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国际经贸格局重构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的背景下,RCEP与CPTPP成为影响人民币区域国际化的关键框架。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显著进展,但区域内存在“货币使用与贸易格局错配"等结构性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数据论证,结合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国际货币职能理论,探讨双框架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结论表明,双框架为人民币从结算货币向投资储备货币升级构建了立体化空间,需平衡包容性发展与制度对标。基于此,本文认为,未来需要在创新贸易结算机制基础上,在RCEP框架下推行“政策激励 + 技术赋能”,在CPTPP框架下开展规则对接试点。同时,深化金融市场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与国际接轨。此外,完善区域货币合作体系,构建“双边 + 多边"协同机制,助力人民币构建自主可控的区域货币循环体系。
摘要:本文基于245家上市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样本,构建“碳价—绿色债券利差—ESG表现”三维传导理论框架,实证检验碳价格变动与绿色债券信用利差协同作用下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机制,并考察融资约束强度在上述传导路径中的负向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碳价格上升显著推动企业ESG表现的提升。第二,绿色债券利差收窄显著推动企业ESG表现的提升。第三,碳价与绿色债券利差在提升企业ESG表现方面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第四,企业融资约束对碳价和绿色债券利差提升企业ESG表现的效应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本文结论为优化碳定价机制设计、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相容政策体系提供微观证据,对破解企业低碳转型融资瓶颈、构建气候投融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摘要:本文探讨了数实融合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其实证效果,提出了系统化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2012—2022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固定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对数实融合、新质生产力及绿色金融的作用路径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数实融合显著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赋能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技术创新及产业链优化提供关键动能;新质生产力在数实融合与农业高质量发展间起中介作用;绿色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及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起显著调节作用,但未能显著调节新质生产力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数实融合的边际效应具有门槛性,呈现倒U型特征,且对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加大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金融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以及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等建议,以促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摘要:本文从新质生产力视角探讨了科技金融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表明,科技金融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政策支持与多元化融资渠道,为科技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阶段提供关键资金支持,促进新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公私合营模式整合政策与资本优势,增强科技投入效率。同时,优化金融监管、完善科技金融政策和拓宽融资渠道,成为推动科技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科技金融创新不仅助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也为经济转型提供持续动能,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保障。
摘要:本文聚焦绿色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基于2012—2024年中国28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绿色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能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不同维度看,绿色金融对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数字生产力的提升效应均较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绿色金融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得出,绿色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更加明显。基于此,提出强化绿色金融直接赋能、推动产业平衡、促进技术创新、制定差异化策略等建议,以期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日益凸显。绿色创新作为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对企业气候转型风险的影响机制值得深入探讨。因此,本文选取2010—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从搁浅资产产生的角度出发,绿色创新能够显著降低企业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创新对企业气候转型风险的降低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以及我国东西部地区更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绿色创新通过促进环境信息披露和增强供应链韧性两条路径来降低气候转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