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海晏堂遗址 不同于文献记载,每一件出土器物、每一处考古遗址都是历史的见证,透过它们,人们得以触摸北京的历史脉搏,倾听在这片神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这些故事的主角,各有传奇。比如有一位爱美的少女,生活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今一带。她有着独特的装扮,脖子上挂着用螺壳串成的项链,手上戴着牛骨做的手镯。她的族人用富有创造力的双手,制出了中国北方最早的陶器;还有一位名叫克的诸侯,3000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的考古探方里已响起手铲与泥土的轻响。来自美国的人类学专业学生凯特琳蹲在探方底部,手持挖铲,以均匀的力度刮去表层浮土,土色渐变中,一条隐约的边界线逐渐显露 这是她参与2025年琉璃河遗址国际田野考古学校的第三周,也是她与三千年前西周燕都“对话的日常。 这座从沉睡中苏醒的西周燕都遗址,正以考古人员的刻度尺重新丈量历史。从1945年首次发现到2024年
2025年5月18目,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试运行,成为北京首个以“馆园一体”形式运行的考古遗址公园。时隔两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大葆台遗址博物馆以新身份——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一馆三址”中的大葆台遗址馆区重装亮相。 北京汉代考古的两大重量级遗址以“双星闪耀”之势走进人们视野,一个讲述市井生活,一处诉说王者安魂。它们不仅是汉代考古成果在北京的一次重
这是一段关于融合与传承的故事。 当现代考古之锄,一点点揭开沉睡地层的迷雾,西晋华芳墓与唐代刘济墓的出土,仿佛打开了两个通向历史深处的窗口:玻璃碗中映出的波斯风华,壁画里跃动的唐风盛景;墓志铭中流露的哀思深情,石雕间刻下的威仪家国·幽州的士族风尚乃至多民族融合共生的面貌,以及埋藏在时光夹缝中的关于“幽州”的记忆碎片,在现代考古的清理与复原中,逐渐显影。 这些静默地下的文化碎片,点亮了我们对于一—
在北京丰台风凰嘴村一座不起眼的封闭院落中,隐藏着一段斑驳的夯土墙一—它看起来灰扑扑的,不如故宫红墙亮眼,更没有长城雄伟,但仔细瞧,这可不是普通的老墙,而是金中都城墙的“残垣断壁”,堪称北京作为首都的“出生证明”。这座如今的国际大都市,当年也是烽火连绵的边关要塞,而将它一举推上“都城C位”的,恰恰是在大众认知中不那么显眼的辽金时期。 北京的地下埋藏着一部厚重的文明典籍,而辽金时期的文化堆积,正是这
元大都是继汉唐长安城、洛阳城和北宋汴梁城之后中国北方的又一座重要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据史料记载,从1267年起,到1293年全数建成,元大都营建历时二十六年,最终形成一座内含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重结构、十一座城门、南北中轴线贯穿全城的大型城市。然而,这座曾令世界惊叹的城市并没有长久显赫。后经过明清两代的不断改建增筑,元天都三分之二的面积被后来的明清北京城叠压,面
摄影/张鑫 陈新双「塔吉克斯坦]霍尔姆兹·卡兰德络·墨兹奥维克 在北京昌平,有一处山水环绕、静谧庄严的所在,那便是明代十三位帝王的归宿一—明十三陵。倚天寿山,临燕山余脉这片宏伟的皇家陵区不仅见证着一个朝代的兴盛与落幕,更埋藏着数百年间帝王家族的秘密与荣光。数百年来,宛若“异世界紫禁城”般的陵寝静默地与大地共眠,直到一场震惊世界的考古发掘打破了沉寂。1957年,定陵地宫被首次开启,三口帝后棺椁、数
这真是一处人间仙境:碧波倒映云影,苍松掩楼阁,起伏的山丘间萦绕着潺潺溪水,湖畔山脚,古木参天,鸟语花香,亭台水榭与石桥曲栏错落其间,这里便是万园之园一圆明园。 然而,1860年,一场世纪劫难席卷圆明园,无数宫殿、楼阁、亭榭被付之炬。此后数十载的战火纷飞,一代名园渐渐走入荒寂。 圆明园承载着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它的盛景虽已不复存在,但幸运的是,今天,人们还能通过考古的方式了解它的历史。这座在断壁
话剧《等待戈多》 2025年9月4-9日上演的《等待戈多》,话剧以现代主义剧作家的经典同名剧作为蓝本。在贝克特的文本中,两个流浪汉一直在苦等承诺前来的戈多,然而直至全剧结束,戈多也并未出现。这场日复一日的等待,似乎暗示着,对意义的追求就像是一场不知结局的“等待”。《等待戈多》将审美的痛感化为快感与美感,于人而言,越压迫越诱惑。紧张的精神生活、幽闭的人类命运,在戏剧中被直视。孟京辉用突破常规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