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子化、老龄化的新人口形势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从“规模”转向“效率”,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加快构建终身化职业教育体系,以提升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效能。基于人力资本生命周期理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力资本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开发路径,与之对应的职业教育形式也面临不同的问题:人力资本形成期的职业启蒙教育难以落地导致技能意识无法生根,人力资本增长期的学校职业教育培养不力导致技能结构供需错配,人力资本消耗期的企业在职培训权责模糊导致技能补充机制失效,人力资本衰退期的老年继续教育供求失衡导致技能释放效应受限。为解决以上问题,应政校家协同发力,抓住职业启蒙教育窗口期;完善“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提升高技能人才转化率;健全职工在职培训制度,打破“年龄”“资历”职场天花板;开拓老年教育多元路径,激活银发经济创造力。
[摘要]梳理我国综合高中的演进脉络,历经初创摸索、探索调整以及改革探索三个阶段。从历史、实践与保障三个向度探究美、英、澳、日四国综合高中的实践经验。据此,应加强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基础;构建职普融通课程,拓宽学生多元发展路径;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激发综合高中办学活力;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健全支持保障体系。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本科职业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创设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新维度,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区域经济稳定发展,扩大人才资源储备、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本科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师资团队能力不足、产学需求适配度低及校企合作顽障难破等多重困境。为应对这些挑战,本科职业教育应坚持人才培养高层次与职业性的耦合,打造一批技艺精湛的高质量师资团队,加强课程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探索校企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路径。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受多种关系影响,其中办学规模受职教与普教的比例关系影响,办学功能受就业与升学的强弱关系影响,办学目标受教育与产业的供求关系影响。在多种关系影响下,中职办学定位在现实中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职普关系制约下,未来中职会以一定规模的多样化方式存在;双重功能影响下,未来中职应在满足基础就业的同时服务学生持续进阶的需求;产教关系支配下,未来中职应持续推进产教深度对接与融合。
[摘要]作为新型产教融合载体的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是企业、学校、政府和评价机构等主体在彼此依存、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链接岗位设置、标准设计、学徒遴选、岗位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提升等实践环节而形成的系统。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不仅能够面向战略性产业培养新质劳动力,还能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并对技能型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积极探索。科学发展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需要根据产教融合理论构建政府、企业、学校融合互嵌的运行机制。其中,政府应在指导、监管和服务的三维框架中形成支撑力,企业要在岗位、标准和培养的关系链条中培育引导力,学校则要在学生、教师和资源的同频互动中发展服务力。
[摘要]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作为一种创新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旨在融合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资源,推动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产权理论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面临如下阻碍:一是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产权界定缺乏制度支撑;二是产权归属不明,特别是无形资产的归属处于模糊状态;三是产权分配机制不合理,收益权难以保障;四是处置权不清晰,产权流转与退出机制不完善。针对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产权困境,建议:一是完善国家制度保障,设立混合所有制试点区;二是创新产权治理结构,提升管理自主性与效率;三是明确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产权归属;四是优化职业教育的成本和质量观,保障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稳定收益;五是完善产权流转与退出机制,激活合作潜力。
[摘要]职业教育“随企出海”是新时代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突破口,肩负着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使命。当前,职业教育“随企出海”呈现出点多面广、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国际影响广泛深刻等特点,同时也在校企协作机制、境外办学保障、职教标准推广、海外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现实困境。基于此,应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多方联动的跨境协同机制;以海外办学机构及项目为纽带,构建相互支撑的跨境教育格局;以行业技术创新为引领,开发国际认可的职业教育标准;以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为目标,构建多元贯通的海外人才培养体系。
[摘要]以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与运用,孕育产生了农业新质生产力。从“新质生产力”到“农业新质生产力”,从“乡村振兴”到“乡村全面振兴”,从“新农人”到“兴农人”,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实现了历史性进展与高质量蜕变。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出发,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创造“新质化”劳动资料,催生“新质态”劳动对象。在实践中,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高素质劳动者缺失与人才外流造成新型劳动人才供给短缺,“数智化”科技短缺与生产发展受限使新型劳动资料供给迫在眉睫,信息数据缺乏与劳动对象“广泛化”催生了新型劳动对象。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体性要素,“新农人”培育成为关键路径与全新选择。具体而言,应以培育“职业化新农人”组建“乡村新队伍”,以培育“创新型新农人”提振“乡村新产业”,以培育“知识型新农人”传承“乡村新文化”,以培育“绿色型新农人”发展“乡村新生态”,以培育“数字化新农人”完善“乡村新组织”。
[摘要]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社会历史积淀与精神内核的体现,其振兴离不开继续教育。共生理论视域下,继续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作为核心共生单元,两者间的共生关系体现在继续教育对乡村文化振兴引领赋能,以及乡村文化振兴对继续教育需求反哺。对Y市A县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继续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共生发展的逻辑理路为: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兼容,共担乡村振兴责任;共生模式的动态性耦合,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共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筑行动主体文化参与场域。为实现继续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互惠共生发展,应保障共生主体平等,实现协同共生;调节共生关系,强化互惠共生模式;聚焦教育共生价值,构建和谐共生环境。
[摘要]农村老年教育是农村银发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有利于保障农村老年人发展权益,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银发经济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存在农村老年教育基础薄弱、发展机制不畅,以及农村老年人教育参与动能不足等问题。据此,应构建农村老年教育多元供给体系、完善农村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激发农村老年人教育参与动能。
[摘要]职教金师作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支撑,其“功夫”品质与内在特性和外在表现相耦合。本体论从历史和现实逻辑回答了职教金师“功夫”品质的本质要义和价值体现,对建设教育强国、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增强教师职业效能感和学生发展力具有重大意义。认识论阐释了职教金师“功夫”品质生成的内在理路:强化意志力是持续“工夫”的前提;培塑学习力是优化“功法”的关键;掌握反思力是提升“功力”的核心。实践论回答了职教金师“功夫”品质生成的实践路径:涵养教育家精神,遵循精粹实践伦理;立足实践锤炼,汲取理性实践智慧;依托场域规则,创设优质实践情境。
[摘要]黄炎培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开拓者,其教育家精神是职业院校师资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黄炎培的教育家精神蕴含“忧国忘身,职教兴邦”的理想信念,“高尚廉洁,以身示范”的道德情操,“生计为本,做学合一”的育人智慧,“求真务实,勤于反思”的躬耕态度、“吾为同胞,共情工农”的仁爱之心和“安居乐业,天下大同”的弘道追求。教育现代化视角下,其生成逻辑在于:以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国家富强与民主为主线,外源现代化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引进、中国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反思和近代社会对教育功能分化的现实需求分别为历史、文化和实践支点。对此,职业院校可通过历史记忆建构、传统文化增能和社会制度赋权等路径来弘扬黄炎培教育家精神,挖掘转化优良教育传统充实教师教育内容和完善内部治理制度增强教师的内在自主性。
[摘要]数智化时代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提出了多维挑战。聚焦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四大挑战——技术选代加速职业结构调整、跨界融合催生复合型人才需求、人机协同引发岗位核心价值偏移以及新就业形态冲击传统职业稳定性,并梳理出大学生所需的职业素养四大核心要素:技术适配力、跨界融合力、价值锚定力与自我管理力。基于此,为应对数智化转型的需求,高校亟待构建适应数智技术动态变化的教学框架,培养大学生的技术适配力;打造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其跨界融合力;创设人机协同的价值锚定训练系统,增强其价值锚定力;建立风险应对导向的弹性发展支持网络,提升其自我管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