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犹如脊梁的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历经7个多世纪,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 这是一条以建筑韵律谱写的线,北端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25年3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了。 一直以来,民间收藏虽在文物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却因法律定位模糊而备受争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明确把鼓励民间合法收藏写进了条款:“国家鼓励公民、组织合法收藏,加强对民间收藏活动的指导、管理和服务”,这条规定将助力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把鼓励民间收藏写进了
民间收藏,讲究的就是个“玩意儿里见乾坤”。有句老话儿说,“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话糙理不糙。您瞅那胡同口蹲着的青花碗、大杂院窗根儿底下的蝈蝈罐儿,指不定就是前朝哪位爷手里盘过的宝贝。民间收藏的妙处,就在这里——玩意儿不必是官窑珍品,可那份儿“淘换”的机灵劲儿、“盘活”的耐心劲儿,才是四九城独有的收藏经。要不说呢,真正的宝贝,往往藏在老百姓的暖壶套底下。 这一回,《北京纪事》来为您讲讲“民间收
收藏犹如隐秘而坚韧的脉络,稳稳扎根于民间。它并不是博物馆中那些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珍品,而是众多接地气的古玩,玉器、珠宝、书画、陶瓷、青铜器及各种民俗物品,以及各个时期的老照片、徽章、邮票等,其范围无所不及。 提到收藏品,就会联想到旧货,其实这两者之间既相关联,也有着区别。收藏品是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且有独特性、稀有性、价值性,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值的物品。旧货则指那些已使用过,价值不高,但
从北京市文物局发布的官方资料来看,整个北京地区登记备案而且正常开放的博物馆有210家,其中主要以民间收藏为主的非国有博物馆占了总数的20%左右。相对于大型国有博物馆里展出的国之重器,非国有博物馆里那些来自民间的收藏,会显得更加市井接地气儿,把北京城从古至今的文化底蕴和市井气息体现得淋漓尽致。非国有博物馆填补了大型国有博物馆对于民间收藏这一领域的空白,他们的展品大多来自馆主的私人收藏或是市民的无偿捐
在京西南长辛店古镇,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的负责人尹喜军和他的团队用民间收藏的老物件留住了千年古镇的乡愁。他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发挥民间收藏专长,以老物件为媒,讲活历史,唤醒乡愁,谱写了一曲现实版的守护搬迁居民对古镇乡愁的雄壮活剧。 个人喜好变公益收藏 “长辛店,五里长,二十五里到良乡……”64岁的尹喜军是个地道的长辛店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从爷爷那辈到外甥女的21岁孩子,他家在此生活了整整五代人,家族
我收藏旧籍的兴趣来源于读书。最早上小学五六年级时,家里只有父亲转业支援地方时带回来的几本小书,其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那时常常翻看,最喜欢那种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事物的模式,于是养成了对历史的偏好。后来我的个人藏书专题,回顾起来,几乎都是历史性的,如北京民国期间出版图书这个收藏专题。民国时的北京出版业在全国举足轻重,当时出版中心一南一北,南面是上海,北面是北京,而且北京图书出版由来已久。但遗憾的是
连环画,这一承载了几代人集体记忆的独特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曾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它以图文并茂的叙事方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人们打开了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其影响之深远、魅力之独特,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的文化产品日渐丰富,连环画这一传统文化产品开始与人们渐行渐远。如今,人们要找回关于连环画的记忆,只能在私人收藏家的书柜里,或者到民办博物馆里去找寻。 旧货市场催生连环
我启蒙的读物是《少年文艺》和《中国少年报》,那是上小学时,母亲为我们几个孩子订阅的。家里还有本《爱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是我课外阅读的第一本书。中学开始阅读当代中国和苏俄文学中的名篇,如小说《红岩》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籍为我展开了广阔而流光溢彩的世界,我逐渐对文学产生了兴趣,报考大学,第一个志愿就是中文系。 因爱文学收藏书籍 我那时的课外书主要是到学校图书馆借阅,穷学生嘛,直
晨光初破时,北京报国寺的琉璃瓦已泛起粼粼波光。朱红山门前,几位旧书爱好者如候鸟般驻足,他们手中的小推车正等待着一场跨越时空的邂逅。这座六百年的古刹,此刻正化作一条墨香氤氲的河流,将无数故事的碎片重新缀成星河。书市现场,近300个展位、近百家展商云集,上万种精品古旧书琳琅满目。此次书市设置了四大板块,分别为古籍精品+精品旧书展销区、精品文创展区、居民互动区、诗书画精品艺术展区,内容丰富多元,各具特色
在民间收藏的大家中,有这样一位收藏者,他生前遗愿,将他终生珍藏的81件犀角杯捐献给故宫。他就是香港著名医生、文物收藏与鉴赏家叶义。在我心目中犀角是重要的中药材,它是以克称重的,上世纪70年代香港的中药店里,50克亚洲犀角售价约3000港元,当时50克黄金的价格仅仅800港元。81件明清犀雕作品,令我震惊!犀角器在古代工艺品中属凤毛麟角,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上也是独领风骚。早在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
四月,一望无垠的苹果园变成了花的海洋。恍然间想起了沈鹏先生为万伯翱先生的书房题匾落款时添上的几行注脚小字:“伯翱同志1962年下乡务农,辛勤劳动于果园,怀其十年青春磨砺,以苹花任其书斋。”这些年我去过京华不少名家的书房后,愈发喜欢“苹花书屋”,因为我从主人的笔、墨中,当然也少不了庭院里他亲手栽种的果蔬花草中,嗅到了包裹着自然气息的苹花般缕缕清香。 书“田” 无论是到了万伯翱的家还是办公室,看到
说到通州的民间收藏家,那可是掰着手指头也数不清。他们收藏的物件种类有御窑金砖贡砖、陶瓷、玉器、朱砂,电影放映机、收音机、影视光盘、照相机、手机,烟标、火花、邮票……明代药铺的“膏药幌子”、民国馄饨担子的挑架、运河船工的樟木箱……这些收藏品都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在众多的收藏家中,有一位警营收藏家王宝川,他干过刑警、治安
十几年前,整座北京城的人好像瞬间都迷上了杂项收藏。每一个为了淘到“宝贝”来逛地摊儿的人,都把自己当作了地道的民间收藏家,各路“大神”满天飘飞。人们不知道受了什么鼓舞,一鼓作气地掏出多年积蓄,兴高采烈地花了天价,买回各式各样本不昂贵的“心仪之物”,不仅视作珍宝一般供在厅堂,还要逢人便拿出来炫耀一番,大多还会慷慨陈词,高谈阔论一下自家宝贝的内涵和价值,也不管对方是不是听得一头雾水。当然,那是一段算不上
一直想在文房用品上下点功夫,那是我多年之情结,文房用具透着“雅”,书卷气浓,且玲珑小巧,令人爱不释手。虽属工薪阶层,也向往着清高与风骨。我有个集子名为《布衣之雅》,就是这个意思,别人唾手可得,我却需要攒足了力气。至于眼力,那是我多年来逛市场培养的那点自信力以及40年来在图书馆攻读涉猎旁通的理论知识,身边也有几位喜欢搜集文物的朋友,常在一起交流,以上这些使我终生受用。 令人爱慕的哥釉山子 在朝阳
林斤澜老先生,著名小说家,平日有一爱好,收藏酒瓶。为此,上门多聊起此事。每次去都拍下照片。先生的居室辟出一面墙,做了展示架,气派漂亮。我以此为背景,为先生拍了照。酒瓶衬托着笑容,爽朗开怀。先生非常满意,随手拿过那年的《北京文学》,封面正是先生的特写照,然后说,比这张笑得还自然。我说可能先生得意于那面展示架。那时还用胶片机,底版堆放一起,从未整理过。近日得余,收拾一遍,终于找到了那张照片。先生过世几
与普诺泰为伴,是幸福的 二十几年前,你说有人用两辆“奥迪”换一架照相机,不换的是不是傻子。没想到的是在末代皇子金毓岚家里,竟然遇上了我上高中时的邻居杨瑞云,更巧的是两辆车子都不换的老相机主竟然是他。他说那时候是他不走运的时候,全家收入不过千。有位从南方来的收藏家,托了好几个人才打听到他的单位找了去,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普诺泰还在不在,我愿意出两辆‘奥迪’换它。”杨瑞云咬咬牙不换。 杨瑞云,颇有
文人案头清供,向来讲究。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言:“古人文房四宝,惟笔最要。”文震亨《长物志》言:“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古代文人以笔墨为伴,精研细磨,寄情于书画之中,笔墨纸砚之外,亦讲究文房清供,其品类繁盛,清供雅玩,皆是案头心头之物。我收藏文房杂件已有数年,其中不乏精品,现撷取四件,以飨读者。 清中期 豇豆红釉马蹄形水盂 水盂,文房第五宝,也称水丞、砚滴,用于贮水,供研磨墨汁之用。水盂形
我国文人大多爱竹,竹子这种植物,中空而有节,文人多以此喻“气节”,传统的文人书画家一直对竹子情有独钟,而竹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民间收藏中,竹刻艺术有着不一般的地位,尤其是臂搁的收藏。北方人对臂搁的收藏远没有南方人那么重视。 文房用具臂搁 臂搁是文房色彩很浓的用具之一,多以竹木、象牙、玉石、珐琅、陶瓷等材料制成。臂搁是文人写字、作画时承腕垫肘的用具,亦可把玩欣赏。臂搁这种文房用具,因毛笔使用的
引发我思考玉石文化的,是玉器收藏家、鉴赏家张靖远的事迹。我原来不知道张靖远这个人,是因为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是玉器收藏爱好者,他几次向我提起张靖远,于是我就关注了这个人。 人世间真是一个万物一体的大系统,这些玉器收藏家与玉石那种天生的亲缘,让我产生过无限遐想。我好像受到了这样一些启迪,人与人的亲缘、人与物的亲缘,一定还有更为深远的原因。不然为什么这样执着、忠贞、百折不挠?关注张靖远玉石收藏的事迹之后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红色的民族。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火的颜色,是热血的颜色,更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从孩提时代起,我们最早认识的颜色便是红色。红领巾、红五星、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红色,伴随着我们成长,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影视作品,红色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在山西西侯度遗址的考古探方里,180万年前的木炭碎屑与赭石粉末层层交叠。当先祖们将
在铅印文字尚未完全占据国人视野的晚清最后光景,一种以视觉为先导的新型媒介悄然崛起——画报。它们如一股清流,淌过学堂衙署、市井巷陌,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为识字不多的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在帝都北京,除了广为人知的《点石斋画报》外,还有一份短暂存在却独具特色的刊物:《北京新铭画报》。在我的众多藏品中,便有着它的身影,它以其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时事关切,为后世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晚清北京浮世绘。 笔墨丹青
辽圣宗开泰元年十一月甲午颁布诏令:“改幽都府为析津府,蓟北县为析津县,幽都县为宛平县。”(《辽史·圣宗本纪六》)这一天相当于公元1012年12月16日,宛平县由此登上历史舞台,到1952年9月被撤销,前后持续存在了940年。自金代开始,宛平与大兴长期附郭于京城,并称“宛大二县”或“宛大二京县”,当代在丰台区仍有宛平城、宛平地区等称谓。与百姓在社会生活中以“约定俗成”的方式为村落、街巷等命名迥然不同
按:1940年侯仁之在燕京大学任职期间,曾协助当时的历史系教授顾颉刚先生开设“古迹古物调查实习”一课。《故都胜迹辑略(初稿)》便是由他执笔编写而成的讲稿。这份“讲稿”虽去今已逾80年,但其间的内容,特别是他那种“引经据典”的学风,仍值得今日的学人效仿,并作为实地考察时的参考。现由侯先生早期的学生朱祖希整理并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白云观 白云观在西便门外,西南去天宁寺里许,为唐天长观之旧址。金明
第一次登临长城,肯定是难忘的。而我第一次来到八达岭,却是极不寻常的情境:那是1972年的一个冬日,银装素裹,山舞银蛇,我们一群组织来的中学生早早地散落在长城上,迎候着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到来。我只记得当时上级要求的“不卑不亢”,别的好像都没记住。毕竟,那时的我还是个懵懂少年。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日报》当记者,分工郊区县的报道,时常要去昌平、延庆县采访。每当路过居
近日,北京发布首个“公园治愈指南”,推出了30处适合阅读小憩、品茗放空的游园场所和休闲空间,让市民、游客在清静雅致的环境中感受自然、放松身心。 其实早在金代,北京的西山已经成为当时文人墨客寻幽问古、流连山水的好去处。西山是指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是太行山的一支余脉,峰岭连延,山势高耸,林木苍翠,流泉飞瀑,风景绝佳。西山自魏晋起便是文人墨客的钟爱之地,但那时还不叫西山。真正把“西山”之名载入史册
明清以来,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庙宇道观众多,仅寺庙就有上千座。不论从数量来说,还是从规模来看,都是全国之最。当然这些寺庙的主要功能是从事宗教活动,但鲜为人知的是它除了宗教主业以外,也搞副业。那就是开设旅馆(庙寓)和茶馆(茶禅、茶寮)。不过这些副业的经营很低调,不打广告不做宣传,以免引起非议。所以与寺庙无缘的人就不得而知了。那么就让我先说说寺庙里开设的寓所(庙寓)和茶禅。 老北京的寺庙茶禅 清朝初
蚕桑业的发展 蚕桑业也叫养蚕业,其中还包括桑树培育、种植、家蚕饲养、蚕丝加工等各种不同环节,是农耕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蚕桑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学会把野生的蚕收集在一起,用新鲜的桑树叶当作饲料,经过精心饲养,发展成为小规模的养殖业,用来生产蚕丝、蚕蛹。保暖性极好的蚕丝可以做成衣服用来御寒,蚕蛹富含蛋白质、脂肪,是最好的食用油料。在各种生活物资严
老北京有句俏皮话,老太太赶电车——你先别吹。平时身边要是有那种“大明白”和“能耐梗”,别人遇上点什么事,本主还没言语,他先咋呼上了:“这事你怎么不找我呢?找我,一个电话就搞定了,咱路子多野呀!”赶上知根知底、脸酸口冷的熟人,当场没准就得噎他两句:“成了啊!一个院儿住这么些年,谁不知道谁呀。老太太赶电车——你呀,先别急着吹。” 老太太、电车和吹牛是怎么捏鼓到一块儿的呢?在100年前,北京开通了有轨
一 痰盂,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知道为何物了。在老北京,痰盂和夜壶、鸡毛掸子、水汆,号称老北京家庭过日子的“四小件”。换句话说,那会儿的北京人持家过日子都离不开这四样东西。 痰盂,也有叫痰桶的,但二者的形状还是有区别的。甭管是痰盂还是痰桶,顾名思义是吐痰用的。据说这物件始于周代,只不过家伙什儿是一个,造型和材料不同罢了。 最早的痰盂是青铜器,后来有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比如石头的、骨头的、铁的、玻璃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世界里,书画文玩不仅是物质上的娱乐消遣,更是精神上的修行与寄托。他们钟情于经营宅第,以求清幽雅致之境,将居室布置得既有独特个人品位,又不失文人风范,各种装饰摆件自然也要与之相配。陈继儒《书画金汤》之“善趣”全方位展现出了文人书房的雅致:“赏鉴家,精舍净几,风月清美,瓶花茶笋,橙橘时、山水间,主人不矜庄、拂晒,名香修行、考证,天下无事,高僧雪,与奇石鼎彝相傍。”悬挂于壁的书画装点了
“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位于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是北京市通州区境内发现最早的古城,以路县城址为核心,由城址本体(城墙基址、城壕及其围合区域)、城郊遗址区和城外墓葬区等构成的两汉时期的大遗址,也是目前所知通州地区最早且唯一的秦汉时期城池。 以路县故城城址为中心呈环状分布的墓葬,数量众多,形制多样,故城城郊区发现的两汉时期遗迹最多,辽金、明清时期遗迹也很丰富,2公里半径范围内,包括战国——西汉墓
它似蜜,是一道传统的北京清真名菜。您若想品尝它,只有在北京的清真饭馆才可以,别无他选。 它似蜜,顾名思义,是甜口菜。精选羊里脊肉,挂糊上油,上勺对汁,颜色呈深红色,讲究的是肉质软嫩,甘而不腻,入口似有不嚼即化的口感。它似蜜的做法,又一顺饭庄著名厨师杨永和口述的《北京清真菜谱》有着具体记述:大致是选取羊肉四两,切成一寸长的肉片,鲜姜去皮切碎;用淀粉水、甜面酱和姜末将肉片拌匀,再用淀粉水、醋、酱油、
夏永泉先生去世有一年半了,像一簇光焰犀利的烛火,熄灭在2024年2月的最后一日。 他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京剧演员,性格中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以著名小生的身份登上舞台,又在聚光灯外寂静落幕,他的命运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仿佛一艘颠簸起伏的孤船,时而被海浪高举,时而又被推至海底。 梨园界是锣鼓场,也是名利场,身在其中总有许多得与舍的选择,得舍之间,构成一幅幅不同的人生图景。“永泉总和别人不一样。
今年是 农历乙巳年,蛇年。按照中华民族过大年的习惯,一切民俗都会围绕蛇这个生肖来展开。尤其是各剧种的戏曲院团,必然要唱应节的蛇戏。全国各大电视台,今年也都纷纷播出带有这个生肖的节目。刹那间蛇成了大网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年三十的春晚中,播出了一个根据戏曲《白蛇传》改编的小品节目《借伞》,好评如潮,竟成为2025年央视春晚亮点节目之一。 是小品也不是小品 《借伞》说是小品,也可以说是一个戏曲节目
100多本连环画,成为无数人的童年记忆 于水1955年出生于北京海淀。18岁那年,他去同学家玩,小伙伴指着一幅黄胄画的驴说,这个画家很有名气,你可别小看这幅画,它比一头真驴还值钱。于水心里不由惊叹:原来“画画还可以这么厉害”!从此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 最初,于水画画基本靠自学,天资聪慧的他竟然无师自通,拿古代画家的画照着反复临摹,有了很好的美术功底。19岁那年,于水参军来到东海舰队,就跟着
那或许是一只灵动可爱的兔子,在一丛青草旁,尽享自然的馈赠;那或许是壮美的山河景象,远近高低各有韵;那或许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绽放着春的魅力……你可曾想到这一切均是通过刀剪为笔,在一双巧手中诞生的优秀剪纸作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具有简洁明快的造型、富于节奏感的线条和充满象征意味的图像语言。作为一种深植于民间的视觉文化形式,剪纸不仅承载着人们对吉祥、
8月8日,在《北京文学》创刊75周年之际,“新时代·新高地·新北京作家群——作品精选《文起京华》首发式暨《北京文学》创刊7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来自文学界、评论界的七十余位专家、作家以及《北京文学》的老领导、老编辑齐聚,共话北京文学事业的传承与发展,畅谈当下北京文学的创作,赋能北京文艺高质量发展。 活动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
《最美大运河》,当我看到这本书,细细品读其中收录的五十九篇散文,抚摸着朱红古朴的书卷扉页,心中不断发出阵阵感叹,每位作者动情地将自己的生活轨迹与这条繁荣千年的运河紧密联系于一处。 本书收录了《玉河故道探今昔》《什刹海琐忆》《玉河:历史废墟上的萋萋绿洲》等多篇回忆性散文。《玉河故道探今昔》前半部分是一篇绝美的游记,作者尽情描绘着万宁桥桥头的明媚春光,毫不掩饰对于大运河两畔花草勃勃生机的喜爱之情。后
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共和政体建立,出现外国人来北京热。他们或参与军政事务,或从事文教工作,或经商,或参观游览……他们在北京留下踪迹,他们对中国时政、历史、社会、人物的评价,或是偏见谬论,或有误解曲解,或具真知灼见,虽过百年,已属历史陈迹,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把握现实,建设新时代文化大都市也有参考价值。 1919年4月30日,美国女性主义者与教育学者爱丽丝·齐普曼(Alice Chipman,1
《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单霁翔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5年3月版 内容简介:《北京中轴线的故事》全方位展现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书中详细介绍了其壮丽概貌与15处珍贵遗产,深入剖析背后蕴含的设计理念,让读者领略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从申遗的筹备到推进过程,一一记录其中的曲折与成就,讲述不为人知的故事与各方努力。 《北京城好石碑》 闫霞 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5年6月版 内
百年前的北京,城墙根下回荡着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回响,一场教育革新的浪潮正悄然涌动。彼时,来自异国的教育者们跨越山海,怀揣热忱与理想,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火种播撒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如同春日的细雨,润物无声地滋润着传统教育的土壤,在时代的变局中,为北京地区的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也悄然改写着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的教育篇章。 谢卫楼: 通州现代教育的拓荒路 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校园里,保留着
2020年年底,星光大道“星光嘉年华”节目的录制现场,星光大道季军、外卖小哥周磊感言道:“我是一名外卖小哥,感谢爱人一路支持,我想告诉大家,只要坚持梦想不放弃,每个人都有机会收获璀璨人生。” 北漂败阵 周磊出生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农村,是个85后。父母在村里做生意,一心希望他能考个好大学。然而,周磊从小就爱好音乐,唱歌好,可是普通农村家庭,要为生计奔波能温饱就不错了,哪有梦想自由飞翔的可能呢。像很
2024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的表彰会上,来自北京市财会学校的小乐同学作为国家级一等奖获得团队代表,站在象征着科技与创新的蓝色背景发言台上,自信而从容。看着小乐的容光焕发,我的内心充满了骄傲和欣慰。回想起他曾是一个对学校的规则和约束感到厌烦,甚至有些抗拒学校的孩子,不禁感慨万千。 我和小乐初遇在北京炎热的8月底,阳光如同烈火般炙烤着大地,热浪滚滚,让人难以忍受。在这样一
前门夜景 宝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