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它在华北抗日战争乃至整个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深远影响。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和阐发: 首先是战略主动性的体现。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敌后抗日武装在战略相持阶段主动发起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它打破了此前以游击战、破袭战为主的模式,集中主力进行大规模攻势作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同年8月,日军对山西展开了疯狂的军事侵略,屠杀山西人民,掠夺山西煤矿,盗取山西文物,犯下了滔天罪行。 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狂嚣:“一个月占领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为了摧毁中国军民的战斗意志和抗日决心,日军对中国人民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不仅是在南京,在山西也进行了大屠杀。
编者按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为此,本刊特选登十六方有关山西抗战史的人和事的专题组印,以飨读者。
梁中玉(1918—1980),曾用名梁宗玉,山西省岚县普明镇刘家庄村人,1918年出身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1937年,他怀揣着炽热的理想投身革命,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梁中玉配合八路军创建太岳区根据地,在百团大战和太行山反“扫荡”中作战英勇,历经磨砺。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参与上党、淮海等战役,凭出色指挥荣获“战斗英雄”称号。援越抗法期间,他跟随陈赓协同越军解放高平谅山地区
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家乡山西阳城县索泉岭村,东进析城山直达太行山脚下,西过历山穿入中条山腹地,是控制阳城县西南地区的军事要塞,也是东连县城坪头八路军兵站、西接云蒙山下次滩十八兵站的唯一通道。为保证这一地区的控制权,1938年2月至3月间,阳城县牺盟会特派员李敏唐、阳城县四区工委书记杨惠文(又名杨敬民,女)、县牺盟会工作队员齐云(又名齐韫,女),先后多次深入到这个占有交通要塞之地的山村,进行秘密地
停战协定遭敌破坏绛县烽火再燃不息 1946年1月初,解放军二野四纵十三旅部队迈着整齐而坚定的步伐,气势磅礴地开进绛县,迅速对县城形成了铁桶般的包围之势。正当我军士气高昂,准备一鼓作气粉碎城内顽敌、解放绛县的时候,1月10日,国共代表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规定双方军队在13日午夜停止一切军事行动。12日,太岳军区按照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通告》命令,于13日午夜准时停止了对绛县城
嘉康杰,山西夏县胡张乡其毋村人,生于1890年10月12日,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曾任河东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晋豫特委委员等职。中共“七大”候补代表。被刘少奇同志称赞为河东“群众领袖”。 嘉康杰,字寄尘,幼名红金,小名金金。祖父嘉志仁,是个农民,生四子一女。父亲嘉鲁斋,排行第四,13岁到西安义利源当店员。母亲张氏是个性格十分倔强的农家妇女,育有三子二女。康杰排行
胡世安(1592—1663),四川井研县人,字处静,号菊谭。先生“少有异才称神童,事亲笃孝”(乾隆六十年版《井研县志》)。入仕后,先后在明清两个朝代为官,奠定清朝“开基之业”。先生多识博学、位极人臣,晚年寄居山西汾阳,身故葬于汾州府郭外仁道村(今山西省汾阳市三泉镇仁道村)。 学富五车著作等身 胡世安广涉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著述颇丰,自成一家,时为翘楚。著有《秀岩集》十一卷,诗二十二卷
全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从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的“分田到户”开始,到1983年初已基本完成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1978年至1986年,我先后在运城永济董村公社和赵柏乡工作并任党委书记,1986年至1998年又在永济县(市)农业局任局长,与农业、农村、农民打交道20多个年头,亲身经历并参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的全过程。 永济县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
1970年春,经过严格的“政审”和业务考察,我有幸参加了筹备平型关战役纪念馆的工作。工作地点在太原市新民北正街一处四合院里,这里原是阎锡山的官邸,后来属山西省军区二招。我负责纪念馆展览内容的版面设计、标题和所有文字的书写(主要是美术字和楷书)以及“前言”。由于工作量大,组织上给我配了一个班的战士和后来在山西省晋剧院的黄宪、榆次经纬纺织机械厂的马凤琴做助手。他们的任务就是锯三合板字。 平型关战
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简称“唐山交大”,是今天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该校始建于1896年,是中国工程教育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土木工程、矿冶工程和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摇篮。1916年,该校毕业生茅以升凭借在康奈尔大学的优异表现,为所有唐山交大学子赢得了免试入学攻读康奈尔大学研究生的资格;同年,在中华民国教育部组织的工科高校成绩评比中,荣登全国榜首;该校还培养出众多蜚声海内外的知名院士和杰出人才,如
明长城大同镇的王家庄堡,遗址位于山西省浑源县王家庄堡村。嘉靖十九年(1540年)土筑,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砖包,周长2里8分,高3丈6尺,驻军200名,配备军马、骡、骆驼等10匹(头)。 王家庄堡修筑于浑源县和灵丘县交界之处,处于山谷之中马尾河、唐河两条河流交汇的一块小小平地上,连接着灵丘县、繁峙县以及忻定盆地等重要区域,外能直通京畿重地,内可直达山西首府,堪称大同镇东路门户、晋北咽喉
荆道乾(1731—1802),字健中,清代山西临晋县(今临猗县)人。乾隆举人。长期任府州县官,官至江苏布政使、安徽巡抚,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多次被举为卓异,被乾隆时期的大学士刘墉称为“天下第一清官”。 初入仕途崭露头角 荆道乾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考中举人,从此踏上仕途。他从政的第一站是湖南,在这里,他先后任麻阳、龙山、东安、永顺、慈利、靖州等地的知县。每到一处,
纵观山西商人的发展历史,边疆贸易与军事贸易是其兴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最早的晋南商人依靠“开中制”前往大同、宣府等军事边镇输送粮食换取盐引,逐渐造就了“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的繁荣景象。及至清代,山西商人遍行天下,经营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经营类型、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边疆贸易此时仍是山西商人贸易的重要内容。随着内地与游牧民族的边疆矛盾趋于缓和,越来越多的山
中共山西各级党报(本文仅指省、市(地)、县三级党委机关报)有着悠久的光荣历史。这些报纸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山西地方组织的酝酿创建及在各市、县建立党的领导机构而创办的,是中共山西地方党组织整个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共山西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共山西各级党报,忠实地记录和见证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及山西地方党组织成立后,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成长、发展、壮大的历程,也是山西各级党组织领导
山西省侯马市高村乡下平望村位于汾河之畔,是个古老的村庄,历史可追溯至晋国时期。 晋国自从晋惠公即位后,一连几年庄稼歉收。晋惠公四年(前647年)又遭遇大灾,饿殍遍野。晋国想从秦国籴粮,有利的是秦晋曾是联姻之国,但不便开口的是过去晋国承诺以河西五城让给秦国却食言。无奈之下,晋惠公还是硬着头皮派人求助,秦穆公不计前嫌,许以数万斛粮以救晋民,遂命运粮船队经渭水入黄河逆流汾河抵达新田。汾曲之处百姓欢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创建于民国8年(1919年),是由当时的山西督军阎锡山提议,经山西省议会通过成立的,“以养成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教员为宗旨”,基本任务是为全省105个县培养小学教员,以“开启民智”,稳固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地位。 由于阎锡山的特别关注,这所学校的创建规制完整,校舍宽敞,设备齐全,师资强大,在山西所有中等以上学校中堪称一流。曾在这里生活、学习过的薄一波同志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