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的核心议题与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内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体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价值原则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价值保障论等价值体系内容,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方向、发展保障等深层价值意涵。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体系,对于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推进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第二个结合”所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它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进一步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从历史根脉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基于中华传统文明的沃土而生成;就理论逻辑来讲,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文明深度耦合而生成;从实践需要审视,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新征程上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开创“第二个结合”新局面;坚定文化自信,保持健全的文化心态;秉持开放包容,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思想解放,激活文明革新内生动力;坚持守正创新,赓续中华历史深厚文脉。
摘要: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虽然表现形式和危害程度有所不同,但它们本质上互为表里、同根同源,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坚持风腐同查同治,要求同时查找和治理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由风查腐”与“由腐纠风”双向突破,构建风腐问题同步查处、系统治理格局,进而实现对风腐问题的标本兼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推进风腐同查需树立全局思维、增强系统观念,从理念引领、机制构建、方法创新、责任压实、源头治理方面,不断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实现风腐同查同治的力量整合、过程契合、工作融合和机制统合,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内外协同的工作格局,提升正风反腐工作的协同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摘要:用系统思维、科学方法管党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大党善治的关键密钥,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方法。作为协同高效推进管党治党的必然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本身具有鲜明的系统论意蕴,在功能、边界、结构、价值等维度上呈现出整体性、开放性、复合性、目的性的系统性样态。但以系统论标准检视,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系统完备性存在应然与实然间的差距:体系的整体效能同要素设置的匹配度不够、体系的适应能力同环境变迁的协调度不足、体系的结构支撑同能力塑造的契合度不强、体系的价值导向同功能发挥的耦合度不高。新时代新征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必须紧扣管党治党的各环节,多措并举、一体推进:立足“党性—民意”的统一性,优化体系要素的合理配置;基于“规范一协调”的科学性,推动体系过程的优化整合;凸显“价值—工具”的耦合性,确保体系功能的落地见效;激活“反馈—调适”的动态性,增强体系结构的系统回应,全方位、立体化推进管党治党,进而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提供坚实保证。
摘要:纪律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保证肌体健康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系统部署纪律教育纠偏党内错误思想、完善纪律教育的组织体系、丰富纪律教育制度。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在纪律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即以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根本要求、以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为根本内容、以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为根本原则、以党性党风党纪结合为基本做法,以增强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为重要目标。新时代,要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与保障激励的双重作用,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常”和“长”上下功夫、发挥“关键少数”带头作用、善用监督执纪典型案例。唯有此,才能持续强化纪律教育,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八项规定开题破局,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即坚持问题导向,将作风建设一抓到底;坚持以上率下,将作风要求落实落细;坚持系统观念,让作风顽疾无所遁形;坚持全面从严,保证作风建设常态化;坚持人民至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些经验不仅是对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更是新征程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遵循。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去中心化的不断演变,基层干部的舆情应对能力提升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当前,由于政治问责的压力性、舆情传播迅捷性等原因,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陷入“舆情焦虑”中,在应对與情过程中呈现“过激式回应”“鸵鸟式回应”“打地鼠式回应”等失范表征,极大地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和基层治理效能。为此,应从提高基层干部媒介认知力、增强基层干部舆情处置力、规范问责程序、强化多部门协同等方面入手,帮助基层干部有效纾解“與情焦虑”。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共生性关系,其始终坚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实现对西方现代化的全面超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对人的发展的新认识,即内含人的发展的逻辑起点、阐释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揭示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有赖人的发展的新驱动,即人的发展目标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方向、人的发展需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人的内在本质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人学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开拓人的发展的新视野,以创新增强人的发展的主体性、以协调构建人的发展的统一性、以绿色引领人的发展的永续性、以开放推进人的发展的互联性、以共享推动人的发展的平等性。
摘要:作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对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文化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转型,使其深度融入现代化进程,能够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从现实来看,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转型是多重现实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是公共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供给实现有效对接、公共文化秩序与公共文化活力保持动态平衡、公共文化方向有为引导与公共文化资源有效配置实现良性互动的需要。此外,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转型有着明确的关键指向,即注重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强调治理对象的系统完整、重视治理方式的统筹协同、保证治理机制的高效运行。实现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转型,对于塑造公共价值、维护公平正义、提升道德风尚、筑牢安全防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国潮消费热”是近年来在青年群体中日益流行的热爱和追捧国潮品牌的现象,其兴起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具体原因包括经济快速发展促进青年消费理念革新、文化自信驱动青年消费动力提升、社交媒介展演推动青年消费习惯变革等方面。然而,随着“国潮消费热”的持续升温,出现了国潮标签化蔓延引发青年倦怠情绪、国潮过度商品化消弭青年情感认同、国潮“他者化”解读阻碍青年情感传播等问题。为此,应立足中华文化、加强政策引导、弘扬文化精粹,着力提升国潮品牌自主创新力,促进国潮产业管理规范化,引领国潮消费文化理性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发展多样化、新媒体开放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日趋多元化,使得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国有企业政工师队伍作为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体系的特殊群体,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国有企业政工师队伍建设面临功能异化、制度梗阻与治理落差等现实困境,亟须进行功能定位升维、能力结构重构、作用机制创新,同时还应从制度刚性化、组织协同化、资源数智化等维度构建协同保障体系,推动国企政工师队伍从“政治护盾”向“治理引擎”转型,确保治理效能持续释放。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需要的阐发,未囿于一般研究所趋同的“抽象一普遍”范式,而是真正深入到历史现实及其生产内部,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去找寻,体现为立论于“生产一分工”之上的多重向度。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并在“需要”层面赋予历史唯物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在理论维度上,它既是对人类现代化规律的必然遵循,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两个结合”过程中现代化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在实践向度上,它根植于生产力总和所决定的中国社会状况,走出满足人民需要又符合生产力特征的时代路径;在价值追求上,它不仅关注物质需要的满足,更把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贯穿其中的核心主题。
摘要:马克思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而非主体作为人的规定性,主体性的确立必须通过历史主体的对象化实践来实现。据此,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表征为中华文化在实践中的自为能动性、在现代性转型中的自觉适应性以及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精神独立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古今中西”的交汇点上,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构建承担着支撑起中国思想文化革故鼎新的脊梁和以其自主的综合创新指向人类文明新方向两个历史任务。因此,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需辩证把握三对关系,即在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中凝聚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现实力量、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中推动文化主体性的现代转型、在民族与世界的对话中培育文化主体性的人类情怀。
摘要: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精神危机。当代精神危机的生成及演进与数字资本逻辑紧密相连。它以数据原始积累为前提,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根源,借助数字资本经济和政治权力体系的构建,以全球数字化为时代契机,以数字资本主义的数字殖民和文化殖民为手段向世界蔓延,并以创造能力退化、自觉意识缺失、社会价值撕裂、生命意义失落以及精神世界虚无为主要表征。规避数字资本逻辑宰制下的精神危机,必须吸取经验教训,打破数据生产要素市场壁垒,以人本逻辑规引资本与数字的耦合,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网络国际话语权,从而促进数字资本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良性互动。
摘要: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相融合,催生出作为新质育人样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数字叙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内容的视听转向、叙事表达的情感转向、叙事场景的空间转向、叙事机制的体验转向,实现叙事体验及意义生产的功能性跃升。但目前在实践中,仍存在数字越位模糊叙事主体、数字偏食固化叙事内容、数字异化扰乱叙事秩序、数字拟态消解叙事认同等问题隐忧,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育人成效。基于此,需要把握人文与数智融合尺度,统筹技术与价值发展主线,推进治理与监管科学驱动,整合虚拟与现实育人空间,整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公信力和实效性。
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为促进思政课教学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但目前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和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仍然面临着数据信息碎片化和悬浮化、教师数字化能力不足和智能应用场景的滥用、异化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应以技术优化促进数据信息的内在整合和协同运用,以教师数字能力提升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普及,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厘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准融合发展方向,助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一个重大创新理论。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使命。然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仍面临张力、转化、实践三重困境。因此,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必须以价值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不仅要在教学研究上具有创新性、在教学方法上发挥创造性,还要在“第二课堂”广泛开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教学活动。
摘要:红色文化凝聚和彰显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精神,是党领导人民从革命到复兴百余年奋斗史的承载和见证,也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密码和制胜法宝。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的关键之举,应对时代挑战、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之切,培养时代新人、助力民族复兴的当务之急。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融入内容碎片化、缺乏引领力,教育方式单一化、缺少吸引力,教师素养薄弱化、缺失说服力,教育评价形式化、欠缺实效力,文化冲击多元化、降低认同力等内容、方式、师资、机制和环境之困。为此,应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完善红色文化评价机制、营造浓厚红色文化氛围,形成“课程—方式—队伍—机制—环境”五维一体的有效融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