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视角,从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背景、历年医改重点工作相关表述变化入手,探讨双中心建设发展路径,即建立稳定投入保障机制,以价格和支付方式为杠杆,完善编制和薪酬制度改革等,放大医改综合效应。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区域医疗中心相关文献,了解区域医疗中心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三大数据库,检索区域医疗中心研究领域的期刊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核心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共计纳入研究文献265篇,发文期刊主要为卫生管理类期刊,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研究团队多为医学高等院校与医疗机构间的合作;关键词以区域医疗中心、分级诊疗、医疗联合体、医改等出现频率较高,共计产生9个聚类和7个突现词。结论我国区域医疗中心相关研究正处于实践探索阶段,2019年以来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医疗中心定位和价值内涵两方面。
【摘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卫生健康现代化治理体系的试验田。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指导,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为具体案例,以属地政府、输出医院、项目医院和民营经济组织为核心行动者,分析其职能定位、关键的转译行动,以及形成的动态行动者网络。提出了增强党建引领以激发人类行动者的能动性,关注结构因素的支撑作用以促进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有效互动,关注核心行动者及网络动态变化并开展优化建设路径研究等行动干预策略。
[摘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人民群众跨省跨区域就医难题,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大决策和部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吉林医院在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的实践中,按照项目建设规划,以“一个中心、三个样板"为奋斗目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无边界管理,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推进“管理、技术、品牌”三个平移,逐步实现多领域移植、全方位合作,探索出一条符合区域发展、契合当地实际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路径。
[摘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新疆儿童医院)充分借助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计划通过10年的建设,建成“立足新疆、面向西北、辐射中亚"的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带动区域儿科事业高质量发展,降低区域患儿外转率,缩小与京、沪等地在重点疾病治疗方面的差距,实现新疆患儿跨省治疗占比降至 8% 以内的目标。新疆儿童医院由北京儿童医院全面托管,统一管理,独立经营,实现专家、临床、科研、教学、预防和管理等六个共享,为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可以有效整合新疆地区的儿科医疗资源,提高儿科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目的从输出医院视角探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人员派驻管理策略。方法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医院人员派驻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探索和研究派驻人员管理策略。结果构建“一院一策”模式,因地制宜选派人员;探索出“双主任”管理制度,科学使用人才;建立双向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等。结论科学的人员派驻管理有助于促进项目建设,合理解决人才和发展问题,推进合作共建有序、可持续发展。
【摘要】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的关键举措。江苏省中医院重庆医院作为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以“三真"精神为基础,突出公立中医院的功能定位,大力推进人才引培、学科建设、技术创新,通过平移运营模式,实现与输出医院的同品质医疗。
[摘要】目的调查安徽省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学科建设现状,为综合医院中医学科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对安徽省66所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学科建设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6所医院均开设了中医门诊,其中42所医院开设了中医特色门诊。56所医院设立了中医病床,共1779张,占医院总开放床位数的 2.49% 。共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635名,中医专科护士645名,9所医院有中医类别省级及以上人才称号的人员。20所医院设置了中医亚专科,中医年门诊量占医院年总门诊量的 1.48% ,中医年出院人次占医院年总出院人次的 1.86% ,中医学科收治住院前5位病种有40种。14所医院中医学科近5年获批省部级或国家级课题,35所医院中医学科在SCI及核 ∴ 期刊发表论文。结论安徽省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学科建设力度需加强。建议加大对中医学科的扶持力度,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持续提升中医学科医疗服务能力,重视中医学科科研创新能力。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我国DRG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机构服务效率的影响,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政策制定及医疗机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CBM、WanFang Data、VIP 等数据库,搜集DRG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机构服务效率实施效果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09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采用主题综合法对纳入研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研究,形成1个核心主题和3项评价指标。系统评价结果显示,DRG改革实施后,平均住院日缩短,时间消耗指数和费用消耗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医疗服务效率提高。结论DRG支付方式改革可提升医疗机构服务效率,降低患者住院成本和时间成本。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探索长效机制,以实现医疗服务效率的持续提升。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卫生服务医保支付组合方式及实施难点,为推进精神卫生服务混合支付方式改革提出建议。方法通过全国131所精神卫生医疗机构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结合词云分析与非参数检验,分析精神卫生服务医保支付方式现状、认知情况及对实施DRG/DIP的评价。结果当前主要支付方式为按床日付费 52.0% 和按项目付费 (29.1%) ;混合支付模式接受度为 13.3% 。实施DRG/DIP主要难点包括:精神疾病反复( 82.4% 、长期住院(80.9% )、存在共病 (67.9% )及精准分组困难 (62.6% )。二级精神专科医院对DRG/DIP实施难度的评分显著高于其他级别医院( P=0.01) 。价格、支付机制和床位资源是提升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结论探索按病种、按项目或床日等的混合支付模式,并衔接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强化分级诊疗引导,提升床位使用效率,优化成本测算机制,将有助于系统性增强精神卫生服务的供给水平和效率。
[摘要】改善护理服务是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增强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举措。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需求升级,免陪照护服务重要性日益凸显。聚焦免陪照护患者核心需求,构建了涵盖安全、康复、舒适、尊重等4个模块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同时通过智慧系统助力免陪照护服务护理质量管理效能提升,基于指标数据驱动免陪照护服务护理质量精细化管理,保障了患者安全,提升了护理质量,改善了患者体验。
【摘要】目的构建适用于上海市的儿童安宁疗护协同转介服务模式,为儿童安宁疗护整合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政策分析、半结构访谈,拟订“上海市儿童安宁疗护协同转介服务模式”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定上海市儿童安宁疗护协同转介服务模式。结果两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 100% ,权威系数为0.857,肯德尔协调系数为 0.183~0.275(P<0.01) 。上海市儿童安宁疗护协同转介服务模式包括服务流程与内容、转介支持两个模块,包含12个一级条目30个二级条目。结论上海市儿童安宁疗护协同转介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靠性,可助力上海市儿童安宁疗护协同转介服务发展。
【摘要】目的构建并实施“YOU&WE"护士第二受害者四级支持模式,以提升护士自我关怀能力和临床安全行为。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与专家论证,结合对曾经历过患者安全事件护士的访谈,构建针对不同群体护士的四级支持模式。将2024年第二季度发生护理安全事件的护士作为试验组,第一季度护士为对照组,进行该模式应用效果比较分析。结果不良事件发生30天后,试验组在第二受害者经历与支持、睡眠质量、自我关怀能力及护士安全行为评价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YOU&WE"护士第二受害者四级支持模式为护士在面对不良事件时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提供了有效支持,也为医疗质量不良事件管理提供了实践路径。
【摘要】目的探讨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的养老服务质量控制行为偏好,分析驱动逻辑,制订应对策略。方法基于文献回顾和半结构访谈,开发Q样本;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确定P样本,并进行问卷调查,对Q样本进行排序;对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因子旋转、因子解释。结果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控制行为偏好类型分为主体驱动型、环境驱动型、标准驱动型和机制驱动型四类,驱动逻辑涉及价值导向、要素配置和路径依赖。结论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控制行为偏好相互交织,应加强政策引领,强调分类施策,鼓励多元参与,重视宣传引导。
[摘要】“促进健康”是医疗与健康管理事业的未来核心方向。在此背景下,围绕“主动健康"理念,分析智慧医疗服务的发展现状,探讨三级综合医院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补齐发展短板,以“互联网 + 医疗”模式提升智慧服务供给能力。研究旨在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健康服务质量与社会健康治理水平,助力全民健康目标的实现。
【摘要】目的实现标准化智能减重管理,精准减重并降低慢病风险。方法根据医院减重业务流程和需求调研分析,开发了一款基于DeepSeek-R1大模型的智能减重管理系统。结果该系统试运行12周,共管理79例肥胖患者,平均减重 4.4kg ,体脂率平均下降 3.5% ,系统共登录15263次,完成记录4266条,体重变化预测误差小于 1kg ,自主选择健康饮食率达 70% ,运动目标完成率达 63% ,体重管理可持续性较好。结论智能减重管理系统有助于提升患者就医依从性,减轻临床工作负担,推动医疗智能化发展。
【摘要】结合公立医院面临的经济压力及后勤管理短板,阐述公立医院引入阿米巴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搭建“阿米巴—量本利"模式。以某公立医院消毒业务成本控制为案例阐释实施路径,主要为树立阿米巴经营管理意识,建立阿米巴组织结构,明确内部服务定价,形成经营核算与业绩报告,进行量本利分析,制订并实施成本控制措施。应用效果显示,该模式对公立医院后勤成本控制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对医院后勤管理的资源配置、绩效考核、运营效率等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医院整体运营效率。
【摘要】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资源,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结合新质生产力理论与雇主品牌4P理论,从人才需求(people)、精准定位(position)、价值产物(product)、推广传播(promotion)4个层面,系统性提出公立医院雇主品牌建设策略,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摘要】目的 构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全程链式管理模式。方法按照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活动步骤开展活动,通过现状水平分析、攻坚点挖掘、方策拟订,从组建MDT团队、建立居家管理模式、构建分级多维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家院全程照护等方面进行改进。结果AVF成熟不良率从 17% 降低至 8.6% ;AVF长期通畅率从 75% 提高至84.6% ;AVF一次穿刺成功率从 92.4% 提升至 99.2% ;患者动静脉内瘘维护知识知晓度从25.9分提升至39.12分;动静脉内瘘绳梯式穿刺落实率从 92.5% 提升至 100% ;AVF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从 34.6% 降低至 18.6% 。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构建了AVF全程链式管理模式,延长了AVF使用寿命,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血液透析质量。
[摘要】目的探究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促进重复献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追踪调查方法,在 2021年1月—2022年6月,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535名法定献血年龄的无偿献血者进行基线调查和一年随访。结果 19.1% 的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重复献血者再次献血比例为 33.0% ,固定献血者再次献血比例达62.2% 。固定献血者的献血意向均值为4.68,高于重复献血者(4.29)和初次献血者(4.16)( P<0.001? ;随着献血次数增加,个人规范得分从初次献血者的4.15增长到固定献血者的4.48,知觉行为控制得分从初次献血者的4.25提升到固定献血者的4. 66(P<0.001) ,而主观规范对献血行为的影响作用逐渐下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轻群体、男性、教师、献血者类型以及积极献血意向是影响再次献血行为的重要因素。去除献血意向变量后,行为态度、个人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再次献血行为有正向影响作用( (P<0.05) 。结论献血者再次献血概率随着既往献血次数的增加而上升,献血行为呈现“外部驱动 $$ 体验强化 $$ 内化认同"的动态发展过程。应依据不同阶段献血者的行为特征精准实施献血招募和激励措施,以促进重复献血行为,保障血液稳定供应。
[摘要】核酸集中化检测是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水平、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风险的重要举措。《血站核酸集中化检测管理规范》地方标准针对血液标本交接不规范、信息化水平不够、应急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检测方与委托方的人员资质、设备配置、标本处理、技术要求、质量控制和应急处置等全流程进行系统性规范。该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核酸集中化检测的质量和效率,为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无偿献血事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县级医院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优化县级医院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2年—2022年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县级医院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揭示其时间演化趋势与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Tobit模型检验配置效率外部影响因素。结果2012年—2022年,我国县级医院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均值为0.708,整体效率偏低,医院数量存在较大冗余且门诊诊疗人次不足。时间演化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东部 > 西部 > 中部),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差异。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水平、财政卫生健康支出是影响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外部因素 (P<0.05) 。结论调整县级医院数量,增强患者本地就诊意愿,推动区域内均衡发展同时防止区域间差异进一步扩大,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外部环境。
[摘要】医院办公室文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建设之一。本研究基于数字治理理论,结合某公立三甲医院文书档案管理现状,从技术、安全、服务与数据四个维度系统探讨了当前医院办公室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平台整合一安全防控一公众参与一数据驱动"的路径设计,以期为公立医院文书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初遇:一本杂志照亮职业迷茫 2005年,我刚刚晋升为主治医师,身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泌尿外科的临床一线。白天忙于手术和查房,夜晚则被科研压力和职业方向的选择困扰。彼时,国内医院管理尚未形成系统化理论,如何平衡医疗质量与效率,如何将信息化技术引入传统流程,成为我反复思考的问题。 偶然间,我在医院图书馆翻到了《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其中一篇题为《数字化时代医疗质量管理的挑战与对策》的文章让我如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