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角度界定中华民族。加上“共同体”三字,不是同义反复,而是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共同性与不可分割性,突出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更好引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前进方向。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精神、价值七个维度,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分析框架,可进一步丰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内涵和外延。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出诸多创新理念和见解,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论述遵循“两个结合”,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炼中国共产党长期意识形态实践经验的精华,积极吸收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思考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形态治理智慧。重要论述全面回应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价值、主要内容及实施路径等关键问题,提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应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总结经验与改革创新相结合,中国特色与国际借鉴相结合,因势而谋和应势而动相结合的实践要求。
[摘要]近年来,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日益成为大国竞争格局中的关键变量。面对西方阵营对“全球南方”的话语霸权与竞合分化,习近平在多个外交场合深刻阐述了“全球南方”的战略意义和中国的立场主张,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全球南方”的重要论述。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全球南方”共同迈向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史无前例的壮举;“全球南方”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这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中国加强与“全球南方”的团结合作指明了方向,打破了西方对“全球南方”的话语封锁,为“全球南方"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阐发其早期人民主体思想的重要著作。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切入点,对国民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理论批判,为其早期人民主体思想奠定了出场语境。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马克思从“真正的人”出发,对谋求“人的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早期人民主体思想给予初步阐发,促使这一思想在孕育发展中超越费尔巴哈人道主义、在正本清源中奠定人民主体思想理论之基、在着眼现实中彰显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不但为其系统化、体系化打下前阶,而且对辩证挖掘其内在的理论精华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总结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多党合作理论、统一战线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制度治理理论,并在“两个结合”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伟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始终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营造发展多党合作事业的良好环境、持续巩固强化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进一步发挥好人民政协的平台作用、坚持加强执政党和参政党自身建设。新时代要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运用好这些宝贵经验,进一步激发制度效能。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文化回应;区别于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价值观,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与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在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契合中展现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在人类共同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中凸显出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中彰显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摘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变革基因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其传承发展与改革实践呈现三重维度的内在统一性。在逻辑维度,遵循着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内涵的理论逻辑、立足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经验规律的历史逻辑、着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代语境的现实逻辑。在价值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丰富精神财富、传承中国精神、发挥文化功效等方面为改革提供滋养——以文化自信引领改革方向、以文化共同体凝聚改革共识、以文化新质生产力融入改革实践。在实践维度,系统构建“资源整合一科技赋能—制度保障”支撑体系,形成系统集成的文化传承体系,打造沉浸互动的文化传承形式,构建规范有序的文化传承环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添人文底色。
[摘要]基于江西省乡村振兴研究院2023年实地调研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并实证研究了数字技术应用对农户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结果表明,数字技术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拓展市场渠道和优化资源配置来提升农户经营性收入。同时,农户经营规模在数字技术应用影响农户经营性收入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中介效应,即农户经营规模越大,数字技术应用越有利于农户经营性收入的提升。当然,数字技术应用对农户经营性收入的提升效应在不同年龄和教育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较年轻、低学历农户经营收入受益更多。故而,应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农户的数字技术培训力度,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和金融服务体系,以提升农户生产经营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治理现代化之间存在双向的互动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助力边疆治理现代化,为边疆治理现代化塑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凝聚共识的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支撑边疆治理现代化有序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可以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物质基础、加强制度保障、营造社会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二者共生于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增强文化认同为重要环节、打击“三股势力”为关键措施、转向协同治理为基础途径的双向互动的实践路径。
[摘要]在广西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发展和传承区内体育事业的重要文化载体,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阐释展示政治概念,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探究民族传统体育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包括族群认同、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的基本元素。同时,通过体育项目设置高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体育文化仪式符号演化表征多元共生历史文化,体育赛事组织凸显和合共赢的民族团结理念。新时期要扩大体育项目参与者,发挥集体认同和国家认同影响力,重视体育符号仪式象征意义,促进多种文化共生共荣和通过体育赛事情感互通,促进民族团结与相互信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摘要]社科类学术期刊作为思想传播与学术交流的核心阵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领域承载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使命。确保学术期刊坚守并将铸牢这一主线运用好、传播好,至关重要。文章聚焦社科类学术期刊肩负的时代使命,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高度与社会责任、知识储备与学术素养,研究探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路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贯穿于出版工作全过程,立足岗位职责推动“铸牢”工作走深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而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多民族社区是其社区类型的基本样态,以多民族社区为重要抓手,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作,以此增强多民族社区居民对于中华文化的牢固认同。立足文化认同工作现状,当前多民族社区面临着宣传教育力度不足、低层次重复性文化活动占比较高、专项性规划缺位等问题,对于提升各族群众中华文化认同感存在显著影响。因此,多民族社区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着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中华文化认同教育,通过社区文化交流平台的打造以及文化氛围的营造,推动各族群众实现在文化上的全方位嵌入,从而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多民族社区居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更好地培育出民族团结丰沃土壤、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构筑稳固基石。
[摘要]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回眸新疆社会七十年间光影变幻,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疆社会主义文化基础的奠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以及新时代以来新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面发展三个阶段的文化道路探索。经验证明,开放借鉴、吐故纳新,才能使新疆各民族文化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内生动力与旺盛生命力,才能推动新疆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才能谱好共圆中国梦的新疆篇章。
[摘要]守正创新,为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路径指向,是对新时代新疆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疆高校思政课要筑牢根基,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之正,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之正,守思政课规律之正;同时又多措并举与时俱进,创教学内容、理念、方法、模式之新,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力图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摘要]兵团精神的主体是兵团人,客体是客观世界(主客观世界),主体与客体统一于实践(兵团伟大事业)。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始终是积极主动的一方,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从根本上提升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度。兵团精神属于意识范畴,是兵团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必然结果;兵团人在推进兵团伟大事业进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丰富了兵团精神的形式与内容。因此,研究兵团精神聚焦于兵团人是传承弘扬兵团精神的内在要求。
[摘要]以建党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的精神谱系形成于党的百年实践,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千湘女"屯垦戍边集中体现了兵团精神。用生命凝聚成的“热爱祖国、屯垦戌边、无私奉献、奋斗终身”的“八千湘女”屯垦戍边精神是毛泽东屯垦戌边思想的实践成果,在中国屯垦成边史上具有永恒价值。梳理研究“八千湘女”屯垦戍边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从历史和现实打开“八千湘女”参军报国屯垦成边的密码,诠释弘扬“八千湘女”屯垦成边的时代价值,对全面推进新疆工作总目标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边境地区红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载体。边境红色旅游、兵团红色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惠互利、相得益彰的关系。兵团边境红色旅游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面临着旅游市场升温回暖和旅游体验契合需求等机遇,具有区位佳、品类全、品质优、基础好四方面突出优势。同时存在着资源整合与开发程度有限、品牌塑造与宣传力度不够、硬件设施与服务供给不优、融合程度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从文化上深入挖掘边境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从制度上建立健全边境红色旅游相关政策体系;从技术上革新边境红色旅游的体验感和互动性;从人才上优化边境红色旅游的队伍建设。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让各民族职工群众在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动态传承、开发保护、利用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活态方式实现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
[摘要]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演进中贯通物质与精神的桥梁,既外显于行为方式,又内化为思想认知,也因此可作为群体形象的素材、凭证与展台。从社会作用看,兵团饮食文化具备导控力、凝合力、映射力,正切合兵团功能;从内在特征看,兵团饮食文化呈现传导性、包容性、实用性、创造性,正契合兵团精神。对功能的适配和对精神的呼应令兵团饮食文化有资格且有能力阐释兵团形象,目前相关案例更可提供现实经验,进一步证明饮食文化可为兵团形象的塑建引入抓手、开辟路径、丰富内容、创新形式。
[摘要]工业是强国之基,是兵团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七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工业经济对推动兵团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主引擎作用,取得了辉煌成就,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与短板。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兵团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以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协同创新转换工业发展新动能、以开发区为载体推动工业合作与开放、以实用人才加强高质量发展智力支撑、以绿色低碳转型保障工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探讨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动态交互作用是理解城市及区域演进机制的关键,亦是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的核心议题。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辖的14个师市为对象,集成应用地理集中度分析、一致性系数测度法,借助ArcGIS分析手段,剖析了兵团人口与经济资源配置的时空演变与关联耦合。结果显示:兵团人口与经济发展,时间维度上由中等程度的一致性逐渐迈向较高水平的紧密一致性,空间维度上北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依旧高于南疆,总体上的空间差异在经历显著的扩大之后,正逐步呈现收敛态势。据此得出政策启示:以改革创新推动兵团人口高质量发展,优化机制服务人;加快形成兵团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产业集聚人;加快现代化师市建设、南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城市吸引人;调整优化南疆师市人口结构,兵地融合共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