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机器人路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瞪羚优化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首先,利用 Tent混沌映射增加种群多样性,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其次,利用自适应因子平衡全局搜索能力和局部搜索能力。再次,删除冗余节点,利用B样条曲线对路径转角进行平滑处理,使路径更符合机器人运动规律。最后,构建二维栅格环境模型,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算法相比,改进算法效果较好,规划的部分路径的最优路径长度、迭代次数以及进行平滑处理后的路径长度分别减少了 9.52% ( 76.27% 和 12.48% ,改进算法的路径规划可行性和鲁棒性更高。
摘要:在长期运行过程中,调速系统容易受到水流波动、机械磨损和电气干扰等多种因素影响,出现各种故障,不能保障混流式水轮机安全运行。因此,本文提出基于INGO-SVM的混流式水轮机调速系统故障诊断方法。本文采用小波变换法提取混流式水轮机调速系统故障信号特征,构建1个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采用改进北方苍鹰优化(Improved Northern Goshawk Optimization,INGO)算法优化模型参数,得到INGO-SVM模型。将提取特征输入INGO-SVM模型中,模型经过学习,得到并输出混流式水轮机调速系统故障类型诊断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进行混流式水轮机调速系统故障诊断的过程中,采用本文方法,只需要迭代15次,就可以使正确率达到 95.83% ,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效果。
摘要:传统的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监测方法受到设备老化、环境干扰等因素影响,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传统的监测方法需要人工定期巡检或使用不稳定的在线监测装置,导致监测数据的实时性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进行基于声纹识别的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监测方法研究。采用信号滤波、降噪等方法,对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声纹信号进行预处理。采用声纹识别技术,进行状态特征提取与差异计算,捕捉设备运行状态的变化特征。在这个基础上,采用阈值选取策略,对设备异常状态进行监测。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提高了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变电站设备的智能化监测与维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摘要:本文研究色彩空间在图像去雾中的重要性,对不同色彩空间的效果进行比较与分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RGB色彩向量正交分解的去雾霾算法,根据暗通道先验理论,精准去除平行分量方向上的加性噪声,能够有效抑制有色雾霾。算法还构建映射函数,增强对比度,对像素进行精细拉伸,提升图像饱和度与清晰度,抑制乘性噪声。本文算法为遥感图像去雾处理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实践路径。
摘要:柔性生产系统中的排程优化问题具有高度动态性与复杂性,采用传统中央式决策方法不能有效应对。多智能体系统具有分布式决策与自适应调整能力,为解决柔性生产排程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构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柔性生产排程优化模型,将制造资源与生产任务分别建模为对应的智能体,利用改进的合作博弈与协商机制完成排程优化。与传统方法相比,多智能体协同优化方法在处理动态扰动、提高系统利用率与缩短生产周期等方面优势明显,提高了柔性生产系统的适应性与效率。
摘要:在电力巡检过程中,现有的绝缘子缺陷检测技术存在精度低、检测时间长等缺点,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割注意力的残差网络(Residual Neural Network with Split-Attention,ResNeSt)和区域候选网络(RegionProposal Network,RPN)的绝缘子缺陷检测方法。首先,本文方法基于ResNeSt构建一个新的网络。其次,将RPN加入改进的ResNeSt中进行特征提取,以提高对绝缘子缺陷的检测效率。再次,对数据进行改进处理,并对绝缘子数据集进行标记。最后,进行试验,验证本文方法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对绝缘子缺陷检测的平均精度为 0.986
摘要:目前,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日益增长,风能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正逐渐成为各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基于TABEL旋翼无人机的智能无人巡检系统,结合最新的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技术,优化风电场巡检流程,提升巡检效率和准确性。对硬件和软件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力求为风电场持续安全运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使无人机值守巡检能够助力于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风电场管理智能化水平,从而推动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输变电设备强工频磁场屏蔽难题,进行了YBCO超导体电磁屏蔽特性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试验表明,在77K工作温度下,采用 2mm 厚的YBCO超导体多层复合结构,对 1000kV 变压器 200μT 工频漏磁场的屏蔽效率为 96.3% ,残余磁场低于环境标准限值。通过分析温度场-电磁场耦合,优化了制冷系统设计,实现了 ±5K 的温度波动控制。本文采用超导屏蔽技术,在输变电工程中建立了设计、施工和运维技术体系。
摘要:BOPA薄膜生产工艺复杂,包括原料处理、挤出铸片、纵向拉伸、横向拉伸和收卷等多个环节,关键工艺参数包括温度、速度、张力和厚度。人工控制存在精度低、响应慢等问题,为了提升双向拉伸尼龙薄膜(BOPA)生产效率和质量,本文结合某工厂项目探讨BOPA薄膜生产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着眼于自动化控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系统硬件和控制算法等方面,进行温度、张力和厚度闭环控制。采用主从控制策略,与编码器、变频器实现速度同步。系统测试表明,自动化控制提高了温度控制精度( ±0.7°C )、张力波动范围(5N\~8N)、厚度均匀性( 5μm )和生产速度( 220m/min ),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摘要:换热机组余热回收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工业能耗的技术手段。本文分析了换热机组余热回收现状,研究了余热回收系统的智能化监测技术,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校准与动态调整策略的优化方案,旨在提升余热回收系统的监测精度和运行效率,降低能量浪费和运行成本,为工业领域的节能降耗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实践指导。
摘要:飞机壁板是飞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配质量直接关系到飞机的整体性能和飞行安全。在飞机壁板装配过程中,间隙与阶差的精确测量是保证装配质量的关键环节。但是,受复杂环境的影响,传统方法无法满足现代飞机制造对高精度、高效率的需求,因此本文研究了飞机壁板装配间隙阶差视觉测量技术。利用双目视觉相机采集装配区域的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阈值分割,定位飞机壁板装配区域测量角点,采用拟合处理计算飞机壁板装配间隙阶差,并进行实例分析。应用结果表明,本文视觉测量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
摘要:加热体的传热特性对加热卷烟的烟气温度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厚膜周向加热体为研究对象,采用COMSOL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了加热体的电-热耦合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基于该仿真模型探讨了不同方案加热体的传热特性,并验证了烟气温度的改进效果。结果表明,仿真与试验结果较吻合,最高温度的误差为 2.7% ;双瓣-开槽加热体高温区域更集中,热量“锁定”在横槽和竖槽间;高温区域面积越小,烟气温度越低,双瓣-开槽加热体比单段加热体第一口烟气温度降低了 8.97°C 。研究结果能够为厚膜周向加热体的仿真设计和烟气温度改进提供参考。
摘要:风电设备是重要的能源设备,其高昂的设备维护成本会严重影响风电发电企业的利润。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技术是优化维护方法和降低维护成本的关键技术,对降低风电设备的故障率、减少维护成本以及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维护知识融合大模型的风电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生成方法,基于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大语言模型的推理能力,对预训练的基础大型模型进行微调,并设计合理的问题和答案提示,以智能生成风电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
摘要:由于现有控制方法具有不同程度的越限问题,因此本文研究基于多Agent代理的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压馈线自动控制。利用微电网元件Agent层中的数据采集代理,实时采集分布式光伏可控负荷的运行数据。采集有效的电压数据,找出最危险的节点,并针对该节点进行稳定性分析。利用反馈变压器的二次侧电压、二次侧电流估计变压器与负载间的电压降落。利用逆变控制器传递直流母线电压误差,以获得直流母线电流,使直流侧电压保持在允许范围内,实现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压馈线自动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馈线的PCC节点电压从1.02p.u.恢复至0.93p.u.,并未发生越限的情况,能够在分布式光伏接入的条件下有效治理馈线PCC节点电压越限问题。
摘要: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本文分析了变压器常见故障类型及特征,设计了基于智能传感网络的分层分布式在线监测系统,提出了融合时序卷积网络与注意力机制的多源数据故障诊断方法。针对系统各层次实施优化,实现了网络性能、数据存储和诊断准确性的全面提升。试验验证表明,该方法显著提高了故障诊断的准确率,延长了故障预警时间,提升了系统可用性,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摘要:传统方法在电网用户供电服务信息方面存在对数据清洗、去噪、归一化等预处理步骤不够重视或处理手段有限等问题,导致输入数据质量不高,进而影响挖掘模型的准确性,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电网用户供电服务信息智能挖掘方法。采用电力载波通信技术自动采集电力用户供电服务信息,建立电网用户供电服务信息挖掘数据集;采用最小-最大规范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标准正态分布;利用深度学习技术中的BERT-BIGRU-CRF技术构建数据智能挖掘模型,对标准化数据进行智能挖掘。经过试验证明,设计方法正确挖掘概率为 90% 以上,数据挖掘时间不超过2s,可以对电网用户供电服务信息进行智能、精准、快速挖掘。
摘要:短文本情感倾向性分析是当前研究热门方向之一,该方向一直存在文本分类精度不高等问题。已有研究提出基于BERT和CNN模型的文本情感分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本情感分类精准度,但是情感分类的效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将评论用户人格属性与BERT融合的P-BERT-CNN模型。首先,该模型计算评论用户的人格属性。其次,通过BERT模型预训练提取评论文本特征。最后,结合CNN模型池化、映射并输出结果。试验结果证明,P-BERT-CNN模型在评价文本情感分类上优于其他模型,模型 F1 值达到90.09% 。与BERT-CNN和BERT模型相比,该模型 F1 值分别提高了 2.34% 和 4.93% 。
摘要:在城市轨道轨道中,高效的通信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拟设计一种分层式的无线通信网络,采用带有传感器的无线节点、数据中继节点和中央处理节点组成的三级网络架构。系统通过科学配置各层级节点密度,进行建筑空间的全面覆盖,其硬件模块能够集成不同功能。经试验验证,该无线通信网络可以有效采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内各个区域的数据,将各种信息从无线节点传递到中继节点和顶层节点。进一步的试验结果也证实了本文的通信网络具有较高的组网效率。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冷弯卷边角钢轴压构件的稳定设计方法,重点分析了有效宽度法与直接强度法在冷弯型钢轴压构件稳定性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利用有线条法对冷弯卷边角钢轴压构件的弹性屈曲临界应力进行分析,提出适用于此类构件的弹性屈曲临界应力计算过程。通过数值分析,提出了基于直接强度法的改进公式,提高了冷弯卷边角钢轴压构件稳定性设计精度。所得结论如下:在冷弯卷边角钢轴压构件的稳定性设计中,直接强度法比有效宽度法的计算结果更精确,同时为输电塔等结构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摘要:本文聚焦有色金属冶炼行业脱硝难题,针对其氮氧化物排放危害环境、健康与设备的状况进行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试验测试和模拟计算等方法,梳理了干法(SCR、SNCR等)湿法(碱吸收法等)脱硝技术原理。以某大型企业为例,进行多技术比较,筛选出SCR与氧化吸收法联合方案,并采用先进技术优化设计。实际运行显示,该系统脱硝效率高于 99.5% ,出 ΞNOx 浓度远低于国标,年省成本超过2000万元,表明本文联合技术高效可行,能够为行业脱硝提供借鉴,有力推动绿色发展,并缓解环保压力。
摘要:本文以 C8H18O2 、正 CH3 ( CH2 ) 为原材料进行酯化反应,合成新型成膜助剂 C8H18O2 二正 CH3 (204号( CH2 ) 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催化剂负载量、醇酸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重复性等工艺条件对催化酯化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 PW@TiO2 复合型催化剂具有酯化率高、重复效果好等优点。经单因素试验考察,确定最优工艺条件如下:醇催化剂用量为 C8H18O2 和 CH3 ( CH2 ) 总质量的 0.5% ,催化剂负载量为 15.8% ,酸摩尔比为 1:2.5 ,反应温度为 160°C ,反应时间为6h。在该条件下, C8H18O2 二正 CH3 ( CH2 ) 酯的转化率为 99.1% ,选择性为 96.9% ,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
摘要:为了探究药皂的制备过程,研究药皂的成品质量,保证稳定的临床效果,本文进行了一种中药协定方药皂的制备和成分分析。采用皂化反应,以药液为水相制成药皂。采用TCL对侧柏叶、制何首乌进行定性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槲皮苷进行含量测定,分析药皂成品的品质。结果显示,药皂成品质量合格,有效成分稳定、含量良好。使用该药皂制备方法所得成品质量优良。
摘要:由于奥氏体不锈钢承压设备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可能产生表面裂纹、腐蚀等问题,这些缺陷严重威胁设备的安全,因此本文提出奥氏体不锈钢承压设备表面缺陷脉冲涡流检测。采用T-R式脉冲涡流检测探头采集奥氏体不锈钢承压设备脉冲涡流检测信号,并进行平均化处理。从预处理后的脉冲涡流检测信号中提取峰值特征,与已知缺陷信号峰值特征进行对比,检测奥氏体不锈钢承压设备表面缺陷。试验结果表明,设计方法可以有效检测表面缺陷,且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和效率,可以为奥氏体不锈钢承压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摘要:为分析高原环境下柴油机壁面油膜分布特性,本文基于CFD软件对高原环境下柴油机喷雾及燃烧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大气压力对柴油机壁面油膜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环境下喷雾撞壁时刻较早,喷雾具备的动能较大,壁面油膜面积也相应增加,高海拔下壁面油膜出现明显增加的时刻较早,且增幅较大,高原环境下燃烧室近壁面处易形成较浓混合气,燃油附壁较多,凹坑及余隙处易形成油气堆积,油气混合均匀性较差,导致燃烧恶化,动力性损失较多。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玻璃幕墙的节能设计要点、玻璃幕墙力学性能计算方法,提高建筑能效。研究深入分析了玻璃幕墙的连接方式及受力情况,针对玻璃幕墙的节能性能进行详细计算,评估其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连接方式及力学性能设计,能够显著提高玻璃幕墙的稳定性,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环境质量。本研究为建筑设计人员设计玻璃幕墙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发展。
摘要:针对变截面连续箱梁桥梁在长期服役中出现的病害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尺度融合诊断方法。该方法结合了无人机热红外成像和超声波阵列检测技术,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表面到内部的全方位病害表征。通过温度异常区域识别、局部精细检测及多源信息融合分析,提高了病害诊断的精度和可靠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对裂缝、剥离和空洞等典型病害具有准确的诊断能力。
摘要:为研究深基坑开挖对围护结构及临近环境的影响,本文以某深基坑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深基坑实施过程中围护结构及周边地面沉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基坑下挖,围护结构水平位移逐渐变大,设置内支撑后,基坑再次下挖后水平变形趋势变小,围护结构水平变形基本得到控制,临近基坑的地面产生竖向沉降,基坑底部局部呈现隆起变形,现场监测数据与基坑开挖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可为类似基坑工程开挖提供技术支持。
摘要:为满足岩溶区房建项目的设计要求,本研究以工程地质调查、物探、钻探为勘察手段,查明区内地质特征及岩溶发育特征,再结合工程实际,开展了基础处理措施设计及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区内岩溶发育条件较好,通过浅层二维地震波法的物探解译,有4条测线发现了岩溶异常,其平面分布长度为 326.5m ,进一步圈定了3个岩溶区,其分布面积为 6242.38m2 ,占用地面积的比例为 27.14% ,说明工程区内岩溶较发育,对建筑进行基础处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将注浆法作为基础处理措施,将处理范围设计为岩溶异常区外扩 5m? 在完成基础处治后,4个监测钻探孔均未出现掉钻、漏浆现象,岩芯完整性较好,且经沉降变形预测,得出 D1~D4 监测点的沉降变形趋于收敛,其沉降预测值为 4.32~7.66mm ,满足设计沉降变形控制要求,充分验证了注浆法的处治效果是合理有效的,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某公路连续梁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工况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了桥体的结果内力最不利位置,分析了车辆荷载的影响及长期使用的耐久性,研究结果表明,最大弯矩一般位于每跨的支座部位,基本呈现轴对称分布的状态,最大正应力为 84.12MPa ,最大剪力为 78.3kN ,考虑车道及车辆荷载作用下,最大正应力为 89.7MPa ,最大值位于支座两侧,并且存在多峰的图形状态。通过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力验算,结果表明,桥体能够满足持久状况正常使用需求,桥梁各工况的挠度校验系数平均值在 。桥体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可以完全消除,未发现明显的剩余变形,表明桥体在试验荷载作用下处于弹性变形状态,桥体受弯性能良好,能够满足试验条件下的正常使用。
摘要:铁路道床层是轨道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保持轨道稳定维持铁路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至关重要。针对当前道砟检测人工依赖性高、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基于激光雷达断面扫描技术,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道砟状态车载快速检测方法。基于道床轮廓曲线点云预处理,提高点云投影图像的对比度,构建了差分图检测分析法,准确快速地对铁路道砟缺陷进行定位识别和统计分析。线路试验结果表明,将研究提出的方法应用到综合检测列车中,能够精确进行道砟检测,改善铁路传统的人工道砟检测方法。
摘要: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外加剂配比对轻骨料混凝土泵送工作性能的影响。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陶粒、细骨料及外加剂,通过调节减水剂、调凝剂和黏度改性剂的用量,系统地测试了不同配比下混凝土的塌落度、扩展度及抗压强度等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合理使用黏度改性剂和调凝剂能够有效提高轻骨料混凝土的泵送性能,减少塌落度和扩展度的经时损失,同时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在工程应用中,优化后的配比表现优良的施工性和耐久性,满足工程要求,具有推广价值。
摘要:针对传统方法难以准确反演沥青路面土基模量的问题,本研究提出谱元法-惰性点协同反演法。建立单-双节点混合谱单元的黏弹性动力学模型,经ViscoWave验证表明,路表弯沉峰值计算误差小于 0.01m 。采用三次样条插值( RMSE=0.06% )与修正指数模型( R2?0.996 )的耦合方法,实现FWD离散测点弯沉盆的高精度重构。基于惰性点空间坐标与弯沉响应的关联特性,构建惰性点参数方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土基模量反演平均误差为 0.53% ,最大偏差为 1.28% 。成果可为道路数字化养护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针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受环境与交通荷载影响易出现病害,黏结层失效影响路面结构完整性和耐久性的问题,本研究以骨料、60/70渗透度沥青和硬沥青树脂为材料,按硬沥青树脂占沥青总质量 6% 、 7% 、 8% 的比例制备黏结层混合物,运用马歇尔测试、软化点测试等方法,并结合古德曼模型,模拟实际道路铺装工程条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硬沥青树脂增加使沥青性能改变,硬沥青含量变化影响混合物多项性能指标, 6% 硬沥青含量提升混合料性能效果佳。本研究为沥青混凝土黏结层性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有助于推动道路工程材料应用与路面结构优化,对提高路面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靖安油田盘古梁区块长6层位由于超前注水,因此目前已形成区块多压力体系和地下异常高压层,且上部洛河层承压当量密度低、窗口窄,施工漏失现象频发。本文根据以往区块井施工情况,结合区块地层特征与室内试验,通过研选合理的水泥浆柱结构,改进水泥浆体系性能,优化一次上返固井工艺及现场技术措施,形成了靖安油田盘古梁区块易漏失井固井技术及配套工艺。累计进行现场试验与应用推广 10μ 井,固井合格率 100% ,有效改善区块井漏失严重问题,为该区块产能开发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良好条件。
摘要:为了研究预制填充墙对装配式剪力墙抗侧刚度的影响,对其带预制填充墙的剪力墙进行拆分设计,利用有限元手段拟合得到刚度放大系数计算公式,并通过单层多跨多洞口剪力墙结构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简化拆分方法,可以将1面带全填充墙的剪力墙、带门洞填充墙的剪力墙、带窗洞填充墙的剪力墙拆分为典型单元墙,通过计算不同宽度的剪力墙和填充墙的单元墙墙体,得到填充墙对剪力墙的抗侧刚度放大系数及公式,进而通过抗侧刚度放大系数来考虑填充墙对剪力墙抗侧刚度的影响。
摘要:在开挖后,软岩边坡内部应力会重分布,在边坡支护结构实施前极易发生滑移破坏。因此,对软岩边坡的失稳模式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尤为必要。本文以某软岩边坡为例,采用现场调查、地质勘察、极限平衡法以及数值模拟等综合性研究方法对软岩质边坡的开挖后稳定性进行分析,揭示了软岩边坡在不同边坡坡比情况下的稳定性系数。结论显示,坡顶区域开挖后边坡稳定性系数提高,坡脚区开挖卸载,边坡稳定性将降低。边坡坡比越大,边坡稳定性系数越大。研究区软岩边坡坡率采用 1:1.25 开挖并采用锚杆格梁坡面护坡,边坡整体稳定,最后采用工程监测的方式验证了治理方案的合理性。
摘要:为了提高水电站机电设备运行稳定性与环境友好性,本文通过深入探讨振动与噪声产生机理及耦合效应,分析主动、被动控制技术和声学优化隔音技术,搭建实验平台进行仿真与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主动振动控制技术使振动幅值显著降低,声学优化与隔音技术有效抑制噪声。该综合控制方案优势明显,有助于推动水电行业绿色高效发展。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i-GRU模型的河流溶解氧浓度预测方法。研究以某国控断面为对象,通过收集2020年8月—2023年12月的水质监测数据,包括温度、pH值、溶解氧、电导率等9个参数,构建了Bi-GRU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Bi-GRU模型在单步预测中具有较高的精度( R2=0.98 ),比普通GRU模型高。多步预测结果显示,随着预测步数增加,模型精度逐渐下降,但仍能较好地捕捉溶解氧浓度的变化趋势。通过 SHAP敏感性分析发现,温度、化学需氧量和总磷是影响溶解氧浓度预测的关键因素。
摘要:火电厂燃烧煤炭发电时会产生大量污染气体,严重影响环境。本文研究要素为火电厂锅炉燃烧时,通过改变过量空气系数和燃尽风高度对污染物的排放影响。通过构建330kW的四角切圆煤粉锅炉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模拟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空气系数为1.4、燃尽风高度升高 2.5m 时,锅炉炉塘内 NOx 含量下降,CO2 呈下降的趋势,能够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摘要:本文采用DEMATEL模型对穿堤建筑物施工管理要点进行辨识和分级研究。以华阳沟涵拆除重建工程为例,将穿堤建筑物施工管理评价过程分为主目标、子目标及直接评价指标3个层次,构建了一套涵盖质量、安全、成本、环境4个维度的施工管理评价体系。采用DEMATEL方法量化了各评价指标,从而识别系统中的关键指标,并基于DEM四度计算结果,划分穿堤建筑物施工管理指标分类等级,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穿堤建筑物施工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
摘要:本文研究了智能核算系统在电力营销中的优化与应用。利用移动平滑方法过滤采集的营销统计数据噪声,分别从故障抢修、电力线损计算与电费回收情况3个方面综合统计营销效益。对所提出的智能核算系统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智能核算系统在核算精度和系统运行稳定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旨在通过设计智能核算系统,提高核算精度和系统运行稳定性,为电力营销提供更好的支持。
摘要:随着大数据、BIM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房地产企业亟需加强工程造价数据挖掘建设,实现成本最优控制。本文紧跟时代背景,并结合某企业A项目成本控制现状分析,以实现房建工程项目成本的最优控制为目标,将数据挖掘技术作为工具,提出企业构建成本数据库指标体系,对该体系的含量指标库、单方指标库和材料价格库进行数据挖掘,并将其应用于某企业A项目,实现项目成本最优控制与优化,解决了项目造价数据模糊、成本数据利用率低等问题。
摘要:伤害感受器在生物体疼痛感知中起关键作用,但是现有人工伤害感受器主要依赖单一信号输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的人工伤害感受器,利用其突触特性实现光电双输出,从而直观表征疼痛程度和伤害位置。试验中,采用ITO/PEDOT:PSS/CuSCN/TFB/混合量子点 /ZnO/Ag 结构制备QLED器件,研究其光电特性。结果表明,该器件具有类突触特性,包括阈值、不适应和痛觉过敏。此外,该器件在4V和8V刺激下分别发出橙光和黄光,实现了视觉化疼痛反馈。该研究实现了可视化的人工伤害感受器,提供更丰富的伤害信息,有望应用于电子皮肤和人机交互系统。
摘要:随着电力系统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网络安全威胁日益成为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针对传统风险评估方法在数据复杂性、动态性和准确性方面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决策树和贝叶斯网络概率模型的网络安全威胁建模与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定义电力系统网络安全风险集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复杂风险数据进行提取与压缩,提高了风险数据处理效率。基于决策树算法与贝叶斯网络概率模型计算风险状态,并通过归一化处理构建了风险评估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估效率和准确性均比传统方法高,能够快速、精准地识别电力系统中的网络安全威胁。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全景视觉技术与深度学习算法在风电场安全监控领域的综合应用。随着风电产业快速发展,风电场的安全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监控方法存在视野局限、目标识别精度不足等问题。本文集成全景摄像头和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对风电场关键区域的全方位、高精度监控。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不仅显著提高了异常事件检测的准确率,还降低了误报率,为风电场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持,为风电场智能化监控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