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 隧道(素养对接——时空观念) 史料 探究(素养对接——史料实证) 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率先用中西比较的方法研究郑和下西洋,并提出了著名的“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世纪之问,现摘录如下: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
典型例题 在墨西哥城繁华的卡德纳斯大道“三文化”广场上,至今屹立一碑,碑文对16世纪初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作如是评说:“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主要说明( ) A. 人口流动推动文明交融 B. 全球普遍联系逐渐建立 C. 自由移民促进美洲发展 D. 人口迁移导致“人口置换” 解题提示 针对选项进行精心设问,是解答历史选择题的有效路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训练] 1. 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 A. 促进了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 B. 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流 C. 加强了人类文明的汇合交融 D. 改变了世界人民的生活 2. 有学者指出,近代欧亚大陆的病菌杀死
◀ 素养夺标 ▶ 1. 通过教材及史料分析,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内在动力和客观条件,理解经济基础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解读历史事件的能力。 2. 掌握新航路开辟的重要事件,形成开辟新航路的时空概念。 ◀ 本课必备 ▶ 一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 动因 (1)历史原因:从13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就尝试从大西洋的岛屿获取资源。 (2)经济根源:14—15世纪
◀ 素养夺标 ▶ 1. 归纳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人口、物种、商品的全球性流动,理解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表现,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和世界视野。 2. 运用教材史料,归纳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文明的不同命运,理解欧洲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带来的灾难,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 ◀ 本课必备 ▶ 一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 人口的迁移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