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理论生成的本质规律而言,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传承与创新了建党百余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这一主题进行不断地理论开拓。文本基于对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特征梳理,从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表达的时空赛续、理论逻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思想延展、实践逻辑: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破题三个层面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对文化传承和宣传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为早日建成文化强国,向世界展示更加美好的中国形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基础之上,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并广泛借鉴全世界人类文明成果。具有明体达用的系统性、体用贯通的人民性、审时度势的时代性、因势而谋的全局性特征。要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地生根,必须从文化发展的全局性考量、文化目标的制度性保障、文化传承的支撑性措施、文化使命的战略性布局、文化引领的世界性贡献等方面落实,以期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贯彻奠定认识基础。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产党人党性“心学”的系列重要论述在继承以往党性修养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开出了一个以党性理论教育与党性修养提升为核心内容,以知行合一的党性修炼为工夫抓手,以推进党的建设为鵠的的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性修养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三者融合的新的文化形态。本文立足文化哲学视野,从立论之根、理论之基、底蕴之源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思想成为新时代重塑共产党人精神世界、加强政党建设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指引的内在学理支撑,以及对于新时代共产党员提高党性修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中国古代法官箴是普通官箴的一种,有韵文箴、散文箴两类。在长期发展中,历史上以儒家为首的众多伦理德目,渐次形成“明、平、廉”“清、慎、勤"等为官德目系列,并分别凝练为以“德、清、慎、勤、公”为主的普通官箴,及以“明、平、仁”为主的法官箴。古代法官箴是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重要部分,反映并承载着中华法治文明在司法理念、价值、标准等方面的长期积累,浓缩了它们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文章认为对它们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是发现传统、发扬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升华所必需的环节与过程。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能够为全面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治理法治化提供重要条件。在价值意蕴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价值引领、实践动力和情感保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底层逻辑在于,引入情感治理这一柔性方式,通过发掘内生情感资源建设道德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以情感认同激发社会治理主体的内生动力。然而,当前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治理法治化并未完全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价值。因此,发挥多元化社会规范的作用、增强自治地方对法治的情感认同、构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情感治理共同体,对助力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治理法治化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中华法制文明中固有的情理法协同理念在古代社会管理与综合治理各种纠纷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影响了我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文明判集残卷》是敦煌法律文献中唯一的司法拟判案例集解,从其中珍贵的敦煌法学资料司法拟判案例切入,将我国古代社会综合治理中的情、理、法理念融于一体,为中国当代司法裁判研究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从中华法制文明中折射出的中国本土法哲学智慧经验出发,提出中国当代司法裁判者如何裁量、孰轻孰重的法理功底与当代公正司法的技能如何养成;通过整合情理法协同理念在古今刑事司法判例中的具体应用,分析总结了中国当代司法裁判中有时忽视情理法理念导致的消极影响,进而阐明了古代情理法理念对中国当代司法裁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传统优良家风呈现出先秦兴起、唐宋繁荣、近代逐渐衰落的发展脉络;中华法制文明通过稳定统治、注重综合治理、确立规定的方式对其起到促进作用;家族结构、家国同构思想、行为细节的注重是其稳定存续的三大要素。传统优良家风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在修身、齐家、处世三个层面,体现出同中华法制文明在人本主义、追求和谐上的共同性,不仅具有补充国家法律与塑造行为规范的历史功能,也蕴含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当代家庭教育实际需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现行立法中的优良家风建设多以倡导性规范为主,传统优良家风的入法实践存在内部欠缺软法适用途径与外部面临家庭结构转变两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应当通过依托基层社会治理加强家庭与家族的联系沟通,以及在家校共育视角下注重具体行为模式的规范与惩戒的软法实践路径规范解决。
摘要:新疆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祖国西陲重镇和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全国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当前,天山南北都处于高质量发展,提升新疆产业发展能力的大开发、大开放、大建设时期。克拉玛依在加快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存在诸多有利因素,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通过分析其有利因素及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探讨如何减少制约因素的限制,来实现助力克拉玛依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摘要:戴敦邦的“红楼画”中,以回目为内容、每回两图的回目图是很重要的一类。这些图一方面忠实于原著,概括地再现了原著的主要人物、情节和场景;一方面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化虚为实”,创造出众多栩相如生的红楼人物形象,一个个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红楼场景。写实与写意兼具,人物形象、配景、构图优美而富有诗意,善于通过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人物形神兼备、个性鲜明,善于借鉴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是戴敦邦《红楼梦》绘本的重要特点。
摘要:相较建安、正始诗,两晋以至刘宋,诗风趋向质实;表现在情境描摹的静态化、情感表现的客观化、写作手法上重铺陈渲染,修辞崇尚繁縟等方面,赋法为诗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质实化使得晋宋诗的诗境细腻、客观而丰满,无论其诗是否叙事,完整的有机性的诗境呈现,锤炼了叙事性思维,使得诗歌在表达属性上具有叙事特征。叙事性因素的介入,与其时雕绩繁縟、文锦错杂的诗风相辅相成,关联密切,为中国特色的诗歌叙事传统的成型起到关键作用。
摘要:李其永是雍、乾之际的一位寒素诗人,其诗论观点主要体现在《漫翁诗话》一书中。李其永倡导的诗教观不仅反映了该时期诗学的展开方式,也折射出清代中期论诗的特殊环境。李其永体认诗歌的本然面目,重视自然抒发,主张独成机杼,与稍后袁枚以“性灵说”为核心的诗学概念相接续。他的诗论在沈德潜诗学与袁枚诗学的更迭中呈现出过渡特征。
摘要:清代甘肃省凉州府永昌县先后出现过丽泽书院和云川书院两座书院。云川书院”建立后,“丽泽书院”并入“云川书院”,“丽泽书院”之名消失。云川书院从1762年设立,至1906年更名为“永昌县高等小学堂”,历任知县及贤绅对其多有护持,历经144年,是永昌县存续时间最久远的书院,对永昌文教事业贡献甚巨。现在永昌县第二小学所在地即为云川书院旧址,其校史可追溯到云川书院建院之初即1762年8月,距今262年,是永昌历史上校史最长的学校。云川书院的基本结构主要以南北轴线为中心,依次为坊、门、堂、厅、斋及膳厨、夫舍等附属建筑。能确定的云川书院之匾额有二块,分别是:“忠孝廉节”影壁匾和“章志贞教”匾额。楹联有两副:分别是宣统二年(1910),作为清代光绪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甘肃高等学堂总教习的刘尔灯先生西进肃州(今酒泉)途经永昌时书写的楹联:“无论你学道德学才能,当实志虚怀,要有童蒙求我意;莫管他是智愚是贤否,只热肠苦口,常存父母爱儿心”,以及民国三十年(1941)九月十六日,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在西进河西走廊视察,永昌逗留期间书写的“自古秀异钟英杰;学问何曾变古今”楹联。
摘要:有清一代,诗咏敦煌,賡续不绝,蔚然成风。其中清道光年间敦煌知县许乃穀创作的敦煌诗,洵为敦煌文化、尤其是敦煌学的珍贵史料。许乃穀的敦煌诗内容主要有二:一是记录政绩作为与反映百姓生活,二是讴歌敦煌文化兼及学术研究。而据其诗,还可有力地佐证地学名家徐松并未亲历敦煌、更没有游览和考察过莫高窟这一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