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降低心智游移(也称走神)频率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心智游移的资源控制理论和动态框架模型,认为转回努力反映了执行控制及对思维的约束,采用转回努力训练降低心智游移频率,有益于弥补正念训练的去自动化所带来的资源消耗。本研究拟展开以下三个研究:首先,在实验室中采用行为实验和任务态磁共振成像数据探索转回努力训练对心智游移和任务绩效的影响及其认知神经机制;其次,考察生活中转回努力训练对心智游移的影响和神经机制;最后,探索生活情景中的转回努力训练对中小学生课堂心智游移及学业成绩的干预作用。本研究有利于揭示转回努力训练影响心智游移的认知神经机制,为减少心智游移以降低任务损失提供有效且易操作的方式,并揭示该训练影响心智游移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为减少课堂心智游移及提高学业成绩提供新思路。
摘要持续性注意是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的能力,是顺利完成日常活动和工作、学习的关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注意水平会不断波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持续性注意的正常发展及其在神经、精神类疾病患者中的异常波动发生在多个亚慢波频率。现有研究把持续性注意的波动简化为有限认知资源的权衡和分配,难以涵盖其多种认知成分、多个波动频率的复杂特征。本研究旨在探究持续性注意低频波动的认知神经机制,包括:(1)探究持续性注意核心认知成分波动的脑时空特征,建构持续性注意的认知成分波动假说;(2)通过亚慢波经颅电刺激,从频率(时间)和靶点(空间)两方面探索基于持续性注意成分低频波动特征的干预机制,并验证提出的持续性注意的认知成分波动假说;(3)考察持续性注意和注意网络之间的交互作用,探索持续性注意的成分波动假说的外延。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持续性注意认知结构和神经波动时空特征的理解,并为持续性注意波动的精准干预提供重要参考。
摘要“不数字化就是等死,数字化就是找死”已成为数字化时代下众多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主要原因之一是组织内的领导者缺乏对数字化的基本认知及其底层逻辑的了解,同时对数字化发展趋势的预判能力不足。因此,充分认识领导数字思维是什么以及培养领导具备数字思维并发挥其效应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将首先探讨领导数字思维的定义,并辨析了其内涵维度。其次,基于特质激活理论,考察外在情境因素与内在自身因素的交互对领导数字思维的影响。最后,结合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探究领导数字思维对团队数字韧性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将推动领导数字思维的相关研究,并为组织培养领导数字思维以及领导本人有意识地训练自身数字思维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引领。
摘要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都面临严重的内部人员阻力问题,导致转型很容易遭受失败。对于如何化解这些人员阻力,目前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本研究聚焦这一现实痛点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反向师徒制作为潜在的“解题之匙”,着力探讨反向师徒制在化解企业数字化转型人员阻力方面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首先,本研究扎根数字化转型这一时代情境拓展反向师徒制的概念内涵,并开发相应的测量工具。在此基础上,从差异化需求满足的视角出发,构建反向师徒制通过满足不同主体(年长徒弟、年轻导师和组织人力资源整体)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需求,从而帮助其良好适应并积极促进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模型。由此,本研究不仅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微观层面的人员管理研究向纵深突破,也深化了学界对反向师徒制作用效果的规律性认识,为企业顺利实施数字化转型以及有效运用反向师徒制实践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摘要虚拟现实赋能服务重构了营销者和消费者的交互和联结方式,但相关研究尚未明确揭示虚拟空间中用户具身参与的心理联结机制。本研究探讨虚拟现实服务体验中营销者和消费者的具身参与对数字共情及福祉的影响。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探讨在虚拟空间中营销者-消费者数字共情的形成条件和表现维度;第二,揭示虚拟空间中营销者-消费者具身参与对数字共情的影响机制;第三,从交互特征、用户特征和服务场景特征三个方面揭示营销者-消费者具身参与对数字共情及福祉影响的边界条件。本研究将有助于营销科技与福祉研究,同时对虚拟现实技术赋能服务提供一定实践指导。
摘要食物浪费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信息助推是减少消费者食物浪费的关键机制和手段。本研究将信息助推引入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研究中,一方面从无意识行为干预视角探究行为信息助推对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干预效果与边界;另一方面从有意识认知引导视角探究压力型与自发型认知信息助推策略的作用效果,从信息加工、自我调节和社会影响三条路径揭示正向及负向内在机制,从信息、个体及情境特征视角探析边界条件。研究旨在构建信息助推策略影响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多维度模型,据此提出有效减少消费者食物浪费的信息助推策略。
摘要当前心理学研究主要使用假设-演绎法,它偏重于经验资料的收集并以此来验证理论,却忽视了理论(假说)的建构过程。相比之下,溯因方法论既关注通过经验资料来探测现象,也强调针对现象来建构解释性理论。该方法论认为科学探究应以研究问题为导向,包括两个主要阶段:一是现象探测,它通过归纳法以经验概括的形式探测现象;二是理论建构,它通过存在性溯因生成理论、类比溯因发展理论以及最佳解释推论评估理论。溯因方法论为心理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解释框架和方法论指导。
摘要“趋势”和“动态”是追踪研究中两大研究问题。趋势研究描述心理构念的系统性变化,动态研究关注多次测量之间的历时性影响,而近年来也发展出同时考查趋势和动态的模型,将这两类研究问题进行整合。介绍了趋势、动态以及结合趋势与动态研究的研究问题及其定义,分别梳理了它们在面板数据、密集追踪数据中使用的统计模型和注意事项,通过一个健康与退休研究案例数据详细介绍了上述模型如何建模、如何解释。对诸多的纵向模型的关系进行比较与梳理,指出了模型选择中的问题,最终给出了模型选择的框架。
摘要词汇获得年龄(Age of acquisition,AoA)指个体最早理解某个单词意义时的年龄,研究发现早获得词汇比晚获得词汇的加工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表现出词汇的AoA效应。针对AoA效应的认知机制,研究者提出了多层次理论、表征理论和任意映射理论。为了系统地考察AoA效应发生的认知机制,本研究使用三水平元分析对考察AoA效应的已有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中检索和筛选了2024年5月15日以前发表的文献,最终纳入130篇研究(271个效应量, N=10697) 。元分析结果发现AoA效应的效应量大小为Hedge's g=0.47 (p<0.001 , 95%CI=[0.41,0.52]) ,其效应大小受任务类型和词频的调节,并且主要依赖于不同任务的语义相关度,但不受目标认知过程、文字系统和任务语音相关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oA主要影响了语义加工阶段,支持了表征理论,早期习得的词汇具有更丰富的语义网络,从而促进了词汇加工过程。
摘,要二语具身效应近年来在二语习得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往研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探讨,但并未形成一致结论。为进一步明确二语具身效应的加工和影响机制,本研究整合二语具身学习的相关研究,并从学习者特征和语言特征两个维度探究二语具身效应的影响因素,最终对60篇文献(186个效应量,2520个被试)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二语学习和加工中存在具身效应,总效应量显著(Hedgesg =0.
摘要无意识恐惧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到威胁刺激的情况下仍表现出恐惧反应。传统观点认为无意识恐惧加工主要由上丘-丘脑枕-杏仁核通路完成。然而,大量研究表明,除杏仁核之外,外侧膝状体、丘脑枕、初级视皮层等脑区也作为关键的神经节点参与无意识恐惧加工。皮层与皮层下结构的相互作用使大脑可以更高效地处理潜在的威胁信息,促进个体的生存适应。未来研究可以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探索时序特征、计算模型模拟脑区交互机制、临床应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心理援助热线作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本文通过回顾疫情期间心理援助热线在应对咨询需求激增和来电者问题多样化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热线的优势与局限,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包括规范服务标准、培训督导和效果追踪以提升服务质量,建立数据收集系统,发展热线相关研究,开发合作与资源整合、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新型心理援助平台,旨在提高热线的服务效能和响应能力。本文强调了在未来可能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心理援助热线在维护公众心理福祉方面的潜在角色与价值。
摘要本文探讨了运动干预在抑制攻击行为中的多维路径及影响因素。基于情绪调节、认知控制、社会连结和社会身份认同四大理论路径,提出了动态交互综合模型,从个体层面的心理调节到群体层面的社会互动,系统阐释了运动干预通过改善情绪、提升认知功能、强化行为同步和增强群体认同感抑制攻击行为的综合路径。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运动干预类型、文化背景与个体特质对干预效果的调节作用,同时阐述了神经与生理机制作为理论路径的支撑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