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真道是中国道教后期的两大派别之一。 一部道教的历史就是大小派别迭出、不断分合的过程。以大端而言,早期的五斗米教演变成天师道,后又演化出龙虎宗,元明时期经过一系列变迁形成了正一道——是为官方支持的主流派别。与正一道并存、相对的另一大派别就是全真道。全真道主张修习内丹,形成于宋金,大盛于元初。其内部也是派别林立。创教之初,有南北两个支系。南宗奉钟离权、吕洞宾为祖师,主要人物为宋人张伯端(紫阳
本人比较后知后觉,用现在流行语形容,就是“钝感力”爆棚。然而,深度求索(DeepSeek)的驾到,却是让我吃惊不小。 壹 今年春节期间,我的一位师兄发来私信,他说他正在玩深度求索,让它用北师大赵勇的风格写篇文章,不到一分钟就“出货”了。他给我提供的文章叫《“网红文化”的狂欢与隐忧:一场消费主义的精神幻象》,读完之后我回复道:一般般嘛,想要模仿出我的风格,显然还差些行情。而这“行情”究竟差在何处
1964年,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班主任老师的特别恩惠,得到全班唯一一张旅大(今大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长期借书证,使我深深爱上了读书,也就爱上了图书馆。大约一年多之后,因为我的书证所在小学部的图书我基本读完,没啥好借的书看了。负责的老师已经认识我了,就热情建议我来做该图书馆小学部的义务管理员,负责给借书还书的同学取书和复位。这个工作让我非常开心,因为这样既能为大家服务,还可以到二楼中学部借书看
儿童时期的鲁迅已经表现出对博物也就是认识各种自然物的特殊兴趣。在他的回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了他童年时期得以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百草园。百草园是新台门周家各家共有的一块菜地。从7岁到11岁,鲁迅一直在新台门里的私塾读书,私塾后面就是这块很大的菜地,这里是在私塾读书的学童们课后活动的好地方。去三味书屋读书前的很多年,这里曾经是鲁迅流连忘返的秘密花园,也就成了他所说的“我的乐园”。
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东北作家群以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昂的精神姿态,打响了文学抗战的第一枪,开创了中国抗战文学的先河,成为抗战时期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一股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这支由萧红、萧军、端木良、舒群、罗烽、白朗、骆宾基等东北作家组成的文学先遣队,不仅是“九一八”事变后最早以文学形式投入民族救亡洪流的创作力量,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由个人启蒙转向集体抗战的重要标志,换言之,东北作家群的文学创作在继
推开延禧宫那扇沉淀了数百年岁月、沉甸甸的朱漆大门,“吱呀——”一声悠长的轻响,仿佛推开了时光精心掩藏的一道缝隙。霎时间,春日和煦的晴光毫无保留地倾泻而下,温柔地笼罩在庭院中央一株姿态遒劲、枝干盘曲的古玉兰树上。满树素白洁净的花瓣,宛如无数只振翅欲飞又悄然停驻的白蝶,在带着暖意的微风中轻轻翕动,光影流转间,仿佛有生命在低语。一股清冽而悠远的芬芳,若有若无地弥漫在空气里,其间似乎还夹杂着一丝岁月沉淀下
北京天坛,这座承载着“天人感应”古老哲思的圣地。祈年殿蓝瓦金顶之下,古柏林海森然肃穆。就在这象征皇天厚土的神圣空间里,八株筋骨鳞峋的树木,默然伫立。它们的枝干虬结盘曲,如青铜淬火,似铁骨铮铮;叶脉经络间,仿佛无声地流淌着岁月风霜的沧桑印记。它们,便是“文冠果”——一个既朴素又充满玄机的名字,暗扣着“文官”的谐音。其生命的律动,竟与浩瀚绵长的华夏文明同频共振,共此呼吸。自鸿蒙初辟,先民于荒野荆棘中拾
中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具有独特作用。有“国剧”之称的京剧,属于我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结合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的部分曲目、曲调和表演方法,经过不断的交融,以“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为中国京剧历史的序幕,道光后期至咸丰间,京剧大
在这浮躁喧嚣的信息时代,“快餐式”的知识摄取方式似乎成为主流,短视频以及各类信息推送不断压缩着我们的注意力和阅读深度。在海量信息的裹挟下,人们往往陷入碎片化、表层化的知识消费循环之中,既难以沉潜于复杂问题的本质探讨,也难以建立起系统的思想框架。然而,真正有思想厚度、有历史穿透力的经典,却从不屈服于轻佻与简化。它们以篇幅的宏大对抗轻薄的快感,以逻辑的严密对抗感官的刺激,以思想的深邃对抗话语的浮泛
西域概念是指从中国古代到中世纪时期,中原地区对今西北和西南地区以及更遥远西方地区的统称。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经鄯善、车师等地,北道和南道分别通向疏勒和莎车,最后跨越葱岭通向中亚、印度和地中海地区。 “西域”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中汉朝张骞凿空以后,意为西部地域,所指范围按中原王朝政治势力的伸张、地理知识的扩展或时代与情况不同而异。一般没有固定的界限。狭义西
真是无巧不成书。上次写了“跨越时空的‘联’结”(详见2024年《博览群书》第12期《绛守居园池影壁画额题字之谜考》),通过一副相似对联,揭开了120多年前跨越山西绛州和甘肃张掖相距1300公里的一起园林公案谜底。近来,又一副对联及横批进入了我的视线,它刻在甘肃嘉峪关戏台两边八字屏风砖壁和上方木匾上,上联是:离合悲欢演往事;下联是:愚贤忠侯认当场。横批是:篆正乾坤。距嘉峪关两千公里的山西平遥县城里有
故土馈赠与文学启蒙 王雨晴:我首先想从您的哥哥、孙方友老师和您的故乡——新站镇,也就是您二位笔下的“颖河镇”出发。我们说作家写作的地域性,多是以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为锚点的,很少有作家能源源不断地从故乡的小村庄汲取养料,所以很想请您谈一谈,“颖河镇”何以对二位老师的写作有如此丰厚的滋养?您曾经用“古老而闭塞”来形容新站镇,这种“小地方”的能量是如何具体渗透到你们的故事、人物和情感表达中的? 墨白
韩愈是个外向、很爱社交的人。他35岁时,写给好友崔群的信里说: 仆自少至今,从事于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日月不为不久,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非不多。其相与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 可见他善与人交,亦心待友,还交到了一些彼此亲如骨肉兄弟般的好友。 韩愈和谐最好 在韩愈的朋友圈里,谁和韩愈的关系最好?也许有人说,韩愈和柳宗元并称,韩、柳应该是最好的朋友吧。这显然不是正确的答案。 韩愈最好的朋
周邦彦有三首词写及“萧娘”,所叙写的情事显有内在的一贯性。如《夜游宫》云:“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四园竹》云:“奈何灯前堕泪,肠断萧娘,旧日书辞犹在纸。”又,《浣溪沙》云:“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长安。”所谓萧娘“旧约”,萧娘“旧日书辞”,萧娘“书一纸”,说的简直就是同一件事。值得注意的是,元稹《莺莺传》中恰有一首《崔娘诗》,结句即为“肠断萧娘一纸书”。清真词是否化用《崔
中州古籍出版社新出杨曾文教授《六祖坛经五本汇编》,将《敦煌新本》《唐代惠昕本》《曹溪大师传》《元代德异本》和《元代宗宝本》五种《六祖坛经》汇编在一起,加以现代点校,附编(一)有十二篇与《坛经》有关的历史文献,附编(二)有作者四篇论文:《佛教中国化的创新经典六祖坛经》《敦煌本坛经的佛经引述及其在慧能禅法中的意义》《曹溪大师传》及其在中国禅宗史上的意义》《读六祖坛经,了解禅宗》。这在《坛经》出版史
历史的温度,往往藏在那些褪去了宏大叙事的私人记述里。《千古家书》的作者万曼璐副教授,从这浩瀚的历史中,摘取出十二封极具代表性的古人家书。这些书信围绕爱情、手足之情、舐犊之情娓娓道来,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褶皱里最柔软的人性光辉。 命运困局下的爱情 《千古家书》中,秦嘉徐淑家书、潘岳的《悼亡诗》以及王献之的《奉对帖》同属爱情主题,却因时代背景和人生际遇不同,在感情基调、表达方式以及承载意义上呈现出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