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瓜类作物在整个生长发育期均会发生枯萎病,结果期发病最重,严重影响果实产量。对瓜类作物抗枯萎病育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抗性鉴定、抗性遗传规律、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的开发和抗病品种选育等方面。同时对西瓜、甜瓜、黄瓜3种作物已报道的抗枯萎病区段内的基因进行共线性分析,旨在为瓜类抗枯萎病基因定位和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摘要:内生菌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微生物,通过自身和丰富的代谢物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以番茄为对象,系统阐明了内生菌的种类及其分泌的多种活性代谢物,包括生长调节物质IAA、乙烯,溶磷物质、水解酶,固氮成分和铁载体等,通过精准调控养分吸收、竞争性占据优势生态位点、激活植物诱导抗性系统(ISR)等途径,在促进宿主生长发育、协助抵御病虫害和环境胁迫等方面发挥作用。并就植物内生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进行探讨,以期为其在番茄优质高效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大气沉降、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等,与其他蔬菜种类相比,叶菜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量较高,研究叶菜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富集规律,提出叶菜重金属污染预防与修复措施对降低叶菜重金属污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对叶菜重金属点源污染的研究较多,而对面源污染的研究较少,且对叶菜重金属影响人体健康的评估研究不成熟。查阅分析了国内外主要蔬菜与叶菜重金属污染文献,比较不同种类蔬菜重金属污染情况,发现叶菜重金属污染最严重,不同种类叶菜重金属污染情况差别较大。针对叶菜重金属污染存在的问题,建议选择重金属污染较轻的耕地种植,并进一步研究露地与设施叶菜重金属污染规律,通过选择适宜的叶菜品种,并采取适当的栽培技术,以减少叶菜重金属污染物含量,为降低叶菜重金属污染风险提供依据。
摘要:为明确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甜瓜根腐病病原菌种类及致病性,对该地区的甜瓜根腐病样品进行采集、病原分离与鉴定,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并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ITS+TEF1-a+RPB2)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分离菌株。结果显示,伽师县甜瓜根腐病原菌主要为镰状孢新赤壳菌(Neocosmospora fal-ciformis)、大豆镰刀菌(Fusarium glycines)和腐皮新赤壳菌(N.solani)。其中,菌株Z3、Z11和 Z27致病性强,将其接种至同一甜瓜品种测定致病力,均能显著降低甜瓜植株的根长、株高、茎鲜质量和根鲜质量,病情指数分别为68、84和74。菌株Z11(Fusariumglycines)的致病力最强。首次鉴定出镰状孢新赤壳菌和大豆镰刀菌为新疆甜瓜根腐病的致病病原,丰富了甜瓜根腐病的病原学研究,为甜瓜根腐病的诊断、防治以及抗病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要:通过对薄皮甜瓜品种(系)的光合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高光效种质资源,为薄皮甜瓜高光效育种奠定基础。采用苗期穴盘基质栽培,对45个薄皮甜瓜品种(系)的光合指标和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法对薄皮甜瓜品种(系)的光合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宜的高光效评价指标和高光效品种(系)。结果表明,45个薄皮甜瓜品种(系)的1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存在较大差异,介于 10.32%~54.75% ,其中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植株鲜质量和植株干质量等5个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均大于 30% ;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 84.915% ,筛选出净光合速率、植株鲜质量、植株干质量、根体积、根鲜质量、根干质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饱和蒸气压差、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面积作为薄皮甜瓜高光效能力的评价指标;对综合光效率评价值进行聚类分析,将45个薄皮甜瓜品种(系)分为4类,高光效类型、亚高光效类型、中等高光效类型和低光效类型。初步筛选出波妞、皇子168、TS-16、15-171、TS-13、15-146、TS-14、A69、TS-9、TS-6、TS-12、15-142等12个高光效品种(系),可作为育种的高光效薄皮甜瓜种质。
摘要:为筛选黄瓜耐湿冷性鉴定时期和鉴定指标,分别对耐湿冷性不同的3个品种3个苗龄期,耐湿冷性不同的8个品种2叶期苗,在人工气候箱 9°C/5°C (昼/夜) + 空气相对湿度(RH) 95% 条件下进行湿冷处理,以 25°C/18°C+ RH 85% 为对照,分析不同处理对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及其相对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冷处理显著抑制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代谢,诱导抗氧化、渗透调节和酶保护反应。湿冷胁迫下,2叶期、3叶期和4叶期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均能较好反映品种耐湿冷性,但早期鉴定以2叶期更好。综合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变异分析,黄瓜耐湿冷性苗期鉴定,形态指标可首选苗高、苗鲜质量、苗干质量,次选茎粗和真叶1的长和宽;生理指标可首选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次选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电子传递速率、实际量子效率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摘要:为快速检测新乡小包23越冬制种基地受冻害地块杂交种纯度,确保流入市场的种子质量达标,维护消费者权益,同时提高杂交种筛选效率,从12对大白菜InDel引物中筛选能够区分大白菜杂交种新乡小包23及其父母本的特异性引物并进行种子纯度鉴定。结果表明,有3对引物表现出共显性,其中1对引物能够将新乡小包23与另外3个相似品种有效区分开。将该引物在108个杂交后代中进行验证,纯度鉴定结果为 93.5% ,与田间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综上,研究筛选的InDel标记BrID90105可用于新乡小包23种子纯度的快速鉴定,促进种业良性发展。
摘要:以98份速生型大白菜种质为研究对象,选用与抽薹开花相关的7个主要特征性状为耐抽薹性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综合评价速生型大白菜种质的耐抽蔓性。结果表明,蕾期臺高变异系数最大,开花期的变异系数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现蕾期与开花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观测现蕾期和开花期均可以判定试材的抗抽性,简单可靠。开花期藁高与高差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开花期高可以表明材料的抽臺速度。主成分分析将7个指标转化为2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 79.3252% 。采用隶属函数法将98份种质划分为3个类型,筛选出耐抽臺种质11份。
摘要:耐盐西瓜种质资源匮乏,限制了其在盐碱地的规模化生产。以12份西瓜种质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盐处理(0、100、150、200mmol·LNaCI)对其萌发的影响,分别测定萌发率、发芽指数、发芽势等指标,利用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2份西瓜种质材料进行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0mmol ?L-1NaCl) 相比,不同浓度的盐处理降低了大部分西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芽长、活力指数等,盐害指数反之;12份西瓜种质在萌发期的耐盐性呈现明显差异。通过隶属函数及聚类分析,确定W62、E125、E62、B24等4份种质为耐盐材料;B12、C84、C21、A79、D12等5份种质为中等耐盐材料;C5、D47、B56等3份种质为盐敏感材料。研究结果为西瓜耐盐基因挖掘及耐盐品种选育提供了材料。
摘要:为探究化肥施用量对设施黄瓜叶片代谢物和差异代谢途径的影响机制,以黄瓜品种津优30为试材,设置不施肥(CFO)、减量施肥( CF0.5) 、常规施肥(CF1)和过量施肥(CF2)共4个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叶片代谢组学变化,并比较CF0.5、CF2与CF1处理之间的代谢差异。结果表明,与CF1处理相比, CF0.5 处理筛选出14种差异代谢物,CF2处理筛选出16种差异代谢物, CF0.5 和CF2共有10种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分为氨基酸类、糖类和有机酸类物质,其相对丰度在 CF0.5 处理下普遍呈下调趋势,在CF2处理下普遍呈上调趋势。差异代谢物的变化可能与土壤中养分含量密切相关,黄瓜叶片可能通过累积氨基酸类、有机酸类物质来响应施肥胁迫。
摘要:为筛选适合江苏沿江地区栽培的西洋南瓜优良品种,在立架栽培模式下,以14个西洋南瓜品种为试材,通过品种性状数据测定,应用显著性差异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贝贝绿一号始花期早,抗病性强,口感佳,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较高;灰姑娘/瑞福总糖含量 (w, 后同)最高( 12.89% ;朱艳还原性糖含量最高中 (6.70%) ;白金瓜/李白单株产量最高 (1.69kg) 。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小果型贝贝绿一号、甜布丁排名前二,中果型白金瓜/李白、灰姑娘/瑞福、朱艳和骄阳排名前四。白金瓜/李白、灰姑娘/瑞福因口感一般,市场欢迎度低。综上所述,贝贝绿一号、甜布丁、骄阳、朱艳相对表现较好,可作为江苏沿江地区的主推品种。
摘要:以连作土壤盆栽黄瓜幼苗为试材,以不同浓度的黄腐酸溶液进行处理,测定幼苗生物量、叶片保护酶活性及部分生理指标、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探讨不同浓度黄腐酸处理对黄瓜连作障碍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ρ ,后同)为 400mg L'的黄腐酸可显著促进连作黄瓜幼苗的生长,提高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此外,适宜浓度的黄腐酸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增加了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了真菌和尖孢镰刀菌数量,从而缓解了连作障碍,促进黄瓜幼苗生长。综上, 400mg ·L黄腐酸缓解黄瓜连作障碍的效果最好。
摘要:为探究沙漠黄沙对河西走廊设施蔬菜栽培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在设施土壤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沙漠黄沙,研究黄沙比例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沙添加比例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及EC值、pH呈反比例增长,在土壤、黄沙体积比3:1时,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较土壤栽培分别显著降低 17.85%?16.40%?12.21%?E C值和 ΔpH 分别降低 6.27%.0.31 ,通气孔隙度增加5.79 百分点。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指标随着黄沙比例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土壤、黄沙体积比3:1时,番茄株高、茎粗较土壤栽培增加 4.45%,5.49% ,单果质量、单株产量、 667m2 产量分别显著提高 9.20% 、20.40%.17.39% ,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土壤栽培显著提高0.09百分点。综上,在土壤、黄沙体积比3:1时,番茄生长指标、产量指标和品质指标均表现最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与番茄生长、产量、品质指标紧密相关,添加黄沙能够改善土壤状况,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研究结果为该地区设施土壤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为探讨促根剂对穴盘育苗根系成团的作用效果,以西瓜品种 SP100为试材,通过喷施不同种类及浓度的促根剂,并以清水喷施为对照,分析4种促根剂对西瓜幼苗生长和根系成团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有利于根系成团的促根剂及适宜浓度。结果表明,矿源黄腐酸钾、氨基酸水溶肥、枯草芽孢杆菌、吲丁·萘乙酸4种促根剂对西瓜幼苗以及根系的生长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提高了西瓜幼苗株高、茎粗、叶片SPAD值以及植株干、鲜质量,加快了根系成团的速度。根据西瓜幼苗相关指标综合分析,4种促根剂单独灌根施用的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矿源黄腐酸钾质量浓度 1000mg?L-1 、氨基酸水溶肥质量浓度 1000mg?L-1 、枯草芽孢杆菌质量浓度 600mg?L-1 、吲丁·萘乙酸质量浓度 80mg?L-1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知,这4种促根剂对西瓜幼苗生长及根系成团的促进效果最好的是 600mg?L-1 的枯草芽孢杆菌,其次是 1000mg?L-1 的氨基酸水溶肥。综上所述, 600mg L的枯草芽孢杆菌对西瓜幼苗生长和根系成团的促进效果最好。
摘要:对杏鲍菇菌株进行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筛选出具有生育期短、产量高的优良菌株作为工厂化育种的试验材料,为杏鲍菇育种手段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国内收集的34株杏鲍菇菌株(B1-B34)为试验材料,对体细胞不亲和性试验、ISSR分子标记技术、农艺性状评价进行比较分析及优良杂交菌株选育。结果表明,参与试验的34株杏鲍菇菌株遗传变异丰富,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73\~0.97,当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5时,可将34株杏鲍菇菌株分为4类。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杏鲍菇菌株是B2,产量最低的是杏鲍菇B7。生育期最短的杏鲍菇菌株是B1,只需要63d,生育期最长的杏鲍菇菌株是B11、B14和B30,均为 80d 综合以上结果,筛选出产量高、生物学效率高的B2菌株与生长周期短的B1菌株作为杂交育种亲本,最终筛选出优良杂交菌株LX119,该菌株生育期为56d、产量为 762.14g? 袋。
摘要:为探讨外源褪黑素(MT)对干旱胁迫下西葫芦幼苗生理生长的影响,以西葫芦品种早青一代为材料,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设置7个处理组:CK(正常浇水)、TO(PEG + 蒸馏水)、T1(PEG +50μmol? L1MT),T2(PEG+100μmol?L-1MT),?T3(PEG+150μmol?L-1MT),?T4(PEG+200μmol?L-1MT),?T5(PEG+250μmol?L-1MT) MT),测定西葫芦幼苗的生长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干旱胁迫(TO)显著抑制西葫芦幼苗生长,导致总叶绿素含量下降,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及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超氧阴离子自由基(2 (O2-?) 积累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3种抗氧化酶活性上升。与单独干旱胁迫相比,添加适宜浓度外源MT可以提高西葫芦幼苗的生长指标、总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和 O2- ·积累量。其中, 50μmol?L-1MT 对提高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效果最佳, 100μmol?L-1MT 对提高总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及降低MDA含量效果最优。综上,在干旱胁迫下,喷施外源MT有利于增加西葫芦幼苗的株高、根长,促进水分吸收,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维持水分平衡,以及增强抗氧化能力,减轻氧化损伤,从而缓解干旱胁迫造成的损伤,增强其抗旱性, 50~100μmol ·L为较优浓度。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宁夏日光温室鲜食番茄嫁接栽培的砧木品种,以鲜食番茄品种京采6号为接穗,在日光温室不同茬口研究了9个番茄型砧木对鲜食番茄嫁接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京采6号自根苗CK相比,9个砧木品种在日光温室春茬和秋茬栽培中均能显著增加嫁接番茄植株株高、生长速率,促进叶片抽生,部分砧木也能够提高茎粗生长速率;春茬5个砧木、秋茬9个砧木嫁接处理显著降低植株病毒病发生率;不同砧木平均提高嫁接鲜食番茄春茬、秋茬产量分别为 24.85% 和 52.56% ,不同砧木品种增幅不同。与CK相比,部分砧木嫁接降低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通过风味指标、商品指标、生长指标和营养指标进行层次分析赋权,根据多属性决策分析方法排序,结果表明,惠砧1号ZZ1、欧贝番茄OB在春茬和秋茬栽培中均排名前三,嫁接植株长势、抗性和产量品质综合表现较优,可作为宁夏地区日光温室鲜食番茄适用砧木品种。
摘要: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不同生物有机肥配施矿物质肥对番茄生产的增效作用,采用设施大棚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种植模式下不同生物有机肥配施矿物质肥对番茄生长、品质、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 T4(240cm 垄距,蚯蚓粪配施矿物质肥)提高了土壤全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土壤pH值和土壤重金属镉、铬、镍及铅含量。与常规种植(CK)和其他各处理相比,T4番茄叶片气孔导度和叶片蒸腾速率显著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片胞间 CO2 浓度均显著高于CK、T1、T2、T3,与T5、T6相比无显著差异。番茄品质和产量均有提高,其中番茄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糖酸比均显著增高,T4维生素C含量与T2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 T4(240cm 垄距,蚯蚓粪配施矿物质肥)是实现设施番茄增产提质、培肥土壤的最佳施肥处理。
摘要:为探明不同生物肥配施方式对河谷地区茄子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特性的影响,以盛圆3号为供试材料,于2023年开展6个不同处理大田试验,设置单施化肥(CK)、常规施肥(T1)、化肥 + 微生物菌肥(T2)、常规施肥十微生物菌肥(T3)、化肥 + 腐植酸液体肥 + 微生物菌肥(T4)、常规施肥 + 腐植酸液体肥 + 微生物菌肥(T5)6个处理,分析茄子产量和品质变化及收获后土壤特性特征。结果表明,配施微生物菌肥可以促进茄子植株生长和单株叶面积增加,与单施化肥相比,T5处理的茄子株高、茎粗、叶面积和产量分别显著提高 13.5%.13.6%.60.6%.25.0% ;配施腐植酸液体肥料显著提高了茄子可溶性糖和粗蛋白含量,T4和T5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 23.2% 和25.4% ;配施腐植酸液体肥料提高了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全钾含量变化不明显;T3处理的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 30.3%.18.7%.58.2% 。研究结果为伊犁河谷地区茄子优质高效生产及施肥方案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为探究植物酵素在热害中的作用,以辣椒品种好优名越为试验材料,设置了5个处理:以清水为对照(CK),齿果酸模酵素浓度分别稀释50倍(T50)、100倍(T100)、200倍(T200)、400倍(T400)。待辣椒幼苗两片子叶完全展开时,进行齿果酸模酵素的处理,21d后,移至 45°C 高温环境下处理3d,通过测定叶片MDA、 ?H2O2 等的含量、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以及热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阐明了齿果酸模酵素对热胁迫下辣椒幼苗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 T100 处理可有效提高热胁迫下辣椒幼苗的相对含水量以及SOD、CAT活性,同时也降低了POD活性以及 MDA.H2O2 、脯氨酸含量和 O2- ·产生速率。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齿果酸模酵素处理通过调控辣椒幼苗抗氧化相关基因CaPOD、CaSOD、CaCAT以及热胁迫相关基因CaHsfA2、CaHSP16.4、CaHSP70.1、CaWRKY55的表达水平,增强辣椒幼苗对热胁迫的耐受性。综上,外源齿果酸模酵素处理可以缓解热害对辣椒幼苗造成的损伤,其中,稀释100倍的齿果酸模酵素效果最佳。
摘要:为实现萝卜生产中肥料的高效利用,以桂白1号萝 Φ 为试材,采用"3414"大田试验,以 N,P2O5 F K2O 均为225kg?hm-2 为常规施肥水平,研究不同氮磷钾肥配施对桂白1号萝卜的产量、生长性状及品质的影响,并通过拟合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确定萝卜栽培的最适施肥配方。结果表明,与对照 (N0kg?hm-2,P2O50kg?hm-2,K200kg?hm-2) 相比,氮磷钾肥配施对萝卜增产效果显著,其中 N2P1K2 处理 (N225kg?hm2?P2O5112.5kg?hm2?K2O225kg?hm-2) 的产量最高,为 88263.53kg?hm-2 ,较对照显著增产 55.46% ,较常规施肥显著增产 13.97% 。适量的氮磷钾肥配施不仅能促进单株萝卜生长发育,也可提高萝卜水分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对粗纤维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肥效模型和频率分析法,明确桂北地区萝卜最适的施肥方案为 N,P2O5 均为 18.75~206.25kg?hm-2,K2O 为 112.5~225kg?hm-2 关键词:萝卜;配方施肥;产量;品质
摘要:为解决蔬菜废弃物碳氮比低、结构性差造成的难以单独堆肥的问题,探讨添加不同比例麦秸和猪粪对番茄秧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腐熟度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处理[蕃茄秧、麦秸和猪粪的鲜质量比分别为3:1:3(T1)、3:2:3(T2)和3:3:3(T3)]进行混合堆肥试验。结果表明,T1、T2处理发酵温度 50°C 以上的高温期持续10d以上,且堆肥产物满足T值 <0.6 EC值 <4mS?cm-1 、种子发芽指数 580% 的无害化和腐熟标准;T3处理未达到无害化和腐熟标准。与T2、T3处理相比,T1处理具有明显的氮保留优势且腐殖化程度更高,堆肥结束时,硝态氮含量和总氮含量较堆肥初期分别提高了 58.5% 和 37.5% ,腐殖质和腐殖酸含量较堆肥初期分别提高了 30.1% 和 46.1% 。相较于T3 处理,T1和T2 处理提高了堆体中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的丰度,促进了木质纤维素降解和腐殖质形成。综上,番茄秧、麦秸和猪粪的鲜质量比为3:1:3是最佳的混配比例,堆肥效果最好,更有利于物料腐熟和养分保存。
摘要:为了开发外来入侵植物嘭蚶菊在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探究了不同浓度蝶菊发酵液对2种有害生物(根结线虫和斜纹夜蛾)的生物活性,设置以下两组试验,一组以无菌水为对照(CK),研究嘭菊发酵液母液(FB)、稀释10倍(FB10)、稀释100倍(FB100)3个处理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室内触杀效果;另一组是以无菌水为对照(CK),设置菊发酵液母液稀释5倍(FB5)、15倍(FB15)、45倍(FB45)3个处理,用不同浓度菊发酵液浸润处理芋头叶后喂养斜纹夜蛾低龄幼虫,观察并记录斜纹夜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情况;还通过LC-MS技术对蛆菊发酵液的化学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菊发酵液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有一定的杀线虫活性,FB处理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 24,48,72h 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 25.54%.24.67%.24.89% ,而且FB10、FB100处理48、72h的校正死亡率均可达 10% 以上。FB处理对斜纹夜蛾1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 34.15% ,FB5和FB15处理能延缓斜纹夜蛾幼虫发育历期,降低斜纹夜蛾蛹质量,但与CK差异不显著。在菊发酵液的化学组分中,甜菜碱占 8.78% 高龙胆酸占 5.23%,2,3 -二羟基苯甲酸占 3.04% ,D-酒石酸占 2.53% 。综上,菊发酵液对根结线虫和斜纹夜蛾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可为后期用于开发出针对根结线虫和斜纹夜蛾等有害生物防控的中草药源植物保护剂提供参考。
摘要:为探究定植期和施肥方式对襄荷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如东绿襄荷为试材,设置两个定植期:1月16日(T1)和2月16日(T2);6种施肥处理:化肥减量 20%+3000kg?hm-2 生物有机肥(F1)、化肥减量 20%+4500kg?hm?2 生物有机肥(F2)化肥减量 20%+6000kg?hm-2 生物有机肥(F3)、化肥减量 30%+3000kg?hm-2 生物有机肥(F4)、化肥减量 30%+4500kg?hm-2 生物有机肥(F5)、化肥减量 30%+6000kg?hm-2 生物有机肥(F6),以不施肥(CK)和常规施肥(CF)为对照;测定襄荷的株高动态、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指标,对比分析不同定植期和施肥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定植期T1和T2下,F2和F3处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襄荷植株生长、产量提高和品质形成,F2和F3处理比CF的增产率分别为 9.53%.6.56% 和 14.28%.9.80% 。与CF相比,在定植期T1下,F2和F3处理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提高了 12.99% 和 11.35% ;总酚含量分别提高 5.80% 和 15.05% ;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 5.04% 和 0.95% ,粗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 19.27% 和 16.48% ,均差异显著;在定植期T2下,F2和F3处理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提高了12.53% 和 6.39% ;总酚含量分别提高 24.55% 和 19.74% ;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 14.69% 和 14.19% ,粗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 16.70% 和 16.43% ,且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同施肥处理下,定植期T1处理更有利于襄荷植株的生长、产量的形成和品质的提升。在T1和T2定植期处理下,F2和F3处理的经济效益均优于CF处理。与CF相比,F2处理的经济效益增收率分别为 10.26% 和 15.45% ;F3处理的经济效益增收率分别为 6.26% 和 9.63% 。对12项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综合评价以T1F2处理效果最佳。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定植期T1结合化肥减量 20% 配施 4500kg?hm-2 生物有机肥处理是实现襄荷优质高产的最佳施肥方案。
摘要:以茴香品种民勤2号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设置6个处理,即不施氮肥和有机肥(CK),减氮 0%+ 有机肥(CF),减氮 100%+ 有机肥(M),减氮 25%+ 有机肥(MF1),减氮 50%+ 有机肥(MF2),减氮 65%+ 有机肥(MF3),研究减氮配施有机肥对沙壤土中种植的茴香苗菜株高、生物量(鲜质量和干质量)、产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配施有机肥相同的情况下,茴香苗菜株高、生物量、产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养分(全钾除外)含量随施氮量减少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MF2处理产量最高,与CK相比显著增加,与 MF1和MF3处理相比增加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相比增加显著;MF2处理可以显著增加茴香苗菜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而CF 处理则可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与CK相比,MF2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综合茴香苗菜产量及土壤各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减氮 50% 配施有机肥为最佳施肥处理,研究结果可为宁夏中部干旱区土壤肥料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秋露是以ZMYG-2009为母本、ZMYL-2013为父本配置而成的杂交1代厚皮甜瓜新品种。该品种中熟,在浙江杭州秋季设施栽培全生育期87d左右,果实发育期40d左右,平均单瓜质量 1.55kg 。果实近圆形,果形指数1.10,果皮白色覆绿色稀疏斑块。果肉绿色,果肉厚度 4.2cm 左右,质地绵软,味好纯正,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 16%~17% ,平均 667m2 产量 2325kg 。较耐高温,中抗白粉病和霜霉病。适宜在浙江、福建、江苏秋季设施栽培。2023年12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摘要:甘椒101是以自交系P83为母本、自交系P22为父本配置而成的制干辣椒杂交1代新品种。该品种平均株高 70cm ,平均株幅 68cm ;始花节位11节左右,中早熟。果实羊角形,老熟果暗红色;果实平均纵径 14.5cm 横径 3.0cm ,平均果肉厚度 0.18cm ,平均单果质量 26.2g ;红熟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w ,后同) 11.4% ,维生素C含量 121.0mg?100g-1 ,总辣椒素含量 59.3mg?kg-1 ,蛋白质含量 2.92g?100g-1 ,可溶性糖含量 5.0g?100g-1 。抗疫病和黄瓜花叶病毒(CMV),中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和炭疽病。 667m2 干椒产量 522kg 左右,适合在甘肃省兰州市、金昌市、酒泉市及新疆乌鲁木齐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种植。2024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摘要:晋绿6号是以不育系CMS20-13-1为母本、自交系15YH-13-2-1-2为父本配置而成的中早熟大白菜杂交1代新品种。该品种在晋中市秋季露地直播生育期60d,植株短筒直立,株高 32cm ,开展度 52cm ;叶球为短筒合抱,包心紧实,外叶绿色,内叶浅黄色,叶球高约 26cm ,宽度 13cm ,单球质量 2.01kg ,净菜率 75.0% ;植株结构紧凑,适宜密植栽培, 667m2 净菜产量 6300~6800kg 。维生素C含量 Π(ω(σw(σ ,后同)为 58.28mg?100g?1 ,可溶性总糖含量为2.33% ,粗纤维含量为 0.51% ,干物质含量为 5.26% ,田间表现抗霜霉病、病毒病、黑腐病。适宜在山西北部及中部等地秋季种植。2023年3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摘要:秦芋34号是以YS03-3349为母本、鄂马铃薯5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中晚熟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90d左右,株高 63cm 左右,植株半直立到开展,茎绿中带紫,叶绿色,花冠白色,匍匐茎长度短,块茎扁圆形,黄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较浅。单薯质量 58.04g ,商品薯率 84.9% ,平均 667m2 产量 2 099.3kg? 块茎干物质含量 Π(μ) 后同) 18% ,蛋白质含量 1.93g?100g-1 ,维生素C含量 12.64mg?100g-1 ,还原糖含量 0.47g?100g-1 ,淀粉含量 14.5g?100g-1 ,适合鲜食。该品种经室内接种鉴定表现为抗病毒病、中抗晚疫病。2024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摘要:全面审视宁夏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结合相关文献和数据资料,明确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优势,进而深入剖析该产业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种植技术与设备现代化、市场拓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发展难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品牌与拓展市场,以及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策略建议,为宁夏冷凉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摘要:以食用菌良种繁育为研究对象,构建以专利情报为导向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核心专利数据,从发展态势、区域布局、机构竞争力、技术布局等方面剖析了食用菌良种繁育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和创新态势。结果表明,2000—2023年全球食用菌育种技术专利申请呈现出“缓慢上升-快速增长-稳定发展"趋势;中国专利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其次是韩国、日本;排名前20位专利权人中,中国有16家,国外有4家,其中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占比高达40% ;A01G1/04、A01G18/69、A01G18/60这3个IPC分类号专利数量最多,菌种生产及配套技术、菌种培育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等是食用菌良种繁育重点技术领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缩短育种周期、提高产量和品质等是近年来食用菌良种繁育领域专利技术研发的热点。综上,提出以下发展建议:注重育种核心专利技术战略布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食用菌育种创新体系,打破育种技术卡点;加强食用菌制种人才队伍建设,填补人才匮乏缺口;加强食用菌制种技术创新与菌种优化选育;加强智能化制种工艺推进制种走向标准化、产业化,以期为科研机构及企业在食用菌良种繁育领域开展前瞻性技术创新布局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供参考借鉴。
摘要:大葱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涵盖播种、移栽、育苗、田间管理与收获等关键环节,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利用自走式气播机、滴灌移栽一体机和收获机等设备,实现作业自动化和标准化,同时选择优质宜机品种、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技术措施,保障大葱优质高效生产。对比传统模式,该技术可大幅减少劳动力投入,经济效益显著,适宜大规模推广应用,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