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人坐飞机大多喜欢靠窗的位置,这是为了便于在特殊的视角下捕捉平时难以见到的美景。由于个人习惯问题,我喜欢坐在过道,喜欢那种随时站起来走动而不需要惊动他人的自由,但也因此错失几次上天赐予的奇景。一次是雷雨交加的晚上,悬窗外闪电刺啦刺啦地一下下划破夜空,飞机就在雷电之间盘旋,不远处,一道闪电落下,远远地看见一架飞机在乌黑中出没,又一道闪电落下,远处飞机的尾灯依然在闪着微弱的光芒。两架飞机近乎悬停在半
第三届遵义海龙屯国际影像文化周举办 2025年7月4日至10日,以“光酝万象·岁月帧藏一一君子观世界”为主题的贵州习酒·2025第三届遵义海龙屯国际影像文化周如期举办。该届影像文化周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文化演艺产业集团、中共遵义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影像文化周旨在聚焦贵州省“四大文化工程”建
2025年6月2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主办、《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承办的“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此次研讨会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导下召开的,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现实意义。会议旨在探讨和论证建立“摄影与影像学”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推动摄影与影像领域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从而助力中国哲学
西湖于我,不只是秀丽景致,也不只是跨越千年的风华与传奇,而是关乎情怀和理想的心象。 阳丽君(以下简称“阳”):你出身于摄影世家,谈谈你早期的摄影经历,这样的成长环境及经历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邵大浪(以下简称“邵”):邵氏原是书香世家,清末民初家道中落,祖父邵度13岁到胞兄邵量开设的还吾照相馆做帮手,开始接触摄影。祖父、父亲一生从事摄影,并根植家乡温州,留下了数千幅影像作品,为研究温州提供
编者按: 韩国摄影艺术家金天洙的作品聚焦于如何通过影像叙事,展现当代城市演变过程中所显现的结构性脆弱。在他的作品中,数码故障与人为干预转化为揭示建筑记忆与图像系统不稳定性的隐喻,瓦解了摄影对精确与完美的信仰,也暴露出图像系统背后的裂隙,使摄影成为一种承载历史痕迹与媒介反思的语言。金天洙通过这些“错误”生成新的观看路径,将时间与记忆的褶皱嵌入城市肌理的缝隙之中,赋予影像以开放的时间维度与感
邢树宜(以下简称“邢”):请介绍一下你的学科背景和从事摄影艺术创作的经历。 MarieCloquet(以下简称“MC”):影响我的艺术生涯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建筑学对我的影响,二是我父亲的影响。我一开始学的是建筑,成为一名建筑师是我曾经的梦想。我父亲爱好摄影,我从8岁起就开始使用他的尼康相机,一直到今天。16岁时,我进人了比利时根特的卢卡艺术学院。在学校里,我学习了油画、建筑、
樊航利(以下简称“樊”)在创作中,你选择过期胶卷和盲拍的方式,为何主动放弃传统摄影对精准记录的追求?这是对数字影像时代的回应还是抵抗? 张昊也(以下简称“张”):过期胶片其实已经失去原本的标准状态,再通过气候、存储等条件的影响,胶片的感光乳剂变质,造成不可控的成像效果,当然也经常会出现无法显像的情况。此时,除了构图,摄影变得不可控制,甚至“失灵”。恰好,我非常喜欢这种精准构图下无规律的偶
在亚欧大陆东缘之巅,作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的长白山,以其“千年积雪万年松”的雄浑气魄,成就了独特的世界地质与生态奇观。 作为土生土长的长白之子,在半世纪的光阴里用镜头镌刻着白山圣水,并注入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为捕捉破晓时分的冰晶雾淞,他凌晨跋涉于零下 40°C 的山峰;为定格天池瞬息万变的虹光,他曾在暴风雪中坚守。冻伤的手指磨砺出对焦的精准,风霜的面庞沉淀着构图的哲思,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在长白山
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自学习绘画开始就喜欢摄影。我认为美术和摄影是姊妹艺术,研习绘画同时学习摄影是非常自然且相得益彰的事。 20世纪70年代,在困难时期我用全部积蓄,买了一台上海产“海鸥”牌120照相机,开始走上摄影之路。也许与摄影有缘,2006年我调甘肃日报社任职,在新闻工作岗位,摄影成了我重要的工作内容。 甘南地处甘肃省西南部,自然风貌和民族风情都很独特。特别是扎尕那、桑科和
我是烟台人,生在海边,长在海边,对海有着很深的情感寄托。 2017年,我开始接触水肺潜水,被水下的蓝色世界深深震撼。在那个由钙质珊瑚、石质珊瑚、柳珊瑚、软珊瑚、海绵及海鞘等构成基础建筑的斑斓世界里,栖居着地球上90% 以上的海洋物种。它们有着纷繁复杂的色彩形状、千奇百怪的生活习性。于是我决定,停下手里的一切工作,独自背包去拍摄。之后,我便在东南亚不同国家的岛屿间游走了近一年半的时间,创作
阿者科村,深嵌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胜村乡的崇山峻岭之中,海拔1880米。它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核心区域,而且是这一活态农耕文明的重要承载地。哈尼语中,“阿者科”意为“滑竹成片成林之地”,其名本身便暗示着村落与自然环境的紧密依存。 村落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依山势层叠分布的传统“蘑菇房”民居,因此,阿科者村也被称为云上“蘑菇”村落。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以厚重的夯土墙、四
葡草是编织草席的原材料。近年来,由于人力成本增高和国际市场萎缩,葡草的种植正面临消亡,但一带依然保留着种植传统。成都平原,水土肥沃,葡草品质上乘。七月,是葡草成熟的季节。全村出动,左邻右舍齐上阵,好不热闹。割草的场景处处透射着当今乡村难得一见的纯朴古风,一如百年前的南方农忙场景。瞧那田间地头,斗笠起伏、红绳飘舞、竹竿林立、板凳交替、镰刀翻飞赤膊上阵的老汉一身晒得枣红,五十多岁的村妇竟被艳阳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各项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建设的发起人、设计师和领军者,是中国2000多万名科技人员的优秀代表,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始终奋斗在科研、设计、制造与施工的第一线,为发展国民经济、巩固国防建设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贡献智慧与力量。为了致敬科学家,我从2004年开始,陆续为院士们拍摄了200余幅特写和环境肖像。走近他们,记录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为他们拍照留影,在全社会树立
编者按: 2025年6月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2025届美术、设计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六层11、12展厅)开展。本次毕业展中,展出了3位摄影专业硕士生的毕业作品。其中,张悦的《雄安·人·我》以“建设者—新移民—观察者”为线索,拍摄雄安的建设者、关注新雄安人、讲述自已眼中的诗意雄安;孙跃卓的《未婚·日常—— ag0 后”未婚女性生活的影像调查》旨在描绘 a90 后”
近年来,中国的晚婚率持续上升,这一趋势在25至35岁这一年龄段的女性群体中更为突出。第三次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在经济上更加独立、生活方式上更加自由后开始争取更多平等权利。进人21世纪,妇女解放运动则进一步表现为女性对自我身份、婚姻及个人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女性更多选择晚婚晚育,这将逐步影响婚姻的定义。 通过本次创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猫不再仅作为农田里的捕鼠工具或某种文化符号存在,愈来愈多的人将其视作重要的家庭成员之一,给予它们陪伴和呵护。因此,猫不仅仅是宠物,更是一个情感寄托对象,人与猫之间的关系也越发多样和复杂。 在艺术创作中,有关猫的作品不胜枚举。例如,毕加索于1941年创作了立体主义绘画代表作品之一《多拉·马尔与猫》;日本摄影师岩合光昭不仅喜爱拍猫,还专门为猫拍
灼灼其华
编者按: 在光影交织的世界里,摄影人的执着追求是镜头与灵魂的碰撞,是生命与艺术的对话。《中国摄影家》读者俱乐部湖北站的会员们用脚步丈量世界,以光影定格瞬间,在重复的探索中诠释对美的追求。 加榜梯田 摄 花田泽畔 鲁再洪摄 8 红旗拉普雪山 曹武摄 云卧长林 郑金龙摄 盘龙古道 毛勇摄 巴音布鲁克大草原 袁杰摄 美丽石岭村 黄德光摄 草原秋色 赵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