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洪水来袭时,防汛救灾一线党旗飘扬,共产党员于危难关头冲在最前;德尔塔变异株来势汹汹,各个地方、各条战线密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共产党员于关键时刻守在一线;乡村全面振兴宏图展开,驻村第一书记日夜奔忙,共产党员于履责之时挑担最重……一幕幕场景、一个个画面向世人诠释着,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百年大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生动写照,这是百年大党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成功密码。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本色,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人民观。新时代人民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以人民利益为目标导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人民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是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中国方案价值所在。
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重要体现,其能力水平直接关乎国家治理情况。要想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和改善,拥有强有力的政治体制能力是重要支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构建政治体制能力实现“中国之治”,并将治国理政中的制度优势合理进行转变,为中国逻辑构建提供助力便成为当前重大课题,需要各方面加强重视。
讲好中国故事相关论述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为有效提高国内群众“四个自信”、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方向。本文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提出背景、内涵以及作用表现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路径优化提出了建议。
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时间的产物,是连接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的人们之间的纽带。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孕育华夏民族的摇篮。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数千年传承更加璀璨夺目。传播和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要弘扬中原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清除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推进中原传统文化的融合性创新。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和发展开放性的理论特征,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进行了不断完善和发展,奠定了“中国之治”的理论根基。协商民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后对我国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发挥了独特优势。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协商民主这一中国特有民主形式在我国的形成、巩固与发展,探讨在新时代我国制度优势的可持续性。
网络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将传播环境复杂化,因此,高效、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通过创新传播机制,掌握受众群体的差异化,借助于网络新媒体的巨大优势,构建网络传播的监督与评价体系,可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与质量,提升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学技术作为当今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的核心动力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杠杆,是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如何推动科技在避免其负面影响的同时向着现代化、人性化发展,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媒体融合对现代社会治理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构建了互动平台,为更多主体提供了参与途径和渠道;另一方面拓展了治理的领域和内容,对治理理念和能力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推行柔性化治理必须充分把握媒体融合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不断改进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才能有效提升治理能力,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产生了巨大的涡轮效应,深刻地改变着城市和社区的面貌。我国的社区在走向“未来社区”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宽度、广度和远度等多维困境,利用数字化赋能勾画好“居住政治—美好生活—人民城市”三个基础性要素密切关联的中国特色“生活政治”图景,需要社区党群工作以党建为枢纽,强化社区工作的方向引领和战略策划,多中心、多层次地推进社区党群组织治理走向共生共在的发展路径,有效借助“数字孪生”系统赋能,将场景驱动治理新手段用于党群工作。
做好廉洁教育工作是新时代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做好廉洁教育工作,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廉洁教育对于党、学校、学生自身的重要性;从现实中发现廉洁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学校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廉洁教育体系。
近年来,一大批“0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他们的思想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本文通过相关问卷调查与访谈,从朋辈角度探索和实践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以期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石。
目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同类型、程度上的心理问题。本研究对广西西部某自治县D中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53.20%的学生处于中度焦虑状态,10.88%的学生处于高度焦虑状态,其中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尤为突出。女生更容易出现学习焦虑、过敏倾向等心理反应。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等方面,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党史波澜壮阔。如何在党的百年风雨历程中探索真理、领悟大道,需要有求真务实、抽丝剥茧的毅力,更需要站稳政治立场,树立正确观点、运用科学方法来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历史,掌握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才能客观总结经验教训,从百年峥嵘党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一个高度组织化、强调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干部制度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广大优秀的革命干部将党的宗旨、政策落实到党的伟大事业上,锻造出了与人民血脉与共的干群关系。延安时期(1935—1948)是我们党至关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成功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的革命形式,党的组织队伍不断扩大,政治建设逐渐完善,形成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干部政策。因此,探索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政策特点,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党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史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党史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坚持党史文化自信的路径以及坚持党史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党的领导下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创美好未来。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具有极强的影响力。高校党建工作也应该顺应时势,合理利用新媒体,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性。本文基于新媒体视域,探讨新媒体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意义,分析目前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本文以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就业工作目标和任务为切入点,分析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大学生就业的价值体现、面临的问题,探索以高校基层党建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主体,构建“党建+”就业系列平台,通过思想引领、技能提升、平台拓展和帮扶互助,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
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应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列入高校教育的重心,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6个方面探索新时代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路径。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着缺乏学习制度、教育管理模式单一、毕业生党员管理困难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战“疫”故事,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可以通过将战“疫”故事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路径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对师生的安全、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校园生活的有序开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分析高校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帮助。
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组成部分之一,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林县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重要精神力量和文化基因。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挥红旗渠精神的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廉政文化教育中,已经成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红旗渠精神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精神动力、依靠力量、价值取向。通过专题教育丰富廉政文化建设平台,实践教学搭建廉政文化建设阵地,学生活动拓展廉政文化建设路径,从而更好地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
马克思总体上从两个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所有旧唯物主义的主要不足,论证了实践性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阐述了新旧两个时期唯物主义的特点和区别。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与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阐述劳动的价值,强调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加快劳动教育的发展。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进程,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重点工作,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但目前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高校应当从构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工作载体协同发展、打造专业化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等方面着手,牢牢把握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推动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发展。
近几年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但师资队伍、教育主客体关系以及多元价值观念渗透等问题仍严重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改革教育方式以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三方面探寻新思路,找寻帮助大学生抵御腐朽文化、错误思潮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践途径。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引领中华儿女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南。在高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做到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紧密结合。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坚持“问题导向”,让思想政治理论课“香”起来;强化“因势而新”,让思想政治工作“硬”起来;践行“协同效应”,让“三全育人”工作“活”起来。
【摘要】本文主要从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概念出发,分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全课程育人视角下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有效路径,对于全面深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全课程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一、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教育部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中明确提
思政课是高校“党建引领,铸魂坚守”的核心课程,也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三观、将其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课程,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于大学生尚未真正步入社会,三观还未完全确立,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不高,很容易受到网络上错误舆论导向的影响。所以,高校必须立足微时代背景,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核心,探索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策略,以应对微时代的挑战。
思政课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本文探讨了课程思政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实践意义,分析了研究生思政课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对研究生思政课立德树人引领路径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本文针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展开了相应的探讨。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相对比较短,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待完善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有着明显的互联性和互利性,高职院校应注重两者关系的关联性,加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实现两者共同发展的双赢,助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本文针对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提出能够促进两者互动的策略,以期能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也逐渐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目标。受社会、医务人员以及医学相关因素的影响,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医患矛盾,使医患之间难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新时期下,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将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强化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医疗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和课题。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党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分析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融入路径,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
思政教育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探索课堂“双师”教学,提高教学效能;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率;应用网络教学载体,弥补课堂不足等途径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路径,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教育水平逐渐提高,除了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外,还衍生出新的、更具活力的思政教育视角,即美育视角。目前高职院校也开始探索美育视野下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本文从美育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出发,探讨美育视野下思政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作为一种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丰富的人学思想处处彰显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其关于人的存在、本质、主体性以及发展的精辟论述,是当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指南。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应当以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为逻辑起点,以培养人的社会性为核心,以调动人的主体性为实践重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大学生活规划要因时而异,顺应时代发展,体现群体需求。本文从“00后”大学生群体出发,立足“00后”大学生所处环境,从学习、科研、生活和未来职业规划4个方面对如何做好和实施大学生活规划进行了深入探讨。
目前法学专业已经由精英专业逐渐转为了大众化的专业,但是由于短时间内的扩招,导致了对于法学专业培养质量的监管不足。在新时代环境下,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对创新改革新机遇,要不断完善教学课程内容,营造特色的法学课堂教学氛围,提高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应积极探究国防教育创新改革路径,健全国防教育工作体系,积极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打造高校国防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形成国防教育共生共享生态圈;创新发展高校国防教育,促进军民融合;同时依托该平台构建完善的高校国防教育体系,创新高校国防教育内容和形式,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等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高校思政教育也逐步进行了线下与线上互动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其也成为一种全员互动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目前,在线上互动模式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线上教学的重中之重。在直播与线上互动过程中,高校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夯实理论功底。在线上互动教学中,可以采取专业化和双备份的策略;在考核与评价中,要留存相应的痕迹和奖惩制度,用量化考核等方式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其开设时间较长,并具有较强的技术性,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及素养。而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又有了新要求,不仅需要授课教师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需要授课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因此授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进而在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完成思政教育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区域经济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人才质量可以体现院校的育人水平。当前,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在不断创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然而在推进过程中存在模式比较单一、缺乏正确认知、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基于这一现状,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健全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建立产教融合文化育人体系以及推进产教融合双方共赢等方式进行改革,以实现高质量产教融合,培育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著作来阐释需要理论,他在很多著作中都对需要理论作出过重要论述。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马克思需要理论的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解决路径进行了研究。
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规定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近年来,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心理疾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不仅危害着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影响着家庭的幸福。因此,预防大学生的心理疾病迫在眉睫。本文就大学生心理疾病产生的成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公益救助对策。
高校后勤部门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教学科研、师生员工提供有效保障的同时,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本文结合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现状,提出提升其管理水平的建议,以助力高校和谐全面发展。
国家和高校的资助政策旨在体现党和政府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本文提出利用“三步走”策略和五个教育模式增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确保资助育人工作顺利完成的同时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
校园安全管理是关系高校稳定和师生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通过开展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可以保障高校教学、科研以及各项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目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给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带来潜在安全隐患。为此,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加强校园安全宣传工作力度等方面提出优化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建议。
高校如何补上生命教育这堂课,真正构建生命教育体系,本文以此为逻辑起点,分析了高校生命教育的困境,并提出了优化高校生命教育的对策。
为探讨高校大学生焦虑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笔者建议运用园艺疗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文以园艺心理健康活动为例,分析了园艺心理健康活动调节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理论基础,探究了园艺心理健康活动的理念和设计原则,以期通过刺激大学生的“五感”系统,达到缓解焦虑、调节身心的效果。
蒙台梭利立足于儿童发展,提出了独特的纪律教育思想,为解决当前我国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出现的纪律高控性、片面性与自由盲目性问题带来深刻启示。
在全球化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际遇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正是本文的立意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解决文化的问题不能仅靠文化自身,需与政治经济社会联动,需社会各阶层共创共为,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和认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