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饱和脂肪酸是果菜类蔬菜果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广泛参与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形成和抗逆等多种生理过程,其含量及成分因作物种类、栽培技术、环境条件以及果实采后处理等不同而发生变化。不饱和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不但影响生长发育等过程,还影响果实品质的形成,尤其对芳香物质如醛、醇及酯等的种类和含量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主要综述了近年来不饱和脂肪酸对果菜类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影响果实香气物质代谢的调控过程,以期为果菜类蔬菜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提升奠定基础。
摘要:番茄是重要的农产品之一,普通地膜残膜影响其产量及品质。为提高番茄种植中对普通地膜残膜危害的认识和推动生物降解地膜的合理应用,从土壤质量和种子萌发、生长、产量、品质等方面综述传统地膜残膜对番茄种植的影响,从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系统阐述其创新研发及在番茄种植中的应用优势,并针对治理番茄种植中残膜污染提出生物降解地膜创新与风险评估、智能回收机械研发、地膜减量替代等重点发展方向,可为推广生物降解地膜、综合治理残膜污染提供指导。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类型嫁接砧木对设施西瓜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宁夏设施栽培西瓜的嫁接砧木,以宁美2号(NM2)西瓜为接穗,宁砧2号(南瓜,NZ2)、强根(葫芦,QG)、宁砧3号(野生西瓜,NZ3)为砧木,通过研究嫁接后西瓜品质变化,结合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比较3种类型砧木对设施西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砧木嫁接后显著影响设施西瓜的基因表达、生理生化特性和果实品质。其中,NZ2嫁接后西瓜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了0.2个百分点,维生素C含量提高了 2.7% ;同时也影响了蛋白质加工通路,可能通过增强天然防御机制改善品质特性。QG嫁接后对西瓜的基因表达和代谢物变化影响最显著,但果实品质略差。NZ3嫁接后西瓜的粗纤维含量最高,比NM2高 65.79% 。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技术研究嫁接后果实品质变化,为科学筛选砧木和提高嫁接西瓜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南瓜型砧木NZ2可作为适宜的砧木品种。
摘要:为分析来源于26份亲本的190份大白菜高代自交系后代的主要表型性状与遗传多样性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潜力,对供试大白菜材料的27个主要表型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基于27对InDel标记进行遗传背景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7份大白菜主要性状的变异系数在 10.10%~90.36% ,变异丰富且多个表型性状具有高度相关性;选用的27对InDel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幅在 0.01~0.37 ,经过分析190份大白菜高代自交系遗传相似系数在 0.57~1.00 ,平均值为0.65,遗传变幅较大,基于InDel标记和群体结构均能将供试大白菜材料分为3个亚群,其中来源于16东郊引B和开蔬七号的后代分离较大。综上所述,选用的190份大白菜自交系表型性状变异范围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可为配置不同性状优异材料提供材料基础,为配置性状优异材料提供研究基础。
摘要:根肿病是由芸蠆根肿菌引起的世界性土传病害,严重威胁十字花科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明确萝卜种质资源抗性水平并挖掘抗性位点,采用田间自然发病与苗期人工接种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价40份萝卜资源对根肿病的抗性,并利用抗感亲本构建分离群体开展QTL-seq定位分析。结果表明,1份地方品种和4份杂交种表现免疫,1份地方品种和3份杂交种呈现高抗,3份地方品种表现抗病。在1、2、5号染色体上共定位到4个抗性相关QTL 位点,其中位于2号染色体的rs2.1为主效位点。筛选出多份优异抗源并定位到萝卜根肿病抗性位点,为抗萝卜根肿病育种和基因克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摘要:为探究AMPK(AMP激活的蛋白激酶) ?α?β 和y3个亚基在糙皮侧耳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以及多种非生物肋迫下的表达特性,首先通过同源性比对获得糙皮侧耳AMPK3个亚基序列,然后通过qPCR探究AMPK3个亚基在生长发育不同阶段、营养胁迫、温度胁迫、重金属胁迫、氧化胁迫和盐胁迫下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AMPKα亚基在糙皮侧耳子实体发育初期、原基期和子实体期、温度胁迫、重金属胁迫和氧化胁迫中高表达;AMPKβ 亚基在子实体发育初期、营养胁迫、重金属胁迫、盐胁迫下高表达;AMPKy亚基仅在子实体发育初期和温度胁迫中热胁迫下表达量升高。以上结果说明,AMPK3个亚基响应不同的环境胁迫,可能具有不同的调控功能,其中,AMPKα亚基在AMPK 调控功能中起关键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了解AMPK3个亚基在糙皮侧耳生长发育及不同胁迫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也为糙皮侧耳抗逆研究提供了创新思路。
摘要:为了促进紫橙色大白菜快速发展,为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以34份优良紫橙色大白菜为试材,开展了农艺性状表型鉴定、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及SSR遗传多样性分析,比较了表型性状和主成分聚类、分子标记聚类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表明,19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 11.21%~81.03% 之间,其中叶球纵径的变异系数最大,表明叶球高低的育种潜力较大;16个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 0~56.30% 之间,其中子叶颜色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外叶颜色,同时叶缘波状、光泽度、中肋颜色、叶脉鲜明度、苗期叶脉紫色的变异系数均大于 34% ,表明具有较大的品种外观改良潜力。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球高度、叶球横径、最大外叶长、最大外叶宽、短缩茎长、中肋长、外叶数是影响毛质量和净质量的主要相关性状,同时内叶数对净质量有重要影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表型性状聚类与主成分聚类结果吻合率为 55.9% ,表型性状聚类与SSR分子标记聚类的结果一致性较低。因此,在进行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中应该综合考虑表型变异和SSR标记两种结果。
摘要:为了加强对收集到的辣椒种质资源的利用,提高育种效率,对40份稳定自交系的21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1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 0.464~ 1.997,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为株幅,数量性状中单果质量变异系数最大( 52.92% ),说明40份辣椒种质的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20处可以将40份辣椒资源聚为2个类群,第ⅡI类群多为紧凑型植株,果实细长且皮薄,果形指数相对较大,可以为后续不同果形和株型的育种实践提供材料基础。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之间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性状有74对,表明大部分表型性状之间相互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高达 77.493% ,可反映表型性状的基本特征,表型性状中果横径、果形指数、果实横切面形状等12个表型性状能够作为评价辣椒表型遗传多样性和辣椒品种遗传改良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为辣椒种质资源的利用、创新以及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摘要:为探索出一种准确、高效、适用的辣椒花药培养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方法,以来自10个基因型的60个辣椒花药培养再生株系为试材,采用植株育性检测法和DNA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并结合根尖细胞压片染色体计数法进行倍性鉴定,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DNA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准确率为 96.67% ,该方法快速,便捷,但鉴定成本高,且易出现偏峰现象;花粉活力检测法在判断再生植株染色体奇偶倍性方面准确率为 100% ,但不能甄别再生植株的具体染色体倍性。花粉活力检测法和DNA流式细胞仪检测法结合使用可明显降低鉴定成本,提高准确率和效率,即对已现蕾的株系,采用花粉活力检测法确定其染色体奇偶倍性,便于早期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对现蕾较晚的株系,宜在苗期采用DNA流式细胞仪检测法。
摘要:针对番茄栽培中枯萎病频发和土壤盐渍化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的问题,开展番茄抗枯萎病和耐盐砧木筛选。以野生型番茄AilsaCraig(简称AC)为对照,对番茄商品种粉都金冠王和6个砧木品种进行枯萎病和盐胁迫的苗期抗性鉴定。采用人工接种枯萎病菌和 250mmol?L-1NaCl 溶液灌根处理的方法,通过盆栽试验进行表型分析和生理指标测定,综合评价试验材料的抗病性和耐盐性。结果表明,在接种枯萎病菌14d后,强砧73号对枯萎病表现出显著抗病性,病情指数低于对照及其他砧木品种,为14.17,与AC和商品种相比分别降低了 82.17%.69.63% ,其他6个砧木品种病情指数为33.75\~79.17,表现为低抗性,强砧73号的抗氧化酶活性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I、PR5)表达量较强砧100号和强砧74号显著升高,与其抗病性呈正相关。而盐处理14d后,强砧74号的盐害指数为 18.33% ,与AC和商品种相比分别降低了 68.21% 和 42.12% ,展现出较强的耐盐性,其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超氧阴离子含量、过氧化氢含量较强砧100号和强砧73号显著降低,而抗氧化酶活性大幅上升,与耐盐性呈正相关。通过试验筛选出的抗枯萎病的番茄品种强砧73号和耐盐番茄砧木强砧74号,为番茄抗逆栽培提供了优质材料,也为后续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为了探索出一种甜瓜耐低温的高效筛选方法,快速筛选出耐低温甜瓜种质资源并利用,先用7份具有耐低温性差异的甜瓜资源,确定了 17°C 为甜瓜萌芽期低温筛选的最佳温度;再用 17°C 对268份甜瓜资源进行鉴定筛选,获得极耐和极不耐低温的资源;最后挑选出极耐低温和不耐低温的甜瓜资源各5份测定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在萌芽期耐低温性较好的甜瓜资源在低温处理下的光合速率也更高。试验选出极耐低温的资源11份,可被直接或间接用于耐低温育种。
摘要:为探索西瓜连作土壤改良方法,采用放线菌秸秆降解液处理西瓜连作土壤,设置清水(CK)、秸秆(J)、放线菌(F)、秸秆+放线菌(JF)等4个处理,测定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含量及西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不同处理土壤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与CK 相比,JF 处理土壤的 pH、有机质含量、氧化还原酶(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细菌数量显著提高,真菌数量显著降低。与CK 相比,J、F、JF 处理显著提升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4个处理的真菌、细菌群落区分度较为明显。与CK、J、F处理相比,JF处理显著提高了西瓜幼苗的壮苗指数。推测枝孢菌、毛壳菌及芽孢杆菌、放线菌等共同作用改良了西瓜连作土壤生态结构。研究结果为西瓜连作土壤改良及西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摘要:以抗旱高淀粉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蒙乌薯6号脱毒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培养器皿对脱毒苗长势的影响,筛选益培隆抑菌剂防治细菌污染有效使用浓度及品种容器薯适宜的诱导方法。结果表明,全自动配套塑料方盒处理下的脱毒苗植株粗壮,光合效率高,长势强,能够提高马铃薯脱毒苗扩繁倍数,优于玻璃瓶培养;蒙乌薯6号细菌防治最适宜的益培隆使用浓度 Π(μ) ,后同)为 0.20% ;容器薯快速诱导培养方法为固体(壮苗阶段: :MS+30g?L-1 蔗糖 +6g?L-1 卡拉胶) + 液体(容器薯诱导阶段: MS+80g L蔗糖 +500mg L矮壮素 +5mg ·L6-苄氨基嘌呤)。研究结果不仅为蒙乌薯6号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而且为同类型马铃薯品种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摘要:为研究贵州不同地区不同种类野生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对24种野生食用菌中的氨基酸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24种野生食用菌总氨基酸含量差异明显,含量(w,后同)为 125.28~356.38mg?g-1 ;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为 50.7~144.76mg?g-1 ;呈味氨基酸和药用氨基酸含量丰富。采用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比值(RAA)、氨基酸比值系数(RC)等多个指标对不同种类的氨基酸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野生食用菌氨基酸含量丰富,可作为优质蛋白来源。氨基酸营养价值最高的是 M24(68.24) ,最低的是 M3(33.48)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品质最好的是 M6(0.94) ,最差的是 M9(-1.39) 。由此可见,野生食用菌的氨基酸组成与其种类及生长地区相关。
摘要:为探究马尾松-皂角混交林下仿野生栽培的3种不同竹荪的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差异,通过氨基酸比值系数法结合FAO/WHO中的氨基酸评分对红托竹荪Phallus rubrovolvatus、长裙竹荪P.indusiatus和棘托竹荪P.echinovolvata进行氨基酸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竹荪均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灰分、维生素B6、维生素B2等常规营养成分,符合食用菌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在3种竹荪中均检测到7种矿质元素,含5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Ca和Fe含量(w,后同)最高,均超过 65mg?kg-1 ;氨基酸组分测定中共检测到16种氨基酸,红托竹荪和长裙竹荪中共检测到15种,棘托竹荪中14种,均未检测到蛋氨酸;根据FAO/WHO推荐模式比较,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由高到低分别为长裙竹荪 35.14%> 红托竹荪 26.04%> 棘托竹荪 24.18% ,长裙竹荪的氨基酸含量最接近FAO/WHO 模式氨基酸理想模式的要求;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均表现为棘托竹荪 > 红托竹荪 > 长裙竹荪;棘托竹荪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为54.86,高于长裙竹荪(39.76)和红托竹荪(14.90)。说明不同竹荪品种在营养特性上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也为品种选育和生产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摘要:为助推光伏技术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转型应用,以 60% 遮阴的普通日光温室为对照,研究 60% 遮光率的新型碲化镉光伏日光温室内夏季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变化,以及对生菜生长、光合特性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 60% 遮阴的普通日光温室相比,新型碲化镉光伏日光温室能显著降低进入温室的太阳辐射能量和太阳光线的透过率,温室内光照强度降低 46% 以上,空气温度降低 3°C 以上,空气湿度增加 30% 以上,同时也能显著提高生菜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并显著降低胞间 CO2 浓度。与 60% 遮阴的普通日光温室相比,新型碲化镉光伏日光温室定植后第28天的生菜各生长指标均显著提高,株高提高了 31% 以上,叶片数增加了 19% 以上,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提高了 15% 和 32% 以上;各营养品质指标也显著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了0.43百分点、0.04百分点 .25% 和 72% 。此外,2024年 6-9 月期间的月平均发电量为 2 076.08kWh 。综上可知,新型碲化镉光伏日光温室在夏季生菜种植的应用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光伏日光温室农光互补模式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秋季中果型西瓜嫁接的南瓜砧木,以西瓜品种美都作为接穗,以9个自育南瓜砧木(H1\~H9)和2个商业南瓜砧木(丰乐金甲和京欣砧4号,H10和H11)作为嫁接砧木,以2个商业南瓜砧木(H10和H11)和自根苗(H12)为对照,研究秋季不同南瓜砧木嫁接西瓜后对嫁接亲和性、西瓜幼苗生长、田间适应性、果实产量和品质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砧木与西瓜嫁接亲和性均较好,嫁接苗的种苗质量、田间长势和产量均优于自根苗,其中砧木H1、H2、H7、H8、H9的增产效果和H2、H6、H7、H8、H9 嫁接的西瓜果实内在品质均优于2个商业南瓜砧木。对21项重要指标进行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分析,综合评价筛选出了H9、H7和H83份南瓜砧木,在嫁接西瓜苗期壮苗指数、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感官评价得分等方面均优于商业南瓜砧木丰乐金甲和京欣砧4号,相比于自根苗增产率达 20.45%~27.98% ,适宜作为湖北省等相同生态区域的中果型西瓜秋季设施栽培的嫁接砧木。
摘要:以辣椒品种鸡爪 × 吉林为材料,采用穴施方法,研究微生物菌剂对连作地块辣椒生长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辣椒生长,株高、茎粗、果长、果宽和产量等指标均显著高于不施用微生物菌剂的对照,其中产量增加幅度最大,较对照显著提高了 14.76% 。施用微生物菌剂提高了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相对物种数量和OTU数量;通过KEGG代谢途径分析,发现代谢通道是差异功能最显著富集的通路,相对丰度近80% 。综上,微生物菌剂能够改善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促进辣椒植株生长,提高辣椒产量。
摘要:目前不结球白菜的种子纯度鉴定以田间鉴定为主,该方法除耗时耗力外,鉴定结果还易受环境影响。为控制种子流入市场的质量、获得一种高效且能够批量鉴定不结球白菜春福种子纯度的方法,以分子标记为切入点,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种子进行纯度鉴定,从96对 SSR引物中筛选出3对在春福父本、母本中表现出多态性的引物,其中Rapa57表现优异,适于对春福进行纯度鉴定。利用Rapa57对210份春福杂交种进行纯度鉴定,与田间鉴定结果的偏差仅为 1.9% ,吻合度为 98.1% ,表明SSR标记适于对不结球白菜进行纯度鉴定。该方法不仅提高了鉴定效率,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能够为种子生产与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中图分类号:S64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871(2025)08-166-05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er enhancers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epper and rhizosphere soil nutrient in high altitude region LI Mengyao'
摘要:为探究黄腐酸(FA)对干旱胁迫下番茄生长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普罗旺斯番茄为材料,采用日光温室种植方式,设置正常灌溉(CK)、干旱 +0mg?L-1FA(F0) 、干早 +400mg?L-1FA(F4) 、干旱 +800mg?L-1FA(F8)4 个处理,测定其形态指标、抗旱生理指标以及果实性状、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番茄生长、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均受到严重抑制,而喷施 400mg?L-1FA 后,其株高、茎粗较FO分别显著增加 13.56% 和 30.25% ,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显著提升 15.68%.42.22% 和 56.47% ,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 32.61% 且果实产量、番茄红素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FO分别显著提升 44.55%?86.97%?28.07% 和19.80% ,糖酸比显著升高 128.22% ,矿质元素Ca、Mg、K、Fe、Zn含量较FO分别显著提高 25.02%.18.57%.19.34% ,30.34% 和 34.65% 。综上,本试验条件下,喷施 400mg?L-1FA 能促进干旱及半干旱条件下番茄生长,并提高果实产量,改善品质。研究结果为缺水地区节约灌溉用水及设施种植水果型番茄提高产量与改善品质提供了有效策略。
摘要:为了探索新型稀土转光膜(RPO)在日光温室番茄上的应用效果,以口感型番茄品种津杂902、津杂903 和硬粉型品种津杂340为试验材料,以普通棚膜(PO)为对照,研究稀土转光膜对日光温室环境下秋延茬番茄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PO相比,RPO处理使番茄的始花期提早0\~5d,盛花期提早9\~13d,结果期提早 6 8d。在RPO处理下,温室内的最高光照强度高于对照 19.36%~39.33%;11 月最低温度增幅 41.35% ;供试品种津杂902、津杂903、津杂340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分别比PO处理显著提高了 8.27%7.53%.14.34% ;维生素C含量分别比PO处理显著提高了 76.92%.24.66%.97.2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PO处理显著提高了 5.38%.10.43% 、21.95% ;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比PO处理显著降低了 12.63%.23.32%.46.48% ;平均单果质量分别比PO处理显著提高了 44.00%.83.03%.28.44% 。综上,RPO处理有效改善了日光温室的温光环境,促进秋延茬番茄植株生长,提高了果实品质和单果质量,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摘要:为研究叶面硒强化对辣椒硒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丰田椒霸辣椒为试材,以亚硒酸钠为硒源,以去离子水为对照(CK),设置4个亚硒酸钠溶液质量浓度(以含硒量计) (2.0,4.0,6.0,8.0mg?L-1, 分别为T1、T2、T3、T4 处理)叶面喷施试验,共5个处理,以明确辣椒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溶液的最佳浓度和富硒辣椒的最佳采收期。结果表明,叶面喷硒处理辣椒果实中总硒含量较CK 显著提高,同时还能改善辣椒果实的营养品质。叶面喷硒处理辣椒有机硒占比均大于 65% ,与CK相比,总硒含量是CK的1.03\~21.43倍,维生素C含量提升幅度最高达 51.81% ,辣椒素含量提升幅度最高为 14.81% ,蛋白质含量提升幅度最高达 16.56% ,还原糖含量提升幅度最高达 8.69% 。T2\~T4处理第4次收获的辣椒果实中总硒含量高于其他时期收获的辣椒,而各处理第1次和第2次收获的辣椒果实中总硒含量均低于其他时期收获的辣椒。当硒喷施质量浓度为 4.0mg?L-1 时第3\~6次收获的辣椒有机硒占比均较高,均高于 80% 。经过多次叶面喷硒后和提高硒喷施浓度,辣椒果实营养品质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表明辣椒对硒也有耐受性,当超过其耐受能力后,会降低其营养品质。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硒喷施质量浓度为 4.0,8.0mg L时第4次采摘的辣椒品质综合评价优于其他处理。因此,从富硒和营养品质综合考虑,辣椒叶面喷硒质量浓度选择4.0~8.0mg?L-1 为宜,第4次采收的辣椒果实品质最佳。
摘要:为探究甘肃河西走廊莴笋膜下滴灌最优灌溉制度,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滴灌频率(D1:4d、D2:6d、D3:8d)与灌水定额( W1:75m3 业 hm-2 ·次、W2:105 m3 hm-2 ·次、W3:135m hm-2 ·次)组合的9种处理,系统解析二者对莴笋外观品质、营养品质、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的协同效应。基于CRITIC法量化外观品质与营养品质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法对莴笋外观品质、营养品质、产量和IWUE四个指标进行赋权,运用TOPSIS 模型进行多目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中频灌溉(D1、D2)配合高灌溉定额(W3)可显著提高莴笋茎粗、茎长、单株质量及产量,D2W3处理产量达 78.15t?hm-2 ,较D3W1显著增产 62.9% 。与D1W3处理相比,D3W1处理莴笋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显著增加,分别显著增加了 50.8%,7.5%,18.8% ,其硝酸盐含量也显著增加了 122.8% ,达251.1mg?kg-1 。D2W1处理莴笋的IWUE最高 (55.31kg?m-3) ,较D1W3提高了 67.8% 。TOPSIS综合评价结果显示,D2W3处理(6d滴灌频率 ∴+135m3?hm-2. 次灌水定额)综合贴近度最高( Ci=0.7842) ,兼顾高产、优质与节水,推荐为甘肃河西走廊莴笋膜下滴灌最优灌溉制度。
摘要:为进一步明确贵阳市花溪区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采用踏查法对花溪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共采集标本607份。结果表明,该区共分布有大型真菌224种,隶属于2门8纲19目55科123属,其中优势科有红菇科 Russulaceae、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鹅膏科 Amanitaceae、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类脐菇科Omphalot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占总种数的 41.52% ;优势属有红菇属Russula、鹅膏属Amanita、乳牛肝菌属Suilus、栓菌属Trametes、小皮伞属Marasmius、木耳属Auricularia,占总种数的 27.23% 食用菌有38种、药用菌30种、食药兼用30种、毒菌30种;在区系地理分布上以世界分布属为主,占总属数的55.28% ;有易危物种1种、近危物种3种、无危物种11种、中国特有种4种。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大型真菌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为明确菱斑食植瓢虫幼虫龄期的划分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等,为科学防治菱斑食植瓢虫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室内对菱斑食植瓢虫各龄期幼虫的头壳宽和体长进行测量,同时对试验种群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法分析菱斑食植瓢虫种群的生活史、存活率、繁殖力等参数。结果显示,菱斑食植瓢虫幼虫头壳宽和体长均可作为菱斑食植瓢虫幼虫分龄的形态指标。菱斑食植瓢虫幼虫期发育历期以4龄期最长,为11.02d;雌成虫期大于雄成虫期,雌成虫的平均单雌产卵量为248.89粒。菱斑食植瓢虫成虫前各虫态的存活率均较高,卵发育至110d种群死亡率大幅提高;种群内禀增长率 r 为0.067,周限增长率λ为1.069,净增殖率 R0 为133.471,平均世代周期 T 为 73.517d. 综上,信阳地区菱斑食植瓢虫幼虫体长和头壳宽可用于分龄期,且幼虫期的存活率较高,世代周期较长,种群可稳定增长,可为害虫适时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摘要:利丰4号是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以H4为母本、ER-9为父本杂交选育的优质中果型西瓜新品种。该品种在浙江春季保护地栽培全生育期110\~113d,果实发育期 30~32d 果实圆形,果皮浅绿色覆盖墨绿色宽齿带,果面覆有蜡粉,果皮厚度 1.1cm ,果实耐运性中上。粉红瓣色,质脆,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 11.9% 左右、边部 8.7% ,单果质量 6.0kg 左右,商品性好,中感枯萎病。适于浙江省春季保护地栽培。2019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摘要:豫园干鲜2号是以不育系PC21A为母本、自交系PC2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辣椒新品种。该品种中熟,株型半开展,株高 95.7cm ,株幅 92.7cm 。果实小羊角椒,商品果黑绿色,成熟果鲜红色,果实纵径 15.2cm ,果实横径 1.3cm ,果肉厚度 0.17cm ,单果鲜质量 9.8g 干质量 1.5g ,维生素C含量 Ξ(w;W) 后同) 199.2mg?kg-1 ,辣椒素总含量527mg?kg-1 ,高抗病毒病、疫病和炭疽病。 667m2 鲜椒产量 1130~1343kg ,适宜河南春季保护地及露地栽培。2023年12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中图分类号:S6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871(2025)08-222-04 Abstract:LiyuNo.1isamedium-matureradish hybridcultivar developedbycrossngL-O1Aas female parentand 11y-13-2-2-3as maleparent.Thiscultivarplanted inop
摘要:台绿75是以胞质雄性不育系CMS1793为母本、自交系S1998为父本配置而成的杂交1代中熟青花菜新品种。该品种在浙江省秋冬季定植至采收平均需要 76.4d. 植株生长势强,株型半直立,平均株高 73.0cm ,开展度92.4cm ,叶片长椭圆形,叶面蜡粉中等。花球近圆形、球面平整,蕾粒细而匀、绿色,低温不发紫,商品性佳。花球维生素C含量 (ω ,后同) 89.6mg?100g-1 、可溶性糖含量 2.64% 、粗纤维含量 1.1% 、蛋白质含量 2.36g?100g?1 。抗黑腐病和霜霉病,中抗黑斑病。平均 667m2 产量 1400kg ,适宜浙江、江苏、甘肃等地栽培。2024年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摘要:全面停止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力发展绿色认证以来,绿色食品生产规模迅猛发展,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建立,当前绿色食品监管与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脱节的矛盾突出。通过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21)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2,4-滴丁酸钠盐等112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1—2022)中涉及西瓜的相关信息,与中国农药信息网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筛选和归纳、分析,旨在为绿色食品西瓜生产中适用农药的合规科学使用提供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加快,食用菌产业的后续发展面临着被迫调整基础配方的风险,开发应用更具成本和产量优势的新型基质配方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已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系统梳理食用菌栽培基质相关研究进展,对更加精准地破解食用菌产业发展中与基质相关的瓶颈问题,锁定栽培基质技术领域具有前瞻性的重大研究课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3年CNKI与WebofScience核心数据库文献,梳理国内学者在食用菌栽培基质领域的研究进展,探索食用菌栽培基质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以期为推进栽培基质相关研究、促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