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会长有一个特权,就是发言的时间长,刚才主持人给我一个小时,我可以多讲几句。当然这个特权也是一个苦差事,因为我从前一天就开始看论文,从电子版看到纸本,一直看到昨天晚上,总算把全部论文粗粗看了一遍。本次会议收到的论文数量相当多,一共有83篇,也很厚重。 本次会议的很多论文写得很好,比如我看到了老朋友台湾学者张高评的论文《宋代图书传媒与陆游咏史诗之别生眼目》提要,它是谈陆游的咏史诗的。张高评先生是台
昔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也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宇宙大自然界之中,足以感人情志的物至多,而“花”则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所以古今诗人之作中关联到“花”的作品也极多。我文题中所谓“咏花的诗”,就泛指一些关涉“花”的作品而言,既不限定题目必是“咏花”,也不限定内容必是“咏花”。我只是想略将人之情志与物的感应做一分
《红楼梦》中,有一个词出现频度并不算高,但其意蕴之丰厚,堪称整部作品的“关键词”之一。那就是“木石”,小说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作为全书纲领的第五回,“曲演《红楼梦》”的十二支曲子中第一曲《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以“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相对,既凸显了全书情感冲突的焦点,
我与陶斯亮同志可以说只有一面之交。大约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作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曾接待过当时在统战部工作的她,她来鲁博是为查找有关资料的。陶斯亮同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朴素大方又透着幽雅的美。从介绍信中我才知道她是陶铸先生的女儿,记得这次我们交谈的时间并不长,问题解决了她就告辞了。 不知为什么,这次的相遇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直到如今95岁的我,仍然记亿犹新,久久不能忘却。 更巧的是19
周大新说舒晋瑜是“中国文坛最热心最深情的一个关注者”,何向阳称她为“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对话第一人”。近年来,舒晋瑜的系列文学访谈引发了广泛关注。到《倾谈录: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下称“《倾谈录》”)的出版,由记者、读者、学者和作者多重身份合成的“舒晋瑜指数”已然成熟,它关乎文学阅读、研究、传播等多个环节,这个指数可以作为人们选择、观察与接受文学的重要参考。《倾谈录》是追踪采访8届35位鲁奖获得者和7
我的老师黄仕忠新近出版的《进学记》,并不是一本有计划而作的随笔集,而是他近四十年来求学、访学、教学中的点滴汇聚而成。读着老师的文字,其中描写的场景与话语历历在目,勾起了我的许多记忆。 2003年春天,我刚刚获得硕博连读的资格,在文科楼四楼的中文系办公室和黄仕忠老师第一次见面。细致讨论了未来的研究计划之后,我决定跟随黄老师,将研究方向转向戏曲文献学。在这以前,我的阅读中几乎未曾涉猎过古代戏曲,为此
现代性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出现于何时?关于这个问题学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虽然目前在中国被广泛认可的看法可能是把中国现代性的出现划归到20世纪的五四运动,但学界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一些学者认为南宋时期部分江南城市如杭州的都市化倾向已经是中国现代性出现的一个标志,而晚明时期士大夫,尤其是阳明后学的哲学家强调“尊心”“尊身”、张扬个性、提倡个人主体性等主张,也经常被视为中国现代性的曙光。这些不同的看法背后其实
邢公畹先生,名庆兰,笔名又作兰生,钟爱兰花,可称滋兰九畹。早年从事文学创作,笔名亦有邢楚均、叔灵。先生故乡安徽,夫人湖南人,湘皖一带都曾属古楚地,“楚”字或与此有关。“均”古乐器,用以校正乐音;古无“韵”字,“均”即“韵”也,因此“楚均”或许也可解作“楚韵”。“叔”拾也,诗经“九月叔苴”。正可谓:滋兰九畹,叔撷灵芝;斯人远去,楚韵长存。五代韦庄说“清韵满琅函”,清韵既是芝兰清馥,又是诗文墨香,故说
人猿揖别,人类诞生。有意识思维能力的人成了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自我认识、自我决定、自我规范、自我实现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和社会的。极而言之,人类文明成果的根本价值旨向,是“究天人之理、通古今之变”,“认识你自己”,探寻人类安身立命、世界和平安宁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为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社会秩序和实践规范提供科学正义的合理依据。然而,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主体性、主观
书写与记忆 在我最初学习写作的时候,我积累了几十个记事的本子,这其中有一半是我的读书笔记。可能是童年营养不良的缘故,我总觉得自己的记忆力比较差,所以我就把读书时的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来,多年下来回头一看,竟有十几本。我常常把那些本子装订成书籍的模样,自己设计封面,封底上有定价,环衬上还有版权页。那些“书”大多都是由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样的出版社出版:《偷天集》《域外三日》《裸体集》《味精》《
1036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展现出文学天赋,在母亲程夫人的悉心教导下,学业日益精进。1056年,21岁的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并及第。次年殿试中进士乙科,崭露头角。仕途还未开始,家乡传来母亲病逝的噩耗,苏氏三人急忙回家奔丧。1059年,守丧期满后返京。1061年,苏轼参加制科考试,成绩优异入三等,任凤翔府判官,开始了地方任职生涯。1065年,任满还京,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人都热衷于“下海”,高雅艺术、学术刊物曾处于一个低谷期,使许多投身艺术、潜心学术的人感到失落和不安。 在此背景下,竟有一本严肃的学术刊物创刊,那就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主办的《中国话剧研究》。 这本刊物由当时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教授题写书名,大概是为了遵从当时的有关规定,虽是毛笔题写,但均为简化字。封面由关明设计,背景为土黄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主体
鲁迅自1912年5月起到北京教育部任职,月薪120元大洋。至1919年,鲁迅月薪涨至300元,这七年间,鲁迅的经济生活还算宽松,用大量的钱财购买书籍、碑帖拓片等。此时鲁迅的二弟周作人在北京大学任教,月薪200多元,兄弟二人写文章的稿费收入也较不菲,已经具备了在北京生活的经济实力。此时在绍兴的周氏家境已经败落,鲁迅于是决定卖掉在绍兴的周家老宅,在北京购置新居。1919年末,鲁迅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十
周作人是1949年1月26日被保释出南京老虎桥监狱的,当天住在友人马骥良家。出狱后他曾口占绝句一首,题目是《拟题壁》,诗云: 一千一百五十日,且作浮屠学闭关。 今日出门桥上望,菰蒲零落满溪间。 出狱后的第二天学生尤炳圻来马家接他,即与尤氏父子乘火车离开南京去上海。据说当时的南京火车站人满为患,一般人根本挤不上列车,年老体衰的周作人是被人抬起来,从窗户爬进的车厢。28日是旧历除夕,他们一行抵达
翻开林海音关于北平的作品,扑面而来的是对北平无处不在的苦苦思念。乡愁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人可以说是一种乡愁的存在物,人存在就有乡愁。”(参见沈湘平常书红《都市与乡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对于林海音来说,离开了北平这个旧有的场域,离开了熟稔的北平生活状态,便产生了强烈的乡愁,这充分表现在她对北平梦绕魂牵的文学表达里。 林海音自陈她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台湾,一个是北平,是她生活了
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哲学向语言学转向的大潮中,出自哈佛大学哲学系的赵元任虽然不是潮流的先驱,却是向语言学的转向最为彻底的——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 语言学家沈家煊曾说: 都说赵元任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其实赵元任的学识、贡献和境界远远超越结构主义语言学,还超越语言学,有许多创见超越时代,先知先觉,经历时间的考验和科学的证明。 我觉得这是很到位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赵先生的博士论文《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