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开发以熊果酸与白芷为主要功能物质的抗氧化中药面膜。在传统面膜工艺基础上,添加熊果酸和白芷提取液,通过测评面膜外观性状、稳定性、耐寒耐热性、伸展性等面膜理化性质,测定面膜的保湿性、有效成分释放性能、抗氧化活性、皮肤刺激和急性眼刺激等面膜功能性质,确定最佳工艺配比。结果表明,面膜的最佳工艺配方为熊果酸 15mg ,白芷提取液3mL ,黄明胶 0.2g ,尼泊金甲酯 0.15g ,甜菜碱 3g ,海藻糖 2g ,甘油 10g ,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 0.5g ,苯氧乙醇 0.4g ,甜橙精油 0.15g ,去离子水 100mL 。经测试,该面膜性状稳定、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保湿性和抗氧化活性。体外保湿率为 96.49% ,测试时对DPPH·的清除率最高为 89.5% ,对大鼠的皮肤和眼晴均无明显刺激性。新开发的熊果酸与白芷抗氧化面膜扩展了抗氧化面膜的种类,并拓展了熊果酸与白芷的应用范围,为熊果酸和白芷在抗氧化面膜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摘要:以白灵菇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分别提取白灵菇清蛋白和分离蛋白,再结合Osborne法分级提取白灵菇分离蛋白中的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结果表明,白灵菇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分别占粗总蛋白的比例为62.24%,3.57%,2.42%,21.77% ,四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别为4.0,4.5,5.0,5.5,通过调节等电点纯化并冻干后白灵菇清蛋白在清蛋白冻干粉中的含量为 71.63% ,白灵菇谷蛋白在谷蛋白冻干粉中的含量为 74.49% 。清蛋白和谷蛋白的溶解性,在 pH 为9时均最佳,分别为 71.2%76.7% 清蛋白和谷蛋白的持水性分别为 2.07g/g 和 3.11g/g ,持油性分别为 4.87g/g 和 3.97g/g 在pH为7\~10时,清蛋白和谷蛋白均有良好的起泡性,且起泡性随碱性增强,谷蛋白的起泡性优于清蛋白,两种蛋白质在 pH 为8\~10时均有良好的起泡稳定性。
摘要:运用拓扑度理论和Schauder不动点定理,研究两端固定支撑边界条件下四阶半正变系数常微分系统固结梁边值问题:
摘要:研究一类带有凹凸非线性项的Schrodinger-Poisson系统,其中位势函数 v(x)∈C(R3,R) 不必满足强制性条件。在更一般的凹凸非线性条件下,通过引入变分框架,结合对非局部项的细致估计,利用临界点理论中的喷泉定理证明了对任意的 μ∈R 该系统均存在无穷多高能量解。突破了传统研究中对位势函数的强制性限制,并建立了适用于更广泛凹凸非线性条件的多重性解存在性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对这类复杂系统解的认识。
摘要:通过对模糊赋范Riesz空间上序列的模糊序连续范数等性质的研究,给出了模糊赋范Riesz空间的序列模糊范收敛与模糊序收敛的极限一致性。系统阐述了模糊赋范Riesz空间中模糊范数收敛的性质,深入讨论了递增序列、向上集系统和模糊范Cauchy序列在该空间中的等价关系,并详细给出了模糊序连续范数的相关性质。以期为模糊赋范Riesz空间中模糊正投影、模糊正算子和正性保持的相关性质研究提供依据。
摘要:为了准确定位R波,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和自适应双阈值的心电信号R波检测算法。通过对心电信号做VMD分解得到 K 个模态分量,选取有效的模态分量进行归一化、平方处理,结合平滑滤波与自适应双阈值提取R波的位置。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对MIT-BIH心律失常数据库的23条心电信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
摘要:针对像素级数据样本模式识别中BP神经网络与RBF神经网络识别能力的差异,通过构建改进BP神经网络(采用自适应学习速率与附加动量法),与RBF神经网络进行对比研究。设计三组试验(添加 5%~50% 随机噪声、局部遮挡字母、引入特定边廓噪声),利用混淆矩阵分析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在 40% 以下随机噪声中,两种网络识别率均达 100% ;噪声增至 50% 时,改进BP网络识别率降至 84.61% ,而RBF神经网络仍保持 100% 。面对局部遮挡,二者均表现良好;但在边廓噪声干扰下,RBF神经网络识别率( 84.62% )显著高于改进BP神经网络( 65.38% )结果证实,RBF神经网络在复杂噪声场景下泛化能力更强,为低维数据识别提供了更优选择。
摘要:针对人体三维建模技术中存在精度有限、难以精确投影至人体图像轮廓、姿态深度信息缺失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立体视觉和Kinect相机的人体三维建模算法,通过将Kinect相机采集的点云数据集与立体视觉技术下建立最初的人体模型相匹配,不断优化模型参数,实现基于单幅图像的人体三维建模。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所建模型的均方根误差相较于Hmr 算法平均减少了 31% ,能够较为准确地将所建立的三维模型投影到彩色图像中的人体轮廓,重建出较为精确的人体三维模型。
摘要:为研究聚腺苷酸化(poly(A))及选择性聚腺苷酸化(APA)在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reinhardtii)基因组中的特征,基于莱茵衣藻的转录组及基因组数据,获得非冗余的poly(A)特异位点256771个,聚类位点(PACs)97479个,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莱茵衣藻的poly(A)及APA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55.67% 和 28.48% 的特异poly(A)位点分别分布在 3′ -UTR区和基因间隔区,单核苷酸图谱显示在poly(A)位点,A碱基有明显的峰 (52.20% ,G碱基(平均 33.72% )明显高于其他三个碱基,近上游元件区(NUE)有明显的poly(A)信号UGUAA(19.76%,Z-score32.88) ,衣藻APA基因高达 67.78% ,GO分析表明衣藻APA基因主要涉及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调控,揭示APA基因参与衣藻多样蛋白异构体的形成,并通过改变受体活性及参与非编码RNA代谢过程起作用。
摘要:以连翘苷为主要原料,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连翘苷脂质体,探究所制备脂质体的理化性质,并将其进一步开发成连翘苷脂质体凝胶。以外观、粘稠度、铺展性、离心性作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借助响应面法优化连翘苷脂质体凝胶的制备工艺。采用目测法评估连翘苷脂质体凝胶的外观,利用 pH 计测定连翘苷脂质体凝胶的 pH 值,系统考察连翘苷脂质体凝胶的离心稳定性、耐热稳定性及耐寒稳定性。结果表明,连翘苷脂质体呈现出较规则的球形轮廓,其粒径为 (123.4±1.6)nm,H PDI为 0.220±0.019,Zet a电位为(-24.63±0.71)mV? 连翘苷脂质体凝胶最佳工艺条件确定为卡波姆-940用量 0.75% ,三乙醇胺用量 1% ,甘油用量 10% 。所制备的连翘苷脂质体凝胶为表面光滑、富有光泽、均一稳定的半固体,粘稠度适中,极易铺展。连翘苷脂质体凝胶的平均 pH 值为 6.90±0.05 ,符合皮肤外用制剂的要求,同时该凝胶具有良好的离心稳定性、耐热稳定性和耐寒稳定性。
摘要:为探讨针刺联合中频治疗仪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观察,纳入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运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中频治疗仪单一治疗。干预组采用综合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刺疗法,选穴包括颈夹脊穴、肩井穴、大椎穴、手五里穴、手三里穴及后溪穴等,采用毫针针刺,平补平泻,留针 30min ,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d,共治疗4周。运用日本骨科学会颈椎评分(JOA)、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颈部功能障碍量表(NDI)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表明,治疗结束后干预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及NDI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90.63% ,患者以治愈及显效为主。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8.75% ,患者以有效及无效为主,干预组临床治疗效果存在明显优势 P<0.05 0。可见,针刺结合中频的综合疗法可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功能,缓解疼痛,临床适用范围广,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摘要:为研究改良启项四节操联合项八针和穴位贴敷治疗颈型颈椎病(NTCS)的临床疗效,从2023年12月至2024年5月,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观察,纳入68例NTC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项八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改良启项四节操进行干预,两组干预周期均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对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及颈椎曲度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NDI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 ,且治疗组各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 (P<0.05) ;但两组患者颈椎曲度较治疗前改善并不显著 (P>0.05)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NDI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及颈椎曲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 (P<0.05) ),且治疗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此外,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4.1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9.41%(P<0.05) 。可见,改良启项四节操联合“项八针"和穴位贴敷治疗NTCS,能有效缓解患者颈肩部疼痛,改善颈椎功能状态,提升颈椎关节活动度,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与借鉴价值。
摘要:静电场高斯定理作为电磁学的核心基石,以严谨的数学语言揭示了静电场性质与电场线分布规律。针对“电场线因主观绘制而无法精确表征电场”这一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引入立体角概念构建数学推导体系,证明了高斯定理的普适性。同时,借助流体矢量管模型,明确了电场线分布需遵循高斯定理的量化约束条件,揭示了其空间密度与场强的定量对应关系。理论推导与实际应用均表明,尽管电场线的图示存在一定主观选择空间,但其整体分布由高斯定理客观决定,能够准确反映静电场特性及源电荷的作用机制。
摘要:智慧农业专业实践教学是有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智慧农业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而智慧农业实践教学面临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脱节、教学资源分散、实践场景单一等问题,这制约了复合型农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亟需构建智慧农业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提高智慧农业专业实践教学成效。基于农业院校智慧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访谈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实地观察调研,通过分析智慧农业专业实践教学现存问题,结合虚拟仿真技术、校企协同机制和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了适应现代农业技术变革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三维协同、分层递进、虚实结合、校企协同”的智慧农业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该模式解决了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脱节和产教协同深度有限问题,为智慧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助力农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摘要:聚焦于大学数学教学领域,深入探讨基于审辩式思维的数学教学实践范式,旨在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专业素养。对审辩式思维进行了全面的理论辨析,明确其内涵,并深入剖析其与数学问题解决思维方法的内在融合关系;从数理逻辑思维智识、思维模态拓扑对应、积极理性思辨三个维度出发,结合《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求解及函数求导法则推广、无穷小比较中极限求法探讨等数学教学案例,系统阐述培养审辩式思维的具体策略。研究认为,培养审辩式思维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突破传统思维局限,优化问题解决路径,更是实现数学英才教育、提升公民科学核心素质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严谨思维的高素质数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