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军事教育是我国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思政教育作为军事教育的政治基石,决定着高校人才培育的质量标准和价值取向。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军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耦合,是二者落地增效的新生长点。军事教育与思政教育耦合的应然愿景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耦合、教育逻辑的耦合、教学效果的耦合,但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着耦合意识不强烈、耦合体制机制不健全、耦合资源不均衡、耦合过程
摘 要:国家安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国家安全和新型国家安全问题逐渐引起关注,如何有效铸牢涉农高校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是涉农高校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涉农高校须深刻认识铸牢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价值逻辑,明确铸牢国家安全意识过程中的情感、知识和能力的三维目标逻辑,把握国家安全教育现实逻辑,探索铸牢国家安全意识的实践逻辑,从而提升涉农高校
摘 要: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的必然举措。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全方位影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生态。人工智能赋能提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水平,体现在助力国家安全教育现代化转型、提供国际化视野和构建智能化体系方面。目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面临课堂内容单调,实践形式单一,主体观念薄弱和传播媒介多元等问题。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需要多维度着力,优化国家安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挑战。在分析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意蕴和面临的主要困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国防教育的实践路径,提出要坚持明确主体责任分工,加强校企合作与军地融合;创新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构建智能课程平台与教育生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优化技
摘 要:通过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及外语听力焦虑量表,考查阿拉伯语专业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外语听力焦虑度的关系。研究发现:受试者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听力焦虑度处于中等水平;两者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跨文化敏感度与外语听力焦虑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且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信心分别与自我中心式的听力焦虑度呈显著负相关;交际信心和交际愉悦感对听力焦虑具有较大的负向预测能力。基于这些问题,尝试提
摘 要:在明确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内在文化属性和外在功能表征两个方面剖析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在挖掘基于红色文化的教育主体交互机理的基础上,立足教育主体、内容和过程三个维度,提出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红色文化教育“交互”“释惑”“全域”“智能”的新样态;从挖掘红色文化基因、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借助多元产业赋能三个方面讨论如何做好红色文化符号建构;再从传播理路、传播样态和
摘 要:谈心谈话是高校辅导员贴近学生生活、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已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的实践应用中,受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足、师生关系隔阂、谈心谈话系统环节缺失以及场景创设不恰当等因素的影响,高校辅导员谈话育人实效欠佳。为弥补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激发谈心谈话工作效能,从谈话主体、
摘 要: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开放合作、共享互补优质教研资源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模式,是培养教师教研能力的新范式。基于对虚拟教研室的概念内涵分析,阐释了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具有促进“教学学术”协同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和适应教育信息技术变革创新发展的逻辑理路,并提出了协同教学跨界融合、区域协作资源共建共享和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虚拟教研室;基
摘 要:人工智能在赋能古代汉语教学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如翻译偏差、古文字解析偏差、文字生成偏差等。尽管人工智能在古代汉语教学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教师可通过策略性转化,将此类局限转化为提升教学效能的赋能要素。在基于OBE理念的古代汉语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践包括文字方面的制作3D文物、古文字识别,语言方面的文言文翻译与标点的使用、古文朗读,创作方面的撰写文言文自
摘 要: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了劳动教育的全面升级,包括理念革新、模式创新、技术重塑和效能提升等,显著提升了劳动教育的质量与实效。但同时也导致技术超荷、智能依赖、虚实错位和鸿沟加剧等潜在风险的出现,可能会迷失劳动教育价值目标,弱化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造成劳动情感与体验缺失,并加剧劳动教育资源失衡。为寻求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的平衡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须明确导向以复归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规范引导以
摘 要: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知识的获取与利用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知识工程课程的教学目标聚焦于培养学生获取、组织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传统知识工程课程以语义网、本体构建和知识图谱为核心内容,但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内容已难以满足技术前沿需求。大模型作为当前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基座,正在深刻改变知识工程领域。因此,知识工程课程应与大模型技术紧密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外国文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如今的外国文学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讲解过于简单、与中华传统文化脱节,与中国文学史脱节等。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侧重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层次和深层次解读,结合外国文学的传播学、译介学和文化背景,将外国文学史教学充分融入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助于提升该门课程的总体教学水平,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并自觉传播中
摘 要:基于顶石课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总结水环境评价与保护课程多年教学改革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融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从教学历程、教学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毕业要求等方面归纳总结多年教学工作实践,为高校水资源水生态实践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环境;水生态;教学实践;课程思政;工程认证
摘 要:对知识生产模式理论核心内容及特征进行时空定位,分析新知识生产模式与超学科的映射关系,阐释其对博士生人才的要求。以推动高等教育从理念到模式变革、促进应用型高等教育广泛发展的“合作教育”为切入点,将“种树”之道移之教育,基于全球教育共同体视野,探究既适应知识生产模式又维持高质量博士生“产—学—研—创”全链条协同育人的培养路径,以回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即根植“种子”,构建“超学
摘 要:在全球海洋经济崛起和“双碳”目标背景下,船海领域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针对当前船海领域人才培养存在的三大问题,即学科交叉协同体系不完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及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提出了解决措施。通过构建多学科协同教学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及激励机制,形成“课程—实践—师资”三位一体的创新培养模式,为高校培养船海领域创新人才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船海领域;创新
摘 要: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是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现有培养模式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为此,提出“鹊桥模式”,通过构建“基础课堂—研究课堂—竞赛课堂—实训课堂”四阶段递进式课堂教学体系,融合理论知识、创新实践、产业模拟与职业能力培养,弥补教学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鸿沟。该模式旨在为推动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的精准化和高效化提供实践范式,并为优化高校
摘 要:为破解医科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的巴别塔现象,即授课教师和硕士研究生之间言语不可通约,对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授课内容和作业部分进行了改革。在授课内容方面,绪论、自然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这三章由教师根据硕士研究生的学科特点进行重点讲授;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论这三章由学生和教师分别讲授。在作业方面,根据硕士研究生的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布置不同的作业,并且通过点评使这些作业
摘 要:聚焦涉农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学共同体构建,阐述了导学共同体的构建对涉农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并从教育生态学、社会建构主义及合作学习理论出发深入剖析了导学共同体理论,对导学共同体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分析了涉农高校导学关系现状,揭示其在实践教学、师资及科研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为例,提出导学共同体的构建路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生组会、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
摘 要:产汇流理论及应用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旱灾害防治,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通过分析水利专业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意义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难点,以水利专业研究生专业课程产汇流理论及应用为例,从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产汇流基本理论以及产汇流理论应用不同角度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提出在课程教学中的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进行教学探索,以期提高教学的吸引
摘 要: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留学生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培养“知华、爱华、友华”的国际人才,已成为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现状出发,强调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国别、文化、性别与专业等差异,并结合跨文化适应理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实现路径,包括从国别差异方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适应阶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性别与专业差异创新思
摘 要:党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需要讲清楚“何以能”“何以难”“何以成”的问题。从价值向度分析赋能之应然,阐明党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育人功能。从现实维度论证赋能之困境,发现潜藏的开发力度不够、利用效率不高、方式方法不新等问题。从实践维度探索赋能之路径,从提升数字素养、加强顶层设计和重视方法转型等方面齐发力,实现数字化党史文化资源有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 关键词:党史文
摘 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两者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两个关键载体,在价值维度和逻辑维度上具备协同育人可行性基础。但是,当前两者的协同育人存在专业教师对协同育人认知有误区、思政教师对协同育人参与有不足、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有可行性基础但缺乏机制等现实困难。鉴于此,需要统筹全局,系统规划育人目标与课程体系,联合打造协同育人交流平台,全盘深化协同育人顶层设计
摘 要:为推进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分析群众路线思想理论来源及内涵的基础上,提出践行群众路线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应然要求,进一步明确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提升的创新路径。新时代高校党建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健全常态化、规范化学习机制,建立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长效机制,构建“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的弘扬机制,完善师生工作制度体系,从而筑牢思想根基,提升工作能力,把心贴近师生,回
摘 要:“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具有增强党建引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管理服务等功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紧跟时代要求,深入推进实现党建引领目标,充分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学校和学生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党建引领是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坚实力量,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助力了高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