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合共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度意涵。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和合”意涵,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提炼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贯通古今文化自觉的重要因应。具体而言,“第二个结合”内嵌“和合”因子,二者互动融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彰显守中致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在文化“体”与“用”的辩证统一中彰显知行合一理念;各民族文化融汇形成“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大格局,诠释和而不同的文化意涵;放眼世界,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文明“交流互鉴、百花齐放”,在开放与互动中昭示协和万邦。立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亟待充分诠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含的“和合”意涵,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巩固文化主体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中深化文化认同,持续丰富多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文化资源,不断提升中华文化传播效能与交流能力,进而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摘要:“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哲学范式,是对旧哲学范式的颠覆,重构了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哲学方案。这一范式把“实践”作为构筑世界观的基本原则,在自然观、历史观和辩证法统一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反思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理性研判,彰显了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哲学态度,从根本上构建了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内核的继承和发展,是从国际国内发展的大背景出发、直面发展中各种社会建设问题产生根源、致力于“改造世界”和解决现实问题而形成的新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哲学基本观点,针对新时代发展中的民生及社会治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新的哲学范式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整个理论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特质,既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辩证法、实践论的高度统一,也是密切关注、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唯物主义”基本精神的充分体现。
摘要:政党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对政党的整体认知。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底色、探索人类自由解放道路的无产阶级政党,其国际形象的传播有助于彰显大党作为、提振党内凝聚力,矫正传播偏误、锻造党外认同力,寻求政党互信、重构形象吸引力。当前,党的国际形象传播面临西方操控式传播格局逐渐瓦解与中国内生性话语困境阻滞的现实境遇。为此,应铺陈自我革命底气,以健康肌体塑造“可信”大党气质;构筑外宣故事矩阵,以先进典型打造“可爱”政党名片;赓续胸怀天下格局,以道义高地适配“可敬”世界情怀,协同推进党与世界对话,全面提升其国际形象传播效能。
摘要:系统探究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创新路径与实践逻辑,需以组织嵌入性与制度耦合理论为分析框架,深入解析党组织在基层治理场域中的结构嵌入、关系嵌入与认知嵌入机制,剖析党建制度与基层治理制度的互补性、协同性及创新性耦合逻辑。当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组织覆盖、制度衔接、多元协同等层面的现实困境源于组织嵌入深度不足导致治理资源整合低效,制度耦合机制缺失引发政策执行碎片化,技术赋能滞后制约治理效能提升。基于此,应从优化组织嵌入结构、完善制度耦合机制、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三个维度精细治理策略,构建“党建引领—组织嵌入—制度耦合—效能提升”的闭环治理体系,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摘要:数字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新样态,具有融合性、共享性、生态性、技术性等特征。数字文明的出场有其现实社会基础,主要包括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数字资本主导地位的逐渐形成、数字化生存状态的普遍呈现,以及数字化对社会生产力的重构。受制于资本逻辑,当前数字文明在推进人的解放上存在一定限度,表现为数字鸿沟加剧了全球贫富分化、数字拜物教消解了人的主体性、“数字茧房”限制了人的认知发展、数字霸权主义引发世界的动荡等。实现数字文明的突破性发展,要坚持科学的实践路径,实现数字财富共建共有共享、限制私人资本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无序扩张、坚持数字文明发展的人本价值取向、积极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
摘要:作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智力供给主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能够发挥其思想性、前沿性和战略性优势,增进中国在国际场合中的话语表达能力,引导国际社会形成对中国话语体系的正向认知。针对中国智库在话语解蔽祛魅能力、生发创新能力、中外融通能力和全球影响能力等四个层面存在的不足,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过程中应进一步拓展其视野,基于智库智力供给的“研判—创造—传播—引导—聚合—协同”六维模型,搭建全球舆情分析、概念设计阐释、译介传播主张、舆论认知塑造、国际交流合作和多元主体协作六位一体的智库供给机制。
摘要:数字时代,培育数字青年的国家认同关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强国事业能否持续推进。当前,数字图景正在重塑数字青年国家认同,使其国家认同面临数字自我与现实自我相疏离、“后真相”舆论与公共理性相矛盾、“流量为王”与我国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相冲突等现实困境。对此,要积极扩大国家认同教育辐射力,积极提升国家认同话语感召力,切实巩固国家认同价值向心力,以推动数字青年国家认同内在自觉的养成与外在实践的形成,提升数字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摘要: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数字技术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中具有整合文化符号、凝聚情感共鸣和拓宽韧性边界的独特优势,但也存在内容数字化转化与传播适配偏差、平台竞争与运营规则差异偏差、主体数字技能与协同机制偏差以及受众文化差异与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内容偏好的偏差等问题。为更好地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必须坚持调整内容的视觉呈现和叙事方式,建立标准化内容转化流程;全面剖析全球主流数字传播平台特性,深入研究运营规则;分层分类提升传播主体数字技能,构建多元传播主体协同机制;开展深度受众调研,融合多元文明元素以创新数字表达方式,推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高质量发展。
摘要:“搭子”社交作为数字时代青年交往范式的创新性实践形态,以全新的姿态嵌入青年的精神生活中,涌动成现象级的文化景象。“搭子”文化切中新时代青年渴望情感认同的安全归属、追求同频共振的高效联结、社会发展变奏的压力疏解等多重诉求,但随之也衍生出社交质量低质化、社交圈层逐渐固化、社交关系工具理性化等负向效应。为此,要对青年社交关系进行反思和重构,以对接新时代青年社交的深层次需求,推动其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
摘要: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资本逻辑联合数字技术对人类情感进行全方位宰制,情感陷入异化深渊。数字时代的情感异化突出表现为:实体受数字虚体遮蔽,情感渐趋疏离化;情感与资本合谋,逐渐商品化;情感在透明社会中受暴露与监视机制影响,渐趋规训化。受资本逻辑的层层操控,情感异化悄然生发:虚体交往的随意性和隐匿性对人的社会性的扼杀是其异化的现实原因;数字资本操纵情感劳动所进行的日常而隐秘的剥削是其异化的客观根源;情感主体的主体性和批判性的弱化是其异化的主观因素。为此,从资本层面打破数据垄断格局,构建数据共享生态;从技术层面促进数字技术革新,赋能情感正向发展;从主体层面强化主体数字认知,培育情感批判思维,不失为实现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情感解放的可行之路。
摘要:社会思潮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治理理念引入社会思潮领域,展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实现“两个巩固”目标体系的现实需求,彰显了党和国家适应新时代社会形势新变化和提升治理能力的新担当。新时代社会思潮面临着“主导”与“多元”的矛盾、“虚拟”与“现实”的媒介融合、“精英”与“大众”的合谋、“移植”与“嫁接”的话语权争夺等现实困境。对此,要通过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方向引领,守好社会思潮的“三大阵地”,实现社会思潮日常生活化治理,推进国内外各场域话语融通实现治理话语升级、融通,从整体上保障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消费主义已经发展为世界范围内推广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社会制度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对消费主义本质与概念的全方位解读是研究消费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其作为一种“后现代”生活方式和资本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心剂,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生活消费化和文化生活消费化。消费主义也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紧密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工人阶级在消费主义泥沼中逐渐被资产阶级同化。但消费主义不能改变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的人类历史趋势,其带来的危机与困境促使人们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而为社会主义理念的传播与发展提供契机。
摘要:将启蒙与马克思思想内在张力的经典议题纳入文明观的论域加以审视,有助于在中西对话中挖掘马克思文明观的思想资源,实现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当代转换。在马克思的批判视域中,启蒙文明观呈现双重面向,既通过祛除宗教蒙昧与封建桎梏确立了现代文明追求人的解放的价值坐标,又因将资产阶级特殊利益普遍化为意识形态幻象而陷入自我异化。对此,马克思不仅深入启蒙文明观的形而上学批判,揭露其文明叙事中的抽象思辨及其唯心史观的理论根基;而且深入意识形态批判,剖析启蒙如何完成资本主义文明幻象的建构机制,揭露启蒙与资本逻辑的利益共谋及其走向自我悖反的内在断裂。经由启蒙文明观的双重批判,马克思实现了文明主体的历史具体化、文明观念的意识形态祛魅以及文明实践的革命跃迁,进而推动文明研究范式从唯心史观的形而上学阐释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引。
摘要:“卡皮巴拉式”青年指当代社会中以情绪稳定为核心特质,在“松弛”“佛系”表象下积极探索自我与社会平衡的青年群体。“卡皮巴拉”作为一种风靡的亚文化符号,有着深刻的学理逻辑与思想根源。从现实表征来看,该群体通过自嘲、松弛与佛系三重情感符码,构建起“卡皮巴拉式”青年作为动物化拟像的生存图式。从生成动因来看,其可溯源至个体视角下青年人的自我身份重构、群体视角下青年人的集体共鸣以及由数字媒介推动的情感传播三重维度。实现对“卡皮巴拉式”青年的思想引领,要构建“认知—情感—实践”三维体系,依托心理疏导机制构建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多方协同培育青年成长生态,助力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走向真实自我,为当代青年文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摘要:Z世代青少年短视频成瘾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媒介可供性的理论旅行为Z世代青少年短视频成瘾的内涵释义与外延阐发提供了新思维,呈现了对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多重解释能力。从媒介的可供性视角来看,Z世代青少年短视频成瘾是一种不断被内在即时快乐感驱使观看短视频的外在行为,推荐算法投其所好的精准刺激创造“可见”的心流体验、“技术多巴胺”营造的奖赏通路激发用户追求持续快感、“娱乐至上”的感觉阈限强化用户的短视频使用黏性是Z世代青少年这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产生的内在机理。基于这一媒介逻辑,以"PGC + UGC”赋能青少年用户,优化内容创作生产机制;凸显多元聚合形态的传情致意价值,构建新型趣缘群落;重设时间规程和空间情境,达致过热媒介的“冷”逆转,是依据媒介可供性思维矫治Z世代青少年短视频成瘾的可控性进路。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赋能效应正在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层次变革。思政课教师运用智能思政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同时,亦面临意识形态之困、主体异化之困、技术运用之困等多重现实困境。突破思政课教师运用智能思政资源的困境,要从制度保障、体系创新与主体赋能三个方面着手,助推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
摘要: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并为未来发展构建意义的一种方式,社会记忆内蕴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促进自我认识、凝聚社会共识与形塑国家认同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以加速为特征的社会发展环境和以虚无主义与个体化为重要内容的社会思潮,从不同层面对社会记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构成挑战。为此,要重构关于社会记忆的叙事方式,特别是要构建强调“超越一引领”的价值叙事、“嵌入一体验”的情感叙事以及“差异一共识”的关系叙事。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释了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类基础性实践活动的本体论意义,深入解析“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存在属性、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运动规律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从理论逻辑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成为其原生动力,“现实的个人”作为主客体统一体构成实践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则确立了价值导向坐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在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实现创新发展: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构建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教育体系;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论,动态优化教育策略以适应时代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建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