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2025年3月19日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科学家携手,成功在钻石上“雕刻”出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时间准晶体。这项突破有望为量子计算、精确计时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影响。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新一期《物理评论X》杂志。 钻石或石英等晶体具有高度有序的结构。此外,钻石中的碳原子相互作用,形成重复且可预测的模式。正如普通晶体内的原子在空间中重复排列一样,时间晶体内的粒子也会随着时间
科技日报2025年3月20日报道,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这项研究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和深度学习技术,捕捉到解旋酶与DNA相互作用的精微细节,提供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DNA解旋过程。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尽管科学家早已知道,解旋酶在DNA复制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对其如何与DNA和ATP
科技日报2025年3月20日报道,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人员在创造新型光热材料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他们首次实现了一种利用电流激发声子极化激元的新机制,为开发更低成本、更小巧的长波红外光源和更高效的冷却设备开辟了新途径。 人们常常苦恼,手机用久了就发烫,未来这一问题有望解决,并且手机还有望内置微小传感器,以超高灵敏度和精确度识别危险化学品或污染物。 声子极化激元是一种独特
科技日报2025年3月25日报道,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深度融合光子技术与先进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子技术,携手研制出一款新型三维光电子芯片。这款芯片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数据传输能效及带宽密度,为研发下一代人工智能(AI)硬件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光子学》杂志。 研究团队最新研制的这款三维芯片面积仅0.3平方毫米,其上集成了80个高密度的光子发射
科技日报2025年3月31日报道,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研究人员在二硒化铌薄膜中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超导转变。当这些薄膜的厚度薄于6个原子层时,超导性不在整个材料中均匀分布,而是局限于材料表面。这一发现颠覆了先前的假设,对于理解超导性以及开发先进的量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发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研究人员对由二硒化铌制成的薄膜进行了深人研究,这是一种特殊的层状超导材料,可被精确组装成厚度
科技日报2025年3月20日报道,记者从黑龙江大学获悉,该校研究团队在“能带结构匹配的半导体纳流体用于光一电一离子介导的超高渗透能转换"方面取得最新成果,为开发“蓝色能源"提供了一条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刊发于国际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加剧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新型清洁能源的探索与利用已成为当前科研领域的核心议题。在海洋与淡水交汇的独特生态环境中,盐差能作为一种蕴藏量
摘要:【目的】为探讨智能热网系统在智慧电厂中的应用,实现供热系统的高效管理和优化运行,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管理手段,对供热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分析和处理,提升系统运行效率,支持科学决策,为智慧电厂的能源管理与运营提供有力保障。【方法】智能热网系统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来代替以人工为核心的管理方式。通过将基于工业无线技术的智能热网系统应用到智慧电厂中,实时采集温度、压力、流量等关键数据,并利用云平台进行存储与分析,实现自动监控与故障预警。同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企业管理系统,为决策层提供支持,助力生产目标制定和发展规划,提高运营效率与管理水平,为企业制定生产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奠定基础。【结果】智能热网系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供热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数据分析能力,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数据分析的自动化和可视化也帮助管理层快速掌握整体运营情况,有效辅助问题决策。【结论】智能热网系统在智慧电厂中的应用,不仅优化了企业的运营管理流程,还增强了供热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供热企业的智能化和高效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目的】旨在利用分岔图与Lyapunov单指数及双指数分析方法对一种含有非线性混沌现象的金融系统进行稳定性及动态变化行为分析。方法】首先,通过相图来验证混沌现象;其次,根据电容的微分特性搭建系统混沌电路,并利用Multisim软件进行电路验证;最后,基于Lyapunov原理设计两种同步控制器。结果结果表明,金融系统的混沌对系统参数的敏感性,可以对产生混沌的参数区间进行有效控制,充分说明了金融系统混沌机理的可实现性及同步可控性。同时,经过对比发现,指数趋近率同步控制时间更有效。【结论】同步控制方法在处理大规模金融数据时,能保持较高的同步效率和稳定性,可为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和预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摘要:【目的】旨在探究提升民航通信导航监视系统可靠性的路径,确保航空运输的安全性和高效运行。【方法】民航通信导航监视系统可靠性存在的问题包括维护管理、协同性、环境适应性和人员培训等方面。首先,进行硬件升级,增强系统的物理基础设施;其次,进行软件优化,提升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再次,引入冗余设计,提高系统的容错性和稳定性;最后,定期实施系统维护与检查,并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团队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响应能力。【结果】系统的故障率显著下降,由原来的每年20次降至每年5次,下降了 7 5 % ;应急响应时间缩短,从平均 缩短至平均1h,提高了7 5 % 。【结论】提升民航通信导航监视系统的可靠性是保障航空运输安全的关键。未来,应继续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和优化系统,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系统监控和数据分析,以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和持续改进。
摘要:【目的】为解决实际生产中不锈钢夹套弧形板在试压试验时变形较大的问题,从挠性弧形板的特点和形式出发,根据厚度计算公式,探讨拉撑在夹套弧形板结构设计中的作用。【方法】以夹套弧形板为研究对象,建立全实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不同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并对不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弧板板厚增加 8 0 % ,变形量减小2 3 . 5 % 。但在拉撑的作用下,弧板变形量由 3 m m 降至 0 . 3 m m ,降低了 9 0 % 。【结论】在异形结构中,拉撑结构能有效降低不锈钢薄型板的变形。未来,应进一步研究拉撑的结构形式、排布方式、焊接形式等方面与薄型板变形之间的具体关系,以期更好地解决形变问题。
摘要:【目的】为解决传统卸盘机卸料时因盘盒翻转倒置而损伤物料以及堵塞输送通道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棒状物料卸盘装置。方法该装置采用特制盘盒储存棒状物料,卸料时特制盘盒端壁打开形成输送通道,通过装置中卸料机构、水平喂料机构以及水平输送机构的同步配合,采用大流量输送排空的方式,将物料由盘盒输送至下游通道。结果以牡丹江卷烟材料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直径为 的滤棒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棒状物料卸盘装置的卸盘速度达到了16000支/ ,且卸料过程高效流畅,滤棒无损伤。【结论】新型棒状物料卸盘装置满足超高速卷接包生产线下辅联设备的运行速度需要,为棒状物料的卸盘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新方案。
摘要:【目的】旨在对直旋混合射流钻头确定合理的参数。【方法】运用ANSYS和Fluent等数值模拟软件,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同轴直旋混合射流的流场特性,并分析钻头关键结构参数(直旋流量比 、槽面长宽比 混合腔长径比 、直线段长径比 对流场的影响规律。【结果】 主要影响直射流和旋转射流的分布比例, 主要影响旋转射流的旋切能量。【结论调整钻头结构可以获得适用于自进式钻孔的流场,以射流轴心速度和径向分布为评价指标,钻头的最优参数为: ,可为径向钻井施工提供一定的工程指导。
摘要:【目的】针对某煤矿集中大巷已受工作面采动影响,131105工作面回采对集中大巷二次动压,可能影响巷道正常使用,通过预裂爆破切顶卸压技术切断采空区顶板应力向采空区侧向传播,从而保证集中大巷的正常使用,并设计切顶卸压合理参数来达到最优的卸压效果。【方法】分析切顶卸压机理,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工程类比得出切顶卸压基本方案,利用FLAC3软件对切顶卸压时不同高度和不同角度的侧向支撑压力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最佳的切顶高度和角度,验证基本方案的合理性。结果研究表明,切顶角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最佳切顶角度为 。随着切顶高度的增加,采空区侧向应力集中程度逐渐减小,当切顶高度超过 2 5 m 时,应力集中程度变化不明显,最终选择切顶高度为 2 5 m 。结论通过对工作面侧向进行预裂爆破切顶并选取合理的切顶参数,可以有效地切断坚硬顶板的应力传递,降低侧向支撑压力峰值,达到保护侧向巷道的作用,为类似条件的矿井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渗透系数的动水压力滑坡在库水位波动和暴雨影响下稳定系数的变化。【方法以某具体滑坡为例,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和有限元分析,对其稳定性系数进行数值模拟。稳定系数计算工况为库水位 ,不同库水位升降速率和3d连续暴雨。【结果】随着库水位的下降,动水压力滑坡稳定系数减小;滑坡稳定系数随库水位上升而增大;3d暴雨导致滑坡稳定性明显降低,稳定系数的下降速率随着渗透系数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结论】库水位波动速率直接影响滑坡稳定系数,暴雨会加剧这种效果,渗透系数越大,效果越明显。
摘要:【目的]利用合理的土壤剖面采样点位设计和科学的采样方法,能够有效反映土壤金元素的富集特征,深化对金矿分布规律的探索,推动区域内资源可持续开发。【方法】以江西桃源金矿1:1万土壤剖面采样点位设计与采样方法为例,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和金矿分布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地质背景,并结合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金异常区数据,布设 2 0 k m 的土壤剖面。采样前对GPS进行校正,以GPS的点位坐标来确定主样点,在剖面线上前后 2~5 m 处各取一个副样与主样三合一成1个样品。【结果】对实地采样的406件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初步分析表明,金元素的含量在不同深度和不同采样点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如土壤pH、颗粒组成、养分含量等)矿体的分布及其富集机制密切相关。结论】合理的采样设计和科学的采样方法能够有效反映土壤中金元素的分布特征。
摘要:【目的】采用典型流域建模的方式,探索HEC-HMS模型在小流域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雪野水库流域为例,利用1963—2016年上游、茶叶口、峪门站降雨量和雪野水库入库流量,建立雪野水库流域的HEC-HMS模型,并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该HEC-HMS模型在雪野水库流域模拟的洪水场次结果均合格,模拟效果较好;平均确定性系数为0.828,达到乙级精度。结论HEC-HMS模型在北方小流域的洪水预报中具有可行性。
摘要:【目的】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现状评述与历程分析,推进基础建设、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方法】从文献计量角度统计分析2001—2023年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中文文献,探讨了其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结果】城乡供水一体化经历了初步认识、探索发展和蓬勃发展等3个阶段。当前的研究正聚焦于结合智能技术的安全、智慧供水服务理论研究和实践转化。结论】研究结果推动了智慧水务和互联网 + 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的完善,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摘要:【目的】空气动力学减振措施是斜拉索风雨激振中重要的抑振措施,为验证多柱体拉索结构的减振效果,需要进一步探究多边形截面拉索的振动响应。【方法】依据滑移理论推导正棱柱斜拉索截面的振动响应方程,重点分析水线振荡对拉索风压力系数和风摩擦力系数的影响。并建立风雨激振条件下正六、八、十二、十六、二十、二十四、三十二、六十四棱柱拉索截面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边数和气流方向对正棱柱拉索减振效果的影响。【结果】正棱柱斜拉索具有一定的减振效果,随着边数的增加,振幅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正二十棱柱拉索振幅为 0 . 0 1 2 5 m ,减振效果最好。结论正六、八、十六棱柱拉索的振幅受气流方向变化的影响而呈现较大差异,其中正八棱柱斜拉索振幅受气流方向改变影响最大,不宜作为抗振截面类型,研究结果对工程实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目的】探究煤层气与浅层天然气复合型瓦斯铁路隧道施工期间的通风和瓦斯运移规律。【方法】以实际工程为例,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进行瞬态分析,研究通风对瓦斯浓度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 ① 通风 2 0 m i n 后,隧道内流场基本稳定,隧道内的风速均大于 0 . 2 5 m / s ,符合施工通风要求; ② 通风稳定状态下,越靠近掌子面的区域风速和瓦斯浓度波动幅度越大; ③ 通风流场稳定后,掌子面墙顶、拱脚、墙角处瓦斯积聚难以排出。【结论]经过分析可知,通风风速为 1 4 . 5 4 m / s 满足隧道通风要求,应在回风侧中对容易发生瓦斯积聚的区域做好瓦斯检测和局部通风。
摘要:【目的]随着桥梁跨径的增加,传统的设计与施工规范已无法充分应对新的挑战。因此,探讨 2 0 0 m 级特大跨连续梁桥在施工阶段预应力损失对结构应力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以期为中大跨度桥梁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更为准确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基于 2 0 0 m 级连续梁桥的正常施工成桥过程,通过调整预应力荷载的大小,系统分析预应力损失对结构应力分布及变形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施工阶段,模拟不同预应力条件下的桥梁反应,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损失显著影响了 2 0 0 m 级连续梁桥的应力分布和变形特性。在预应力荷载减少的情况下,桥梁的下挠量和应力集中现象有所加剧,特别是在支座附近,表明预应力的合理控制对于桥梁的整体安全性和使用性能至关重要。【结论】本研究通过对 2 0 0 m 级特大跨连续梁桥的预应力损失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预应力荷载对桥梁结构性能的关键影响。研究结果为今后桥梁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为解决一步溶液沉积法在工业化生成中存在的溶剂毒性问题,对绿色溶剂与反溶剂在钙钛矿薄膜制备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方法】根据汉森溶度参数理论,在传统一步法制备流程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绿色溶剂进行 薄膜制备,对制备过程中的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进行调整,分析工艺优化对 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复合溶剂DEC·MOPA和单一溶剂DEC可作为一步法制备 薄膜的溶剂和反溶剂,在 退火条件下获得了晶体结构、表面形貌、缺陷态密度等性能最优的 薄膜,基于优化一步法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CE值达到 1 5 . 3 6 % 。【结论】与传统一步法制备工艺相比,优化一步法降低了毒性溶剂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制备出的 薄膜具有较高的成膜质量,对钙钛矿薄膜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超临界水烧技术、等离子气化技术和高温无氧干馏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与效果,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对这些创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进行分析,结合案例研究,评估其在废物处理、资源回收及污染控制方面的实际效果。【结果】结果表明,超临界水楚烧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等离子气化技术在高效能源转化方面表现突出,而高温无氧干馏技术则在资源化利用和污染减排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结论这些技术为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尽管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但在提高处理效率、资源化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应用潜力。
摘要:【目的】探讨粒径变化对高炉煤气流分布的影响,并构建快速预测煤气流分布的机器学习模型。【方法】采用CFD-DEM耦合方法模拟高炉气流与颗粒运动,应用机器学习建立煤气流组分预测模型。结果研究表明,粒径增大则促使煤气流分布从边缘向中心发展,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快速准确预测内部气体分布。【结论】研究结果为实际生产提供了优化建议,为构建高效的煤气流分布预测模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秦岭山区镇安县的三类空间整治潜力评价体系,完成农业、城镇、生态主导功能的识别,为镇安县及相似山区地带国土空间主导功能的识别和规划分区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秦岭山区的镇安县为研究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评价农村、城镇、生态整治潜力,分区为农业种植区、城镇发展区与生态保护区。结果】农业农村发展区位于云盖寺镇、庙沟镇、铁厂镇、高峰镇、大坪镇、西口回族镇,占镇安县总面积的 2 7 . 5 0 % ,分布于东南部分与西北区域;城镇发展区位于月河镇、永乐街道办事处、回龙镇和米粮镇,占镇安县总面积的 3 4 . 1 2 % ,集中于中心地带与工矿业发达地区;生态保护区位于木王镇、柴坪镇、达仁镇、青铜关镇和茅坪回族镇,占镇安县总面积的 3 8 . 3 8 % ,分布于西部地区,此范围内涉及秦岭且建有自然保护区。【结论】农村农业发展区宜开展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城镇化发展区应加大低效用地整治力度,生态保护区需加强水土流失防范功能。
摘要:【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江苏省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PLUS-InVEST模型对1990—2020年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预测2030年不同情景下江苏省碳储量变化。【结果】 ① 1990—2020年江苏省碳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碳储量减少了 ,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空间分布上,苏北地区碳储量较高,苏南地区碳储量较低。 ② 与2020年相比,2030年江苏省4种不同情景下的碳储量均呈下降趋势,耕地保护情景下的碳储量减少量最小,城镇发展情景下的碳储量减少量最大。【结论】耕地保护情景下的碳储量最高,耕地保护情景较其他情景能显著抑制碳储量的减少。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提升生态环境碳储量提供数据支撑。
摘要:【目的】对江西省2000—2018年森林资源变化进行分析,厘清江西省森林资源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对森林资源预测并管理给出建议。【方法】采用归纳综合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析江西省森林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2000—2018年,江西省森林资源面积增加了59.02万 ,其中抚州、吉安和萍乡森林资源面积变化较大,森林资源面积较全省变化率分别为 1 % 0 . 8 % . 0 . 9 % 。而景德镇、南昌、上饶等中东部地区森林资源面积增加缓慢。[结论】虽然江西省大部分城市的森林资源在逐年增加,但是中东部地区增长速度缓慢,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过度开发,对森林资源的增长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人类活动是江西省地区森林资源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每个潜在的驱动因子与森林资源的变化有很强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分析西部典型寒旱区某铁矿排土场的生态地质环境现状,提出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为恢复该区域受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提供参考。【方法】以新疆阿尔泰山脉中部西南边缘山前地带的某露天铁矿排土场为例,提出了坡面削坡降工程、排水沟工程、挂网喷播工程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方案。【结果】该生态修复方案给出了每项工程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与设计参数,并从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先锋物种的稳定性、植物生长的抗逆性、优势植物与乡土植物相结合等4个方向给出了西部典型寒旱区排土场生态修复植物选择。【结论】该生态修复方案为西部寒旱区典型露天矿山排土场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摘要:【目的】为实现鄂尔多斯盆地罗庞塬地区长7段页岩油储集砂岩的产量突破,亟须解析页岩油储集砂岩的开发特征,为同类型非常规油藏的高效清洁开发提供建议。【方法】首先利用显微观察、氨测物性及常规敏感性测试等来表征罗庞塬地区长7段页岩油储集砂岩的静态特征,其次采用水驱试验、相渗动态分析、地层水及油藏性质检测结合油田试油试采及生产数据分析长7段页岩油藏的开发特征。结果]结果表明:罗庞塬地区长7段页岩油储集砂岩主要发育粉、细粒中性、弱亲水型岩屑长石砂岩或长石砂岩,溶蚀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是主要的页岩油储油空间。流体主要为低密度及弱酸性高矿化度 型地层水,油藏主要为具有低凝固点原油、低采收率、低压力梯度、高含水率等开发特征的非常规页岩油藏。【结论】罗庞塬地区长7段页岩油开发应注意高含水率井停注、采用水平井衰竭式开发及后期注气或注气吞吐驱替式开发方案。
摘要:【目的】《新加坡调解公约》为跨境数字知识产权争议的解决提供了新出路,然而当前我国的调解制度并未与公约有良好的制度对接。本研究对数字知识产权争议的特征、传统知识产权调解机制的局限性及在线调解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为完善我国跨境数字知识产权争议在线调解机制提供建议。【方法】分析数字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调解作为跨境知识产权争议解决方式的可行性,对比讨论国内外现行的数字知识产权在线调解机制,并结合数字贸易平台、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等平台和组织在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方面的实践,提出我国跨境数字知识产权在线调解机制的完善路径。【结果】提出借鉴eBay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的经验、完善调解执行机制、增强企业数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完善在线调解机制的人员、制度、程序等建议,以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在线调解机制。【结论】我国应加快跨境数字知识产权在线调解机制的建设,以解决跨境数字知识产权争议解决中存在的维权难题。
摘要:【目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外观与人类作品的高度相似性引发著作权法保护的相关问题,因此需要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否具有可版权性,以及能否适用著作权法对其加以保护。【方法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法院判决、专家意见及政策报告等内容的分析,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法保护路径。【结果】强人工智能阶段,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原理、方式等与现有著作权法体系、逻辑冲突,故而无法适用著作权法对其进行保护。【结论】建议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不当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行为,并适用强制登记制度进行有效规制与保护。
摘要:【目的】深入剖析知识产权为食品产业注入活力、促进其发展的内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为推动河南省特别是漯河市食品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总结漯河市食品产业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知识产权助力漯河市食品产业发展的路径。结果】漯河市食品产业知识产权存在高价值专利匮乏、商标品牌建设较弱、地理标志资源有待发掘、知识产权领域人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结论漯河市探索创新发展路径,通过出台相应机制、调整发展战略、引导企业尝试新模式和新业态、构建人才保障体系等措施,逐步向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迈进。
摘要:[目的】基于专利信息,对全球首个上市的口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艾拉司群的研发历程展开梳理,帮助研发人员了解该药物的研发历程、发展趋势及在华保护情况,为国内相关制药企业提供技术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方面的建议。【方法】在Himmpat和STN数据库中检索艾拉司群相关专利文献,经同族合并、去重和人工标引去噪后获得48项有效专利文献,并从制药用途、晶型、制备方法、联合用药角度进行梳理分析。【结果】作为基础专利的艾拉司群原研化合物专利并未在中国申请保护,艾拉司群的化合物晶型、制药用途和联合用药是RadiusHealth公司在中国进行专利布局的重点。【结论】RadiusHealth公司积极从化合物晶型、制药用途和联合用药角度在中国进行专利布局,取得了良好成效,而国内创新主体的主要研究集中在艾拉司群及其重要中间体的合成方法研究上,对于艾拉司群的新制药用途、药物制剂和联合用药的研究相对较少。
摘要:【目的】在明晰数字技术创新内涵的基础上,测算2013—2023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研究长江经济带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演化趋势、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方法构建包含数字技术创新投入、数字技术创新产出和数字技术创新环境等3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TOPSIS模型、核密度、Dagum基尼系数法和空间收敛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区域差异与收敛特征。结果 ① 长江经济带及其上、中、下游等3个子区域的数字技术创新水平表现为明显的增长态势。 ② 长江经济带总体区域差异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超密度贡献率始终最高,区域内差异的均值贡献率高于区域间差异的均值贡献率。 ③ 长江经济带及上、中、下游等3个子区域存在绝对β收敛特征和条件β收敛特征,且后者的收敛速度更快。结论]建议重点提升上游地区的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维持并提高区域发展的协同效应,增强数字技术领域研发资本投入。
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以期获得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演化路径及发展趋势,在数字化转型下为河南省智慧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方法通过CiteSpace软件梳理和分析近15年CNKI数据库中关于智慧农业研究的1850篇文献,得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同时结合近1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统计数据,分析设施农业和智能灌溉的普及情况。【结果]近年来,智慧农业领域年度发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研究热点可归纳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和设施农业等主题;通过CiteSpace聚类分析发现物联网、传感器、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设施农业和智能灌溉等内容受到了广泛关注。【结论】近年来,智慧农业的发展表现出服务主体和内容更加丰富、农业数字化水平和设施得到改善及科技进步带来智慧赋能等3大特征,将促进智慧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智慧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提出河南省智慧文旅高质量发展建议。【方法】系统解构智慧文旅发展的“技术—产业—政策”协同机制,定量评估河南省智慧文旅产业发展现状。【结果】河南省智慧文旅产业存在技术转化率低、资源价值转化低效、制度供给与人才储备双重滞后等核心问题。【结论】结合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出构建“云一边一端”协同体系、打造数字文旅IP矩阵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