的感召力,在叙事效能上借助“言”的感知力、“象”的感思力与“情”的感化力形成多维传播路径,展现出红色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