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相关立法调研组近日深入河南漯河,为筑牢“舌尖上的安全”法治根基展开扎实调研。法规司副司长王丹率队,通过座谈研讨与实地走访,为完善国家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汲取地方智慧。 在为期两天的密集调研中,调研组于7月31日召开专题座谈会,搭建起中央与地方、监管者与实践者对话的高效平台。党组书记、局长郭东升系统汇报了当地市场监管法治建设与食品安全工作创新路径。全国人大代表宁雅秋、漯河市
为高标准、高质量服务保障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于7月29日召开专题推进会,传达落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城市服务保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冲刺阶段市场监管领域服务保障工作。 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倪俊南出席会议并作动员部署。会议强调,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必须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进博会“越办越好”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将其作为服
于7月30日召开全省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深入分析当前形势,系统部署下阶段重点任务。会议旨在凝聚共识,全面提升市场监管新闻宣传的组织力、传播力与影响力,为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與论氛围。 党组成员、副局长庆凌出席会议并强调,全系统必须深刻认识新闻宣传工作的战略意义,要将其作为推动市场监管整体工作的关键抓手,与核心业务同谋划、同推进,全力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通过扎实、精准、高效的宣传
持续推进食品安全管理“四化”建设,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流通环节监管,于8月1日下午组织召开全市大中型食品销售企业和农贸市场行政指导会。各县(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监管负责人、部分基层监管所负责人及企业代表共计90余人参会。 商丘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高级主办赵卫民出席会议并强调,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企业必须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法律义务与社会担当。 交流经验与警示案例并举 会议组
摘要:作为食品工业进步的产物,预制菜在餐饮行业内占有一席之地,但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现行标准体系难以覆盖全产业链、新兴业态监管存在制度缺口、产品溯源信息披露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因此,加快国家标准制定、完善监管法规、搭建预制菜产品全国溯源平台,成为推动预制菜产业规范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摘要:本文阐述了食用农产品中存在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微生物污染及非法添加物这五大类食品安全问题,分析了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旨在为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与健康权益。
摘要:目的:2020—2024年对云南省德宏州食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风险监测,旨在掌握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相关部门制订食品安全监管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手册》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国家标准的要求,采集德宏州不同种类的食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20—2024年共采集德宏州666份食品样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检出食源性致病菌52份,总检出率为 7.81% 。不同年份、季度、包装方式、地点类型、样品产地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采样地点中农贸市场检出率最高( 16.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819 , P<0.05 );不同采样区域中盈江县检出率最高( 25.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901 , P<0.05 );不同食品类别中调味品检出率最高( 20.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869 P<0.05 )。结论:2020—2024年德宏州不同种类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其中调味品污染尤为严重。今后,德宏州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与管理,扩大检测范围与检测数量,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守护消费者健康,杜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面点生产全流程中的关键卫生隐患,总结原材料采购质量参差不齐、加工环境交叉污染、人员操作不规范及成品储存条件不当四大核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建议通过强化供应链管理、优化加工环境分区、完善员工培训体系以及应用数字化监控技术,提升面点食品生产的卫生水平,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高校食堂承担着为师生提供安全、营养餐饮的重要任务。其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校园稳定。本文探讨高校食堂供应链全流程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管控策略,以期为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长效防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本文聚焦食品溯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阐述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常见食品溯源技术类别,并深入分析其在食品生产、运输、销售环节及食品安全事故处理中的具体应用。针对现存问题,从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完善标准与规范体系、强化人才培养与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应用效果的建议。
摘要: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基层食品监督管理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当前,我国基层食品安全治理面临生产经营主体分散、监管力量薄弱、技术支撑不足等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探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核心问题,结合典型案例与数据支撑,提出优化基层监管体制、强化技术赋能、推动社会共治等对策建议,旨在为提升基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摘要: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推进,国民健康意识大幅提升,对健康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药食同源食品因其兼具食品的日常性与药材的养生保健特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本文系统剖析药食同源食品市场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药食同源食品安全的关注,推动完善药食同源食品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药食同源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的:利用多种检测方法查明一起疑似细菌性食物中毒引起的校园急性胃肠炎的病因,为预防与控制学校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在疫情所在学校内搜索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肛拭子和呕吐物标本利用多种病原快速筛查、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分离培养及质谱鉴定、毒力基因检测等技术检测病原体。结果:共发现疑似病例74例,其中可能病例58例。实验室检测40例病例肛拭子和3例病例呕吐物标本,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其中肠毒素毒力基因astA7例、肠毒素毒力基因astC2例;检出蜡样芽胞杆菌7例,毒力基因均为nheB。结论:该事件为一起食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食物而引发的校园急性肠胃炎暴发事件。
摘要:本文从原材料、设备、人员、环境及包装环节等方面,分析预制菜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风险来源,并提出强化原料管理、规范设备维护、优化人员操作、控制生产环境及改进包装工艺等一系列精准防控策略,旨在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保障预制菜食品安全,促进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
摘要:李斯特菌作为乳制品中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独特的低温适应性和强抗逆性给检测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系统分析乳制品中李斯特菌污染检测面临的低温环境检测灵敏度不高、基质成分干扰等技术难点,提出优化低温富集培养体系、建立样品净化处理流程等应对措施,为提升乳制品中李斯特菌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摘要: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日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新的挑战。本文系统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链条中生产源头投入品使用监管、新兴流通业态监管等关键薄弱环节,并针对性提出了建立健全投入品全程监管体系、完善网络销售监管制度等系统化强化措施,旨在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监管体系。
摘要:对2021—2023年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数据进行统计,总结监督抽检中发现的高频不合格项及问题类型,为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提供依据。结果显示,2021—2023年丰泽区共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6765批次,检测合格样品共6614批次,整体合格率为 97.77% ;不合格项目包括重金属超标、农兽药残留、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滥用以及污染物超标等5大类。
摘要:随着餐饮外卖行业的迅速发展,配送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已成为公众关注和行业治理的重点问题。当前,外卖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配送模式多样,配送效率不断提升,但在配送人员管理、配送设备卫生、食品包装与标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隐患,可能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威胁。为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本文系统分析了配送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配送人员培训与监管、规范配送设备与环境、完善食品包装与标识管理、健全平台监管机制、强化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推动多方协作与信息共享等策略,旨在为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推动餐饮外卖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对2022—2024年东兰县生活饮用水的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估该地区饮用水微生物安全状况,为后续提升水质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依托于2022—2024年东兰县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项目,对来自东兰县不同年份、区域及时期的出厂水、末梢水、二次供水及水源水样本进行系统抽样检测。重点对菌落总数、大肠埃希氏菌、耐热大肠菌群及总大肠菌群4个关键微生物指标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2022—2024年东兰县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菌落总数检出率在2022年较高,3年间的菌落总数均未超标;大肠埃希式菌检出率逐年上升;耐热大肠菌群及总大肠菌群的检出率则是先升后降。农村生活饮用水菌落总数、大肠埃希氏菌、耐热大肠菌群和总大肠菌群检出率高于城市( P<0.05 )。枯水期的菌落总数检出率高于丰水期( P<0.05 ),而在大肠埃希氏菌、耐热大肠菌群和总大肠菌群检出率上则没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东兰县饮用水微生物检测总体状况仍有待提高,建议相关部门持续加强饮用水微生物安全监测与管理,以保障居民饮水安全。
摘要:食源性疾病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本文系统分析了全球食源性疾病流行现状,梳理了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的关键风险点,评述了现有防控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全链条追溯监管、深化风险预警技术应用及完善标准化操作流程等优化路径,为降低餐饮食品安全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食品质量控制环节中存在的原材料质量不稳定、生产流程规范性不足、检测技术滞后以及监管机制薄弱问题,针对性提出优化原材料管理、强化生产过程标准化、提升检测能力与完善监管体系等策略,旨在为食品企业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灌装是白酒生产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产品最终品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灌装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如灌装精度不准确、密封不严、酒液存在异物等,并提出了优化人员管理、推动技术革新、构建管理体系等质量控制措施,以期提高产品品质,为白酒行业提供科学的灌装质量控制策略。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检测准确性的核心因素,包括样品前处理、技术选择、仪器维护、环境控制及人员素质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通过优化检测流程、强化技术规范、完善管理体系,旨在为提升检测结果的可信度提供理论支持,推动食品添加剂检测技术的标准化发展。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样品采集与保存、样品前处理、仪器分析系统及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科学规范的采样保存体系、创新前处理技术与干扰控制方法、完善仪器分析系统的管理和强化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优化对策,为提升食品中铬元素检测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摘要:食品检验检测样品管理与控制的全流程优化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本文深入分析食品检验检测样品管理各环节存在的样品采集缺乏代表性、运输和保存条件不当、流转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优化样品采集流程、规范样品运输流程、完善样品保存流程、优化样品流转流程等措施,以期为提升食品检验检测样品管理水平提供策略参考,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进而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支持。
摘要: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畜产品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安全控制成为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防线。本文深入分析了屠宰前检疫检验控制不严、车间环境卫生与交叉污染防控薄弱等关键问题,并系统提出了强化检疫人员队伍建设、完善车间卫生管理制度等改进对策,旨在构建科学有效的畜产品屠宰加工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摘要:中小微食品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与机遇。建设并持续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产品质量提升,促进企业稳步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小微食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其在意识认知、技术资源及管理执行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强化领导作用与全员质量管理意识、保障技术设备投入、积极争取外部支持合作以及多措并举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执行效果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中小微食品企业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摘要:本文建立QuEChERS-气相色谱法测定苹果中乐杀螨的方法。苹果样品用乙腈加QuEChERS提取,上清液经净化粉净化,氮吹置换溶剂后过膜上机测定,采用气相色谱仪和DB1701柱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该方法下乐杀螨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7,检出限为 0.001mg.kg-1 ,定量限为0.010mgkg-1 ,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 95.2%~ 105.8% ,相对标准偏差为 1.0%~6.0% 。该方法满足实验要求,适用于苹果中乐杀螨的定量检测。
摘要: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是一种融合液相色谱的高效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高灵敏检测能力的分析技术。本文系统阐述LC-MS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及分析流程,重点介绍其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真菌毒素、食品添加剂及食品非法添加物检测中的应用。通过综合分析LC-MS典型应用案例,发现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具有适用范围广、检测灵敏度高、定性定量精准及抗基质干扰能力强等技术优势。此外,结合LC-MS应用现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旨在降低应用门槛,提高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普及度,构建更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摘要:目的:了解甘肃、青海、宁夏市售枸杞干果中的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2020—2024年,分别在甘肃、青海、宁夏采集市售枸杞干果样品共计100份,依据相关国家标准方法检测枸杞中大肠菌群、霉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 0157:H7 。结果:在100份枸杞干果样品中,大肠菌群、霉菌的不合格率分别为 28.00% 和 51.00% ,且散装枸杞干果的污染程度高于预包装样品;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等致病菌。结论:甘肃、青海、宁夏市售枸杞干果中的微生物污染以大肠菌群和霉菌为主;鉴于霉菌对枸杞品质的影响较大,建议在枸杞干果的质量控制与微生物污染监测中加强对霉菌的关注。
摘要:为探究玉木耳多糖粉对全麦面团及鲜湿面条品质的改善作用,通过向全麦面团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玉木耳多糖粉,深入分析面团的质构特性、鲜湿面条的热加工特性和质构特性。结果显示,随着玉木耳多糖粉添加比例逐渐增大,面团的硬度显著降低,弹性显著上升。此外,向全麦粉中添加 1.8% 的玉木耳多糖粉,所制得的鲜湿面条断条率、蒸煮损失率、面汤碘蓝值最低,吸水性最高。
摘要:油茶籽油作为一种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因其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而备受关注。 β 香树脂醇是油茶籽油中的主要特征成分之一。本研究通过化学合成 β? ·香树脂醇,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5种不同浓度(0.1、0.2、0.4、 0.8mg?mL-1 和 1.2mg?mL-1 ) β. -香树脂醇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β-香树脂醇能够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可为油茶籽油的开发应用及产业赋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Spectrometry,HPLC-MS/MS)快速检测粮油制品中黄曲霉毒素 ΔB1 含量的方法。方法:通过乙腈-水混合溶液提取样品中黄曲霉毒素 B1 ,经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HPLC-MS/MS测定。结果:在优化提取剂、流动相及质谱条件后,方法在 0.1~20.0μg?L-1 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8,检出限为 0.02μg?kg-1 ,加标回收率在 93.0%~95.7%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5% 。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重复性强,可用于粮油制品中黄曲霉毒素 B1 的快速、精准检测,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技术的方法,以测定蜂蜜样品中的氯霉素和甲硝唑含量。方法:用水溶解添加内标后的蜂蜜样品,将乙酸乙酯作为提取剂,经涡旋混匀提取后,氮吹至干,用甲醇溶解,再用盐酸溶液( 40mmol?L-1 )定容,固相萃取柱净化,水淋洗除杂,氯霉素用乙酸乙酯洗脱后,再用甲醇淋洗固相萃取柱除杂,甲硝唑用氨化甲醇( 5% )洗脱,两种洗脱液均在 50qC 水浴氮吹至干,甲醇溶解, 10% 甲醇/水溶液定容,经过滤后上机检测,梯度洗脱,负离子电离模式下测定氯霉素,正离子电离模式测定甲硝唑,内标法定量。结果:抗生素浓度在 0.01~5.00μg?L-1 时线性关系良好;0.5、2.5、5.0μgkg-1 这3个添加浓度下,氯霉素和甲硝唑的回收率为 85.4%~107.2% ,相对标准偏差为 2.92%~10.70% 本方法氯霉素和甲硝唑的定量限分别为 0.04μg?kg-1 和 0.06μg?kg-1 。结论:此方法易于操作,具有较高准确性、灵敏度以及良好的重现性,适用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卫生监督检查以及进出口蜂蜜产品的质量控制等领域。
摘要:以腐败椰果罐头中分离的Paenibacilus humicus、Staphylococcus warneri和 Liquorilactobacillussatsumensis为实验菌株,研究不同温度及pH值条件对其生长特性的影响,并构建生长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3种细菌在 25~40°C 均能增殖;最适生长 pH 值为7.0,但生长pH值范围存在菌株特异性,Paenibacillushumicus的 pH 值范围为 5.0~9.0 、Staphylococcuswarner 的 ΔpH 值范围为 4.0~9.0 、Liquorilactobacillussatsumensi的 ΔpH 值范围为 4.0~8.0 ;生长动力学显示,Paenibacillushumicus在 16h 达到最大生物量,Staphylococcuswarneri和Liquorilactobacillussatsumensis的生物量分别在 12h 和 24h 达到峰值。研究优势腐败菌株生物学特性,可为椰果罐头灭菌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降低产品保质期内腐败风险。
摘要:以红烧鱼块、蒜蓉小龙虾和拌饭牛肉粒3种预制菜为研究对象,探究4 °C 冷藏条件下塑料密封包装、塑料真空包装及气调包装( 90%N2+10%C O2)对其品质的影响。通过检测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及9种生物胺发现,气调包装抑制预制菜品质劣变的效果最佳。其中,3种预制菜的变质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蒜蓉小龙虾、红烧鱼块、拌饭牛肉粒。相关性分析证实,微生物代谢是导致预制菜品质劣变的主要因素,而气调包装可通过抑制需氧菌的生长,有效延长冷藏预制菜的保质期。
摘要: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粉丝中铝残留量的方法并进行健康危害评估。方法:建立微波消解粉丝的前处理方法,优化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铝的检测方法。根据健康危害指数模型评估粉丝中铝残留量对不同人群的健康危害程度。结果:在质量浓度为 0~10.0μg?mL-1 时,铝残留量测定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R2=0.9999 ,铝的6次加标回收率为 95.4%~ 100.05% ,相对标准偏差为 2.09% ,方法检出限为 0.5mg?kg-1 ,定量限为 2.0mg.kg-1 。对177份粉丝样品进行检测,铝残留量为 74.35mg.kg-1 ,中位数为56.33mg?kg-1 。健康危害评估表明,食用粉丝摄入的铝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便捷,灵敏度高,准确性和稳定性好,适用于粉丝粉条中铝残留量的分析检测和质量安全评估。
摘要:CrossFit作为一种融合高强度间歇训练、多关节复合动作及功能性训练于一体的运动模式,对参与者的能量代谢效率、运动表现和膳食营养管理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本文从CrosSFit运动代谢特点和营养需求出发,分析了当前CrossFit参与者在膳食营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营养结构失衡、供给与强度不匹配以及缺乏个性化方案。基于以上问题,提出进行科学膳食指导、合理营养配比和制定个性化方案的优化策略,有助于提升CrossFit运动者的表现、促进恢复并降低损伤风险。
摘要:本文探讨青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膳食营养结构,分析其营养需求特点,结合营养学理论与运动训练实际,指出当前存在的营养问题,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能有效提升青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促进生长发育和预防运动损伤,为运动员科学营养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摘要:合理的膳食搭配可保证儿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素供应,也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保持艮好饮食行为、预防相关营养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部分幼儿园的膳食计划及现实供给仍然存在膳食品类单一、营养素比例不协调等不足,将会影响学龄儿童的营养吸收和身体健康。因此,深入探讨幼儿园膳食结构改善对学龄儿童营养状况的影响,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龄儿童体质、促进学龄儿童健康成长有着深远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优化幼儿园膳食结构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的实践策略,旨在为管理决策者及实践工作者提供有益经验借鉴。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的营养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深入分析老年人蛋白质、钙与维生素D、膳食纤维与水分等营养需求特点,从能量摄入、膳食结构、进餐规律、补剂选择、烹饪方式及健康意识等方面,系统提出老年人健康饮食管理策略,旨在为改善老年人营养状况、提升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摘要:本文聚焦数智赋能下幼儿膳食营养评估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分析当前幼儿膳食营养评估存在的问题与需求,从功能架构、技术支撑、数据管理等方面阐述平台构建要点,探讨平台在幼儿园、家庭、卫生监管部门等多场景的应用路径,并提出保障平台有效运行的措施,旨在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幼儿膳食营养的精准评估与科学管理,提升幼儿膳食营养水平,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为幼儿营养管理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摘要:采用单因素及正交法优化余甘子多酚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并探究其抗亚硝化活性。结果表明,在乙醇体积分数为 60% 、超声温度为 50qC 、超声时间为 30min 且料液比为 )的工艺条件下,余甘子多酚得率可达到 22.45% 的最优值。在考察浓度范围内,余甘子多酚能有效清除亚硝酸盐及阻断亚硝胺合成,且呈剂量-效应关系;试验浓度为 0.12mg?mL-1 和 0.47mg?mL-1 时,清除率与阻断率分别达 90.33% 和 92.35% ,说明余甘子多酚具有较强的抗亚硝化活性,可作为开发新型天然食品添加剂的潜在资源。
摘要:为提升高蛋白营养棒在储藏期的品质稳定性,本研究探讨了油合处理及添加不同原料(酪蛋白酸钙、大豆膳食纤维、黄原胶及浓缩乳清蛋白)对产品水分活度、质构及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膳食纤维能明显改善产品的货架期、硬度和感官性质等,浓缩乳清蛋白的增加会弱化产品的感官性质(风味除外),其他实验组只在水分活度方面有所改善。
摘要:基于食堂病媒生物监测现状,本文对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的标准化采样方法进行了优化研究,阐述了采样点位选择、工具设备优化及采样技术标准化的重要性,提出了一套包括采样频率、时间和技术标准的系统方案,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其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采样方法显著提高了病媒生物捕获率与数据一致性,尤其在病媒密度评估的精确性和效率上取得了较好的提升。
摘要:本文围绕乳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核心环节,梳理当前存在的技术应用偏差、设备管理不足、人员能力薄弱及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对策,包括优化检测技术选择、强化设备管理、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构建全流程监管体系,旨在提升乳品检验检测效能。
摘要:食品检验检测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防线,其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本文从全流程视角出发,深入剖析食品检验检测各环节的细节质量控制节点,通过对样品采集、制样、试剂选择与使用、人员操作与管理环节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期提升食品检验检测的准确性、可靠性,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食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沙门氏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在肉制品中的污染正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本文梳理了在养殖、屠宰加工和零售与消费环节中沙门氏菌污染的关键防控技术,分析了耐药性挑战及新型防控技术的发展趋势,旨在降低沙门氏菌污染风险,为肉类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食品检验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提升其时效性至关重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信息化技术提升食品检验检测时效性面临的困境,并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优化对策,旨在为推动信息化技术在食品检验检测领域的深入应用、提升检测效率以及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参考与借鉴。
摘要:随着食品产业链的延伸和复杂化,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与日俱增。食品检测技术与抽样技术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两大核心支柱,在风险防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效的检测技术可精准识别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而科学合理的抽样策略能保证检测样本的代表性及时效性。二者协同能切实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率,有效防范潜在风险。本文围绕食品检测与抽样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实际监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二者协同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索提升检测覆盖率与结果准确性的途径,以期为构建科学、规范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金乡县大蒜产业发展优势和现存问题,包括技术创新滞后、产业链协同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以及品牌定位模糊等。基于上述问题并借鉴成功经验,针对性提出创新驱动、产业链协同、市场拓展与品牌优化等核心策略,旨在为金乡县大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同时为其他地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升级提供参考。
摘要:货架期是石榴保鲜中较难处理的一个阶段。果实贮藏后,因逆境胁迫激活的自我修复或代谢调整机制,导致该阶段常出现果皮褐变加速、营养流失、质地软化及风味劣变等问题。为了保证石榴的质量,本文结合石榴贮后货架期品质补偿效应的原理,研究优化动态气调参数抑制石榴贮后货架期品质补偿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方案,以便实现对补偿效应的精准抑制,提升石榴采后价值。
摘要:为提升学龄前儿童功能性食品的适配性水平,本文从营养配方、剂型口感、安全性及标识宣传等方面系统分析当前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国儿童生长发育特点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研究发现,现有功能性食品在市场应用中普遍存在成分设计不合理、产品形态不适宜、质量控制薄弱以及信息表达失真等问题,导致儿童接受度低、使用风险增加。为此,本文从配方精细化、工艺技术升级、安全质量管控强化以及信息标识规范化等维度提出改进路径,旨在为提升我国学龄前儿童功能性食品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将“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应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一品一码”追溯体系结构构建入手,概述赋码机制、平台协同与数据反馈的基本框架,分析其在风险预警、消费信任重建与监管协同中的应用表现,剖析农户参与、平台互通、品牌整合与运维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备操作性的优化路径,旨在探讨数字化手段如何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由静态追查向动态管控转型。
摘要: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已难以满足快速检测需求。拉曼光谱技术凭借其快速、无损、无须制样等特点,逐渐成为农药残留检测的重要手段。然而,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基质干扰严重、检测灵敏度不足和定量分析准确度欠佳等关键技术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样品前处理技术优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应用、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引入等改进策略,旨在为推动拉曼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食品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本文系统概述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重点分析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冷蒸气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并结合具体应用案例,探讨了上述方法在粮食、肉类、蔬菜和水产品等不同食品基质中检测铅、镉、汞、砷等重金属元素的效果。针对当前技术存在不足,提出了智能化设备开发、多技术联用、绿色前处理等优化策略,为提高食品重金属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背景下,政府监管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至关重要。本文深入分析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现状,探讨监管过程中面临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监管体制存在缺陷、监管资源不足以及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困境,并提出完善法律法规、优化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手段以及加强资源保障等突破路径,以全面提升政府监管效能,保障公众食品安全。
摘要:高校食品安全管理是保障师生健康、维护校园稳定的重要基石。本文结合全国高校实践经验,系统总结主体责任落实的阶段性成效与现存痛点,提出以“制度 + 科技 + 共治”为核心的创新策略。通过构建“三位一体”责任体系、打造“智慧食安”生态圈、完善多元监督网络等路径,为高校食品安全治理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参考。
摘要:大学生食品安全素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以健康中国战略为研究背景,深入探讨大学生食品安全素养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在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个人、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提升路径。大学生食品安全素养的提升对于保障大学生健康、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系统的教育干预、优化社会支持环境以及强化个人责任意识,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食品安全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