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瓜类作物在我国广泛种植,不仅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受到消费者喜爱,还因其经济价值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瓜类作物属雌雄异花同株植物,雌花、雄花的分化,尤其是雌花的数量,直接影响瓜类作物的产量。近年来,瓜类作物花性别分化在分子和生理水平上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综述了植物激素、基因和环境等因子影响瓜类作物花性别分化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瓜类作物花性别分化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但采后易变质、腐烂,造成严重的浪费。微酸性电解水作为一种广谱杀菌、安全高效、绿色的新型消毒剂,在蔬菜采后上使用具有杀菌、钝化酶活性、维持品质等作用。概述了微酸性电解水的制备原理,电解低浓度的NaCI或稀HCI而发生电化学反应,生成具有杀菌效果的微酸性次氯酸水。介绍了微酸性电解水在蔬菜采后保鲜中的作用机制、杀菌和钝化酶活性机制。重点综述了微酸性电解水与超声波、低温等离子体和其他物理技术协同对蔬菜采后保鲜的应用研究进展,微酸性电解水与其他物理技术协同,能够延长蔬菜的贮藏期,对蔬菜保鲜能达到 1+1>2 ”效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微酸性电解水协同物理杀菌技术处理在蔬菜采后保鲜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涝害是全球范围内危害最广、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葫芦科瓜类作物耐涝性较差,尤其是甜瓜。甜瓜属一年生草本葫芦科植物,喜温热气候,对涝湿环境耐受能力较弱,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甜瓜种植区域遭受持续多雨或者涝灾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以实验室甜瓜耐涝种间杂交高代种 M13-06-3为试材,对其进行淹水胁迫,并利用转录组测序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根系组织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后,耐涝型甜瓜品种M13-06-3筛选出903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529个DEGs上调,4508个DEGs为下调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发现MELO3C003917、MELO3C020588、MELO3C008314、MELO3C025360、MELO3C021658这5个基因定量检测数据与转录组数据的趋势基本一致,初步推测这5个基因为甜瓜耐涝基因。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挖掘与甜瓜耐涝相关的基因奠定基础。
摘要: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严重威胁番茄生产和采后保鲜。以醋栗番茄(LA2076)和栽培番茄(LA1246)及其F群体为试验材料,分析醋栗番茄和栽培番茄品种间的抗、感病表型及生理指标差异,结合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获得的初定位区间,开发22个InDel分子标记,对番茄抗灰霉病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结果表明,在离体叶片接种灰霉菌后同一时间点,LA2076番茄病斑面积要大于LA1246;MDA 含量呈现先增加后持平的趋势,LA2076的 MDA含量增加速度比LA1246快;POD、CAT、SOD 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LA2076抗氧化物酶活性峰值更高且出现的时间更早;定位结果显示,抗灰霉病基因定位在9号染色体上InDel-1.2和InDel-4.1之间、长度为 4.29Mb 的区间内,该区间包含38个基因。研究结果为指导番茄抗灰霉病遗传育种及番茄抗灰霉病的基因定位和抗性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合分析糙皮侧耳在不同光质处理下基因特异性表达的内参基因,以糙皮侧耳菌丝为材料,在不同光质处理的菌丝转录组数据中筛选12个基因作为糙皮侧耳实时荧光定量PCR 的候选内参基因,对其表达丰度和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价。设计的12个候选内参基因荧光定量引物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熔解曲线呈单一峰,各基因CT值在18\~26之间。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表达稳定性分析显示,真核翻译起始因子编码基因(eIF1)、泛素结合酶编码基因(UBC)、40S核糖体蛋白编码基因(40SRP)和肌动蛋白编码基因(Actin1)在3种分析中的表达稳定性均位于前列。这4个基因在不同光质处理下的表达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UBC、eIF1、Actinl和40SRP。eIF1和UBC可以作为靶标基因高丰度表达水平下的最佳内参基因组合;40SRP和Actinl可作为靶标基因中、低丰度表达水平下的最佳内参基因组合。
摘要:长年连作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酶活性降低、自毒物质积累,引起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进而严重危害土壤生物多样性。然而,连作种植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以不同种植年限的甜瓜生境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离鉴定的方法,研究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变化,重点探讨甜瓜连年种植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研究区域共采集土壤动物(中小型)556个,主要优势类群为线虫、蜱螨目、弹尾目,占总土壤动物丰富度的 75.72% 。中小型土壤动物多度、类群数及多样性随着土壤盐度的降低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随着连续种植年限的延长呈现降低趋势。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硝态氮含量、植被特性和土壤总盐度是影响研究区域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环境因子中,土壤总盐度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力度最大 p<0.05) ,是研究区土壤动物多样性变化的主控因子。PLS-PM最小偏二乘结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植被生物量直接正向显著影响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同时通过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来间接正向影响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综上,甜瓜连年种植降低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主要是长年连续种植会提高土壤总盐度,同时降低甜瓜生物量所致。研究结果对我国西北地区甜瓜产业高效、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为了探究朝天椒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多样性,提升种质资源利用率,以101份朝天椒种质资源为材料,对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 11.47% 23.61% ,多样性指数 (H) 在1.43\~2.07,除了茎粗与其他农艺性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外,其他8个农艺性状均至少与1个其他农艺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聚类分析把101份朝天椒种质资源划分为五大类群,其中第V类群仅包含1份种质资源,I\~IV类群的有效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和单果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 75.331% ,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挑选出10份优异种质资源,可作为种质创新和朝天椒育种的基础材料。
摘要:探明不同朝天椒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内在联系,为选育高产优质朝天椒品种提供支撑。以34个朝天椒品种为材料,对10个农艺性状,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单株果数变异系数最大,为 30.00% 。株高、株幅与单株干果总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果干质量、有效分枝数与单株干果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果数、单果干质量、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有效分枝数是影响单株干果总质量的主要因素。主成分分析将朝天椒的主要性状综合成产量性状、果形、株高3个主成分因子,其贡献率分别为 39.979%.26.783%.13.439%,3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 80.201% 。综上,在选育高产朝天椒品种时,应重点提高株高、单株果数、单果干质量、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和有效分枝数。
摘要:大棚是香菇生长发育的主要场所,评价不同大棚温度调控能力,为香菇产区大棚建设提供参考。以河南卢氏县、西峡县、原阳县的常用香菇大棚为样本,采集棚内外温度数据,以香菇菌棒生长和出菇两个时期所需温度条件为依据,比较不同气象条件下大棚温度变化趋势及调控能力。3个地区选取6一8月为高温时段,12至翌年2月为低温时段。高温时段中,简易大棚对高温天气的日最高温度不具备降温能力,棚内温度会升高 0.2~2.3°C ;而简易标准型大棚、小型连栋温室、双网双膜拱形大棚、温室大棚分别具备 1.8~5.0°C,5.0~8.3°C,3.2~7.9°C,3.0~7.4°C 的降温能力;在低温时段,简易大棚、简易标准型大棚、小型连栋温室、双网双膜拱形大棚、温室大棚对低温天气的日最低温度分别具备 2.5~4.2°C?3.0~5.6°C?6.2~9.8°C?4.5~10.1°C?5.6~9.8°C 的升温能力和 0.6~0.9°C?2.2~3.7°C?3.4~ 6.9°C.8.9~14.1°C 和 8.3~13.0°C 的保温能力。不同类型的香菇大棚对温度的调控能力有所差别,种植户应根据当地环境,选择合适的香菇大棚,减少因大棚控温能力不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摘要:为建立黄瓜耐湿冷性苗期形态学鉴定方法,分别以耐湿冷性不同的8个试验品种和5个验证品种的2叶1心期幼苗为试材,在人工气候箱温度 9°C/5°C (昼/夜) + 空气相对湿度 RH95% 条件下进行湿冷处理,以 25°C/18°C (昼/夜) +RH85% 为对照,处理7d后逐株统计湿冷害等级,计算湿冷害指数,并测定生长指标。结果表明,湿冷条件下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叶片黄化、失水萎蔫或死亡的症状,湿冷害指数可准确反映各品种耐湿冷性,验证试验与方法建立试验结果一致;根据各品种湿冷处理与对照条件下株高、叶长和叶宽指标的相对值等对其耐湿冷性进行聚类分析,与湿冷害指数分类也一致。因此,苗期湿冷害指数可以用于黄瓜品种资源耐湿冷性鉴定, 0< 湿冷指数≤0.250 的为强耐湿冷型, 0.250< 湿冷指数 S≤0.550 的为中耐湿冷型, 0.550< 湿冷指数 ≤0.750 为弱耐湿冷型, 0.750< 湿冷指数 ?1.000 的为湿冷敏感型。
摘要:为了建立西瓜抗旱性鉴定评价体系、提供耐旱材料简单快速的筛选方法,以5个西瓜品种西农8号、天冠2号、新优2号、中兴红1号、中农美冠2号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干旱胁迫(自然干旱7d)和正常浇水2个处理,测定西瓜生长指标及生理指标的变化,采用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各西瓜品种对干旱胁迫响应的差异,筛选西瓜苗期的关键抗旱指标。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后,各西瓜品种的生长指标及生理指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干旱胁迫导致西瓜幼苗株高、根长、地上部及地下部干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时西瓜幼苗叶片中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相对电导率提高;各西瓜品种的叶绿素含量经干旱处理后呈现差异性变化。通过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得出地上部干质量、根长、丙二醛含量在干旱胁迫后变化显著,因此选用这3个指标作为西瓜苗期抗旱性鉴定的评价指标,最终建立回归方程: Y=0.870+0.260RL+0.218 SDW-0.426MDA,根据Y大小鉴定抗旱性强弱, Y≥0.70 为抗旱材料, 0.35
摘要:为优化河西绿洲灌区西瓜高效栽培的最佳水氮供应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设置3个土壤水分下限(分别为计划湿润层土壤田间持水量的 50%65% 和 80% ),副处理设置4个施氮水平(0、100、200和 300kg?hm-2) ,研究不同水氮调控对膜下滴灌西瓜生长、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量为 200kg?hm-2 时,有利于西瓜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促进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较其他施氮水平西瓜成熟期干物质量增加了2.80%~13.30% ,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12\~0.61百分点、 .0.32%~7.57% 和 1.57%~ 12.43% ;西瓜产量随土壤水分下限提高而提高,分别较 50% 土壤水分下限显著提高了 7.38%~17.97% 。在土壤水分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 65% 、氮肥施用量为 200kg?hm-2 时,西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分别为11.00% 和 229.05kg?hm?2?mm?1 。综合考虑西瓜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 65% ,氮肥施用量为 200kg?hm-2 ,是河西绿洲灌区露地西瓜高效绿色生产的方案。以西瓜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大值交集的 85% 来确定土壤水分下限和氮肥施用区间,可得土壤水分下限为 72.25%~75.02% ,氮肥施用量区间为204.25~254.15kg?hm-2
摘要:以美都西瓜为材料,设置4个处理,以清水为对照(CK),研究单施丛枝菌根真菌菌剂肥(AMF)、单施芽孢杆菌菌剂肥(BAC)、丛枝菌根真菌菌剂肥与芽孢杆菌菌剂肥联合施用(MIX)3种微生物菌剂肥对西瓜生长、果实品质、产量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联合施用菌剂肥,与CK相比,第35天显著提高了西瓜的蔓长、茎粗、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分别提高了 23.33%.12.58%.49.88% 和 23.70% ;联合施用菌剂肥的西瓜在单瓜质量、果肉中心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Ξ(w;N) ,后同)方面表现最佳,分别为 7.37kg,13.87mg?100g-1 和14.72% 。此外,苗期联合使用菌剂肥西瓜果肉的N、P、K含量均最高,分别为 且苗期施用菌剂肥对西瓜单瓜质量、果实品质的提升效果优于花期施用相应菌剂肥。综合分析表明,使用微生物菌剂肥对西瓜植株生长、矿质元素吸收及果实品质均有促进作用,联合施用菌剂肥效果最佳且苗期施用效果好于花期。
摘要:为研究嫁接对秋延后西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葫芦和野生西瓜为砧木,桂红玉西瓜为接穗,以自根苗为对照开展嫁接试验,调查研究嫁接对秋延后西瓜主蔓长度、茎粗、抗病性、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影响,以期为西瓜秋延后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嫁接可显著提高秋延后西瓜的生长势、抗病性、单果质量和产量,嫁接苗比自根苗增产 87.7%~115.7% ,其中葫芦嫁接苗增产 115.7% 。嫁接能在提高果皮硬度的同时降低果皮厚度和果肉硬度,从而提高果实贮运性和口感品质;嫁接不能提高秋延后西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葫芦砧木可提高秋延后西瓜的果糖、蔗糖、番茄红素、维生素C含量以及果糖和葡萄糖比值(F/G),因而提高了风味品质和营养品质;而野生西瓜砧木显著降低了秋延后西瓜番茄红素、维生素C、瓜氨酸含量以及果糖和葡萄糖比值(F/G),因此降低了风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总体而言,葫芦嫁接苗在植株生长、产量和果实品质等方面均优于野生西瓜嫁接苗,因此葫芦比野生西瓜更适合用作西瓜秋延后栽培的嫁接砧木。
摘要:甜瓜在种植过程中必须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然而在实际生产中过量灌水往往会导致深层渗漏,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地下水。为了解不同质地土壤施用生物菌肥(BOF)对缓解因灌溉而导致的营养元素淋失的影响,在灌溉过程中分别施用可溶性BOF于质地为壤土(S1)、砂土(S2)和黏土(S3)的盆栽甜瓜土壤中,测定甜瓜成熟后植株和果实干物质质量及氮磷钾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和氮磷钾含量、渗漏液中氮磷钾含量和不同氮素形态含量。结果表明,与不施生物菌肥(CK)相比,BOF处理显著降低了S1、S2和S3的土壤pH及渗漏液总氮、渗漏液 NO3? -N、渗漏液总磷和渗漏液总钾含量;显著降低了S1和S2的电导率及土壤速效钾、土壤速效磷、土壤总氮和土壤 NO3--N 含量;显著提高了S1、S2 和S3的土壤 NH4+-N 含量;显著提高了S3的电导率及土壤速效磷、土壤总氮、土壤 NH4+ -N、土壤 和甜瓜总氮磷钾含量。因此施用BOF不仅可以改善土壤pH和土壤电导率,缓解灌溉对土壤总氮、 .NO3? -N、磷和钾的渗漏;而且还可以在提高甜瓜干物质质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减少土壤养分淋失方面发挥作用。
摘要:为缓解在春季生产中蔬菜育苗的弱光胁迫问题,以筛选出的黄瓜弱光敏感品种瑞祥密刺和耐弱光品种津顺A4为试验材料,在光照培养箱设置光合有效辐射 作为正常光对照CK1,新疆农业大学日光温室的弱光环境 作为弱光对照CK2。待苗龄7d子叶展开后,对叶面喷施不同浓度 (ρ ,后同)的6-BA溶液 (40,60,80mg?L-1) ,分析在弱光环境下不同浓度处理对黄瓜幼苗生长指标、壮苗指数及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黄瓜在生长指标与光合特性方面基本表现一致。与弱光对照相比,喷施不同浓度6-BA可抑制株高增加,对茎粗、根长、地上部干鲜质量、根部鲜质量、壮苗指数均有提升,喷施 80mg?L-1 的6-BA处理均可以增高2个品种黄瓜幼苗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瑞祥密刺和津顺A4幼苗的壮苗指数分别显著提高 13.79% 和 80.77% ,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提高 65.92% 和 19.65% 。经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 80mg?L-16 -BA对弱光环境下黄瓜幼苗徒长的缓解效果最佳。
摘要:为筛选适宜石家庄地区冬春茬口日光温室栽培的口感型番茄新品种,提高当地番茄种植多样性,以引进的12个番茄品种为参试材料,当地主推品种农博粉18109为对照(CK),检测各品种植株生长发育、果实性状、产量、品质、发病情况及抗病性基因等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12个参试品种中,中果型品种农博粉18109综合表现最好;大果型品种番茄50号综合表现最好,其生长势较强,折合产量 7865.48kg?667m-2 ,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均居第一位,糖酸比达10.08,口感佳,抗病性强,畸形果率低,因此适宜在石家庄地区推广种植。同时可利用番茄50号较强的抗性特征进行育种研究,为多抗优质番茄的新品种选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
摘要:为了降低塑料大棚番茄生产的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番茄品质,以番茄品种口感18为试验材料,在化肥减量条件下,配施固体生物有机肥和以淀粉生化液为原料加工成的液体有机肥(醇优佳),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T1)、化肥减量 30%+ 固体生物有机肥(T2)、化肥减量 30%+ 液体有机肥(T3)4个处理,研究化肥有机肥配施对塑料大棚番茄农艺性状、果实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肥减量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或醇优佳,对促进番茄植株生长、改善果实品质、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作用效果显著。与常规施肥相比,T2和T3处理可显著提高番茄农艺性状指标和品质,分别显著增产 4.7% 和 3.3% 。主成分分析表明,减施化肥增施生物有机肥对番茄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效果最好。综上,较常规施肥减施 30% 化肥条件下,配施固体生物有机肥200kg?667m-2 或液体有机肥(醇优佳) 10kg?667m-2 ,可有效改善塑料大棚番茄果实品质,并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摘要:为提高慈姑淀粉的积累,改善球茎品质,明确氮肥对慈姑淀粉积累的影响,以广西慈姑主栽品种桂慈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氮肥水平,探究不同施氮量对慈姑球茎发育过程中淀粉积累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对慈姑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球茎中直链、支链及总淀粉含量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N2水平 240kg?hm-2) 处理对提高淀粉含量效果最显著。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和淀粉积累速率出现的峰值不受施氮水平的影响,均在定植后90d出现。其中,在定植后 75,90d,N2 水平下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积累速率达最大值。相关性分析表明,淀粉积累速率与颗粒淀粉合成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腺嘌呤-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分支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可知,桂慈1号在240kg?hm-2 施氮量下淀粉含量最高,合理的氮肥施用有利于慈姑淀粉的积累及其品质提升。
摘要:以 60% 泥炭 +25% 珍珠岩 +15% 有机肥为对照(CK),设置2种原料生物炭(水稻稻壳生物炭R;玉米秸秆生物炭C)和3种替代泥炭比例(1/6、1/3和1/2)共6个处理,分别为: R10(50% 泥炭 +25% 珍珠岩 +15% 有机肥 +10% 稻壳生物炭)R20( 40% 泥炭 +25% 珍珠岩 +15% 有机肥 +20% 稻壳生物炭)和 R30(30% 泥炭 +25% 珍珠岩 +15% 有机肥 +30% 稻壳生物炭), C10(50% 泥炭 +25% 珍珠岩 +15% 有机肥 +10% 玉米秸秆生物炭)、 C20(40% 泥炭 +25% 珍珠岩 +15% 有机肥 +20% 玉米秸秆生物炭)和 C30(30% 泥炭 +25% 珍珠岩 +15% 有机肥 +30% 玉米秸秆生物炭),探究不同生物炭及其替代泥炭比例基质对樱桃萝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稻壳生物炭和玉米秸秆生物炭代替泥炭处理的基质通气孔隙度分别显著提高了 85.32%~193.25% 和 57.14%~93.65%, pH 分别提高了 12.44%~22.40% 和11.04%~16.02% ,电导率分别提高了 6.61%~20.66% 和 1.65%~16.12% ,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 128.92%~226.51% 和137.35%~283.13% ,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 16.20%~42.88% 和 50.25%~100.00% 。与CK相比,稻壳生物炭不同替代泥炭比例处理和玉米秸秆生物炭替代1/6泥炭比例处理的樱桃萝卜的蒸腾速率、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升高,R10、R20和R30处理的樱桃萝卜产量显著增加了 10.68%~25.54% ,C10处理的樱桃萝卜产量显著增加了29.96% 。PCA分析结果表明,通气孔隙度、pH、电导率、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是影响樱桃萝卜光合特性和生长的主要因素。不同泥炭替代比例的稻壳生物炭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均可通过改变基质的孔隙状况和养分含量来促进樱桃萝卜根系生长,进而提高樱桃萝卜产量,其中的稻壳炭替代1/2泥炭和玉米秸秆炭替代1/6泥炭比例的效果最佳。
摘要:为明确菜用甘薯的营养品质分级标准,构建菜用甘薯营养品质综合评价体系,以广西3个主要菜用甘薯品种(福薯18号、台农71号及桂菜薯1号)为研究对象,测定总糖、维生素C、蛋白质、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及钾6个主要营养品质指标的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正态分布检验,结合频次分布、层次分析等方法对菜用甘薯营养品质进行分级及综合评价,构建一种以指标评分的营养品质评价体系。结果表明,3种菜用甘薯的营养品质指标含量差异明显,变异系数为 12.21%~62.51% ;菜用甘薯的6个营养品质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经柯尔莫可洛夫-斯米洛夫正态分布检验 p 值均 ?0.05 ,符合正态分布,并根据频次分布划分等级区间,将菜用甘薯的各营养品质指标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 (20%,60%,20% ;根据层次分析及全距等分法构建了指标评分的营养品质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了总糖、维生素C、蛋白质、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及钾含量的权重系数分别为 28.29%.16.42%.9.00%.9.00%. 9.00%.28.29% ,确定了各营养品质指标低、中、高3个等级的得分,最后使用全距等分法,根据各指标得分总和将菜用甘薯的综合营养品质分为高级 (>90 分)、中级(60\~90分)、低级 <60 分)3个等级;菜用甘薯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桂菜薯1号的综合营养品质最优,台农71号次之,福薯18号相对较差。基于菜用甘薯的营养品质指标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可对不同菜用甘薯的营养品质进行科学分级及评价,为菜用甘薯营养品质评价及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以本地品种缺叶大头菜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不同施钾量(每 667m2 分别施入 0,5,10,15,20,25kg 硫酸钾)处理的大头菜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指标等数据,探究不同施钾量对大头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适量钾肥能有效促进大头菜根系生长,提高肉质根产量,提升经济效益,增加肉质根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和硫苷的含量,降低总酸含量和硬度。与对照 (0kg?667m-2) 相比,施钾量为 15~20kg?667m-2 时大头菜单根质量、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 12.06%~20.99%.6.31%~7.36% 和 4.58%~4.98% ;施钾量为 15kg?667m-2 时大头菜根长、根粗及可溶性糖、硫苷含量均最高,硬度适中;施钾量为 20kg?667m-2 时大头菜游离氨基酸含量、蛋白质含量、经济效益均最高。综上,大头菜的最佳施钾量为 15~20kg?667m-2 。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肥料类型对第二茬蒜黄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基质栽培和灌根处理的方式,设置5种不同肥料处理,分别为尿素[总氮含量 (ωw ,后同) ≥46% N+Λ 、高钾复合肥(N:P:K 13:5:28,HK)、高氮高钾复合肥(N:P:K=18:5:22,HNK)、高氮复合肥 (N;P;K=22;9;9,HN) 和黄腐酸钾(矿物源黄腐酸钾含量 350% A K2O 含量≥12% ,BSFA),将各处理的肥料溶于水后灌根,以等量清水为对照(CK),研究不同肥料处理对第二茬蒜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茬蒜黄的假茎粗与蒜氨酸、维生素C、可溶性糖、锗和硒含量以及产量均显著高于第二茬,但株高和大蒜素、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第二茬。对第二茬蒜黄进行分析,生长指标方面, N+,HK 和HNK处理的株高均显著低于CK,HN和BSFA处理株高低于CK,但差异不显著;HK 处理的假茎粗显著低于CK;HK、 .N+ 和BSFA处理的第二茬蒜黄的植株生长速率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营养品质方面,与CK相比,HNK处理提高了第二茬蒜黄的锗、硒、大蒜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分别提高了 66.27%.55.12%.3.03% 和 18.92% ;产量方面,HNK处理的第二茬蒜黄产量比CK提高了 4.85% 。综上所述,在蒜黄的生产过程中,宜适当补充高氮高钾肥料以确保第二茬蒜黄的品质和产量。
摘要:为研究草红花秸秆对鸡腿菇菌丝和子实体性状的影响,以特白36鸡腿菇品种为试验材料,以传统配方(棉籽壳 30% 、玉米芯 55% 、麸皮 10% 、石灰 5% 为对照,通过栽培料中添加 5%.10%.15%.20%.30% 的草红花秸秆等比例替代传统无配方基质,对鸡腿菇菌丝性状、产量性状、外观性状、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添加草红花秸秆的培养料,鸡腿菇菌丝萌发速率、满袋率、鲜菇产量、菇体密度、菌柄直径与对照相比均有所升高。其中,添加 15% 草红花秸秆的培养料(T3)鸡腿菇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为 101.25% ,相较对照提高39.18% ;转潮时间最短,为 2.33d ;菇体密度最大,为 0.85g?mL-1 ;菌盖占比小,为总长的0.265;子实体中还原糖、粗多糖、总糖含量 Π(μ) ,后同)均最高,分别为 3.87%.10.70%.28.79% ;粗纤维含量最低,为 3.19% ;必需氨基酸、药用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均最高,分别为 8.23,10.01,18.263g?100g-1 。综上,添加草红花秸秆能促进鸡腿菇菌丝的生长,提高子实体产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尤其是药用成分含量,草红花秸秆是栽培鸡腿菇的优良基质,其中添加 15% 的处理效果最佳。
摘要:为了解不同农业废弃物施用对土壤和蔬菜生长的影响,以不施肥作为对照,将牛粪、羊粪、猪粪有机肥与不同质量比的生物炭 (10%.25% 和 50% 混合施用开展大棚小区试验,探究其对设施土壤理化性质、白菜和辣椒的生长、品质及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生物炭配施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均显著提升土壤的pH和有机质含量,部分处理的土壤EC值和全氮含量显著升高。与CK相比,不同处理使白菜和辣椒分别增产 1.13%~45.49% 和 5.17%~23.15% ,其中 10% 生物炭 +90% 猪粪有机肥处理(Z10)显著增加了白菜和辣椒的产量。与CK相比,除白菜Y50处理硝酸盐含量高于CK外,其他不同处理白菜和辣椒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了 0.13%~35.08% 和 2.96%~ 38.76% ,部分处理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25% 生物炭 +75% 猪粪有机肥处理(Z25)的白菜和 10% 生物炭 +90% 牛粪有机肥处理(N10)的辣椒氮、磷、钾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综合考虑蔬菜增产和品质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白菜选用Z10施肥处理、辣椒选用N10施肥处理。
摘要:开展中药材提取物对茄子绵疫病病原菌抑制作用研究,为茄子绵疫病植物源农药选择与研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31种中药材水提物分别对茄子绵疫病两种病原菌(辣椒疫霉菌和烟草疫霉菌)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中药材水提取物对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抑菌率在 0~100%0c 其中黄连水提物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抑菌率均为 100% ,对辣椒疫霉菌和烟草疫霉菌的 EC50 值分别为 1.063,1.286mg?mL-1 。研究结果为茄子绵疫病防治及植物源农药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数据支撑。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除草剂对姜田一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在姜出苗后2\~4 叶期、杂草2\~4叶期,每 667m2 用18% 高效氟吡甲禾灵·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二氯吡啶酸(简称氟吡·氯吡·二氯吡)可分散油悬浮剂4个剂量(80、90、100,180g),108g?L-1 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 40mL,200g?L-1 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乳油 60mL.30% 二氯吡啶酸水剂45mL,240g?L-1 乙氧氟草醚乳油 50mL 、人工除草、空白对照共10个处理,进行茎叶喷施处理,评价除草效果及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15d和35d,试验药剂 18% 氟吡·氯吡·二氯吡可分散油悬浮剂4个剂量的处理对靶标杂草的株防效均达到 75.00% 以上,且对肠、野苜蓿的株防效明显优于对马齿苋、狗尾草,每 667m2 用 180g18% 氟吡·氯吡·二氯吡处理对野苜蓿、肠的株防效均达到 100.00% ,对靶标杂草的鲜质量防效均达到 85.00% 以上,其中每 667m2 用 100g 和 180g18% 氟吡·氯吡·二氯吡对野苜蓿、肠的鲜质量防效均达到 100.00% ,供试药剂使用剂量对肠、野苜蓿的鲜质量防效明显优于对马齿苋、狗尾草; 18% 氟吡·氯吡·二氯吡可分散油悬浮剂每 667m2 使用 80,90,100,180g 处理的怀姜增产率均在 15% 以上。综上,结合安全生产,建议 18% 氟吡·氯吡·二氯吡可分散油悬浮剂 80~100g?667m2 均可以在姜田生产中推广应用。
摘要:三白1号西瓜品种是由甘肃民勤地方农家西瓜品种经群体改良,3a(年)5代自交提纯和定向选择获得的性状高度稳定的低糖优质西瓜新品种。在甘肃民勤春季露地栽培全生育期104d,果实发育期44d,植株长势较旺,坐瓜后瓜蔓长势趋弱,第1雌花节位6\~8节,雌花间隔节位2\~3节,易坐果;果实近圆形,果皮底色浅白色,无条纹、无蜡粉,果皮厚度 2.2cm ,硬度适中,耐贮性好;果肉乳白色,肉质酥软、多汁爽口,口感风味佳,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w, 后同) 6.0% ,边部 4.8% ,中边糖梯度小;种皮白色;中抗枯萎病,耐低温,怕涝;单果质量 1.6kg 667m2 产量 3460kg 左右。适宜在甘肃、内蒙古、新疆、陕西、宁夏等同类生态区春季露地栽培。2022年8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摘要:玉美人2号是以早熟自交系K0905为母本、中熟自交系K170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早中熟苦瓜新品种。该品种植株生长势旺盛,主蔓第1雌花节位在9\~11节,分枝性强,主侧蔓均可结瓜,坐果能力强。果实长棒形,果色白绿、有光泽,条瘤和粒瘤相间,商品瓜长 30cm ,横径 6.0cm ,果肉厚度 1.0cm ,平均单瓜质量 量 3000kg 左右。果实中的多糖含量 (w ,后同 65.2mg?g-1 ,皂苷含量 7.39mg?g-1 ,类黄酮含量为 1.97mg?g-1 ,总酚含量为 5.61mg?g-1 ,肉质脆爽,口感清香,苦味轻,中抗白粉病。适合上海市春、秋季种植及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栽培。2024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摘要:紫帅七号是以自交系Y25-2013为母本、自交系Y118-2013为父本配置而成的杂交1代绿肉紫黑圆茄新品种。该品种早春栽培至8月采收结束生育期230d左右,株高约 95cm ,开展度 70cm;7~8 节着生门茄,果皮紫黑色,光泽持久,着色均匀;果形指数0.93,单果质量 650g 左右。茎秆粗壮,采收间隔短,连续坐果性强,田间枯萎病发病率低于对照品种黑宝,早春保护地栽培 667m2 产量 8000kg 以上。适合华北、东北地区保护地栽培。2021年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摘要:春红26是以雄性不育系19458A作母本、自交系C19502作父本组合而成的杂交1代胡萝卜新品种。该品种在河南省冬春小拱棚覆盖种植模式中生育期104d左右,先期抽率 0.17% ,具有早熟、耐抽臺特性。株型半直立,叶绿色,裂叶大小中等。肉质根长圆柱形,皮色亮,果皮、果肉、心柱均为橙色,根长 22cm 左右、根粗 4.5cm 左右,单根质量 280g 左右,可溶性总糖含量 (w ,后同) 5.48% ,总胡萝卜素含量 7.2μg?100g-1 ,维生素C含量8.24mg?kg-1 。 667m2 产量 4200~4500kg ,适宜在河南省及相似生态区域冬春茬口拱棚种植或夏秋茬口露地种植。2024年6月通过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
摘要: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属种应纳入在国家发布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范围。我国植物属种要纳入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需制定出该植物属种DUS 测试指南。茴香在我国各地区均有种植,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目前已制定茴香DUS测试指南,但我国暂未研究发布茴香DUS测试指南。通过对46个茴香品种进行3个生长周期种植,共筛选出调查性状27个,以科学制定适合我国茴香植物新品种保护的DUS 测试指南,有效保护我国茴香种质资源。
摘要:通过对内蒙古地区设施蔬菜主产区产品质量、产地环境健康的危害因子定时、定点长期监测与分析,明确不同产地环境条件下设施蔬菜土壤理化性状和危害风险,根据设施环境的变化来完善设施蔬菜的产地健康及危害因子监测预警系统,旨在应对日益严重的设施土壤和产品质量问题。介绍了监测预警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主要功能、基于监测预警系统的实践案例和系统的升级优化策略,以监测预警系统中的设施蔬菜产地健康监测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并根据监测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
第2期第25\~31页刊登的刘秀云等同志的论文“西瓜种质资源番茄红素含量鉴定与评价”,第26页左栏第2行“2000万 hm2 以上,…"有误,应为“149万 hm2 以上,…”。特此更正,作者和编者向读者表示诚挚的歉意。 本刊
厦门好利得种苗有限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50206761714710Y),就侵犯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50200612004934Q)持有的第2021243号“小兰"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向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致以歉意并承诺:自本声明发布之日起,全面停止生产、销售及宣传任何标注“新小兰"字样的产品,今后不在相同、类似商品及任何其他类别商品上以任何形式使用与农友
《中国瓜菜》是由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瓜菜专业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国际标准16开本。《中国瓜菜》高举为瓜菜(包含葫芦科作物、蔬菜及食用菌等)科研、产业服务的旗帜,不断开拓创新。根据读者群体将刊物分为科研、生产、产业和信息四大板块,作者可根据栏目要求目标明确地投稿,读者可选择栏目定位阅读。 1主要栏目解读 1.1科研板块 专题综述:发表广泛综合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