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2025年6月3日报道,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英国牛津大学和爱尔兰科克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发出一种强大的新技术,首次实验证实天然材料碲化铀( UTe2 )具备内在拓扑超导性。这为大规模、容错型量子计算机的核心材料筛选提供了关键方法。 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比特极易受到环境噪声干扰,导致“量子退相干”,这限制了量子计算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拓扑超导体被认为是突破这一瓶颈的理想材料。其表面能承
科技日报2025年6月3日报道,加拿大量子计算初创公司NordQuantique宣布开发出一种基于多模式编码的玻色子量子比特技术,为大幅减少量子纠错所需的物理量子比特数量提供了可行路径。这标志着行业向实现大规模、低能耗量子计算迈出了坚实一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该技术采用了一种名为Tesseract代码的高级玻色子编码方案,能够同时防护多种常见类型的错误,包括位翻转、相位翻
科技日报2025年6月3日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跃动结构”,可在无需计算机或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在预设时间自动跳起。这种“跃动壳"(metashell)何时起跳、跳多高,完全由材料结构本身决定。相关研究于2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有些结构,比如被释放的弹簧,在移除压力后会立刻跳起。但研究人员想创造一种不依赖外部刺激,且可以提前设定起跳时间的结构。 此次设计的
科技日报2025年6月4日报道,韩国成均馆大学、基础科学研究所(IBS)等机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制造柔性电路的新方法。该方法制造出的电子元件可以拉伸且能自行修复,还能扩展组装成高性能可穿戴设备和可植人设备,有望为监测、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开辟全新途径。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电子学》杂志。 近几十年,柔性电子产品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人造电子皮肤和柔性植人式生物电子学等研究领域的面貌。然而,由于机械
科技日报2025年6月5日报道,美国莱斯大学科学家领衔的团队在材料领域取得一项突破性进展。他们通过向二硫化钮( TaS2 中掺入微量铟元素,制备出具有特殊电子结构的“克莱默节点线”金属。这项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的研究,为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电子器件开辟了新途径。 研究团队发现,铟元素的加入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改变了原有材料的晶体对称性。在这种新型材料中,电子运动呈现出奇特的“分道扬镳”现
科技日报2025年6月5日报道,据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为粒子物理研究开辟了新思路:宇宙中那些快速旋转的超大质量黑洞,或许能成为天然的“粒子加速器”,替代造价高昂的人工对撞机,帮助科学家捕捉暗物质粒子等神秘粒子,从而进一步揭示宇宙的奥秘。 研究发现,星系中心一些快速旋转的大质量黑洞会释放出巨大的等离子体喷流,这可能是由其自转和周围吸积盘的能量驱动产生的。
摘要:【目的】旨在通过引入智能化监控与管理技术,提升污水处理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方法】首先,分析污水处理智能化监控系统的架构,系统主要由多个关键组件组成,涵盖了从现场监控、数据采集到中央控制的各个层次;其次,以某大型污水处理厂的智能化改造项目为例,详细描述了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应用,包括实时数据监控、自动化调节系统及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结果】通过对比改造前后的运行数据,溶解氧浓度波动范围由 2.0~12.0mg/L 降低到 3.0~10.0mg/L ;水质 pH 值波动范围由6.5~8.5降低到6.8~7.8;电力消耗由 100000kW?h/Ω 月降低到 88000kW?h/ 月;设备故障率由 5% 降低到 4.25% ;设备故障修复时间由 12h 降低到 7ho 【结论】智能化监控与管理技术的应用,优化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水质控制流程,降低了能耗,并提高了设备故障预警与修复的效率。未来,该技术有望在更广泛的环境管理和工业应用中得到推广,进一步探索智能化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更多潜能。
摘要:【目的】旨在围绕水下机器人液压驱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控制技术及性能测试展开分析,提高水下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作业效率和可靠性。【方法】通过静态性能、动态响应、负载适应性及环境适应性等试验,验证液压驱动系统的高效性与可靠性。【结果】静态性能测试中,流量分别达到18L/min 和 22L/min ;动态响应测试中,位移误差控制在 ±0.9mm ,速度稳定时间为 0.4s ;负载测试中,最大推力达到 15kN ,压力波动范围仅为 ±0.4MPa ;高负载工况下,系统整体效率达到 87.5% ,液压油温度变化控制在 ±4.5°C ;水深 1000m(10MPa) 高压环境中,系统密封性良好且运行稳定;低温测试中, 5~10°C 范围内液压油流动性正常,系统响应无明显延迟。[结论】该液压驱动系统在复杂水下工况下具备稳定性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为水下机器人驱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
摘要:【目的】为提升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检测效率,开发一款测试软件,以支持业务人员利用标准砝码开展现场检测工作。【方法】基于C#与Python混合编程架构进行系统开发,通过C# serialPort组件实现传感器数据采集与设备控制,并运用Python openpyxl库构建自动化测试证书生成模块,形成完整的现场检测方案。【结果】经聊城市多个国家级气象台站的实地测试验证,该系统各项功能指标均满足现场测试要求,数据通信成功率达 100% 。【结论】该系统可兼容DSC1、DSC2系列的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现场检测需求,兼具传感器调试与故障诊断功能。实际应用表明,该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气象观测业务的质量控制水平、技术保障效率及设备维护效能,为智能化气象装备维护体系建设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摘要:【目的为降低人工植树成本,提高大规模植树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设计了一种可自动化作业的智能植树机器人。【方法】以STM3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设计了系统硬件电路,包括土壤温湿度和姿态传感器单元、超声波避障单元、驱动电机和多级舵机机械臂的作业执行机构、显示单元及混合能源管理单元;软件设计则在Keil开发环境下,利用C语言进行编程。【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机器人可按照规划路径通过超声波测距自动避障到达指定位置。通过传感器将环境监测数据传至主控单元,由其发出控制命令,使机器人通过执行机构进行钻孔、取苗、放置、覆土、喷灌等全流程自动化植树作业,且在OLED显示屏上直观地显示植树间隔及环境信息等。【结论】该设计具有低功耗、智能化特点,且基于太阳能发电板、压电发电组件及蓄电池的混合式供电方式,在提高系统续航能力的同时,又符合节能减排要求。
摘要:【目的]针对仪表着陆系统电磁环境保护区在划设时存在的不精确、数据更新慢以及巡视时不便判断保护区边界等问题,开发设计一套电磁环境保护区划设与巡视系统。【方法]该系统以奥维互动地图为平台,通过保护区范围参数计算,利用CAD软件在高清卫星地图上进行精确绘制。【结果】该系统支持桌面和手机终端同步使用,实现保护区范围的数据可视化、在线更新及数据共享,同时实现精准定位。【结论该系统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电磁环境保护区的划设调整、定期巡视及应急处置的效率,减少导航维护人员的工作量。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加工工艺参数对7020铝合金板材焊接修补过程中残余应力与残余应变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热输入参数,优化焊接质量。【方法]采用惰性气体保护激光焊技术,基于双椭球热源模型建立焊接仿真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模拟动态热-力耦合过程。设置多组试验参数,包括焊接电流 200~240A 、电压 (20~24V) 及工件初始温度 (20~300°C) ,分析其对温度场、残余应力及残余应变的影响。结果】仿真结果表明,焊接电流为 240A 电压为 24V 时,残余应力与残余应变较小;预热温度在 200°C 时,残余应力与应变显著降低,但温度升至 300°C 时残余应变反而增大。此外,功率增加导致最高温度上升,但对残余应力的影响较小。【结论】优化后的焊接参数(240A电流 、24V 电压)结合 200°C 预热可有效控制残余应力与应变,为7020铝合金板材的焊接修补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深入探究蒸汽压缩制冷循环中广泛应用的板式换热器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效应,致力于为板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及使用环节开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期减少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方法】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涵盖气候变化潜值等16项指标的评价模型,并运用eFootprint软件和CLCD数据库,对某公司生产的XXO1型板式换热器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效应进行评价。【结果】板式换热器的非生物资源消耗和人体毒性值分别为 8.00×10-2kgSbeq 和1.00×10-2 CTUh,是对环境影响贡献最小的指标;气候变化潜值为 2.65×103kgCO2eq ,一次性能源消耗潜值为 3.41×104 MJ,水资源消耗值为 1.31×104kg ,明显高于其他指标,表明气候变化、能源消耗和水资源消耗是主要环境损害方式。【结论】在板式换热器的全生命周期中,改善生产方式,以降低能源和水资源消耗是实现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摘要:【目的煤矿井筒作为连接地面和井下的重要通道,关乎人员和物资设备的运输安全。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井筒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因此,有效、实时的井壁变形监测,以及根据监测数据判断井壁安全状态,是保障深部煤炭开采安全的重要措施。方法】以山东巨野煤田郭屯煤矿主井井筒为例,在阐述振弦式传感测试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对厚表土薄基岩条件下立井井筒的受力变形开展长期在线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井壁环、竖向变形进行分析,同时与建立的预警值进行对比,从而评估井筒的安全状态。【结果】结果表明,井壁变形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预警,稳定性好,井壁最大环向应变和竖向应变均低于井壁应变预警值,说明井壁目前处于稳定阶段。【结论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巨野煤田深厚表土层井壁变形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针对当下智能水务系统对流量监测精度的高需求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流体测量技术改进的电子显示水表精度优化方法【方法】基于超声波时差法流体测量原理,分析管道内流场分布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研究电子显示水表的硬件架构,提出测量序列滤波算法与误差曲线修正算法,并结合智能水务系统需求进行未来发展规划。结果优化后的测量序列滤波算法有效降低了异常数据对测量结果的干扰,误差曲线修正算法提高了复杂流场条件下流量测量的准确性。【结论]研究成果为电子水表在智能水务系统中的高精度流体测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摘要:【目的】对不同工况下的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为边坡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数值模拟作为分析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工具,常用软件包括FLAC3D和COMSOL。通过对比这两款软件对同一边坡在不同工况下的模拟结果,探讨其应用效果和差异。【结果】结果显示,两款软件具有相同的功能,模拟结果相近;在输入参数相同的情况下,FLAC3D和COMSOL的模拟结果在最大主应力、最大剪应力、纵向位移和安全系数等方面存在差异,COMSOL软件得出的最大主应力和安全系数普遍偏高,而最大剪应力和纵向位移偏低。【结论】这种规律性差异有助于加深对边坡稳定性分析的认识。
摘要:【目的】分析幕灌浆检测技术在大坝蓄水安全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科学选择帷幕灌浆材料,并借助钻孔取芯、压水试验、单孔声波、钻孔声波CT、钻孔全景数字成像等技术进行帷幕灌浆检测,了解工程实际情况。【结果】帷幕灌浆技术可以有效判断灌浆效果,确保大坝防渗性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借助检测可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帮助决策者提高对大坝安全状况掌控力度,确保大坝安全性。结论应用蓄水安全鉴定技术,可以为技术人员判断大坝安全性提供帮助,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扩大蓄水安全鉴定技术应用范围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旨在分析河南省建筑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预测未来碳排放量,为制定减排措施提供依据,助力实现建筑行业碳达峰【方法】根据文献综述和河南省自身发展情况,从能源消耗、建筑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等5方面共选取21个指标与建筑业碳排放量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河南省相关政策,设计低耗能发展、中耗能发展和高耗能发展等3种情景来预测河南省建筑业未来碳排放量。【结果】结果表明,在低耗能发展情景下河南省建筑业碳排放量增速最缓,减排效果最佳。结论】未来河南省建筑业碳减排措施更应聚焦于优化能源结构和推广绿色建材使用方面,同时加强政策引导,确保减排效果达到最佳。
摘要:[目的]道路交通事故中,高效的应急救援对于减少事故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通行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应急救援路线进行研究。方法以广东省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塌方事故为例,通过分析塌方点的地理情况,研究合理的救援路线。【结果】对于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塌方事故,从东侧路线行进,其路线较为顺直,且停车点与塌方点位于同一侧,是较优的应急救援路线。结论研究成果可为相似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路线的选择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探究山地城市枢纽区域多模式出行规律,对站城一体化交通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重庆东站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作日高峰时段客流量数据构建MNL出行选择模型,结合VISSIM仿真分析山地城市交通运行特征。【结果研究揭示了山地城市枢纽多模式出行成本敏感特性,体现了密路网结构对慢行系统的优化作用;验证了社区巴士不足时步行替代的决策逻辑。【结论】提出“综合成本优化”预测框架,通过RP调查与动态OD迭代提升模型精度,为协调轨道交通与慢行系统,优化山地路网可靠度提供量化支撑,对站城协同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为解决土石混填路基因压实质量难以控制而诱发的工后沉降等问题,利用FLAC3D模拟软件构建土石混填路基压实质量模型,通过数字模拟计算分析提高土石混填路基稳定性的控制方法。【方法】结合随机骨料生成程序,建立多种土石混填路基模型,通过模拟计算路基压实过程,探讨压实沉降与压实度的关系,从单层、多层两种视角提出压实质量控制方法。【结果】结果表明,相较于均质单一土体的路基,土石混填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均提高 50% 以上。结论验证了FLACD模拟软件在土石混填路基压实沉降与压实度领域应用合理性,符合相关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规范。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摘要:【目的】尝试利用金属离子注入透明绝缘体基片所合成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传感器,实现液体折射率的准确测量。方法】将 30keV 的Au离子按照 4.5×1016 ions ?cm-2 的注量注入 0.5mm 厚的 SiO2 基片中以合成所需的LSPR传感器,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LSPR传感器进行结构表征,并借助光纤光谱仪搭建试验装置,进而实现LSPR传感器的定标,以及变压器油、石蜡油、蓖麻油、花生油、墨汁、甘油水溶液的折射率测量。结果合成的LSPR传感器结构稳定,其特征反射信号的波长位置线性依赖于介质的折射率;除墨汁外,其他液体的折射率测量值均与参考值吻合;墨汁的折射率可测,其值约为1.393;在甘油水溶液中,通过折射率测量得到的甘油检出度约为 5wt% 。结论】合成的LSPR传感器不仅能够用于准确测量透明与不透明液体的折射率,而且可以用于检出双组分液态混合物中的目标物。
摘要:[目的避免废磷酸铁锂电池随意丢弃对土壤、水体等环境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等危害,有效回收锂、铁等有价元素。【方法】对废旧磷酸铁锂进行再生,并测试再生磷酸铁锂的性能。首先对纯磷酸铁锂进行酸浸,研究Li和Fe的浸出规律。其次以浸出残渣磷酸铁锂为原料再生制备磷酸铁锂,并对再生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浸出条件为 0.1mol/L H2SO4 和 1% (204号 H2O2 溶液,在此条件下,Li的浸出率达到 95.63% ,Fe的浸出率为 7.1% 【结论】使用硫酸-过氧化氢对磷酸铁锂进行浸出后,再加入锂源还原成磷酸铁锂,将其制成纽扣电池后进行电化学测试,发现其性能较好。这为以后废磷酸铁锂再生磷酸铁锂提供一种思路。
摘要:【目的】由于企业生产产生的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次氯酸钠溶液产品中碳酸钠含量较高,无法满足消毒中游离碱度小于 1%~3% 的要求,需要对当前工艺进行改进。方法通过对当前采用工艺的原理分析、流程设计、物料平衡及放热量计算,提出了“补氯 + 沉淀”去除游离碱工艺,该工艺采用将氰化钠法制备三聚氯氰工艺生产上的氯化钙生产废水和该工艺的尾气相结合来降低游离碱含量的方式。【结果】适当补充氯化钙等方式实现了次氯酸钠成品用于消毒中游离碱度小于1%~3% 的要求。【结论】充分利用氯化钙生产废水和含氯的废气,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工业废水和废气的循环利用提供借鉴。
摘要:【目的】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方法]通过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计算乌鲁木齐市2000—2020年6种土地利用面积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结果】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面积在研究期内呈增加趋势,增加了 534.15km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变化的过程中波动下降,总ESV值下降了 37×108 元。【结论】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要做到城市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平稳,未利用地的开发与利用需要符合地区实际情况。
摘要:【目的】地热流体热能的采集和输送一般由地埋管实现,建立精准的地埋管保温结构导热分析模型,能够有效减少热能输送过程中的散热损失。【方法】基于多孔介质REV的描述和选取,建立了2种严寒地区含湿多孔介质的导热模型,简化分析模型和改进分析模型。以聚苯乙烯保温结构为例,研究和分析了材料的导热系数与多孔介质内相关参数(含水率和含冰率)的关系。【结果】简化模型更适用于分析低孔隙率材料的含水率和含冰率对导热系数影响规律;改进模型更适用于分析高孔隙率材料的含水率和含冰率对导热系数影响规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地埋管保温结构导热模型,可以更加精准地分析多孔介质保温结构的换热特性。
摘要:【目的]研究青海汛期极端小时降水特征,提高短时强降水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方法】利用青海省2014—2023年汛期国家站及区域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基于百分位阈值法分析青海省汛期小时降水、短时强降水及极端小时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结果表明: ①10 年间短时强降水站次和极端小时降水站次均呈现上升趋势,高频次年份与强降水年份分布一致,表现为2022年频次最高,极端性显著。 20~30mm/h 雨强在所有雨强中占比最大; ② 青海汛期小时降水量、短时强降水站次及极端小时降水均表现出8月最强,7月次之,6月及9月最小; ③ 短时强降水及极端小时降水日变化特征一致,午后至前半夜发生最多,上午及后半夜出现概率较小; ④ 极端小时降水阀值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减小的趋势,阈值超过 20mm 的区域主要位于青海东部。结论造成不一样雨强的关键因子可能与不稳定能量、水汽的精细变化有较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宁夏中卫市短历时强降水及暴雨时空变化特征,为极端强降水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统计分析和GIS,利用2015—2022年中卫市5月至9月156个站点的高分辨率降水资料,分析当地短历时强降水和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① 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自南向北减少,多发于南部山区。 ② 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6月和9月偏少,7月至8月集中,以局地性降水为主,区域性降水次之。 ③ 旬变化呈现清晰的单峰型分布曲线,7月上旬起次数增加,8月上旬短历时强降水达峰值,8月下旬暴雨达峰值。 ④ 短历时强降水现象几乎每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天当中,凌晨1:00发生概率低,午后和前半夜易发生,峰值时次为22:00。【结论】中卫市需考虑短历时强降水及暴雨的不确定性,采取适应性和灵活性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雷电天气对酒泉市戈壁生态农业产生的影响,提出减轻雷电灾害的防御对策,为酒泉市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参考。【方法】以酒泉市戈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为背景,结合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酒泉市雷电活动时间特征,借助Python对闪电数据进行处理,研究酒泉市雷电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雷电灾害不仅会造成农业设施的电源、弱电线路、电磁装置受损,容易引发火灾,导致戈壁生态农业作物减产,电击还会导致设备损坏,人员伤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结论】在酒泉市戈壁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及时补齐农业设施防雷弱势的短板,积极开展宣传、预警、检测等工作,避免因雷击引发的安全事故发生,提升戈壁生态农业防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目的】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知识产权专项政策指引缺乏,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无法满足协同创新需求、创新成果转化道路坎坷和首次商业化应用不受重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对关键性共性技术的协同研发及技术转移转化的推动作用,需要从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对策。方法】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探寻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实际需求,系统梳理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知识产权指南》存在的不足,结合各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先进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结果】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当将扶持政策的重心由前期建设转为后期发展,找准切入点增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的内生动力。【结论】建议集中财政加大项目资助,化解共性关键性技术创新风险;充分利用制度的弹性空间,细化《制造业创新中心知识产权指南》;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质量和人才供给。
摘要:[目的】分析固态储氢技术创新态势,识别其技术趋势、竞争态势与产业链短板,为我国氢能产业政策制定与技术创新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基于incoPat专利数据库检索的固态储氢技术专利数据,探讨技术发展的区域分布、演进趋势、创新主体及技术构成,解析固态储氢技术的创新态势。【结果】固态储氢技术的专利布局呈现显著的区域集聚特征,东亚地区尤其是日本、中国占据主导地位。专利申请量随时间呈现出早期探索、快速增长和稳步发展等3个阶段。创新主体方面,日本以企业为主导,中国则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技术布局高度集中于CO1B(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制备)C22C(合金的组成及制备技术)和H01M(电池及电化学能量转换)。中国在CO1B、C22C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H01M技术较日本仍有一定差距。【结论】未来,固态储氢技术创新将持续活跃,中国应从技术研发、产业协同、国际合作与政策保障等4个方面发力,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氢能产业链。
摘要:【目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新生力量,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系统分析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内部各要素间的协同关系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机制,为新型研发机构及相关部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法】以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方法,从系统论视角探讨新型研发机构如何有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结果]智慧绿洲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坚持思想引领、产教融合、产品导向、转引一体、引育一体、融合互促,建立内外协同、产学研一体的教育发展机制,构建分层协作、开放包容、可持续的创新体系,搭建层次分明的人才体系,实行科学的激励机制。【结论】新型研发机构要坚持系统思维,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科技供给,优化人才生态,促进成果转化,有效贯通“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应用—人才反哺"的良性循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摘要:【目的】南阳光电产业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科技支柱产业,其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旨在系统分析南阳光电产业的发展现状,识别关键问题,并提出中长期发展建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方法】采用产业调研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技术创新、产业链优化升级、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以及绿色发展等多个维度,对南阳光电产业进行系统评估。【结果】研究表明,南阳光电产业需构建“四位一体”发展框架:强化政策引导与金融支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产业链布局与市场拓展,实施绿色转型与风险防控。【结论】建议实施技术创新、产业链优化升级、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强化、实施效果监测等六大举措,通过多维度协同推进,实现技术突破、效益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将南阳光电产业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摘要:【目的】为国有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凝聚科研资金,提升资金利用率,促进成果转化,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方法】立足高质量发展要求,以A国有集装箱码头公司为典型案例,采用定性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总结国有企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科研资金优化等高质量发展的先进做法。结果国有企业要走“目标—投入—应用”的科研资金管理路径,具体包括以需求为导向,明确科研目标;多元筹资,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实现长效增长;精准配置,提高效率;促进成果转化,实现价值贯通等【结论】国有企业以“预算分配—风险管控—成果反哺”为导向,动态调整资金投放、绩效评估与风险预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通过成果反馈机制,促进资金转化率,实现优化科研资金管理的目标。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大同市发展低空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为大同市构建一套完整的经济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同市低空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其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结果】大同市在推进低空经济发展方面具备多重优势,但同时面临政策支持不足、技术规范缺失以及产业链不完善等挑战。结论】建议完善领导机构,强化政策法规支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培养专业人才,加速完善低空经济产业链,推动相关技术进步,以及加强配套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