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延长量子电池“寿命”千倍 科技日报2025年7月9日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团队在量子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由和科学家组成的联合团队,开发出一种能显著延长量子电池寿命的创新方法。实验数据显示,新型量子电池的储能时间比此前纪录提升了1000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一期《物理评论X-能源》杂志。 量子电池是量子科技领域的前沿概念。与依赖化学反应的传统电池不同,量子电池利用电子和光之间的量子叠加与
摘要:【目的】重载列车在长大下坡道运行时,随着循环制动操纵次数的增加,制动闸片升温,从而引起空气制动性能衰减,且同一列车不同制动阶段和不同列车间的空气制动力发挥存在较大差异。为保障列车的运行安全,减小司机操纵难度,有必要开展空气制动性能评估研究。【方法】采集重载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列车控制力、空气制动的累计制动时间和缓解时间、列车运行速度、线路参数及最大纵向力等数据,并形成样本集。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建立重载列车纵向力评估分析方法。结果】以实车数据中的几种典型空气制动曲线进行仿真分析,验证S型空气制动力模型的适用性,实现对重载列车单步操纵过程中整车最大压钩力和拉钩力的预测评估。【结论】通过分析列车尾部风压的分布对空气制动性能的影响,将空气制动性能划分为4个等级,并制定了空气制动性能评估标准,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操纵建议,为重载列车长大下坡空气循环制动提供技术支撑,指导司机安全行车。
摘要:【目的】为解决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状态预测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优化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GA-BiLSTM)与经验模态分解(EMD)相结合的预测方法。【方法]首先,利用EMD将原始数据分解为多个本征模态函数(IMF)分量,降低数据复杂度;其次,借助遗传算法(GA)优化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BiLSTM)的超参数,提升模型性能;最后,将分解后的IMF分量分别输入优化后的GA-BiLSTM模型中进行预测,重构预测结果。【结果】实验表明,该模型预测误差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相较于传统模型降低 55% 。【结论】基于LSTM与EMD结合的预测方法能够为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目的】旨在解决大功率单相交流负载下,传统交流供电系统存在的三相不平衡和关键负载供电可靠性不足等突出问题,提升供电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方法】基于冗余控制理念,创新性地提出AC/AC和DC/AC双电源协同供电架构,并采用网络控制与手动控制相结合的方式为单相交流负载供电,设计包含电源转换逻辑、故障检测机制和延时保护等关键技术的智能切换系统。结果】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案显著改善了系统性能。其中,辅助逆变器故障率降低 29% ,列车延误事件减少 73% ,关键负载供电连续性得到保障,系统整体可靠性大幅提升。结论】该方案有效解决了有轨电车供电系统的关键技术难题,为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优化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基于孪生网络的小样本人脸识别技术,解决数据稀缺性对人脸识别系统性能的影响。【方法】为此,构建了改进的孪生网络模型,并结合MTCNN人脸检测算法进行人脸区域截取。通过互信息度量方法,以两分支特征向量的联合分布与边缘分布的互信息值作为相似性判据,结合对比损失函数优化特征嵌入空间,强制同类样本互信息最大化、异类最小化,强化小样本特征区分能力。同时,归一化互信息至0\~1区间,提升相似性量化鲁棒性,增强模型稳定性与泛化性。【结果】在实验中,使用AT&T数据集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在小样本情况下的识别准确率达到 98.64% ,优于传统的 PCA+SVM(63.87%) 、DeepFace( 96.11% )和 FaceNet(97.41% )等方法,证明了该方法在小样本人脸识别中的有效性与创新性。【结论】改进后的孪生网络能够在有限数据下实现高精度的人脸识别,为小样本学习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摘要:【目的】为解决工业机器人能耗高、能效低的问题,实现机器人的能耗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结合的循环神经网络的工业机器人能耗预测模型。方法】首先,通过对电机铁损、铜损、关节摩擦等能耗源的分析,建立工业机器人总功率模型和机器人总能耗公式;其次,设置LSTM-Attention模型的参数,并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评估指标;最后,采集机器人运行数据,利用5折交叉验证进行实验。【结果】实验数据显示,RMSE为 989.52,MAE 为 725.15,MAPE 为6.161,模型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较低,能够有效预测机器人能耗。【结论LSTM-Attention模型在能耗预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有效降低预测误差,提高预测精度,可为后续能耗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摘要:【目的】为应对市县两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在生产、管理和应用过程中因采用不同标准而导致的数据结构、要素分类及属性定义与省级数据库间存在的显著差异,提出了一种基础地理数据库智能转换关键技术和方法,以有效桥接市县与省级数据库。【方法】基于国产自主可控的南方数据整理加工引擎(SME)编写数据库智能转换解决方案,开发基于ArcGIS和CAD平台的辅助转换工具,并通过选取项目实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后可提前20d完成工期任务,且转换前后无要素遗漏、丢失等情况发生,转换结果准确可靠,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结论】该转换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实践应用价值,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目的】研究5G物联终端技术在智慧住房租赁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其在提高租赁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服务质量方面的潜力,探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现有租赁管理中的问题。【方法】通过对5G物联终端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场景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智慧住房租赁管理系统框架,探讨5G技术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决策中发挥的作用。【结果】研究表明,5G物联终端技术在智慧住房租赁管理中可实现多维数据的高频采集与低时延交互,显著提升了租赁流程中身份验证、资源调度及状态监控等关键环节的响应效率。【结论】归纳提出基于5G网络切片与边缘计算的跨平台融合优化路径,为构建智能化、可持续的住房租赁服务生态提供支撑,为未来智慧住房租赁管理系统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摘要:【目的】为实现气象会商系统的语音识别实时字幕功能,并确保一定的识别准确率,提出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于会商系统中。方法】首先,采用数据集分布处理、特征分析来设计语音实时字幕实现流程,搭建MCU、SMC、ASR服务器、录播服务器,构建会商系统语音识别平台。其次,通过梅尔倒谱系数(Mel-scale Frequency Cepstral Coeffients,MFCC)对语音信号进行描述,并提取特征。最后,在不影响卷积神经网络对语音识别正确率的前提下,利用Sigmoid函数优化卷积神经网络,采用端到端CTC语音算法优化模型来提升输入语音识别准确率。结果】该训练模型在会商系统中的应用,能准确对终端输入的音频进行识别,且识别准确率较高。【结论】通过将该语音识别算法模型应用于会商系统中,可以有效提高识别的速度与质量,为智能化气象业务服务提供一定的支撑。
摘要:【目的]解决高压齿轮泵在外场出现结合面漏油问题,提高高压齿轮泵结合面的密封性能,确保其可靠运行,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方法】针对结合面漏油故障,运用故障树分析工具查找问题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构建精确的物理模型,运用ANSYS软件,模拟实际工况下密封端盖的变形情况,分析各因素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开展优化试验验证。【结果】确定了密封端盖变形量、密封圈压缩率及结合面密封结构的螺钉紧固方式为影响密封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优化密封结构设计,将密封圈压缩率精准控制在 18.1%~27.5% ,显著提升了密封效果;提高零件强度,增强了结构稳定性;采用对角/逐步拧紧的螺钉紧固方式,有效减少了结合面的泄漏风险。【结论】成功解决了某高压齿轮泵结合面漏油问题,大幅提高了其密封性能,保证了高压齿轮泵稳定、可靠运行,研究成果对高压齿轮泵的设计优化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摘要:【目的】为提高速冻机的冻结效率和冻品的冻结质量,找到最有利的喷嘴布置方案,分析不同Y型喷嘴间距对隧道式速冻机内部流场的影响。【方法】以不同间距的Y型喷嘴为研究对象,建立与实际相同的物理模型,使用COMSOL软件对不同间距的Y型喷嘴进行模拟。【结果】分别设置了不同间距的Y型喷嘴,其平均出口风速约为 17.3m/s ,上下浮动在 0.2m/s 以内。在射流方向上的速度变化情况,5组模型模拟的结果和趋势基本相同,但是适当增加射流间距可以减小横流宽度和3个喷嘴的总长度之比。【结论】当射流间距从 93mm 增加至 133mm 时,横流宽度和3个喷嘴的总长度之比从0.55降低至0.46,表明换热效率得到提升,为进一步优化隧道式速冻机喷嘴布置提供了参考。
摘要:【目的】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从事前、事中、事后等3个阶段识别出14个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影响因素,使用DEMATEL-ISM法找出关键因素并划分因素间的层级关系,并提出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建议。【结果】中心度前3的影响因素为竣工验收情况、构件尺寸偏差或有损坏、质量追溯机制健全度。工作面清理情况、临时支撑设置和固定情况、预制构件钢筋绑扎情况、竣工验收情况是直接影响因素,人员协调、施工设备是否落后或损坏、质量追溯机制健全度是根本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为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甘肃省某沟道整治工程中土质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估及生态化支护方案研究。【方法】选取16-16'和18-18'两个典型剖面通过瑞典条分法和理正软件计算自重、蓄水、地震及道路荷载等4种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系数,并评估衡重式挡土墙与桩板式挡土墙两种支护方案的支护效果。【结果】瑞典条分法结果与理正软件计算结果基本一致;16-16′ 剖面和18-18'剖面在自重工况和蓄水工况下,均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地震荷载工况下,均处于“欠稳定”状态; 16-16′ 剖面在道路荷载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采取衡重式挡土墙和桩板式挡土墙2种支护方案的边坡整体稳定性均满足规范要求。结论综合考虑经济性、可行性及现场实际情况等,桩板式挡土墙灵活性高且抗侧压能力强,但其对地基条件的要求较高,且材料成本和维护成本较大。相比之下,衡重式挡土墙施工工艺成熟,经济性和稳定性较好,更适用于该工程。
摘要:【目的】由于某公路隧道结构近年来出现反复性裂缝、渗漏水等多种病害,危及隧道安全运营。因此,需要对病害的发生机理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方法]结合隧道病害的发育状况,综合运用工程地质调查、岩心钻探、室内试验等手段,分析隧道病害的发生机制。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衬砌结构病害的机理,为制定加固设计方案提供基础数据。结果结果表明,隧道与一含膨胀性岩体的断层破碎带近水平相交,并明确了该断层破碎带的空间位置。隧道多处部位集中发生了多种病害,正是该破碎带岩体的吸水膨胀变形作用导致的。施工结束后9a的运营期间,该路段隧道未发现新的病害。结论提出的病害研究思路及针对性的加固设计方案,对膨胀性围岩隧道工程相似病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目的]围岩本身自稳定性差,在多种外界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变截面错台位置易发生应力集中,导致围岩支护位移及应力大幅度增加,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围岩支护结构参数优化方法。方法】利用围岩支护结构模型识别围岩支护结构力学响应,根据围岩参数建立输入特征集,并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支护结构参数,然后利用预测得到的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目标函数,实现支护结构性能的提升。【结果】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将位移的数值成功地控制在了 1.6~ 3.0mm 这一更加紧凑的范围之内。同时,结构应力的变化得到了有效调控,其波动范围被严格维持在 1.7MPa 以内,该方法能够降低围岩支护位移和应力。结论通过对支护结构的参数进行精细设计和优化,可以确保支护结构在承受围岩压力、变形等方面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支护结构的破坏和失效,还能提高隧道或巷道等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摘要:【目的]以壳聚糖为原料,通过镁离子配位改性制备了载镁改性壳聚糖( Mg-CS ),探究其在氮磷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性能。【方法】采用FT-IR、XRD、SEM、XPS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了pH 值、接触时间、温度等因素对磷酸根和铵根离子吸附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Mg-CS对磷酸根和铵根离子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达到 68.7mg/g(pH=4.5) 和 42.3mg/g(pH=7.5) ,处理后出水各项指标均满足一级A排放标准。【结论】载镁改性壳聚糖在氮磷废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赤泥建筑材料资源化利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推动赤泥规模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的技术研究和工业推广,为赤泥综合利用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方法】从利用赤泥制备水泥、混凝土和砌块等方面综述了赤泥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利用研究进展。【结果】赤泥因成分与硅酸盐水泥熟料相近,可制备多种水泥;凭借自身特性,能用于生产超高性能、轻质、透水及地聚合物混凝土;还可制备沥青材料、烧结砖、路面基层材料等多种建筑材料。但目前赤泥资源化利用仍面临预处理成本高、各地性质差异大等问题。【结论】未来应聚焦多固废协同处置、优化预处理工艺等方向,推动赤泥资源化利用的工业化发展。
摘要:【目的]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平衡分区演变特征,为该地区制定科学的碳减排、碳中和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能源消费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结合GIS,在碳源碳汇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进行2000—202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平衡分区。【结果】 ① 2000—202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平衡变化幅度较大,碳平衡范围为1612.90\~20269.18万t。整个研究期的碳补偿率小于1,表现为碳源,且碳补偿率呈下降趋势,说明具有一定的碳减排压力。 ②2000-2021 年,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空间格局变化较大。 ③2000-2021 年,碳生态承载系数空间格局较稳定。2000—2010年,九江和景德镇由碳汇发展区变为经济发展区,新增了新余市1个综合优化区。到2021年,鹰潭市变为综合优化区,九江、宜春、景德镇变为碳汇发展区,吉安、抚州变为低碳保持区。结论】受各市经济结构、城市特征、政府政策、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等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平衡分区产生一定变化。今后,应根据各市的碳平衡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摘要:【目的】分析陕西省2012—2022年耕地资源环境承载指数时空变化特征,测算2012—2022年耕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并识别限制耕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障碍因素。方法】利用DPSIR模型构建陕西省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模型进行测算和评价,运用障碍度模型识别障碍因素。结果 ① 2012—2022年,陕西省耕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数逐年提高,于2022年由中级上升为良好。从各子系统来看,2018—2022年,除状态子系统外,其他子系统均呈上升态势;2018一2022年,阶段子系统中的压力子系统和状态子系统均呈下降趋势。 ② 制约陕西省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障碍因子从2012年的农药施用强度、农田水利化水、耕地单位面积产值、化肥施用强度和粮食单产等向2022年的人均耕地面积、农田水利化、化肥施用强度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等转变。结论】陕西省应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发耕地资源,促进农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定期对耕地环境进行监测,完善治理体系。
摘要:【目的】通过对2024年7月13日至14日孝感市连续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分析,为提高模式降水预报产品在短期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能力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和EC细网格、CMA_GFS等多模式分析预报产品资料,运用强降水预报综合评定方法,对各模式强降水预报的准确性、稳定性、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 1①2024 年7月13日至14日孝感市连续大暴雨过程,是在出梅之前 500hPa 副高加强北抬过程中,低层低涡切变线维持并北抬、西南急流发展并西移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 从短期强降水预报准确性来看,全球模式降水预报量比实况普遍偏小且误差很大。在区域模式短期强降水预报中,24小时预报上海中分辨率模式最优(TS为 50% ),CMA_3KM和广州3KM模式次之(TS为 46% ),48小时预报CMA_3KM模式最好(TS为 21% ),广州3KM模式最差;72小时预报上CMA_3KM模式最优(TS为 43% ),上海中分辨率模式最差。 ③3 种区域模式24小时和48小时预报的一致性较好、72小时预报的一致性较差,3种区域模式的最大降水量预报强度均有所偏大。【结论】 ① 短期强降水预报准确性,区域模式明显优于全球模式。 ② 区域模式短期强降水预报的总体稳定性较差,24小时强降水预报效果优于48小时、72小时预报效果,但72小时强降水预报效果往往优于48小时预报效果,这一现象与天气学基本原理不相适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中卫地区冰雹天气的形成机理,为今后冰雹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常规地面资料、雷达资料、探空资料、Micpas地面高空资料等,对2023年7月23日中卫市一次冰電天气进行分析。【结果】此次冰電天气中卫受偏西气流影响,西西伯利亚槽后冷空气逐步扩散, 700hPa,850hPa 存在切变,地面上有辐合线,高低层为前倾结构,有利于对流性天气的发生发展。低层暖湿,中层干冷,对流有效位能较大,中低层有强垂直风切变,融化层高度适宜,利于出现冰雹天气。雷达回波上有三体散射、回波悬垂、低层有界弱回波区、入流缺口、钩状回波等特征。60dBZ反射率因子扩展到 -20°C 层高度以上,速度场存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结论】7月23日午后,高低空为前倾结构,不稳定能量强,下暖上冷,配合有切变、地面辐合线,产生了此次冰雹天气。
摘要:【自的】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乔川—元城地区长8储层基本特征及主控因素,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更为准确的地质依据。【方法】运用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等试验方法对储层特征进行分析,明确了储层的基本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长8段储层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属于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面孔率相对较低;压汞微观结构特征显示,孔隙结构相对较差,以微细喉为主。结论沉积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作为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降低了储层的物性。而溶蚀作用则作为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通过形成次生孔隙改善了储层的物性,是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因素。
摘要:【目的]物性是影响储集砂岩内原油赋存和渗流特征的重要因素。为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西部地区长9段致密砂岩油高效挖潜,亟须厘清其储油砂岩的物性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为研究区部署致密砂岩油勘探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氨测孔渗、显微观察、压汞试验、测录井资料等,分析吴起西部地区长9段致密砂岩油储集砂层的宏观岩石学与物性特征和微观孔隙特征,并探讨矿物组分、孔隙结构、沉积与成岩作用对致密储油砂岩物性特征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长石砂岩是吴起西部地区长9段致密储油砂岩的主要类型,多见孔隙式胶结,小孔细喉型粒间孔是主要的致密油赋存空间,整体具有低孔、特低渗储油砂岩特征。【结论沉积与成岩作用是导致吴起西部地区长9段致密储油砂岩低孔、特低渗的本质因素,矿物组分和孔隙结构是沉积与成岩作用影响物性的媒介。
摘要:【目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预训练涉及对海量作品的使用行为,在当前的《著作权法》及其相关法律制度下,作品使用主体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可能引发著作权侵权风险。为此,积极探索有助于化解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预训练中著作权法争议的解决路径。【方法】基于技术原理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预训练的数据处理流程,结合“输入端"侵权分析框架,系统梳理数据转码、标记、整理和汇总环节可能侵权类型;通过比较法,评析授权许可、法定许可、合理使用等3种路径选择的实践效能。【结果】传统的授权许可、法定许可均难以避免高昂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虽然合理使用难以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训练主体提供有效的著作权侵权抗辩,但现行《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兜底条款”为其保留了可实行空间。【结论】我国应以《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修改为契机,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预训练合理使用"条款,明确该条款主体、客体、目的和行为要件。
摘要:【目的】为河南省企业优化商标设计,提升商标注册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方法】分析河南省商标注册现状和河南省商标注册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探讨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提升商标注册成功率的建议。【结果】河南省商标注册存在企业商标意识薄弱,商标运用能力不足及商标代理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结论]河南省应强化商标设计规范性管理,构建多维度传播体系,规范与提升商标代理服务水平,完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以提升商标注册成功率。
摘要:【目的】分析“显而易见”是否满足“隐含公开”的标准,以及“直接、明确推导出”能否替代“隐含公开”,为发明专利修改不超范围的判断提供参考。【方法】从欧洲统一专利法院最新判决和国内法院典型判决入手,阐述了“隐含公开”与“显而易见”的不同,并在符合《专利法》第33条立法宗旨下分析“直接、明确推导出”替代“隐含公开”标准的可行性。结果】修改后的技术方案是“显而易见”的不满足修改不超范围的要求,“直接、明确推导出”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但不等同于“隐含公开”标准,还有可能引入“显而易见”的判断。结论】从平衡专利申请人的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立法目的出发,站位本领域技术人员,符合“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确定”本意的探索方式,均是被允许的。
摘要:【目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环节,本研究以产学研协同新机制为基础,为河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本研究聚焦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剖析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现状、卡堵点及深层原因,探索出符合河南省特色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结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结构性矛盾,关键数据表明其在管理制度约束、市场化定价体系缺失及收益分配激励不足构成三大转化壁垒。【结论】通过构建“三维联动”协同机制,进一步改革创新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以智能化手段赋能成果需求对接,系统提升河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摘要:【目的】顺应时代发展与产业经济时代需求,各地掀起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高潮。为了促进宁波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健康发展,对宁波市新型研发机构的路线图进行调研和分析。方法】采用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宁波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对宁波市研发机构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进行分析。结果分析宁波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路线图,并就规模、发展水平及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有关宁波市新型研发机构存在的问题。结论】宁波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路线图对宁波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各个地区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具有借鉴作用,可以为各类型新型研发机构的成长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精准识别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素质提升的外部驱动特征和内生动力机制,进而提出河南建设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行动方案。【方法】利用分析法深入剖析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建设的发展现状,找准河南省在建设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短板瓶颈,提出河南省建设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路径和建议。【结果】通过对标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要求,河南省目前存在创新综合竞争力较弱;创新力量培育力度不够;创新生态环境仍待提升;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等问题。【结论】立足新发展阶段,通过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推进高质量“双一流"高校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推动河南省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
摘要:【目的探索ChatGPT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面临的挑战与前景。方法研究目前Chat-GPT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面临的挑战,结合实际情况,探索能应对挑战的策略,改善图书馆管理中ChatGPT技术的应用效果,提升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结果】目前关于ChatGPT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图书馆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ChatGPT技术应用观念;缺少完善的ChatGPT技术应用模式,不能发挥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价值。结论】在实际工作中需按照图书馆管理工作特点,树立正确的ChatGPT技术应用观念,健全相关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提升工作水平。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为健全我国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实现非密敏感信息精准管控与合规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方法】本研究系统比较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非密敏感信息管理实践,从定义分类、法律制度、组织架构、管控机制与技术应用五个维度提炼共性规律与差异特点。【结果】通过总结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非密敏感信息管理实践,结合中国数据管理的实践情况,指出我国非密敏感信息管理在顶层设计、体系协同、闭环管理及技术支撑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结论提出以多维目标为引领、核心原则为基础、制度一组织一技术为支柱、关键机制为保障的中国特色管理框架,旨在实现我国非密敏感信息的精准管控与合规利用,服务国家安全与数据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