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传统电子技术已无法满足节能性、智能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需求,而柔性电子技术以其轻薄、柔软、低成本等优势展现出巨大潜力。综述了柔性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从柔性显示技术、柔性传感技术、柔性电池技术和柔性光电材料技术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其在汽车载具领域的应用前景。
摘要:控制芯片作为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s)的核心部件,其封装可靠性直接影响整车安全性能。针对微控制单元(MCU)与系统级芯片(SoC)两类主流架构,基于汽车典型工况下的机械振动与温度冲击复合载荷特征,系统研究了封装界面分层失效机制。研究表明:在多载荷耦合作用下,贴片界面、引线键合界面及底部填充胶界面等关键部位的性能退化导致的界面粘接强度衰减与材料热失配效应是诱发分层失效的主导因素。通过对比虚拟裂纹闭合技术(VCCT) ?J 积分法及内聚力模型(CZM)的数值模拟适用性,表明CZM在非线性材料大变形条件下具有界面失效表征优势,J积分则适用于非线性材料小变形断裂领域,而VCCT在线弹性稳态裂纹扩展分析中更具计算效率优势。
摘要:通过将柔性传感器集成于汽车座椅、转向盘及动力系统零部件,可实时监测驾乘人员生理指标(心率、呼吸)与车辆健康状态。系统综述了柔性传感器在智能汽车中的环境感知(如车内气体监测)、人机交互(如触控反馈、智能座舱感知)两大应用场景,重点解析了柔性压力传感器三大核心技术路线:基于压阻式原理的纳米复合材料传感器、基于电容式原理的多孔型离子凝胶传感器和基于压电式原理的高分子聚合物传感器,深入研究了各技术路线的信号转换机制,为构建智能汽车多模态感知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
摘要: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创新围绕性能强化与形态适应性展开系统性突破。从材料科学、器件工程及场景化应用三方面进行分析,内容包括OLED多色发光机理、柔性OLED器件核心封装工艺及柔性基板选择,车载应用涵盖了透明A柱、中控显示以及交互尾灯,同时对三大技术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摘要:从柔性光电材料功能出发,介绍了其在汽车上的轻量化和空间布局优势,综述了柔性光电材料的不同分类和结构特征,介绍了柔性印刷电路板、有机发光二极管、智能变色材料在汽车传感器、车载照明、车载显示屏等领域的应用及进展。最后,分别对各种类柔性光电材料在汽车上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摘要:双金属复合铸造将2种成分、性能各异的金属材料制成一个整体铸件,满足零件不同部位难以用单一金属材料达成的性能要求,在汽车制造中实现轻量化。综述了液固双金属复合铸造工艺,分析了双金属界面结合机制与形成条件,总结了表面处理、镶嵌件预热、添加中间层及施加物理场等界面组织与性能调控技术,介绍了铝-铸铁、铝-钢、铝-镁和钢-铸铁双金属复合铸造在汽车轻量化制造中的典型应用及制造工艺,提出了双金属复合铸件的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景,为双金属复合铸造的研究及其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为稳定汽车用7系挤压铝合金结构件产品挤压态下的力学性能,提高后续深加工的成材率,采用某新能源汽车用结构件7108挤压铝合金型材作为试验用料,进行3个阶段处理,分别是自然时效、预时效及预时效 + 人工时效,并确认了适用于汽车用结构件7108挤压铝合金的最优预时效制度及预时效对后续人工时效后力学性能及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时效可有效控制7108铝合金型材自然状态下的力学性能涨幅,提高产品可加工性能。
摘要:为解决因电动汽车电池箱体气密性检测工装夹紧不稳定、泄漏等导致的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通过对工装进行受力分析,并进行夹紧自锁验证,证明工装能够实现密封进而准确检测的充要条件是足够的稳定夹紧,据此提出了一种工装优化方案,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显著提高工装的密封性和气密检测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