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术诞生之后,摄影无疑参与了历史变迁和事件进程的记录,与文字相比,这样的记录更为直观、形象,在细节方面更客观、更真实,后人能通过丰富的细节勾勒出某个事件或一个时代相对真实的状况。在战争中,尤其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摄影发挥了见证历史、记录战争、宣传正义的重要作用。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到1937年“七七事变”进入全面抗战,再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
世纪见证者:当徕卡遇见中国 展览时间:2025年7月26日至8月25日 展览地点:上海邮政博物馆 1925年,徕卡I型相机首次在莱比锡春季博览会面世,它是首款进行大批量生产的徕卡35mm相机。值此徕卡I型相机百年诞辰之际,“世纪见证者:当徕卡遇见中国”在上海邮政博物馆举办,展览不仅汇聚了大量珍稀古董相机和镜头、设计手稿、精密材料与部件、《LFI》杂志封面等展品,更呈现了来自中外摄影大师、
编者按: 回望80年前的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抵御外侮的坚强决心、守土卫国的英勇气概、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在口传、文字和影像等资料中得到保存,在文学、美术、音乐、电影、戏曲、摄影等文艺形式中得以传扬。其中摄影以无可辩驳的历史真实性,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为历史留下了十分
历史是被叙述的。在抗日战争的历史叙事中,形成了以文字记载与口述回忆为主体的叙事范式,这二者形塑了大众的历史认知。在传统史学研究中,摄影往往被视为文字的附属材料。但当我们回望抗日战争的14年历史,不难发现,影像已不仅是史料的补充,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觉力量、独立的叙事能力,将瞬间凝固为永恒,成为不可替代的历史证言。 抗战摄影的复杂性在于记录性、宣传性、艺术性等多重属性的共存。这些影像不仅是历史的切片,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拉开序幕。中国军民展现出非凡的坚韧与毅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一场长达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国际社会对这场发生在东亚的战争缺乏直观的了解,于是西方主流媒体诸如美国的《生活》杂志、英国的《泰晤士报》以及法国的《巴黎全球报》等主流媒体,为了更好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战区进行报道,纷纷签约了专门的战地摄影记者,派遣他们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关系。在抗战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之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强化,抗战少年儿童通过加人“新安旅行团”“孩子剧团”等这些抗战宣传社团,不仅践行了唤醒民众、动员抗战的使命,也在与同龄人及成人的互动中逐渐突破个体局限,实现从个体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变。 少年救亡团体以抗战现实生活作为教材,以社会为学习对象,身体力行传播抗日思想,唤醒全国
言及民族国家的现代性议题,总离不开思考“文明的进程”是如何发生的,即在民主政治建构下,个体从儿童到成人养成礼仪规范,对应社会形成情感和审美的共振,以达成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这一发生学的观点自成一派,影响深远,但却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国际冲突和侵略战争对于文明进程的阻断与改写。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新文化运动已影响深广,而战事频仍与领土丧失也让救亡图存成为紧迫的呼号,儿童在国家危机中的形象展现出
沙飞,原名司徒传,1912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因拍摄《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在一起》,以及鲁迅的遗容、葬礼,在摄影界一鸣惊人。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沙飞从广西桂林来到山西,采访平型关大捷;后随杨成武支队到河北,参加八路军,此后一直战斗在晋察冀大地。1942年7月,他和罗光达等战友们一起,在平山县碾盘沟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新闻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组织摄影培训班,培训了大量摄影人才,保存
从我拿起相机第一次进入古城,那些街巷与人的故事就成了我记忆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之后每年一度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更是伴生着无数故事。 阳丽君:二十多年来,你因担任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为大家所熟知。但此前你一直有着多重身份,请聊聊你的摄影经历。 张国田:1986年我开始从事摄影创作。刚拿起相机的时候,我和大多数当时的人一样,都是受20世纪30年代摄影经典作品的影响,主要记录一些日常
编者按: 在瑟米尔·陶迪的镜头里,日常生活被悄悄扭曲,既熟悉又陌生。那些超现实的构图和元素,就像插入现实里的小楔子,打破我们对世界的惯常认知,让被忽略的细节和荒诞重新浮现。从“内向者的对话”中对自我的凝视,到“窥视作业中”对外部干预的敏感捕捉,他捕捉到了个体与庞大结构间不断摩擦和拉扯的复杂关系。揭示了城市空间中隐藏的情绪,并展现出独特的感知和讲述方式。 韩鹭(以下简称“韩”):你的
邢树宜(以下简称“邢”):你本科就读于浙江传媒学院摄影系,毕业后似乎一直是一位自由职业者,将艺术创作作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请简单聊聊你近年来的工作经历。 陈浩(以下简称“陈”):我于2020年毕业,毕业后直至当年8月,我并未立即投入求职,而是希望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兼顾艺术创作与生计。但是,受限于个人能力,我发现此路难以为继,当时的我无法获得稳定收入以维持生活和创作。因此,我转而考虑就业。
我出生于辽宁,工作在新疆。对我来说新疆是未知之地,当走过这里广袤的土地时,我倍感渺小,也常常因为地域性而感到自己似乎并不属于这里,于是我拍摄了大量的影像素材来寻找那个“未被看见的自我”。 因为从事舞台美术工作,在创作过程中我使用3D建模技术,把素材影像合成一个我想要的空间;再使用AI数字影像技术,而后又使用原始文件后期制作;之后再用传统摄影“物影印像”做一个显影后的“版”,这些技术都是为了最
在承德工作生活历十余年,我常借朝夕暇时漫步于避暑山庄的园林山峦间,颇受华夏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哲思陶染。在长久的凝视中,心有所动时掀按快门、不断拾遗。 《气蕴延绵-一承德避暑山庄纪》一函三册,使用传统宣纸为介质,以线装古籍样式来呈现十年漫游中的人文余韵。此书以“松、山、泉”为核心意象,构建从物质景观到精神图式的完整叙事链。 《松风听远》,以山庄古松为切入点,来体会“巧于因借,鉴奢尚林,以人为之
编者按: 沽源县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为充分展示沽源县自然风光、生态美景及人文底蕴,提升沽源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举办了首届“大美沽源”全国摄影艺术大展,并邀请冯凯文、岱天荣、翟东风、石永亭、周云彪、刘国庆、王京生、谢建国、李坚、陈晓东、许宝宽、齐险峰、马芸培、李晓宁等知名摄影家参加沽源采风活动。大展由沽源县人民政府和《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主办,沽源县文化广
她与第一缕春风一同来到了,陪着乡亲们一起开春、立夏、入秋、过冬。她是一位善良的母亲、孝顺的女儿,是同事心中的好搭档,是乡亲们眼中的自家人。她是王婕妤,是辽宁省1.2万名第一书记中的一员,是我所敬佩的人。 半年的时间里,她落实党的思想政策,参与铺路建桥;挨户进农家,了解农家事;走访了全村270户,建立了人员和土地信息档案;积极推动村子经济发展,联合另外三个村子开办了“四联社农产品商行”,打造了
多彩梯田 摄 茶乡 摄 红海滩 周前摄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卢戈摄 亭台沐春 彭司芬摄 古今同辉 梁向宇摄 扶梯矩阵 王介香摄 灯火辉煌 王静摄 责任编辑/樊航利
故乡山川 摄 上田村 何开健摄 水上巴瑶族 摄 霞岭繁花 潮间鹭踪 吴伯妙摄 戎焕瑾摄 生态滩 程聪梅摄 茶村 王寿康摄 美丽西坑 胡桂英摄 轨迹 徐素红摄 春茶采摘 刘恋恋摄 村跑 王尚艺君摄 四白白QD 竹林剧场 郑星红摄 古村活动 卢慧琴摄 陈家铺夜色 梁婉飞摄 农贸市场 杨春摄 茶·柿 雷玲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