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胆固醇吸收与外排、胆汁酸代谢、脂质合成与分解、甘油三酯合成与水解、肠道菌群调节等方面系统综述天然产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调血脂作用机制,为黄酮类调血脂功能食品与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含黄酮类成分的中药及天然药物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森林火灾模型作为森林火灾防治的重要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Bibliometrix软件包,分析了2002—2022年森林火灾模型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近20年来,森林火灾模型的相关研究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模型在森林火灾风险评估与预测、火势蔓延模拟和火灾影响评估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森林火灾风险预测模型向大规模、高精度演化,蔓延模拟模型向智能化、立体化发展,环境影响模型朝长期性、整体性方向拓宽。未来研究和实践中应注重强化模型的数据支撑、提高模型的有效性和专业化水平,以及提升模型的系统化和普适性。
摘要为提高水稻机插水平和机插技术,以沿黄稻区2个主栽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大田比较了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2种栽培方式下植株分蘖特性、剑叶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性状,探讨不同栽插方式对不同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明确不同品种适宜的栽插方式。结果表明,对于香稻品种新香粳1号,与毯苗机插方式相比,钵苗机插表现为植株早生快发,单株分藥能力强,分蘖消亡规律明显,而最终的有效分蘖数与毯苗机插差异较小,剑叶光合速率明显低于毯苗机插,最大光合速率平均比毯苗机插低 35. 25% ,加工品质高,食味值较低,2种栽插方式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对于非香稻品种新科稻37,植株分蘖特性、剑叶光合速率、稻米食味品质均表现为钵苗机插高于毯苗机插,产量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因此,对于不同的水稻品种,利于高产优质形成的适宜栽插方式不同,香稻品种钵苗、毯苗机插均适宜,而非香稻品种钵苗机插则更有利于高产优质。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在豫东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菜用甘薯品种,对福薯7-6(CK)、台农71、福菜薯18号、鄂菜薯1号、鄂菜薯10号、薯绿1号、泉薯830、蒲薯53、阜菜1号9个菜用甘薯品种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综合分析评价参试品种的鲜嫩茎尖的特征特性、农艺性状、食味和产量。结果表明,菜用甘薯在豫东地区5—10月份可露地栽培,田间表现良好,生长旺盛,病虫害少,产量高;福菜薯18号、鄂菜薯 1 号和鄂菜薯10号食味好、产量高;台农71、泉薯830直立性强,适合机械化采收;阜菜1号叶片大而肥厚且叶柄长,适合喜爱食用叶柄及薯叶食品的群体。生产中可根据需要对相关品种有目的地种植和推广。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江苏苏中生态条件下推广种植的高产春荞麦品种。[方法]在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泰兴综合试验站对 15个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丰产优质、适宜当地秋播种植的荞麦品种进行了春播比较试验。[结果]适宜该地区荞麦春播示范推广的品种有纯甜1号、苏荞2号、纯甜2号和品甜2号,其产量为 1416.7~1566.7kg/hm2 。[结论]纯甜1号和苏荞2号可作为江苏苏中地区荞麦春播的优先推广品种,其产量为 1 551.7~1 566.7kg/hm2 。
摘要[目的]改良三系不育系。[方法]以长田B和万象B为父母本进行杂交,通过多代自交,然后与万象A进行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的方法将香味基因 Badh2 导入到长田A中。[结果]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不育性稳定且与长田A遗传背景无显著差异的不育系长田2A及其对应的保持系长田2B。[结论]不育系的改良为杂交稻组合选育提供新的亲本资源。
摘要[目的]探索山西地方谷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方法]以30份谷子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变异情况、遗传多样性指数,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农艺性状中,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22.07% ),千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1.56);品质性状中,粗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 18.82% ),粗蛋白含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1.41),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通过构建11个性状的关联矩阵发现,10对性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1对性状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 83.240% ,用ward 法将30个品种聚为5类,其中第Ⅲ类群可作为提高品质的育种材料,第V类群可作为增加产量的育种材料。[结论]研究结果为提高谷子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奠定了基础。
摘要[目的]建立基于碳纳米管培养基的草莓组培技术体系。[方法]以“红颜”草莓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浓度的多壁碳纳米管(25、50和 100mg/L )的生根培养基对草莓组培苗生长的影响,并观测不定根根系生长情况。[结果]在草莓组培生根培养基中添加多壁碳纳米管可显著提升愈伤组织诱导率;其中, 50mg/L 多壁碳纳米管生根培养基效果最好,相较对照组脱毒苗高度提高 27.1% ,根系总长度提高 83.4% ,总体积提高 163.8% ,根尖数提高 70.1% 。通过微观结构观察发现多壁碳纳米管仅吸附于不定根表面,未在不定根内部成团聚状。炼苗后移栽成活率在 95% 以上,幼苗长势良好,植株健壮。[结论]筛选出了适合草莓组培扩繁 50mg/L 多壁碳纳米管生根培养基,为碳纳米材料在草莓种苗繁育应用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摘要为筛选适合黄瓜幼苗生长的基质配方和生物菌剂,以密刺型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黄瓜幼苗的生长状况,分析在不同基质配方中添加不同生物菌剂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方及不同生防菌剂对黄瓜幼苗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向草炭:珍珠岩:蛭石为3:1:1的基质配方中分别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黄瓜幼苗的出苗率和壮苗指数,表现出显著促进黄瓜幼苗生长的作用。
摘要通过校正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碳密度,基于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研究土地利用碳密度对丹江口库区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二者占比达 90% 以上;林地主要分布在库区北部、中西部和南部的山地丘陵区,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库区内的河谷地带。库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密度存在差异,土壤有机质碳密度对各类用地的总碳密度贡献最为显著;在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下,2022年林地的总碳密度最高,为119. 80t/hm2 ,远超其他地类。2022年丹江口库区的总碳储量为 1.79×108 t,其中林地和耕地是丹江口库区最为重要的碳库,二者碳储量总占比达99. 45% 。受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碳密度的影响,碳储量主要呈现近水低、远水高的空间分布特征。
摘要以山西省小麦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2011—2021年小麦种植产生的碳氮排放量进行计算,以期为小麦生产中施用化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定量化评估。结果表明,2011—2021年山西省小麦播种面积降低了 24.41% ,但是小麦 1hm2 产量增加 33.99% 。在山西省小麦种植中的各类化肥投入中,11年间化肥投入增加了18. 55% ,肥料类型逐渐由氮肥为主导转变为以复混肥为核心,与2011年相比,2021年氮肥用量下降 44.11% ,而复混肥用量增加 168.90% 。山西省小麦生产体系活性氮排放以 NH3 挥发排放为主, NH3 挥发量 53.34kg/hm2 N①3--N 淋溶量 4.33kg/hm2 N2O 排放量 0.40kg/hm2 。此外,2011—2021年山西省每生产1t小麦由于化肥投入产生的碳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环境代价逐渐降低。为进一步降低小麦化肥施用产生的碳氮足迹,可以研发降低氨挥发技术,开发缓控释肥以及结合测土配方等技术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碳氮排放。
摘要[目的]探究酸性条件下纳米 znO 对普通卷甲虫(Armadilidium vulgare)回避行为的影响。[方法]以自然土壤系统中的土壤和普通卷甲虫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土壤 pH 为4\~5和 >5~6 及纳米 zno 浓度为 250.500,750,1000mg/kg2 个变量,探究普通卷甲虫的回避行为。[结果]能够引起普通卷甲虫回避行为的试验条件为 5nO 浓度越高,普通卷甲虫的回避率越高;在相同的纳米 znO 浓度下,随着 pH 的降低,普通卷甲虫的回避率越高。[结论]土壤酸度和纳米 znO 对普通卷甲虫的回避行为有显著影响。普通卷甲虫可作为土壤污染监测的指示物种。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生境下中华绒螯蟹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采用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技术分析池塘、稻田、苇田、水库和自然水域中华绒螯蟹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虽生境不同,但门水平上中华绒螯蟹肠道微生物菌群均以厚壁菌门为主,不同生境影响了其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特有菌属。其中,苇田中华绒螯蟹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标均较高,池塘中华绒螯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指标均较低。此外,各生境中华绒螯蟹肠道微生物功能注释显示,代谢以碳水化合物代谢为主。该研究揭示了不同生境对中华绒螯蟹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优化养殖环境和保障中华绒螯蟹的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陕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地方羊种质资源库,拥有关中奶山羊、陕南白山羊、同羊、陕北白绒山羊四大特色品种,这些品种形成了独特的遗传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陕西地方羊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既是对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综述陕西省地方羊品种资源概况与保护现状,提出品种开发与利用的路径与策略,为陕西省地方羊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产业升级及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评价清洁级小鼠对表达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Ⅰ的重组乳酸乳球菌载体疫苗的免疫应答效果,以期为研发可防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疫苗奠定基础。[方法]载体疫苗和乳酸乳球菌菌悬液分别灌胃免疫小鼠,首免后第35天用铜绿假单胞菌攻毒,颈椎脱白处死小鼠,无菌取出小鼠肺和脾脏并称重;将小鼠鼻腔冲洗液和肺组织匀浆物稀释涂布PIA培养基,计算活菌数量;小鼠肺部插管固定,苏木精-伊红染色,细胞成像系统成像;小鼠心脏穿刺分离血液,全自动动物血液分析仪定量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肺组织匀浆物过滤分离,裂解红细胞,与荧光标记抗体混合物 4qC 孵育,流式细胞分析仪分析;脾细胞匀浆物过滤,表面染色和细胞内染色,流式细胞分析仪分析;肺组织匀浆物上清液,用检测试剂盒检测IFN-γ、IL-1β、IL-2、IL-4、IL-5、IL-6、KC-GRO、IL-10、IL-17和 TNF- αα?αα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病原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与乳酸乳球菌MG1363 菌株免疫组相比,载体疫苗免疫组小鼠鼻腔和肺部因攻毒引起的铜绿假单胞菌载量明显减少,载体疫苗可减少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道定殖;载体疫苗可有效减少因攻毒引发的小鼠肺部重量增加;铜绿假单胞菌攻毒导致小鼠肺部中性粒细胞招募反应,载体疫苗可减少肺组织多形核白细胞招募,增加循环中性粒细胞比例;攻毒后载体疫苗免疫组小鼠诱导了Th1型免疫反应,增加了脾脏中Th17细胞占 CD4+ 细胞的比例,并可有效诱导小鼠产生明显的 IgG 和 IgA 抗体。[结论]探究了小鼠对前期构建的载体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证实了载体疫苗可有效防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为研制铜绿假单胞菌疫苗提供了技术支持。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光照强度对薄叶马蓝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为薄叶马蓝作为耐阴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薄叶马蓝植株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搭遮阴棚的方式进行不同遮光处理(全光照 50% 遮光处理 .70% 遮光处理 90% 遮光处理),研究不同遮光处理对薄叶马蓝叶面积、株高增长量、叶绿素含量及光响应曲线的影响。[结果]薄叶马蓝的叶面积、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 a+b )总体随遮光程度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且与CK差异显著,株高增长量与CK差异不显著,叶绿素 a/b 总体随遮光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薄叶马蓝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较低,具有较强的耐阴特性。4组薄叶马蓝的斜率与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呈正相关,最大净光合速率与光饱和点呈正相关。[结论]薄叶马蓝是一种耐阴地被植物,在全光照下生长最差,在 70% 的遮光处理下生长最好。
摘要[目的]了解大盘山忍冬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植物多样性。[方法]采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模式产地磐安县境内分布的3个大盘山忍冬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结果]3处大盘山忍冬群落样地内共记录到维管植物56科89属116种,群落1样地内有38科54属62种,群落2样地内有40科59属74种,群落3样地内有25科31属34种。杉木、臭椿、紫弹树、山檀等为群落的主要优势树种,乔木层径级结构呈“反J"型,小径级个体储备丰富,更新良好。群落垂直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属的分布区类型丰富,整体有较强的稳定性。[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大盘山忍冬种群生境及其群落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探究激素种类、激素浓度、激素浸泡时间和基质种类对显齿蛇葡萄扦插繁殖的影响,筛选最佳处理组合,提高生根效果。[方法]采用5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以生根率、生根数、最长不定根长、平均根长和根干重为评价指标,计算生根效果指数,综合评价生根效果。[结果]激素种类对生根率和生根效果指数的影响最大,激素浓度次之,浸泡时间的影响最小。激素种类和激素浓度对生根率和生根效果指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P<0.05 ),基质类型对生根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P<0.05 。[结论] |200mg/LNAA 浸泡8h,扦插基质为泥炭土时,显齿蛇葡萄扦插的生根效果最好。
摘要以白绵毛兰蒴果为外植体,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种子萌发试验、增殖试验、生根壮苗试验。结果表明,白绵毛兰蒴果中种子萌发率最高月份为11月;种子萌发最优培养基为 1/2MS+25g/L 糖 +8g/L 卡拉胶 +25g/L 马铃薯粉 +0.1mg/L NAA 和 1/2MS+25g/L (2号糖 +8g/L 卡拉胶 +25g/L 马铃薯粉 +0.1mg/LNAA+0.1g/LAC. ,种子最高萌发率达 70% ;增殖最佳激素为6-BA,NAA和 2,4-D 不宜用于增殖;在不切除组培小苗苗根光照培养条件下,最适增殖培养基为 1/2MS+25g/L 糖 +8g/L 卡拉胶 +2mg/L 6-BA,继代周期为 90d ,小苗不定芽增殖系数达3.28;在不切除组培小苗苗根弱光培养条件下,最适增殖培养基为 1/2MS+25g/L 糖 +8g/L 卡拉胶 +3mg/L (2号6-BA,继代周期为 90d ,小苗不定芽增殖系数达3.60;生根壮苗培养基添加 30g/L 马铃薯粉对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平均芽数达2.43;生根壮苗培养基添加 20g/L 香蕉粉对根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平均根长达 2.42cm ;最适生根壮苗组合培养基为 1/2MS+25g/L 糖 +8g/L (204号卡拉胶 +30g/L 马铃薯粉 +20g/L 香蕉粉。该研究旨在建立白绵毛兰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保存白绵毛兰种质资源,为今后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材料及技术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江苏省和美乡村空间分布及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以江苏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对象,通过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经济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江苏省和美乡村整体上呈集聚分布,在苏南、苏中和苏北3个区域均表现为集聚分布特征,这种集聚分布主要呈沿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分布。进一步分析显示,江苏省和美乡村具有邻水、近路和环城的分布特点,随着到河流距离和到道路距离增大,和美乡村分布逐渐减少;而在到主城区 14km 的地区,和美乡村的分布则较多。通过比较包括县级行政区GDP、一产比重、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等经济因素与和美乡村分布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县级行政区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县级行政区和美乡村分布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和美乡村分布个数增多。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苏南地区,苏北地区和美乡村受到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更大。[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区域和美乡村建设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
摘要葡萄酒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在葡萄酒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同质化竞争严重等挑战。通过分析"五链”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了“五链”融合赋能葡萄酒旅游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逻辑,即创新链引领产业升级,价值链提升整体效益,产业链协同促进资源整合,供应链保障高效运营,空间链拓展市场影响力。提出了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优化价值链布局,强化产业链协同机制,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及拓展空间链布局的实现路径。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推动葡萄酒旅游与文化、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和交流,以提高我国葡萄酒旅游的国际影响力,为葡萄酒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康养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文化基础,具有发展康养产业的独特优势,其康养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但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及利用不充分等挑战。应采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促进与旅游、农牧业、文化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内蒙古康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为解决当前茶文旅项目开发浅表化、内容同质化、价值低端化等现实问题,引入场景理论构建茶文旅融合分析框架,深入探析茶文旅融合文化消费空间及其价值表达。研究发现,茶文旅融合场景包括茶文化、旅游者与服务者、茶文旅舒适物和茶文旅活动4类要素,茶文旅融合场景分析维度由地方原生性、符号感知性、价值表达性3个一级维度以及15个二级维度构成,并以江苏茶博园为例证实了该框架的可行性。探索了茶文旅融合场景表达的实践路径:一是优化舒适物布局,彰显场景地域属性;二是拓展茶文化功能,凝练场景符号体系;三是提升人本化理念,增强场景价值表达,以期促进茶文旅融合场景优化与创新,为茶文旅目的地非均质化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为了揭示生物农药对曲纹紫灰蝶幼虫的防治效果,解决生产上无公害防治曲纹紫灰蝶的技术需求,确保四川苏铁种群的健康生长,为四川苏铁种群的无公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于2023年,将试验区建立在沙县区淘金山四川苏铁自然保护小区,开展 1.2% 烟碱·苦参碱 25% 阿维·灭幼脲 .1.5% 苦参碱 ,4% 鱼藤酮4种生物农药对曲纹紫灰蝶幼虫防治试验,对比不同浓度的农药对曲纹紫灰蝶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农药对曲纹紫灰蝶幼虫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药后 6d,25% 阿维·灭幼脲悬浮剂 .1.5% 苦参碱可溶液 4% 鱼藤酮乳油 .1.2% 烟碱·苦参碱乳油4种农药均有2个浓度对曲纹紫灰蝶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超过 86.9% 。各农药的推荐使用剂量: 1.2% 烟碱·苦参碱和 1.5% 苦参碱均为1500倍液, 4% 鱼藤酮为900倍液, 25% 阿维·灭幼脲为 1000 倍液。表明4种生物农药对曲纹紫灰蝶幼虫有较强致死作用,按上述推荐剂量喷施 1.2% 烟碱·苦参碱等4种农药,可大幅降低四川苏铁种群上曲纹紫灰蝶幼虫的虫口数量,从而保护四川苏铁健康生长。
摘要调查了江西省南昌市春玉米花粒期鳞翅目害虫的种类与数量,统计了玉米喷施7种植物源农药或套袋后的玉米果穗为害率、为害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发现,亚洲玉米螟(Otriniafumnacalis)、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劳氏黏虫(Mythimna loreyi)和桃蛀螟(Dichocrocispunctiferalis)在玉米果穗上混合为害; 0.5% 藜芦胺可溶液剂对果穗有较好的保穗效果,防效为 72.83% ;玉米果穗用100目网袋套袋可有效减轻鳞翅目害虫为害,防效为68. 65% 。该研究筛选得到了2种玉米花粒期鳞翅目害虫防治方案,为玉米害虫绿色防控提供了备选手段。
摘要为明确不同色板对小麦常见昆虫的诱集差异,通过在2地小麦田间按 10,20,30cm 的高度悬挂黄色、蓝色、绿色的色板,同一高度设置相同数量的三色色板,对各类昆虫进行诱杀,并对诱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陆庙基地悬挂的色板可以诱杀12目29科昆虫,害虫优势种是蝇类与蛾蠓,益虫优势种是瓢虫与食蚜蝇;3种颜色色板诱集的昆虫数量为黄板 .> 蓝板>绿板(在黄色色板下诱集小麦田间害虫数量最多,诱集小麦田间益虫数量最少);3种高度诱集的昆虫数量为 10cm>20cm>30cm( 在 20cm 下诱集的害虫数量最多,益虫数量最少);正阳彭桥乡悬挂的色板可以诱杀9目23科,害虫优势种是蛾螺与蝇类,益虫优势种是食蚜蝇与寄生蜂。3种颜色色板诱集的昆虫数量为黄板>蓝板>绿板;3种高度诱集的昆虫数量为 20cm>10cm>30cm 2地小麦田间昆虫的诱集结果表明,在 20cm 下诱集的害虫数量最多,益虫数量最少。
摘要利用大蒜提取液生物合成纳米银颗粒(AgNPs),并评估其对猕猴桃致病菌的抑菌能力。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制备得到形貌特征良好、性能优异的AgNPs。采用单因素筛选结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大蒜提取液浓度为 7% ,反应温度为80qC ,硝酸银浓度为 1.4mmol?L 在此条件下制备的AgNPs粒径约为 50nm ,结晶度高,生物合成产量达约 90% 。抑菌试验显示,AgNPs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丁香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 7.813μg/mL,15.625μg/mL 和 0.039mg/mL ,且抑菌效果随纳米银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强。生理代谢分析显示,AgNPs能够破坏丁香假单胞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菌体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上升,同时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下降,从而有效抑制丁香假单胞菌生长。该研究结果为猕猴桃致病菌的绿色、无污染生物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生物原料。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正常对照(正常土壤+清水)、胁迫对照(胁迫土壤 + 清水)修复处理(胁迫土壤+DA-6),于烟草8叶期,研究DA-6喷施对二氯喹啉酸胁迫烟草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蔗糖转化酶(Inv)和三磷酸腺苷酶(AT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处理烟草叶片中3种酶活性为正常>DA-6修复>危害,表明DA-6喷施二氯喹啉酸胁迫下的烟草烟叶中3种酶活性均高于危害烟株略低于正常烟株,DA-6处理危害烟株能增强烟株氮碳及能量的代谢,显示DA-6对二氯喹啉酸胁迫下烟草3种酶活性具有一定的修复效应。
摘要针对不同酸性程度的植烟土壤,开展了生石灰合理施用量以及烟草根茎部病害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强酸性土壤(pH4.0\~4.5)以施用 1500kg/hm2 生石灰烟叶均价、产值最高,偏酸性土壤( pH4.6~5.0? 以施用 1 125kg/hm2 生石灰烟叶均价最高,微酸性土壤( pH5.1~5.6) 以施用 750kg/hm2 生石灰烟叶产量、均价、产值最高;在酸性植烟土壤中施用适量生石灰可以促进烤烟的生长发育,增强烟株抗病性,降低根茎部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摘要[目的]探究幼龄茶园间作不同豆科绿肥后,茶树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关系以及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茶树单作(CK)、茶树-紫云英(CZ)、茶树-箭窖豌豆(CJ)、茶树-白三叶草(CB)、茶树-光叶苕子(CG)、茶树-苕子(CS)和茶树-毛叶苕子(CM)7个处理,测定间作 90d 后茶树土壤 pH 、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结果]与CK相比,6种豆科绿肥间作处理均可以降低土壤pH,6种豆科绿肥均能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且CB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6种豆科绿肥在幼龄茶园间作对茶园土壤的酶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脲酶(URE)与有效磷(AP)呈显著正相关;酸性磷酸酶(ACP)与速效钾(AK)呈显著正相关,与URE呈极显著正相关;碱解氮(AN)与AP 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OM)呈极显著正相关;AK与AP、OM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变化具有相互作用。主成分分析评价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 CB>CG> CM>CJ>CZ>CK>CS。[结论]幼龄茶园间作豆科绿肥可以调节土壤 pH ,改善土壤养分含量,调节土壤酶活性,其中CB在以上方面的综合效果最好,可优先作为幼龄茶园间作种植的绿肥材料。
摘要采用质构分析法、响应面优化及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川式酥皮月饼饼皮回软最佳配方及储存特性,结果显示:原料最佳添加比例聚葡萄糖液 2.0% ,单,双甘油脂肪酸酯 0.18% ,麦芽糖淀粉酶 120mg/kg 。月饼储存 时,饼皮硬度最低为 250g ,当储存时间 >20d ,饼皮硬度显著增加( P<0.05) ;馅料的硬度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储存过程中,馅料中的含水量和脂肪持续迁移到饼皮中。饼皮的含水量和脂肪含量均在 40d 时达到最高,分别为 15.20% 和 32.50% 。储存超过40 d 后,饼皮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 P<0.05 。
摘要[目的]探究外源性钙( CaCl2 )对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设置6个PEG-6000 浓度梯度 (0,50,125,200,250,300g/L) 和4个 CaCl2 浓度梯度( 0.10,20,30mmol/L? ,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分析钙与干旱的交互作用。[结果]PE Δ?-6000?200g/L 时,发芽率显著降低( 300g/L 最低); CaCl2 浓度为 20~30mmol/L 可使重度干旱组( PEG-6000≥200g/L) 发芽率提升 10%~15% ,但无干旱时高钙( ?20mmol/L )抑制发芽。中度干旱( 50~125g/L PEG-6000)下, CaCl2 增加降低发芽势 8%~13% ;重度干旱( 200~300g/L PEG-6000)下, 30mmol/L (20 CaCl2 使发芽势提高 6%~10% 。低PEG浓度0 0~125g/L 下, CaCl2 降低发芽指数2.2\~4.9;高PEG-6000 浓度 (200~300g/L 下, 30mmol/LCaCl2 使发芽指数回升1.5\~3.4。[结论]外源钙 (20~30mmol/L )可缓解重度干旱对吊石苣苔种子萌发的抑制,但作用效果依赖干旱程度,为喀斯特逆境栽培提供优化方案。
摘要为深入探究切丝机停启状态对切丝后烟丝综合质量的影响,采用对比分析方法详细探讨了切丝机停启与烟丝水分、烟丝宽度、烟丝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切丝机停启后,大约在4s时烟丝宽度均值开始从异常值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烟丝实物外观形态从丝绒状态逐渐转变为正常;随着切丝机停启时间的延长,切丝机重启后烟丝物料水分逐渐降低,在切丝机停止运行并重新启动前15min 左右,单位统计周期内烟丝物料水分散失量先逐渐增大,之后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缓;切丝机停启后烟丝结构与连续正常生产对比产生一定造碎,部分长丝转变为中丝、中丝转变为短丝、短丝进一步转变为碎丝,其中整丝率及长丝率分别下降5.254百分点、6.731百分点,而中丝率、短丝率、碎丝率分别上升5.477百分点、3.260百分点、1.993百分点。综上分析,可以考虑优化切丝机运行参数及匹配物料流量,降低非必要停机比例,并采用适当的控制方法避免烟丝物料水分的散失,为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切丝质量的稳定性提供技术支撑。
摘要[目的]建立衍生化气相色谱内标法,快速、有效测定精制苏子油中各种脂肪酸的准确含量。[方法]以十七烷酸为内标,结合脂肪酸甲酯化方法,采用Agilent DB-wax毛细管柱和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定量分析精制苏子油中的脂肪酸。[结果]精制苏子油中的5种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 ∝ -亚麻酸分别在 0. 031 92~0. 319 20,0.010 68~0. 106 80,0.078 40~0. 784 00,0.076 80~0.092 98 4.092 98 0.768 00和 0.300 00~3.000 00mg/mL 线性关系良好( ?R2≈0.999 0 ),精密度和回收率均符合要求,含量分别为 5.98% 、1. 87%、15.1%、14.6% 和 53.9% 。[结论]该方法能够准确可靠测定精制苏子油中5种脂肪酸的含量,可作为苏子油脂肪酸成分质量控制及功能评价的有效手段。
摘要[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检测土壤中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丙环唑残留的方法。[方法]以超声辅助0.1% 乙腈-甲酸提取目标物,采用ACQUITYUPLC BEH C18(2.1mm×100mm,1.7μm) 分离目标物,以乙腈 -0.1% 甲酸水为流动相体系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正离子 ESI+ 模式,多反应监测(MRM)扫描。[结果]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丙环唑3种目标物在0.1\~100.0μg/L 线性关系良好( R2≥0.998 ),方法检出限为 0.003~0.019μg/kg RSD 为 0.33%~8.03% ,加标回收率为 66.0%~105.0% ,实际样品测试 RSD?4.82% 。[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检出限低、精密度和准确度高,适用于土壤中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丙环唑残留的测定,可为土壤中痕量农药残留的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摘要为提高穗发芽小麦的种用和商用价值,降低小麦穗发芽的危害损失,利用色选机对受穗发芽危害的不同小麦品种进行筛选,尝试寻找最佳的清选次数和模式。结果表明:3个小麦品种在3种不同模式下筛选后的小麦种子发芽率较对照均显著提高。同一模式下,随着筛选次数的增多,小麦种子发芽率呈上升趋势。3个小麦品种模式1下筛选3次后的种子发芽率均高于模式2和模式3。因此,色选机在模式1下筛选3次是穗发芽小麦籽粒筛选的最佳模式。
摘要针对红花采摘收获期物理特性研究不足的现状,系统测量分析了红花收获期采摘物理特性。以河南广泛种植的卫红花为试验对象,利用专业测量设备统计了红花收获期花丝与花苞的主要尺寸特征。结果表明,花冠直径>花球直径>缩颈直径;各主要尺寸的离散程度为:花冠高度>缩颈直径>花冠直径>花球直径;花丝抗拉力随着花冠直径减小而减小,随着拉伸角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大抗拉力为14.21N。针对红花抗剪切力难以测量现状,设计了一种电磁推杆式物料剪切力试验平台,选取开放第3~8天的红花为试验对象,分析其开放天数与抗剪切力的力学关系,结果表明:开放第3~6天,红花丝抗剪切力随开放天数的增加而增大,第6天瞬时抗剪切力达到最大值23.88N,第7~8天抗剪切力逐渐减小。
摘要为掌握合流水库水质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于2019—2023年对合流水库开展季度调查,监测主要水质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19—2023年合流水库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至中度富营养状态,总氮(TN)、总磷(TP)浓度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呈整体上升趋势。2019—2023年该水库水质指标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总氮(TN)、总磷(TP)、氨氮( NH3 -N)和叶绿素a(Chl.a)浓度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表现为主汛期高于枯水期。相关性分析表明,Chl.a浓度与 TP 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高锰酸盐指数( CODMn ) -N浓度、TN浓度、水温 ??pH 等均无显著相关。合流水库为磷限制性水库。
摘要基于克里金插值法,利用南充市289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数据和222个气象站点的气温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对南充市2022年汛期(5—9月)高温干旱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利用63个数据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站点对降水插值拟合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022年汛期南充市气候总体呈现高温少雨的态势,有215个站点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记录,213个站点平均气温突破历史记录,高温日数为195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高温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均为历史罕见;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插值得出,2022年汛期南充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8月的干旱面积、轻度、中度、严重干旱面积均为最大,占比分别为85.08%、30.57%、 40.01% 、 12.92% ,7月的特重干旱面积最大,占比达 9.26% ,9月的干旱状况最轻;挑选2022年6—8月63个数据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站点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与拟合值进行对比分析,相关性较好,特别是旱情严重的7、8月份, R2 分别为0.8579、0.7797,通过了0.05显著水平检验,表明克里金插值法可用于南充地区干旱监测。
摘要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方法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省各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数字化程度差距最大。数字普惠金融对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对珠三角及粤西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粤东地区具有负向的影响,对粤北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产业结构高级化等机制间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摘要鄂尔多斯市作为我国西北部重要的经济区域,面临着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压力。绿色金融是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金融服务体系,是实现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总结鄂尔多斯市绿色金融实践成效的基础上,对绿色金融服务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规范金融发展制度、创新绿色信贷工具和拓宽绿色开放程度等对策建议。关键词绿色金融;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鄂尔多斯市
摘要[目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水资源严格管控背景下,揭示贵州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驱动机制,量化灌溉用水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为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Battse&Coell(1995)模型,构建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融合2001—2018年贵州省面板数据,纳入机械动力、化肥、播种面积、灌溉用水等投入指标,通过LR检验筛选模型形式,分情景(考虑/不考虑灌溉用水)测算技术效率,解析效率损失影响因素。[结果]贵州省粮食生产平均技术效率为 0.8502~0.8516 ,灌溉用水可提升效率 1.4% ,但过量灌溉导致系数负向(-0.0405)。效率损失主因技术非效率,其中劳均机械动力、非粮作物比例与效率负相关,地均化肥、农业产值比重呈正相关。区域差异显著:贵阳机械化水平最高,毕节最低;黔东南灌溉比例达 47.2% ,毕节仅16. 08% 。极端气象(如西南大旱)致2011年后效率下降 8.3% 。[结论]贵州省需通过节水灌溉技术增效,优化化肥施用效率,控制灌溉用水冗余。建议转向劳动力与播种面积集约投入,强化机械化与种植结构调整,以破解资源约束,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增长。
摘要为探索大连市樱桃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聚焦于樱桃种植户参与产业融合所引发的市场效应,在广泛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PSM倾向得分匹配法,详细分析了大连市樱桃种植户参与产业融合的现状与特征,同时揭示了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大连市樱桃产业更好更快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也为其他地区樱桃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摘要肉牛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切实解决肉牛产业养殖的资金需求问题,对于保障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肉牛养殖基地、自治区首批肉牛养殖保险试点地区通辽市为例,分析其实施“保险 + 信贷”制度的突出意义,梳理该制度创新发展变化的过程及主要特征,介绍试点地区实施“保险 + 信贷”制度的效果。结果表明:促进肉牛产业养殖“保险 + 信贷”政策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肉牛养殖“保险+信贷”模式的协调机制和顶层设计、形成银保协同创新的制度导向、创新“保险 + 信贷”金融工具联动模式、创新肉牛养殖“保险 + 信贷”金融产品、搭建肉牛养殖"保险 + 信贷”风险担保平台以及建立肉牛产业科技信息共享系统。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决策,并将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但传统农业生产面临着生产资源条件有限、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匮乏、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需鼓励资本下乡,通过这种方式为农村引入稀缺资源、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带动农民增收,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资本下乡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2个战略目标至关重要。
摘要随着农业数字化和农产品电商的深入推进,智能电商技术成为未来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以湖北省调查的3032个农户数据样本,使用有序Probit、CMP估计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农村智能电商技术培训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电商技术培训对农民增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智能电商培训能给新、老两代农民带来明显不同的增收效果,老一代农民效果更好;智能电商技术培训主要通过农业经营电商人才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和销量带动农民增收,发挥着桥梁作用。基于此,要培养现代农户的智能电商素养,培育农业经营电商人才,营造数字氛围,实现数商兴农。
摘要农村公共空间作为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之间承上启下的“接点”,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提出乡村振兴策略加速推动着乡村公共空间的优化和转型,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该研究对农村公共空间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梳理,揭示了国际农村公共空间的特征属性和历史沿革。从社会文化、景观生态、物质环境等视角进行分析,总结国际农村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从多维度和多视角对农村公共空间研究进行整理,以期通过对国际农村公共空间相关文献的研究,对中国农村公共空间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视角和启示。
摘要基于CNKI文献检索平台,对2000—2024年以“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为主题的期刊文献进行系统检索与分析,获有效文献842篇。运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软件,分析数字农业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典型作者及作者单位分布情况、研究主题。结果表明,数字农业研究历经萌芽、发展、快速增长3个阶段,形成多个研究热点与聚类群组,涵盖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数字农业研究、数字农业创新研究、数字农业技术研究、数字农业实践研究这四大类主题。研究热点聚焦于探讨数字农业与智慧农业如何促进乡村振兴、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随着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当前的研究需更关注其可持续性、生态效益、社会影响以及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深度融合。
摘要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保障。作为多元协同治理主体,需要在五治融合的复合化治理框架下,构建新型的乡村治理体系,并基于五治融合生态系统的内在结构关系,从党建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引导、智治支撑、治理有效6个维度构建五治融合视阈下乡村组织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从而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实现治理有效的目标诉求。
摘要农业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场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为新理念、新业态、新主体和新技术,“质”体现为良好的产品品质、环境品质和文化品质,而“力”的来源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三重跃升。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效应包括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竞争效应、创新效应以及和谐效应。这些效应的充分发挥,必须依赖于良好的产权条件、资金条件、土地条件和人才条件,但在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实局势中,这些条件尚面临诸多阻力。赋能效应的发挥,需要构建产权界定机制、资金注入机制、土地流转机制和人才引入机制。
摘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是衡量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采用TOPSIS模型,测度2018—2022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同时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其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16个地级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仍处于一般水平。从局部来看,16个地级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呈现"中低—一般—中高”的阶梯特征。同时找出了影响安徽省地级市乡村振兴发展的障碍因子既有相同障碍因子,也有差异障碍因子。最后,提出培育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及强化综合治理,形成乡村全面振兴合力等建议。
摘要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机服务是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桥梁,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与方式,理清农机服务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2010—2023年我国农机服务与农民收入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随着我国农机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在逐年上升,但是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层面、土地、农民自身、农业结构、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率却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农机服务的发展运用能有效地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形成规模经济、提升农民获得培训的机会、促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劳动力转移,以实现农民增收。因此从推广一体化农机服务模式、创新农机服务组织形式、拓展农机服务领域、提升农机服务组织教育培训能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推动农机服务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动力引擎,发展、共享、可持续是农村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苏州是数字赋能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创新试验场,深入探讨其效应机制和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收入促“增"提升农村整体发展能力,通过精神促“富”服务促“均”让农村共享社会发展红利,通过发展促“进”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践中,数字赋能农村共同富裕仍存在城乡“数字鸿沟”大、干群“数字素养”低、产业“数字运用”弱、乡村“数字治理”浮、应用“数字质效”低等问题,应通过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干群"数字素养”壮大乡村“数字产业”、做善乡村“数字治理”优化乡村“数字服务”等方式,更好地推进农村共同富裕。
摘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基于六安市裕安区608份实地调查问卷,建立多元有序Logit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村生活污水协同治理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当地政府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各治理主体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认知、各治理主体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投入资源、各治理主体之间的信任基础、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均对协同治理效果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此外,家庭年收入也对协同治理效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最后,从增强基层政府的核心引领能力、优化资金筹措渠道、激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数字赋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4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摘要社会资本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乡土社会的深层连接,往往呈现出“只嵌不入"的悬浮状态。通过系统解析社会资本在乡村振兴中的多维内涵及其嵌入逻辑,并构建社会资本、村民和政府部门的多元主体协作框架,对其互动机理与协作机制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对于规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发展、调动村民积极性和推动政府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日益成为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2015—2024年安徽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行动方案不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对安徽近些年有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政策进行梳理,发现安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历了从垃圾清运到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演变,旨在实现从农村生活垃圾的基本治理、全面治理到提质增效,但是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从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完善监督管理等方面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政策体系,推动安徽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摘要职业韧性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概念,它随着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数字化时代农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新农人”职业韧性的培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蕴,以持之以恒的“韧力”品质,推动农业产业创新;以只争朝夕的“韧干”能力,促进个人持续发展;以锲而不舍的“韧战”精神,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新时代,通过明确“新农人”职业的发展目标、创设“新农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完善“新农人”发展的支持体系等途径,培育“新农人”服务乡村振兴的职业韧性,让他们秉持这种职业韧性持续在乡村的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彰显更大的作为,让“新农人”成“兴农人”。
摘要退役军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其携带“军人品质”这一优势文化资本,主要在乡土情怀和亲情等内力驱动下返乡,以内部推动者身份嵌入乡村振兴场域,偶有政府派驻的上层引领者或因工作、旨趣等嵌入乡村振兴的外部助力者出现。退役军人嵌入乡村振兴路径具有主次性与时序性特征,并因退役军人嵌入身份的差异呈现出嵌入广度、深度与水平差异。未来应从强化政策牵引、促进内外联动、深化嵌入层面、丰富要素投入等方面着手,提升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
摘要结合农业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以涉农高校的纽带作用为视角,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强农实干的复合型乡村振兴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发展3个方面,探讨涉农高校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从构建“涉农高校+"科研平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落实强农兴农已任、培养乡村振兴优秀人才,完善产教融合模式、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3个方面,探究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摘要以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为例,探索新林科背景下价值引领的“产学研政用”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首先从新目标育人机制建设、跨学科培养机制建设、多路径实践机制建设三个层面论述“产学研政用”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总体设计思路;进一步阐述具体实施方案,包括重构课程体系、建立项目式教学方式、强化实践育人体系、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和深化拓展劳动教育;进而列举多元协同育人实施效果;最后指出进一步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实践表明,“产学研政用”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地方涉农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要求,是更好地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路径。针对应用型地方涉农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的作用和困境,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为例,结合学院近年来开展的协同育人教育实践,探索构建“一中心、两融合、三对接、四协同”的“1234”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旨在通过多方协同促进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践表明,产教融合的开展,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显著增强,不仅为地方涉农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应用型涉农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