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离不开文化战线的抗敌斗争,上海抗战文化构成抗日战争历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抗战是全面抗战、全民族抗战的重要体现,形成了强大民族凝聚力,显示出反侵略斗争的软实力。上海抗战文化历经三个阶段的发展,各类文化团体以高昂的斗志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力量,广大文化工作者展现出与日本侵略者坚决斗争的英勇风貌。上海抗战文化彰显了伟大抗战精神,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表明了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坚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抗战文化将继续激励着人们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弘扬其精神价值,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探讨第一个历史决议在统一全党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认识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接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制定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在克服党内指导思想上的严重分歧、挫败国民党接连掀起的反共高潮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中形成的。党中央在延安整风中,从强调端正思想方法论入手,从研究党史取得突破,形成第一个历史决议,统一了全党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认识。
[摘要]中共六大提出了“党员职业化”口号。从表面看,这是中共在大革命失败后,为扭转党内组织涣散局面,应对部分地区脱离群众的雇佣革命倾向和经济上的窘迫危机而提出的权宜之计,但由于其中暗含改变党员成分与实现党的无产阶级化的深层期望,中共对其重视程度不断升级。在党员职业化的推行过程中,既定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落差,中共不得不对政策进行调整,采取了由党直接帮助党员职业化、重要工作向在业党员转移、加强党员秘密工作教育等措施。而在苏维埃革命兴起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到农村,党员职业化的功能定位亦产生流变,其不再承载中共强化阶级基础的重任,而是开始作为一项纯粹的城市隐蔽斗争策略,在中共的地下工作中持续发挥余热。
[摘要]为推动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以及解决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建设苏维埃政权过程中出现的诸问题,1930年5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意见,在上海召开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简称“苏代会”)。苏代会曲折的筹备与召开过程既是当时革命形势复杂多变的表现,也反映出中共中央急于扩大苏维埃政权的迫切心态。苏代会讨论并通过的一系列关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法令、决议,以及对苏维埃的大力宣传,既为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作了必要的前期准备,也对推动苏维埃政权建设和红军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中国苏维埃政府成功的先声”。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在上海成立工人反日组织,领导工人通过罢工、成立救护队等方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受白色恐怖影响,临时中共中央被迫于1933年春迁往中央苏区,反日工运陷入低谷。华北事变发生后,中共主动调整策略,采取公开与隐蔽斗争结合、政治与经济斗争结合等方式,推动上海工人抗日救亡运动从沉寂走向活跃。中共领导的上海工人抗日救亡运动兼具反对日军侵略与反对国民党统治双重属性,既配合苏区革命,又服务于抗日救亡大局。
[摘要]1927—1937年,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与疯狂的文化“围剿”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大众化的报刊宣传教育,借助社会力量的夜校教育实践,融入日常生活的文艺宣传教育,以及工人运动中深化理论的宣传教育等路径,有效开展了对上海工人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实践。不仅破除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思想桎梏,也为后续革命斗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对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和因时因地制宜的策略,党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如借助生活境遇的剖析彰显理论的实践导向,运用统一战线策略扩展宣传的社会基础,注重自我教育引导激发群众主体意识,建构个人与国家命运的深度联系实现双重启蒙等,这些经验不仅见证了党在逆境中的智慧与韧性,也为新时代的理论传播和思想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增强人民群众对新生政权的广泛认同是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探索的重要议题之一。20世纪下半叶的上海故事活动,生动演绎了传统民俗蜕变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过程。基于茶馆、弄堂等市井空间构建的城乡传播网络,上海故事活动以“故事员培训——集体创作——场景渗透”三链模式,将政治话语编织进家长里短的市井叙事中,使其成为新中国文化治理的柔性武器这种叙事话语的转型,不仅强化了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更打造了国家话语与市民生活无缝衔接的新路径,为理解新中国文化治理逻辑提供了鲜活样本。
[中图分类号] D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5)04-0068-06 箇要]陈云著作的编辑出版,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陈云同志几年来有关经济建设的一些意见》的基础上,编辑《陈云同志文稿选编》(一九五六——一九六二年)和 《陈云文稿选编》(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并在内部发行。第二阶段,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陈云文选》(一九二六——一九四九年)
[摘要]五卅运动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也是恽代英思想成熟后参与组织领导的首次革命运动。恽代英在五卅运动前期、运动高潮时以及运动沉寂后这三个阶段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五卅运动虽未实现既定目标,但经此运动,中国共产党规模逐渐壮大,理论思想进一步发展。包括恽代英在内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在五卅运动中的实践与反思加深了对统一战线与革命力量的认识,为后续革命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贡献。
[摘要]近年来,各地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中心)纷纷成立,彰显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蓬勃发展。考察其发展动因,应从党治国理政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资政育人实践所向等方面进行。就目前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中心)的概况而言,大多依托机构以高等院校为主体,平台类型以虚体组织为主流,建设方式以合力共建为潮流。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中心)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学科建设、深化科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科学谋划布局、夯实队伍基础、开展有组织科研、彰显比较优势、提升社会价值等。
[摘要]公开党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前后适时调整和转换党的组织建设形式的重要举措。1949至1950年,在吸收和借鉴东北等老解放区“公开建党”的经验基础上,上海市将公开党的工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建设重点,在接管任务告一段落后即有计划有步骤地整理组织、轮训干部、筹备公开工作;而后由点及面地总结经验、调整偏差,逐步推进了全市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上海的公开党工作初步从制度化、规范化的层面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公开党不仅是上海党组织的一次重大转型,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确立执政地位的重要标志和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摘要]当前,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运行模式,也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然而,高校学生党建数智化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功能体系支撑不足、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和复合型人才队伍短缺等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应立足新时代党建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构建智慧党建体系:一是构建融合式数智赋能生态,通过数据融通实现党务管理流程再造;二是健全闭环式长效评价机制,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体系;三是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开拓涵盖数智素养、党建理论和技术应用的立体化培养路径,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创新局面。
[摘要]青年租赁型社区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型居住形态,其治理创新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上海市X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组织创新构建“一核多元”协同治理体系,聚焦青年群体特质和需求,打造融合政治性和功能性的复合公共空间,以精准化服务响应多元需求,依托兴趣社群与制度化协商激活青年自治动能。这一模式通过组织重构、空间赋能、服务适配、社群参与的系统路径,为城市青年租赁型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范式与实践经验。
[摘要]党章及党内法规明确规定了基层党支部在公立医院中的定位和作用,要求党支部积极参与科室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公立医院虽积极响应,但仍面临决策机制不够健全、支部政治功能发挥不足等现实困境。本研究基于文献综述与政策分析,明确其内涵要求,同时结合对全国10家公立医院关键知情人深度访谈,系统考察公立医院党支部参与科室重大事项决策的实践现状与困境挑战,旨在探讨公立医院党支部参与科室重大问题决策的政策依据、现实作用及优化路径。
120年来,复旦大学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光荣的爱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产出了许多原创性成果,在国家建设和民族进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新起点上,希望复旦大学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作出新贡献。 五月 6日,市委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