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向度。从历史时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对现代化理想百余年的历史延续和实践确认,经历了探索、开创、推进和拓展阶段。从价值指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回到人本身,以“人的时间解放”替代了西方式现代化的“资本的时间统治”,创造了现代化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版本。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时间向度的当代叙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线性历史时间序列,是由现在指向未来的新历史延续和实践确认,通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进一步助推实现人的时间解放。
摘要: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全过程人民民主则是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立足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五大环节,系统阐述保障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五维赋能”逻辑尤为重要。当前,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程中面临农民生态产品资源保护意愿淡薄、农民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话语权缺失、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决策存在盲目性、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不到位、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监督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为此,亟须通过增强农民对农村生态产品价值的认同感、完善农村生态产品经营分配机制、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生态产品品牌、明晰农村生态产品产权、构建多主体全过程参与的监督体系等路径,充分运用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摘要:数字技术赋能党内法规执行全过程,是数字时代推进党内法规制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创新。数字技术应用与党内法规执行深度融合,推动党内法规执行在精度、效度与广度层面上提质增效。其作用机理主要在于:依托数字技术进一步提升执行成员的执行意愿和能力、推动执行组织结构与责任的转型升级、规范执行各环节工作流程、优化执行环境中的软硬件支持。数字技术在积极赋能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数字形式主义、制度保障不足等问题,应从坚持党管数字原则、完善制度供给保障、夯实数字技术应用、提升数字素养和能力等维度建构化解潜在风险的整体性方案,以更好地回答其如何赋能党内法规执行的实践难题。
摘要:党德作为约束和衡量政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原则与规范的有机总和,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高度重视党德培育,持续深化其理论内涵、不断拓展其实践要求。进入新时代,党德被置于更为基础性的地位,影响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关系党的执政根基的稳固,引领着全社会道德风尚。为更好地契合新时代管党治党的需要,有必要依循“政党—党组织—党员个体”框架剖析新时代党德体系的纵向结构、厘清党德在横向层面的内涵与要求。继续加强新时代党德建设,要秉持内外兼修、刚柔并济和多维联动的策略,以系统思维厚植个体素养、探求组织良方、增进整体效能,确保党德建设成效卓著。
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政治动员逻辑深植于农民的生存境遇。农民作为中国社会最庞大却最受剥削的群体,其行动意识的觉醒必然遵循阶梯式递进规律。中国共产党以“四阶路径”完成了对农民政治动员从个体觉醒到集体抗战的深层变革。生存威胁的紧迫性是动员的原始起点,通过覆盖视觉、听觉、仪式活动的个体危机叙事,将日军暴行与阶级压迫具象化,激活农民的抗战主体性;以经济利益再分配为物质杠杆,通过土地、税收、生产等经济策略调适,使农民的物质诉求与革命目标紧密结合,抗日从流血牺牲的崇高符号转化为保田护粮的生存理性;依托党组织系统的垂直延伸和群众组织的横向扩展,实现基层动员网络的拓扑化编织,把松散的农民凝聚成抗日救国的集体;借助扫盲教育、文艺作品、模范塑造,在重塑农民认知图式的同时,完成革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农民思想的升华,四者环环相扣,形成完整动员范式。这一动员范式不仅为抗战胜利注入不可或缺的群众动能,也为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命题提供了跨时空的方法论借鉴。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深刻理解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从发展脉络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先后历经“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民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等重要演进阶段;从内涵演进来看,“人民民主”“最广大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同时期突显的概念内涵;从价值意蕴来看,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式共同构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多维价值谱系。基于概念史的视角考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演变,不仅能够揭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不断探索创新的理论轨迹,而且能够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图景,为深入理解和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与学理支撑。
摘要:二次元文化深刻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进程。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二次元文化以一种隐性的状态为受众提供一套“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价值逻辑和行动秩序,并不断促成集体化行动。二次元文化传播发展过程中往往因虚拟与现实、自我与他者、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失衡引发意识形态风险。对此,可以通过利用个体与群体互动机制、依靠科学技术赋能、创新二次元文化话语体系等方式,不断加强对二次元文化的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及化解。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官德文化的培育和建设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封建王朝社会治理的精神之基。中国古代官德文化建设的价值标准主要包括忠君爱国、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修身立德等内容,并有赖于科举制度、监察制度、考核制度和司法制度四方面系统发力予以保障。中国古代官德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价值理念,对当前培育党内政治文化、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碎片化阅读在青年群体中愈发常见。目前,碎片化阅读普及率高、偏好性强,但其利用率低下,可能导致青年群体受到知识局限、判断失准、精神侵蚀、文化断层等影响。因此,要从规范内容监管、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主体示范、融合不同渠道等方面入手,助力青年锻造深度阅读力、提升价值判断力,厚植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以塑造有文化、有品位、有思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阅读青年”。
摘要:生命体验的匮乏、生命质感的缺失问题成为现代青年关注的新的生命议题,反映出青年对生命意义、价值和动力的追问。研究青年生命质感的来源和构成,需要考察由传统追逐、数字控制和空虚倦怠交织重叠的时代成因,分析竞争逻辑中青年的“囚徒困境”、数字游离中青年的动力困境、加速社会下自我的安顿困境。现代青年生命质感缺失的症候体现在对生存发展、幸福预期、攀比负担的三重焦虑中,分别指向生命质感断裂的目的规诫、生命质感导向的空间抽离和生命质感实现的自我假象。促进现代青年生命质感的生成和转化,应在目的层面帮助青年正确界定需要以摆脱规训、空间层面促成青年“附近”周边关系的构建、以深层对话助力青年突破自我藩篱。
摘要:作为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中个体情感需求的具体体现,“情绪价值”通过精神交往的一系列活动完成其生成、流动与交换。新时代青年坚持情感治愈的社交原则、情感陪伴的实践导向、情感认同的衡量标准,在情绪反馈—情绪互动—情绪超越的立体图景中追求“情绪价值”。青年精神富有的价值需要、把握时代的现实需要、应对压力的实践需要构成青年追求“情绪价值”的现实根源,是其发展精神世界、顺应时代发展、适应社会进步的内在动机。引导青年正确追求“情绪价值”,应从探索情感需求反馈机制、重构精神交往范式、提升精神生活质量出发,不断引导青年树立精神富有的价值取向,努力营造青年有序交往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青年追求情绪价值的意义创造。
摘要:文化兴盛关乎国运,文化强盛引领民族复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要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回应实践所需、时代所需、人民所需。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传承宝贵历史经验的历史逻辑、担负文化使命的实践逻辑。目前,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还面临一些困境,集中体现为
摘要:夜校走过百余年,在新时代青年群体中再度火热出圈,迸发新活力。青年夜校对满足青年精神需求具有独特价值,助力青年情感交往、技能提升、道德修养和艺术审美方面需求的实现。然而,夜校热潮也折射出当代青年精神发展的多重张力,突出表现为深度交往与浅表社交、理性需求与非理性需求、自觉追求与价值模糊、个性创新与娱乐化审美等之间的矛盾。因此,需以坚持办好青年夜校为抓手,以价值引领导航、以服务关切润心、以主体驱动聚力、以优质资源赋能,多维度发力,更好推动青年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文化韧性的一般内涵,又有自身的特有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韧性特质有着自身的生成逻辑,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其生成的基本前提,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变迁大势是其生成的历史场域,独到的传统观念是其生成的思想助力。综观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韧性特质的哲学表征主要体现在“民胞物与、和而不同”的联系观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发展观。在当代中国,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韧性特质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巩固文化主体性,增强传统文化的内核力;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辩证把握体用关系,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于人类所有阶级社会。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与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将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确证这一问题建立于对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这是二者关系的原始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其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依据,其价值生成根源于人的需要。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发展需要根本目标一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逐步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立足唯物史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始终关注人的需要。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物质文明的持续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为实现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提供重要保障,真正做到了从人的需要出发再回到人的需要。
摘要:“爽文化”的兴起缘于网络“爽文”,是青年群体情感和现实规制的深度重叠,其精神内核和价值特性趋向消极。“爽文化”的现实构圈、数智破壁和隐性渗透与社会问题层叠复现、数字技术迭代升级以及资本增殖本性张扬密切相关。青年“爽文化”依凭镜像迷恋异化数字劳工,利用情感沉沦催衍消费陷阱,通过仪式抵抗加速价值迷失,进而催生隐性剥削、精神污染和意义失落等文化症候和潜在风险。对此,需要加强对青年“爽文化”的引导,在物质支撑和精神濡化中调适“爽文化”散播广度,在制度规范和价值赋意中构造“爽文化”载体样态,在认知跃升和奋斗实践中祛魅“爽文化”理想王国,以此实现“爽文化”的意义赋值和跨域传播,助力青年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要求教育对象分众化、教育内容针对性、教育方法适应性、评估反馈动态化。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运行机理体现为:以数字画像为基础,精准把握教育对象需求;以生成算法为关键,精准定制教育内容方法;以人机协同为抓手,精准打造教育时空场域;以多源数据为标尺,精准评估教育过程效果。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运用可能产生教育对象真伪需求难辨、教育内容供需结构失衡、教育过程效能不足、教育评价反馈失真等潜在风险。为此,需要用好数据采集与画像,精准识别教育对象需求;深化数据挖掘与推荐,筑牢教育内容价值根基;推动双向交互与联动,激活教育创新发展动能;优化数据监测和分析,完善教育效果评估机制,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摘要: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时代命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主体一致性、目标同向性、功能契合性三个层面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引领、思想保证、动力保障等方面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需通过强化价值引领、优化内容供给、激发主体自觉,不断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凝聚价值共识,筑牢思想根基、提供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