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 年元旦,由“平津木刻研究会”金肇野、唐诃等主办的“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在北平太庙开展,随后又在天津、济南、汉口、太原、上海等地巡展。在此基础上就有了由广州“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李桦等人负责筹办的“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这次展览会于1936 年7 月5 日至10日在广州首展,然后在杭州等地巡展后,10月初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展出。鲁迅在1936年10 月8 日的日记中写道:“晴。上午得
品赏叶先生的诗词曲,感受最深的是诗人在漫漫人生长途中的逐光、发光,以及字里行间展现出来的如莲花般清雅、高洁的诗品和人品。诗人“死别生离久惯谙”,命运多舛,历经坎坷,半世飘零,但始终自立自强,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诗词创作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景仰的成就。这主要在于叶先生心头始终有不熄的火焰在温暖、照耀、指引自己不断前行;而自己得到温暖和照耀的同时,也化作熊熊之火,温暖和照亮更多的人。叶先生与荷有不解之缘
最近,我收到著名诗人朱子奇的女儿朱维平转来的一份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是原延安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1986年1 月30 日出版的当年第二期《文联通讯》。该通讯的头条标题是《著名诗人朱子奇给延安文联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抄录如下: 延安地区文联的同志们: 我从一九四五年离开延安,至今已经四十年了,是在六一年陪国际友人回去过两天,多么想延安呵!我的心不知回去过多少次了,梦里回延安也不知多少次了。
“踏花归去马蹄香”是宋徽宗选拔天下画工的拟题。南宋俞成《萤雪丛说》卷上《试画工形容诗题》云: 徽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不知抡选几许人也。……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不可得而形容,何以见得亲切。有一名画,克尽其妙,但扫数蝴蝶飞逐马后而已,便表得“马蹄香”出也。果皆中魁选。 此事后代艳称不绝。但是对于“踏花归去马蹄香”一诗的作者,存在诸多说法。 “周氏”的发现
壹 1985 年,我在安徽师大上大三,开始考虑毕业出路问题。如果没有什么别的途径,八成会分回本县当中学语文老师。上一届八一级的师兄师姐们有六人考上研究生,提示了一条令人向往的道路。我决定报考研究生。本来拟报考南开,而指导我毕业论文写作的严恩图老师不容分说地劝我改考北师大,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在《光明日报》上看到北师大的招生广告,其中现代文学专业招生导师有郭志刚和朱金顺两位先生。我对他们一无所知,
从七八级入学到现在,四十多年一晃就过去了。考研、读研的经历,却使我想起许多赠我以玫瑰的老师同学,故以此为题,拉拉杂杂,认真虔诚,聊成此文,为西师中文系七八级三班,也为纪念那些先走一步的老师和同学。 决定 其实我的考研是进校之初就决定了,由不得我。我是带薪上学,每个月40 多块钱的工资决定了我毕业的时候必须回原工作单位泸州长江挖掘机制造厂。所幸当时国家规定只要考上研究生,即可不回原单位。于是我进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影视文化凭借其强大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广泛的受众基础,在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著名学者胡智锋教授所著的《影视文化软实力论纲》,从软实力视野对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性梳理,通过辨析中国影视文化创作与传播过程中的现存问题,积极拓展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的空间构建,显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探索意义与实践价值。该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时代背景交织着中西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割裂与接续,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与沟通。传统中国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乡土社会、熟人社会,流动性弱。但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动,城乡之间的互动加强,人口流动加快。自汉代发端的科举制度被废除,随之而来的是四民社会的解体。读书人科举入仕,走向权力中心的路径被割断,逐渐被边缘化,商人和军人的地位开始提升,渐次向权力中心转移。前近代社会
《论语》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在传统社会的国家治理和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网络与信息科技日益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深入人们生产生活、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日益频繁而深入的今天,《论语》依旧显示着鲜活的生命力,为“地球村村民”所喜爱,是中华民族悠久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古为今用、滋养人类的一个重要体现,然而它又是一部歧见迭出、聚讼不已的书。在《论语歧解集录》序言中,高尚榘将《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他生于1036 年,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 年),年仅21 岁的苏轼进士及第,从此踏上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之路。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如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直言敢谏的性格,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仕途跌宕起伏,在新旧党争的漩涡
问题提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结晶,体现了作为民族实体的中华民族在意识形态中的集体认同与归属感。与此同时,作为意识形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巩固、强化及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因此,党和国家对其给予了高度重视。2014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王国维《采桑子》) 这本《学海忆旧》整理下来,心情与以往大有不同。以往杀青一部书稿,往往轻松喜悦之情多于其他。而这次则这两种心情大减,代之以沉重和怅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突然感觉到,这本书与以往有所不同,这是一本围绕学术道路,涉及整个人生心路历程、学术道路和社会交往。而这些内容是否具有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在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中,就把出版日报、杂志列入了议事日程,同时明确规定: 一切书籍、日报、标语和传单的出版工作,均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每个地方组织均有权出版地方的通报、日报、周刊、传单和通告。不论中央或地方出版的一切出版物,其出
涂小雨的新著《一脉相承—— 延安与红旗渠》的书稿发到我邮箱已经有些日子了,他希望我给他写一个序言。我因前一段时间工作太忙没有顾及,实在抱歉。最近这几天我抽空断断续续把书稿浏览了一下,一个突出的印象:选题好!主题好! 一看书名,用“一脉相承”四个字把“延安”和“红旗渠”联结起来,这大家好理解,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联结它们的肯定是“精神”。“延安精神”与“红旗渠精神”,确实是“一脉相承”的。但是,读者们
我供职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平时喜欢阅读诗歌以及一些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算得上一个非常非常喜欢诗歌的平庸科学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可能是我作为一个物理学工作者的习惯使然,我意识到一些打动人心的诗歌其内容是合理的。诗歌是讲究美的文学形式,也是讲究综合性指标的文学形式,合理性应该算佳作的指标之一。好诗之为好诗的理由千差万别,但不合理的肯定不算好诗。于是,我着手用物理的视角去读唐诗,并试着把由此而来的感
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回首新疆的历史和发展,清朝末年左宗棠率军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厥功至伟“收复新疆”之事迹值得我们始终铭记。为此,我近期又重温学习了几本传记“左公”的著作,深感左宗棠能由屡试不第的布衣之身成长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其跌宕人生趟出了一条自身积极进取、把握命运机遇、集撷多方助力的成长之途、成功之径,现试以七“人”归纳解析。 一为“个人”进
我曾在拙撰《〈国语〉研究史》“总结与展望”之“《国语》研究之展望”列有四条,其中第四条“《国语》精校精注本的出现”谓: 很多先秦典籍都有精校精注之本,供学界同仁使用。《国语》目前仅有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点校的普及本,而且这个普及本由于在特殊的年代完成,在版本依从、文字勘定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缺陷。需要有一部更能完整、精准反映《国语》本文以及韦昭注解信息的通行本问世,供读者使用,这也是《国语》研究在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艺术的当代发展路径研究》, 一共分为1 8 个专题成书出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怡淼教授撰写的《媒介时代的戏曲元素与中国电影》便是其中之一。 戏曲元素电影,这一植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沃土,又依托现代电影技术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电影探索民族性的重要路径之一。作者的这本新著,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聚焦戏曲艺术与中国电影在媒介技术革新背景下的互动关系,探讨了戏曲元素如何
“灯花在荒原中闪烁”,“灯花”与“荒原”的并置,完美的诠释着“想象”与“空间”之间的密切联动。空间作为人存在的“容器”,虽客观上以非情感的物质构形,但因为主体人的主观性,使得空间转化为个体知觉与想象力并构且带有主体意向性的“诗意”空间。主体意向性建构的“诗意”空间,必然因为主体经验的不同而差异万千。尤其于诗人而言,以语言、意象为基,以想象为媒介,在主客体对应又超越的关系场中冲撞出独有的指向精神维度
哪吒是佛教的护法神,但他在中国文献中出现,不早于唐初叶。据《开天传信记》:道宣律师,“常夜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律顾视之,乃少年也。宣律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哪吒太子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久矣’。”这时哪吒还是个小神,从事保镖之类的工作;而且他没没无闻——需要拿出他父亲的头衔介绍自己。据《法苑珠林》引《大吉义咒经》:毗沙门天王,是四天王之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