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根际促生微生物对植物重金属抗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梯度浓度驯化法从新疆乌鲁木齐某化工园土壤中分离得到19株耐受 Cu2+ 的细菌,通过测定它们对植物生长的促生特性,筛选出一株耐受 Cu2+ 且促生特性优良的细菌A10C-1;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菌株A10C-1的分类学地位。利用盆栽试验观察和分析菌株A10C-1对 Cu2+ 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和富集 Cu2+ 的影响。[结果]初步鉴定菌株A10C-1属于居泉沙雷氏菌(Serratia fonticola)。该菌可在 Cu2+ 浓度为 0~200mg/L 的条件下生长,具有较强的溶磷、分泌吲哚乙酸和中等程度产铁载体的能力。接种 S.fonticola A10C-1菌剂可有效缓解 Cu2+ 对油菜种子萌发的毒害作用;在 50mg/kgCu2+ 胁迫浓度下接菌显著提高油菜的株高( P<0.01? ;当 Cu2+ 胁迫浓度为 100mg/kg 时,接菌处理的油菜叶绿素含量和鲜重比未接菌对照分别提高 60.56% 和 70.42% 。在低浓度 Cu2+(50mg/kg) )胁迫条件下接菌能够显著增加油菜幼苗地上部和根部的 Cu2+ 含量,与未接菌对照相比分别提高 140.02% ,55.56% ;在 Cu2+ 浓度为 100.200mg/kg 条件下接菌促进 Cu2+ 由油菜幼苗根部向地上部分的转移。[结论]耐铜促生菌 S.fonticolaA10C-1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增加了油菜幼苗地上和地下部分 Cu2+ 的积累量,在提高植物重金属抗性上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摘要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20-10的液体培养基成分和含量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培养基组分为20.0g/L 麦芽糖、 10.0g/L 淀粉、 12.5g/L 酵母膏 、1.0g/L 氯化钠 、3.0g/L 硫酸铵。在该培养基中,菌株20-10摇瓶培养 72h ,有效活菌数为 45.5×108 CFU/mL,比基础培养基提高了 106.82% 。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菌株20-10的发酵条件,获得的最优发酵参数为接种量 2.0% 、温度 30qC,pH 7.0 ,此优化条件下,菌株在20 和 500L 发酵罐中扩大培养 64h 获得的有效活菌数分别为 52.0×108 和 160.5× 108 CFU/mL,比基础培养基分别提高了1.36和6.30倍。
摘要矿山活动导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重金属元素易在土壤积累和潜伏,所以修复难度很大。微生物修复技术以其高效、安全、成本低、操作简便等特点备受关注。为此,阐明微生物修复重金属的机理对矿山土壤修复至关重要。基于文献分析,重点讨论了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富集和转化作用,揭示了微生物修复重金属的机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多种以微生物为核心的联合修复技术,并提出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此外,还针对微生物修复矿山重金属的重点、方向及技术缺陷提出了相关建议,对未来微生物修复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产能烟田中烟株根系特征及其与根系生物量及养分吸收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湖南乃至全国中低产田烟叶产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衡阳烤烟主产区低、中和高产田各10个,于打顶期采集烤烟根系样本,测定分析根系的形态结构、活力、生物量及养分累积量,并分析以上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高产田烟株的平均根系生物量为 95.16g 株,且显著高于中产田( 81.74g/ 株)低产田( 75.09g 株);高产田中烟株根系的平均氮、磷累积量分别为2.51和 0.54g/ 株,且显著高于中产田(1.66和0.27g/ 株),同时高产田中烟株的平均根系钾累积量( (4.54g) 株)也显著高于低产田( 3.32g 株)。高、中产田的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连接度、节点数、根尖数等均显著高于低产田。冗余分析表明,高、中和低产田之间的根系构型存在显著差异,且这种差异引起根系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的不同。高产田中,根系生物量与根系像素面积、投影面积、平均直径等均呈显著相关关系,且根系磷累积量与根系活力呈显著相关关系( P<0.05 );中产田根系生物量与根系像素面积和分形维数呈显著相关关系,且根系氮累积量与根系活力呈显著相关关系( P<0.05) ;低产田根系生物量与根系像素面积、体积、表面积及根系活力等均呈显著相关关系( P<0.05 )。[结论]相对较差的根系形态,如较短的根系长度,较小的根系表面积,以及较少的根系连接度等可能是制约低产烟田烤烟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培育良好的根系有利于提高烟叶产量。
摘要[目的]探究玉米最佳种植密度,进一步挖掘其生产潜力。[方法]以弘粮2号、禾玉102、禾玉106和禾玉108等玉米新品种为材料,设置6个种植密度水平,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各品种株高、穗位高和秃尖长等指标整体呈上升趋势,穗长、穗粗和百粒重等指标整体呈降低趋势,产量整体呈“抛物线”形变化,先增加到一定量后降低,其中,弘粮2号和禾玉108品种产量以种植密度90000株/ hm2 处理最高,分别为18 289.00和 17593.80kg/hm2 ,禾玉102品种产量以种植密度 82 500 株/ hm2 处理最高,为 17867.55kg/hm2 ,禾玉106品种产量以种植密度97500株/ ?m2 处理最高,为19701.15kg/hm2 。[结论]弘粮2号和禾玉108最佳种植密度为90000株 ?hm2 ,禾玉102最佳种植密度为82500株 /hm2 ,禾玉106最佳种植密度为97500株/hm2。
摘要为探索更加经济有效的小麦机械化耕播模式和提高农场经济效益,安徽省农垦集团夹沟农场有限公司于2023—2024年小麦生长季根据农场现有的4种小麦播种机的特点分别实施耕后播种和免耕播种,并对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翻耕+旋耕 +24 行半精量播种机相比,翻耕 + 旋耕 + 驱动耙播种机、翻耕 + 旋耕 + 三轴防缠绕旋播施肥一体机和翻耕 + 旋耕 + 普通复式旋播机的产量分别提高了 5.1%,6.5%,5.7% ,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 。同时,与翻耕 + 旋耕 +24 行半精量播种机相比,免耕 + 三轴防缠绕旋播施肥一体机和免耕 + 普通复式旋播机的产量分别提高了 1.1%.2.7% ,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293.1、704.8元/hm2。此外,应用相同的小麦播种机型,与耕后播种相比,免耕播种产量降低了 2.9%~5.0% ,经济效益提高了 。综合考虑产量和经济效益,三轴防缠绕旋播施肥一体机在耕后播种系统中实现了最高的经济效益,在免耕播种条件下保持了具有竞争力的盈利能力,在不同耕作制度下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和操作稳定性。
摘要[目的]研究甘薯块根中 β -淀粉酶活性与干物质积累的关系,为甘薯育种和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试验于2020年在南充市农业科学院芦溪试验基地进行,以不同类型(干率和产量)甘薯材料为研究对象,按干率等级(高干, ≥32.00% ;中干,?28.00%<32.00% ;低干, <28.00% )和产量等级(高产, ?37.5Vhm2 ;中产, ?30.0~<37.5t/hm2 ;低产, <30.0kg/hm2 )将不同的 12个甘薯品种分为9个类型,研究不同时期各类型甘薯块根中β-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茎叶、块根干物质积累的关系。[结果]栽种后 50d 前的高温伏旱状态下,β-淀粉酶活性处于第一次高峰,所合成的干物质用于抵御高温伏旱和地上部生长,生长中期块根开始膨大时 β-淀粉酶的活性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在后期收获时阴雨条件下 β -淀粉酶的活性较高。[结论]β-淀粉酶活性在甘薯生长前期和后期较高,中期较低,其活性与产品器官块根的膨大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
摘要为了提升三亚市常年蔬菜生产能力,打造热带常年蔬菜优质品牌,探索做好“稳价保供”新模式,开展蒜黄在三亚无土栽培实用技术研究。通过对蒜黄种子的泡种温度、泡种时间及培养温度筛选,结果表明,在18 C 下培养最佳催芽方式为 30qC 浸泡蒜种 ,发芽率为 100% ,采收平均长度 33.96cm ,产量 0.403kg/0.5kg ;在 23°C 下培养最佳催芽方式是 30% 浸泡蒜头 8h ,发芽率为 100% ,采收平均长度 35.32cm ,产量 0.439kg/0.5kg ;在 28°C 下培养最佳催芽方式是40 C 浸泡蒜头8h,发芽率为 100% ,采收平均长度 25.15cm ,产量0.207kg/0.5kg ;蒜黄第二茬产量最高的处理方式是 30qC 浸泡 8h 在 23‰ 下培养,产量可达 0.350kg/0.5kg ,发霉率为0;在三亚地区30qC 浸泡 8h 在 23°C 下培养产量最高,2茬总产量为 0.789kg/0.5kg,14d 采摘长度可达 35.32cm 。该研究构建了蒜黄在三亚无土栽培实用技术流程。
摘要为了研究GA和单氰胺对葡萄种子发芽的影响,以欧亚种葡萄新玫瑰种子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不同浸泡时间研究其对发芽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浓度和浸泡时间。以新玫瑰、意大利、牛奶、SP6164和欧美种葡萄阳光玫瑰、巨峰、霞光葡萄种子为材料,采用外源GA和单氰胺浸泡,然后进行催芽处理,研究其对不同品种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欧亚种葡萄新玫瑰的种子休眠性不是很严格,用GA 和单氰胺处理均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以 3000mg/L GA 浸泡处理 24h 和 50倍单氰胺浸泡 15min 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增加最显著;GA和单氰胺处理后,二倍体欧亚种葡萄意大利、牛奶、SP6164和二倍体欧美种葡萄阳光玫瑰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明显增加,其中GA 处理的发芽率高于单氰胺处理;四倍体欧美种巨峰葡萄GA处理后发芽率和发芽势明显增加,单氰胺处理后有所增加;四倍体霞光 GA 和单氰胺处理后发芽率和发芽势增加不明显,最高只有 5% 。
摘要以纳斯蜜为材料,选用甘蔗渣、稻壳、蚯蚓粪、商业用基质进行配比,研究7种不同基质配比(稻壳:蚓粪:商业 τ=1:1:1 记为T1,蚯蚓粪:甘蔗渣:商业 τ=1:1: 1记为T2,稻壳:商业 τ=1:1 记为 T3,甘蔗渣:商业 O=2:1 记为T4,稻壳:甘蔗渣:商业 =1:1: 1记为T5,甘蔗渣:商业 τ=1:1 记为T6,商业为CK)对甜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比对甜瓜生长影响显著,其中,T1、T2 处理茎粗、单果重、果形指数、皮厚、肉厚均优于对照。T4处理出苗率、地上部鲜重、根部鲜重、中心可溶性固形物、果形指数、皮厚、肉厚、单果重均优于对照。综合幼苗生长指标及品质可知,最适宜甜瓜幼苗生长的基质配比是处理T4(甘蔗渣:商业 2:1 )。
摘要为探究浸种的温度和时间、赤霉素处理的浓度和时间、催芽温度对三色堇种子萌发的影响,以三色堇自交系21号、9号和杂种21×9 为材料进行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三色堇21号、9号和 21×9 经过浸种催芽处理后种子萌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最优萌发条件下亲本21号和9号的萌发率分别为 90.0% 和 86.1% ,高于杂种 21×9 的萌发率 73.3% 。5个因素中浸种时间对萌发率影响最大,基于最优萌发条件下的杂交种浸种时间(12h)短于亲本(24h)。该研究对于提高三色堇品种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三色堇:浸种:催芽:萌发率
摘要在丘陵山区,保护利用陡坡耕地是地区土地利用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以重庆市秀山县为研究区,运用数字高程模型众数统计法和耕地大图斑分割法分析陡坡耕地内部坡度情况。构建影响因子体系,采用多项式逻辑回归法识别出影响陡坡耕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因素,提出保护利用方式。结果表明:在继承最大面积赋值法的基础上,通过分割 >0.67hm2 的陡坡耕地大图斑,可以减少坡度值局部误差,挖掘出实际位于 <25° 的耕地资源;坡度、耕作距离和生态功能重要性是影响陡坡耕地利用方式的重要因素;陡坡耕地的保护利用方式可以划分为种植利用型、整治保护型和逐步退耕型3种类型,实行差异化保护利用。
摘要[目的]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和生境破碎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200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生境面积比(M)、生境间欧氏最近邻距离的平均值(N)和生境边缘长度(P)等指标,采用InVEST模型评估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储存和生境质量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并通过广义可加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不同生境破碎化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结果]2005—2020年湖北省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各生境类型的 M 减少、N增加、P增多;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碳储存和生境质量主要受生境破碎化影响;湖北省生境破碎化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存在线性或非线性关系,且不同过程之间存在正向的非线性增强作用。[结论]该研究为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建议。
摘要[目的]探究民勤干旱荒漠区不同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水分、养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民勤连古城保护区内6个典型群落结构开展群落结构调查分析,同时采集不同植被类型 、0~100cm 各土层的土壤,测定土壤有机碳、含水量、氮磷钾等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综合运用传统统计方法、地统计方法、空间分析方法探究研究区土壤基本特征及与植被群落的关系。[结果]不同群落特征及其土壤水分、养分之间差异较大。Pe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与物种优势度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P<0.01 ),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P<0.05) ;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P<0.05) ;土壤全钾含量与均匀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P<0.05 )。[结论]该研究为民勤干旱荒漠区植物群落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摘要为掌握小麂的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2023年5月—2024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小麂进行了动态监测,共获得小麂的独立有效照片9394张。基于这些有效照片,分析了其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结果表明:小麂是以晨昏活动为主的昼行性动物,活动高峰期为06:00—08:00和17:00—19:00。小麂的年活动节律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夏季活动最频繁,秋季和春季其次,冬季活动最少,且小麂春-夏季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较高,夏-冬季重叠系数较低。小麂的集群行为以独居生活为主,占比 96.34% 。该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小麂的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不仅为该物种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该保护区后期的保护与管理计划的制订提供了基础数据。
摘要基于野外调查数据,结合前期考察资料,对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区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共有脊椎动物169种,其中鱼类6目12科31种,两栖类动物1目4科8种,爬行类2目6科16种,鸟类15目41科101种,哺乳动物5目7科13种;脊椎动物种类较为丰富。该保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动物组成具有明显的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区系特征。
摘要为探索中华绒螯蟹不同养殖阶段“牛奶病”感染规律,以不同养殖阶段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进行二尖梅奇酵母人工回感试验,观察不同养殖阶段中华绒螯蟹的发病特征,并统计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与感染率。结果表明:仔蟹 I 期、Ⅱ期、Ⅲ期感染组平均存活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但平均感染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 I 期感染组整体生长蜕壳发育速度及活力低于对照组,I期存在蜕壳困难死亡现象,II期摄食恢复正常,对二尖梅奇酵母的抵抗力增强。秋季暂养期感染组中华绒螯蟹活力普遍低于对照组,病死蟹体内出现乳化症状,感染组平均存活率与平均感染率分别为 83.33% 和 89.00% ,平均感染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幼蟹越冬期投菌后至试验结束,感染组蟹腿体液变为白色浑浊状,体内出现乳化现象,感染组的平均存活率高达 100% ,平均感染率为 43.33% 。仔蟹阶段二尖梅奇酵母可以在中华绒螯蟹体内定殖,平均感染率均在 30% 以上;秋季暂养期中华绒螯蟹“牛奶病”平均感染率和平均存活率均较高,且后期症状明显,为二尖梅奇酵母的主要感染阶段;越冬期由于温度低,中华绒螯蟹代谢缓慢,同时二尖梅奇酵母可能因温度降低而发生毒力下降,共同延缓了感染与发病时间。该研究初步探索了中华绒螯蟹不同阶段感染二尖梅奇酵母的发病规律,可为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养殖提供重要参考。
摘要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麂的活动节律进行调查,共获得黑麂照片数量220张。通过照片数据分析,该保护区内黑麂独雌最多,独雄次之,混合群数量较少;黑麂为双峰型日活动节律最高峰在18:00左右,表明黑麂为典型的昼行性动物,揭示了该区域黑麂昼夜的活动模式,各季节活动节律的重叠系数表明,黑麂的季节性日活动节律有不同的重叠程度。该研究结果为江西婺源森林鸟类自然保护区黑麂的活动模式和种群结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摘要为了研究我国北方地区荷斯坦奶牛的胎次、孕龄、泌乳性能、犊牛初生重、运动量、体况、季节与母牛产后子宫恢复情况的相关性,对新疆某地3075头中国荷斯坦奶牛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胎次、孕龄、泌乳性能、犊牛初生重、运动量、体况、季节与荷斯坦奶牛产后子宫恢复均有相关性。3胎母牛产后子宫炎发病率最低,孕龄为>270\~280d的母牛产后子宫炎发病率最低。奶牛孕龄的缩短或增加均会导致奶牛产后子宫疾病发生率增加。高产牛更易发生产后疾病,患子宫疾病后恢复缓慢。日产奶量 ?40kg 头的母牛产后子宫炎发病率最低,母牛产后子宫炎发病率随犊牛初生重的增加而增加。运动量增加可以明显降低产后子宫疾病发生率,且对产后子宫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建议控制在3501\~4500步;母牛体况偏肥或偏瘦在生产过程中都会提高子宫疾病发生率,产后28d内体况建议控制在2\~3分。夏秋季是奶牛子宫疾病的高发季节,建议做好防暑降温。同时,在奶牛养殖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奶牛产后疾病的发生率。
摘要以半冬性中抗赤霉病品种徐麦DH9为Fhb1供体,分别与农艺性状突出但高感赤霉病的徐麦19002、矮抗 58Pm21 和徐麦35进行杂交,并采用系谱选择法对后代进行田间选育获得了54个高代品系。利用共显性诊断标记对其进行了Fhb1基因检测,同时进行赤霉病表型和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携带Fhb1基因品系的单花滴注病小穗率(SFI)和土表接种病情指数(DI)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系 ?PsFI=0.002?PDSR=0.001? )。2种基因型的品系在株高、生育期、千粒重、穗数和产量方面差异并不显著。徐23261等6个中抗赤霉病的品系在产量、株高等方面优于对照品种济麦22。
摘要利用RT-PCR技术,从自育恢复系水稻材料“R127”中获得OsABF5基因的完整 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特性分析。OsABF5基因的序列全长为 1 023bp ,编码340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的不稳定指数为57.91,亲水性平均值为-0.611,表明其为不稳定亲水蛋白;具有bZIP46结构域,属于bZIP超家族,且无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与水稻 osABF1 亲缘关系较远,与野生二粒小麦TdABF5亲缘关系最近; OsABF5 基因在颖壳中表达量最高,在种子、雌蕊、胚乳和茎中的表达量次之,在花药、叶片和根中表达量最低。表达特性分析显示,高温、低温、干旱和盐胁迫均能抑制OsABF5基因的表达。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踩踏压实度对绿地不同植被结构下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为稳定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南昌市江西农业大学内选择多处不同踩踏压实及不同植被结构的试验样地,分别测定0\~20和 20~40cm 土层土壤的容重、土壤持水能力、土壤渗水能力等物理指标,分析不同踩踏压实度对土壤的影响以及不同植被结构下土壤的差异。[结果]随踩踏压实度的增强,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含水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土壤持水量、总孔隙度及土壤毛管孔隙度均产生不同程度的降低;踩踏压实度与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均呈显著相关( P<0.01 ),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孔隙度、持水量和渗透速率呈显著负相关( P<0.01? 。随着踩踏压实度的增强,表层土壤渗透性呈降低趋势,重度踩踏压实时,土壤的渗透性接近于0;表层土壤孔隙度、持水量指标受踩踏压实度的影响大于深层土壤,乔草植被结构的土壤渗透性优于草地结构。[结论]轻度的踩踏会使土壤含水率上升,中度及以上强度的踩踏压实使得土壤物理性质退化及土壤涵养水源功能降低。
摘要以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名胜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Landsat遥感影像和DEM数据,综合考虑光谱、纹理、地形特征,分别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MLSR)、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构建乔木林遥感蓄积量估算模型,并选择最优模型反演研究区乔木蓄积。结果表明:对比3种模型估测结果的精度评价指标 R2 和 RMSE,MLSR 的 R2=0.46,RMSE=113.14m3/hm2 ;SVM 的 R2=0.57 , RMSE Σ=Σ 98.36m3/hm2 FM 的 R2=0.65,RMSE=91.01m3/hm2 ;最终以RF模型为最优模型反演研究区蓄积量,得出乔木总蓄积量 688516.275m3 平均蓄积量 245.467m3/hm2 。该研究结果可为风景名胜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摘要极端低温和持续低温是导致园林植物冻害的直接因素,2023—2024年冬春季低温导致安阳市园林植物遭受不同程度冻害。实地调查了遭受冻害的88种植物,结果表明: 30.68% 植物达到"重度受冻”以上,地被植物冻害指数最高,达 54.03% ;植物冻害情况与气象条件、栽植环境、防护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最后分析了园林植物冻害发生原因,并提出了安阳市园林植物的防冻建议。
摘要为了获得杀虫效果好、面源污染低的农药,研究披针叶黄华提取物对菜青虫、棉红蜘蛛、蚜虫、白粉虱等温室常见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提取物对棉红蜘蛛、蚜虫和白粉虱的防治效果较好, 50g/L 提取物致死率为 70% 左右;对菜青虫防治效果最差, 100g/L 提取物防治效果仅为 50% 左右,致死时间在 90min 以上。该研究为生物农药的研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冬荪绿霉病菌(绒毛木霉Trichoderma tomentosum)对咪鲜胺锰盐的敏感性和抗药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监测不同来源病菌对咪鲜胺锰盐的敏感性,并建立敏感基线;运用最小抑菌浓度法监测抗性菌株及其发生频率,并比较不同来源菌株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咪鲜胺锰盐对供试133株病原菌的 EC50 值为 0.0335~7.6941mg/L ,其敏感性频率呈现连续单峰曲线,K-S验证为正态分布,供试菌株未出现明显抗药群体, EC50 平均值为 3.8572mg/L ,该平均值可作为绒毛木霉对咪鲜胺锰盐的敏感基线;抗性监测中,来自不同地区的103株病原分离物对咪鲜胺锰盐的抗性具有一定差异,抗药性水平多数为敏感或低抗性,二者平均频率之和为 85.23% ,少数菌株表现为高抗,平均频率为 8.93% ,说明该药剂对病原菌仍具有较高的防效。该研究结果为咪鲜胺锰盐防治冬荪绿霉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管理建议。
摘要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鉴定大岩桐疫病病原菌,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不同培养基、温度、pH、光照和高温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并选用21种杀菌剂对其进行了室内杀菌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大岩桐疫病的病原菌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代森锰锌、烯酰吗啉、福美双·福美锌、多菌灵·福美双、多菌灵·嘧霉胺和腈菌·福美双6种杀菌剂能100% 抑制烟草疫霉菌菌丝生长及产孢,最差的是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霜霉威。
摘要为明确复合菌剂拌种和缓控复合肥在鲁西北地区大豆生产上的应用,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以山东省区试对照品种齐黄34为供试材料,设置T(不拌种+常规施肥) ? (复合菌剂拌种 ?+ 常规施肥) ΩΩ?T3 (复合菌剂拌种 + 缓控复合肥)3个处理,对大豆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根瘤干重、产量及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 ΔT1 相比, T2 和 T3 处理均能优化植株农艺性状,提高植株结瘤能力,促进大豆产量和品质提升。尤其在 T3 处理下,大豆株高和主茎节数增幅分别为 10.44%.2.50% ;在鼓粒期植株根、茎、叶、叶柄、豆荚、根瘤干重、总干重增幅分别为 36.07% 、 22.90% 、 23.03% 、 37.07% 、 11.36% .21.74% (20 ,21.59% ;产量增加 8.62% 。通过复合菌剂拌种及缓控复合肥施用,可以达到大豆高质、高效生产,进而促进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的]研究华南地区茶园土壤养分随植茶年限的变化情况,为该地区茶园土壤精准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揭阳市揭西县五经富镇种植年限为<5年( A5 )) .5~<10 年( A10 ) .10~<20 年 (A20) 和 20~<30 年( A30 )的茶园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的pH、有机质、全氮含量等养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茶园土壤 pH 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而下降,且逐渐低于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的最低标准,处于级(较差)标准;不同植茶年限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高于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的最低标准,处于I级(优良)标准;土壤全磷、全钾含量整体未达到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的最低标准,多数处于I级(中等)、I级(较差)标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整体均随着植茶年限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A20,A30 高于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的最低标准,处于I级(优良)标准。[结论]不同年限的茶园土壤的氮元素比较充足,钾、磷元素含量整体偏低。茶树处于快速生长阶段需增加磷、钾元素的施入,特别在种植的第5\~10年。在生产实际中,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土壤酸化,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施入土壤调理剂如生物炭等方式进行调整。
摘要研究施用不同煤基复混肥对科尔沁沙地土壤肥力及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为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科尔沁沙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蚯蚓粪无机复混肥以及煤基复混肥I(煤泥、蚯蚓粪与无机肥混合)和煤基复混肥I(煤矸石、蚯蚓粪与无机肥混合)各3个施肥梯度进行盆栽试验,在黑麦草生物量达到最大后取样测定。MJF6处理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较NQ3均显著提高( P?0.05 )。MJF6处理的土壤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有效率较NQ3显著降低。冗余分析表明,煤基复混肥与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土壤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合理施加煤基复混肥能够提高科尔沁沙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QN3相比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提高16.31%,13.79%,22.50%,10.52% ),对提高科尔沁沙地土壤综合肥力有显著效果(MJF6比NQ3提高了 15.25% )。
摘要[目的]探究黄草乌块根中分离和鉴定的2株内生细菌(W4-1、W8-22)的促生效果。[方法]采用盆栽方式,以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广的枯草芽孢杆菌菌剂为阳性对照(Control),,设分离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usubtilis)W4-1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pumilus)W8-2、Control、无菌水(CK)4个处理,通过3种菌株与黄草乌幼苗共培养50d,观测生长、POD和SOD活性及MDA含量等指标,分析比较黄草乌2株菌株的促生效果。[结果]W4-1和W8-22 菌株对黄草乌幼苗生长的影响与Control菌株相似,均能促进黄草乌幼苗的生长,其对地下部分的促进作用大于地上部分;其中,与CK相比,W4-1和W8-22的黄草乌幼苗根重分别显著提高了 33.33%.47.92% ,叶干重分别显著提高了 62.50% 和 50.00% ,叶片中 sop 和POD活性均提高,MDA含量均降低;而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 CK 。[结论]黄草乌内生细菌W4-1和W8-22菌株对黄草乌幼苗均有促进作用,效果最好为W8-22菌株,但2株菌株对黄草乌幼苗生长的影响是否存在浓度效应还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浓度细叶地榆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确定细叶地榆最佳提取的乙醇浓度。[方法]分别用 20% 、 50% ) 75% 和90% 乙醇进行提取,得到细叶地榆乙醇提取物,分析其 DPPH和ABTS 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的活性,同时测定总多酚、类黄酮的含量。[结果 ]75% 乙醇细叶地榆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包括DPPH和ABTS 自由基清除率以及还原力。同时,该提取物的总多酚和类黄酮含量也表现出较高水平,明显优于其他浓度的乙醇提取物。[结论] 75% 乙醇是提取细叶地榆时最适宜的浓度。
摘要[目的]研究即食鸽脯肉休闲食品的加工工艺。[方法]以鸽脯肉为原料,采用多种加工工艺制备即食鸽脯肉休闲食品,重点探讨影响产品品质的关键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优化并确定即食鸽脯肉休闲食品的最佳调味配方。[结果]最佳腌制工艺是用 5% 的食盐在恒温 10% 的环境下,采用干腌法腌制8h;最佳调味配方是经料水浸煮后用 24.0% 食用油 .20.0% 葱姜蒜、0.7% 食盐 ,7.0% 酱油调味炒制,再加入八角、桂皮、香叶等香料炖煮,感官评分达到峰值。[结论]该试验研究优化了即食鸽脯肉的加工工艺,提升了即食鸽脯肉休闲食品的品质。
摘要[目的]筛选9种牧草植物中对草地螟(Loxostege sicticalis)具有生物活性的挥发物。[方法]利用气谱质谱联用(GC-MS)鉴定不同时间段紫花首蓿“中首一号”和“超人”、草木樨、沙打旺、白三叶、披碱草、老芒麦、高羊茅和黑麦草的挥发性化合物,采用昆虫触角电位(EAG)测定草地螟对挥发物成分的电生理反应。[结果]9种牧草植物中共鉴定挥发性化合物31种,属于10种化合物类型,不同时间各植物的挥发物含量有所差异;十二烷、十四烷和苯并噻唑为9种牧草植物的共有挥发化合物。昆虫触角电位结果表明,15种候选挥发物中壬醛、乙酸叶醇酯和(+)-柠檬烯能引起草地螟雄成虫较强的EAG 反应,壬醛和乙酸叶醇酯能引起草地螟雌成虫较强的EAG反应。[结论]壬醛和乙酸叶醇酯可作为后续草地螟植物源引诱剂的潜在活性化合物加以开发和利用。
摘要[目的]建立一套完整的同时测定茶叶中欧盟优控的15种多环芳烃的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法。[方法]茶叶样品经过皂化、正已烷提取、DVB前处理小柱净化、氮吹浓缩后测定。采用多项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15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定性、定量分析,其中多组分分离使用岛津SH-I-PAH毛细管色谱柱,数据采集使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定量分析使用内标法定量。[结果]15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在浓度为 4~200ng/mL 的线性关联均较强,其相关系数均达到0.999以上,定量限为 2μg/kg 。将 10,50μg/kg 不同浓度水平的标准溶液加入阴性茶叶基质中,检测得出加标回收率均在 74.2%~109.0% ,相对标准偏差(RSD)在 0.7%~9.5% ( n=6 。155批次市售茶叶样品中多环芳烃检出含量在 0~667.7μg/kg [结论]该方法具有高效率、高精确度、高便捷性、高选择性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能有效降低基质干扰,可为未来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摘要以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流域范围内5个地州的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估算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开发与利用效率,并研究1990—2020年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20年塔里木河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为0.92,农用地土地利用效率为0.84,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效率为1.0;1990—2020年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从0.41上升至0.92;农用地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0.52上升至0.84;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从0.30上升至 1.00 总体来看,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效率发展整体为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综合效率高值分布在2013—2020年,低值分布在1990—2000年,各地州土地利用效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塔里木河流域用地效率明显提升,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摘要以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彦吉嘎河流域为研究区,应用SWAT模型模拟流域的产水过程,在分析子流域产水量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单位面积指数法确定各子流域的产水强度,并划分5个等级,进而识别关键产水功能区,同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流域产水量空间异致性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彦吉嘎河流域产水量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流域的中部、西部及东北部,5、9、11、13和15号子流域为产水的关键功能区,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5个关键子流域在20112012、2014和2015年的产水量值较高,年产水量与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月产水量结果显示,5个子流域在6—9月产水量较高,其中7月产水量最高,与当地降雨季时间基本同步。因此,每年的降雨季是产水功能保护的关键时间。地理探测器的结果表明,气候是影响彦吉嘎河流域产水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对产水量的解释力最强的3个因子是蒸散发、降水、气温,其 q 值分别为0.171、0.122和0.120。多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水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大于单一因素。基于流域产水量的定量模拟,建立了关键产水功能区的识别方法,可以为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调配管理提供参考。
摘要利用江山市气象观测站1961—2023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日照时数等历史探测资料以及2013—2023年江山市7个乡镇区域气象自动站观测资料,利用ArcGIS软件绘制江山市茶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等级图,探究江山市茶叶农业气象灾害分布及其对茶叶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冻害和早春霜冻日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分布上东多西少;暴雨日数分布东南多西北少;高温热害分布特征为东少西多;中高风险区位于中南部乡镇,低风险区位于北部区域和南部部分乡镇。利用“网格+气象”等信息平台,通过提升气象服务的精准性、时效性,将茶叶生产受气象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为提高江山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提供气象保障。
摘要基于共享价值创造视角,对企业开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路径进行典型案例研究,以山东S集团盐碱地肉牛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以共享价值创造理念统领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S集团公司主要运用盐碱地草畜全产业链打造、“寄母还犊”养殖方式创新、政产学研农协同共生等方法实现了盐碱地肉牛全产业链品牌化发展。公司将共享价值创造内置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生态体系内,协同政府、农担、银行、农户等利益相关方实现共享价值创造,其中利益相关方价值增值及社会价值创造是企业商业价值创造的前提,两种价值创造相互依存。公司通过“碱地黑牛”全产业链布局、坚守盐碱地开发利用与“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展,引领和支撑了共享价值创造,最终实现了盐碱地肉牛特色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示范带动养殖户共同富裕,探索形成了盐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可行路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利用山东省 16个地市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测度其数字经济和农业发展质量水平,进而分析数字经济对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山东省的数字经济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但各地域之间差异明显。数字经济对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有着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数字经济通过创新发展活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数据资源共享与开放等政策建议,以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在推动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短视频 + 直播”这一新兴的互联网营销模式,正逐渐成为农产品营销新趋势。以知名农产品“盱眙龙虾”为例,阐明农产品“短视频+直播”营销的内涵和意义,阐述农产品“短视频 + 直播”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短视频 + 直播”营销策略。
摘要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为支持高质量牧草生产并提升土壤肥力,研究紫花首蓿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Meta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系统评估了紫花苜蓿种植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及其主要环境调控因素。结果表明,紫花首蓿种植显著提升了土壤养分水平,其中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 37.7% , 33.6% 和 23.3% 。不同地区间的平均效应值差异明显,以西藏自治区的养分增幅最大,而河北省和甘肃省则相对较低。进一步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发现地理因素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尤为显著,其中海拔和经度分别是影响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关键因素,贡献率分别为 39.5% 和 44.1% ;而纬度和蒸散量则对速效钾的影响最大,贡献率分别为 32.9% 和 22.5% 。该研究系统量化了地理和气候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为优化紫花苜蓿种植与土壤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于提升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效率。
摘要移民搬迁是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探索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陕南移民搬迁方案是实现陕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搬迁群众长远生计得到有效保障的必然要求。采用实证研究法,分析了陕南移民搬迁的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基于乡村振兴的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方案,明确了陕南移民搬迁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思路,以及土地政策工具的应用方向,可为陕南地区继续推进移民搬迁工作提供遵循,为其他地区推进移民搬迁工作提供借鉴。
摘要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也是支撑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芯片”。基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种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在分析当前种业发展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云南农业种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提高种业质量、解决种业技术“卡脖子”难题,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基础支撑及提高农业领域竞争优势提供实践指引。
摘要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以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数智化创新、绿色发展、产业融合和国际竞争力方面,阐释新质生产力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逻辑;从国家政策、科技创新成果、公众消费意识和产业融合4个方面概括新质生产力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结果显示,当前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人才体系建设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融合不足、绿色生态理念不深入等挑战。未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建设专业高层次人才队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链链融合和践行绿色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
摘要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角度,系统总结了岩桥镇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剖析当前产业发展要素支撑不强、人才短缺、公共服务保障不均衡等制约因素,提出高效益发展富民产业、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高水平提升农村环境等发展建设路径。为推进岩桥镇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探索具有湘西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发展道路,以及为同类区域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与理论借鉴。
摘要通过深入分析文创产业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发现,文创赋能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还增强了乡村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同时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然而,文创赋能过程中也面临资源分布不均、人才短缺、市场对接不足等挑战。为此,提出了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创新产业模式、完善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等路径优化策略,以推动文创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功能和推进作用。目前乡村基层党建面临党建人才少、经济基础制约和乡村文明建设滞后的困境。以江苏Y市D镇为案例,分析其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核心五融合”模式。其重要启示在于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要重视党建人才队伍建设,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任务,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为保障,以乡村治理创新为支撑。
摘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健康和根本福祉,而且关系到美丽中国建设。以江苏省苏中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的形式,对18个行政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进行实地调查。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构建苏中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最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苏中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居住条件等7项整治任务效果进行了总体评价。结果表明:目前苏中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总体评价值分别为:泰州0.5294,扬州0.5593,南通0.6128。根据苏中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研究结果,分析苏中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存在的问题,为提升苏中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聚焦薄弱环节、健全运行长效机制3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对策建议。
摘要首先,阐述了宅基地“三权分置”与宅基地流转的基本内涵以及宅基地流转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通过对德州市禹城市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运用Logistc模型分析农户宅基地流转的具体影响因素,总结出影响宅基地流转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了优化宅基地流转的路径建议,为农户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流转环境,促进农民的长远利益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摘要政府及相关部门从创业政策、创业指导、营商环境打造等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实现创业绩效持续增长,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工及家庭增收问题、农村空心化问题、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也是实现创业带动就业,为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发展内源性人才,为农村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标的战略性举措。返乡农民工要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创业的相对优势,积极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以国家产业调整为导向,立足市场需求,以绩效增长为最终目标开展创业活动。
摘要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针对数字乡村发展对智慧农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分析了智慧农业内涵特征、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政策支持,揭示了当前智慧农业人才特征及培养痛点,提出一种高等职业教育自主培养青年智慧农业人才新范式。结果表明,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是高等职业教育自主培养青年智慧农业人才新路径,一体两翼集群化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自主培养青年智慧农业人才新范式。该结果对高等职业院校智慧农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增强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适应性具有借鉴意义。
摘要新农科建设从改革思路、产教融合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为涉农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提供了指导。作为一所民族地区本科高校,凯里学院园艺专业基于新农科积极探索了“三链”式课程教学“三全育人”落地机制,强化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铸造了“四维”联动的“夯知识"和"强技能”的双翼,构建了统筹协同、团结合作、运行畅通的基层教学组织四联动运行机制,凝练形成了基于新农科的园艺专业“一核双翼四机制”金课建设和教学模式。该研究构建的“一核双翼四机制”金课建设和教学模式操作性强,实践检验效果好,可复制性高。关键词新农科;一流课程;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推动机制
摘要动物解剖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兽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传统的动物解剖学教学模式多依赖教材讲解和动物标本的现场操作,虽然能提供基本的知识框架和技能训练,但在教学效果、学习体验和个性化需求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动物解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教学平台建设仍面临着技术、平台内容和师资等方面的挑战,教育资源共享和个性化学习仍然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文章阐述了动物解剖学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意义,介绍了该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现状、数智化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旨在推动动物解剖学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兽医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摘要为了解我国农林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及培育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对中西部4所农林类高职院校47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农林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感,但其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缺失。基于此,建议农林类高职院校构建完善的多学科生态文明课程教学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建设,号召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生态文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