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飞地园区作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将实现跨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为民族地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效载体,助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文章将2015年四川省德阿工业园区、成甘工业园区的设立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21年四川省县域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了飞地园区助推四川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飞地园区显著推进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在多项识别假定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中均保持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飞地园区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财政收入共享效应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研究为飞地园区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对于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视角下,县域城乡文化高质量融合既涉及新发展阶段城乡文化关系的协调,也关系城乡文化“生产一生活一生态”空间的再生产。现阶段,受县域城乡文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张力影响,城乡文化面临生产空间“断层”、生活空间“堕距”、生态空间“脱嵌”等困境。基于目标性和过程性“空间正义”原则,应以系统、均等、联动为向度,深化文化生产要素挖掘与产业体系整合,促进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和空间协同规划,实现文化生态张力纾解及治理优化,以空间重构推进县域城乡文化“三生”空间高质量融合。
[摘要]产业集聚通过要素共享、知识溢出与协同效应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基于长三角41个城市2003—2021年的面板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产业集聚对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及行业异质性。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协同集聚效应最为显著;产业集聚对邻近地区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行业异质性,其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邻近地区科技创新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能放大正向溢出效应。鉴于此,应整合资源发挥各地区位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强化区域联动发展,推动产业跨区域合作和创新要素双向流动。
[摘要]积分制是推动乡村治理外生力量与内生动力相融合的一项重要探索。文章以四川省眉山市W村“道德超市”积分制为典型案例,从理论层面研究以“内动力”促使村民价值观念转变,以“外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内在逻辑;从实践层面上探索乡村治理依托以积分制为基础的“道德超市”创新模式,归纳出政治性资源吸纳、参与式赋能共治、重复性博弈认同等运行机制,推动从“脏乱差”到“乡风文明”典型村的转变。基于此,提出乡村治理要充分融合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激活村庄内部共同体再造以及重塑乡村治理结构的政策措施。
[摘要]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为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筑牢物质根基、供给关键要素、激发精神动力、厚植生态本底和提供政治保障。以广西作为考察对象,发现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依然存在产业发展方式相对滞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民族特色文化挖掘不深、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失衡以及个别基层党组织力量相对薄弱等困境。为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广西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聚焦优势产业完善体系建设、构建“引培用留”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走好生态富民之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究GDP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关系对区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重庆市38个区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分析GDP和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借助Tapio 解耦模型、似不相关回归模型探讨GDP与ESV的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 ① 重庆市ESV不断提高,但ESV增长速度较低且逐渐减弱,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是其核心价值。 ② GDP与ESV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地区GDP与ESV的负相关性逐渐增强,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 ③GDP 与ESV的协同关系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整体协调程度不高,但耦合指数上升,生态经济协同关系趋于良性。 ④ 不同驱动因素对GDP与ESV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以及时空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年降水量和地方财政支出有利于GDP与ESV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具有抑制作用。据此,从提供生态补偿、构建服务型政府、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摘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工作取得了较多成果,学界已经对生态环境法典的基本原则、文化理论基础、基本结构、分编主题和人性标准以及在该标准下形成的“人—自然一人”的法律关系达成共识,逐渐进入制度设计的“深水区”。从规范展开层面看,生态环境法典规范在设置时要纠正在制定环境单行法时重污染治理轻绿色发展的偏差,在充分考虑物质与能量之维、治理与发展之维和国家安全与全球参与之维的基础上,促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环境法典规范的多维展开,需进行机制创新,包括事前的环境治理空间协同机制,促进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要素市场机制,事后的生态环境破坏惩戒机制以及重大生态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助机制。
[摘要]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跨境电商作为数字技术与国际贸易深度融合的典型形态,深刻影响全球贸易规则和消费生态。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变动与国际博弈促使中国不断优化电商出口发展模式。文章选取2013—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数据,研究非洲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对其的多重影响效应。从直接影响来看,非洲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间接影响来看,非洲国家数字经济发展会降低双边贸易成本,对中国跨境电商出口产生促进作用,营商环境更良好的非洲国家促进作用更为突出。文章研究结论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为中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建议。
[摘要]网络理政作为数字时代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政府回应性,平衡有限职能与无限诉求之间的矛盾。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数字治理的先行者,依托“天府市民云”“四川政务服务网”等平台推进网络理政改革,在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也面临群众诉求超出政府职能范围的挑战。构建技术赋能下的回应性政府,要强化数字包容,建立回应性治理框架,夯实“韧性回应体系”,形成“技术—制度—社会”互动机制,并以“用数能力”为核心,深化数据治理,实现“数据驱动治理、治理反哺数据”良性互动。
[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从理论层面探讨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创新机制、集聚高层次人才、促进科技创新,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实践层面提出优化顶层设计、强化创新制度保障、突破区域间政策壁垒等有效路径。聚焦西部地区产业、技术特点,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应从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等多方面着力。
[摘要]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这是新时期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实施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可催生新质劳动资料、重塑新质劳动对象、培育新质劳动者,新质生产力三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有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议通过加大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强化新质劳动者的培育与引进等政策措施助推形成制造业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