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中国的外贸和投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不足,缺少专门的环境保护章节,对其环境治理功能构成限制。RCEP成员国的共同环保价值观和丰富的合作经验为其环境规则的构建提供了可行性,RCEP框架亦为环境规则的纳入留出了空间,但环境规则的构建也面临着RCEP成员国间环保水平差异、立场分歧以及构建和实施成本较高等方面的挑战。RCEP环境规则的构建应设定明确的目标与原则,强调可持续发展和成员国间协调,采取统一环境标准、提升保护水平、设立执行机制等措施。作为RCEP成员国,中国应积极参与环保规则的构建,推动建立环境专章,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摘要」妥善处理跨境电商纠纷是保障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的贸易纠纷解决机制无法满足跨境电商争议解决的需求,探索建立有效的区域性跨境电商在线争议解决机制仍是国际社会的迫切需求。基于保证争议处理效率、维持区域跨境电商公平有序发展等方面的考虑,依附统一型广义争议解决模式应是优先考虑选择的模式。作为一种区域性合作争议解决机制,在规则适用上应考虑统一制定的规则,在受案范围上除考虑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争议外,也应考虑将平台经营者和平台内企业以及平台其他主体之间的争议纳入。具体规则方面,确定受案范围应考虑做到“三个尊重”,在裁决结果上应明确其强制效力,在执行机制上应保证成员国的认可和配合。
[摘要]2024年,印度尼西亚的大选、地方选举以及政权交接顺利。国会选举中各党得票率均未超过 20% ,民主斗争党仍为第一大党但议席占比下滑明显,专业集团党议席数增加最多,建设团结党的出局显示出小党的边缘化趋势。金钱政治和家族政治现象泛滥,拉低选举质量。普拉博沃与吉布兰组合在总统选举中胜出,佐科的配合确保了政权过渡平顺。新内阁规模庞大,但部门过多或将增加协调难度,不利于施政纲领的落实。多数政党基于现实利益与大印尼行动党合作,成为执政联盟一分子,民主斗争党则选择中立立场。地方选举中大印尼行动党及其盟友权力版图扩大,民主斗争党再次受挫。印度尼西亚政府的经济政策以促转型、稳增长为指向,推行了较大力度的财政措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宽松型的宏观审慎政策。产业政策上,限制国外工业品进口与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的措施并行。民生投入持续增加,旨在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助并抵消通货膨胀对消费能力的抑制效应。全年经济平稳运行,多数指标符合预期,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但是,制造业走弱以及消费增长触及瓶颈,削弱了经济发展的后劲。普拉博沃的外交理念和外交风格与佐科不尽相同,当选后活跃于国际舞台,外访频繁并推出了突破性的外交举措。这些举措的目的是强化与伙伴国的经济、安全及军事合作,提升印度尼西亚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2025年,印度尼西亚新政府的中央权威可能强化,精英关系经历再磨合,佐科的政治选择将牵动政局发展。经济有望继续稳中有进,外交姿态将更加积极。
[摘要]近年来,泰国一直处于国家发展道路转型进程中,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革调整。政治方面,2023年大选形成的"蓝红橙”三大阵营激烈博弈延续至2024年,赛塔总理意外遭解职、佩通坦当选第31任总理重新组建了11党联盟政府,远进党被裁决解散后新组成人民党回归政坛,保守派在上议院选举中获胜占据多数席位。新组建的佩通坦政府延续既有政策并创新突破,努力消除腐败和不公正,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经济方面,泰国政府持续实施促进旅游、投资、出口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刺激措施,旅游业和外资的强劲增长拉动经济持续复苏;但受全球供应链紊乱、通货膨胀压力、家庭债务高企以及洪灾的影响,经济增长仍处低位,是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表现较弱的国家。外交方面,泰国持续开展“积极的经济外交"和“为民外交”,成功加入经济与发展组织,并收到金砖国家关于成为其伙伴国的正式邀请函;不断拓展对外合作空间,与中国在经贸、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合作稳健开展,巩固了泰美同盟关系,携手邻国共施惠民项目以增进民生福祉。展望2025年,泰国政府提出“赋权人民"和“经济赋能"的改革理念,将引领泰国推动政治改革进程,着力解决长期结构性经济问题,致力于与“全球北方”“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共赢,以期为新一轮国家发展道路转型奠定基础。
[摘要]2024年对越南而言是充满不确定性但又成果显著的一年。政治上,越南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党政人事交替,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超过1/3的委员被更替,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和国会主席等关键职位均有更迭。前国家主席苏林接任越共中央总书记后,政局基本恢复稳定;下半年,越南共产党着力推进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聚焦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将反浪费与反腐败、反消极列为同等重要的任务,通过精简机构来提升政治系统的效率和执行力。经济上,越南实现超出预期的较快增长,这主要源于外资迅速涌入、出口快速增长和服务业持续复苏。同时,越南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取得较为突出的减贫成效,人民幸福指数有所提升。外交上,越南积极通过外交活动展现政策稳定性,与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关系均有进展。中越关系达到“史上最深刻、最全面、最务实"水平;越美关系稳步发展,新建多项双边合作机制;越俄高层互动恢复至乌克兰危机爆发前水平。越南还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伙伴关系,与澳大利亚、法国、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提升伙伴关系,拓展和升级伙伴关系的频次为革新开放以来之最,体现出新领导集体在外交上更为自信和积极主动的特点。2025年是越南共产党筹备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关键年份。政治上,新领导集体有望继续强化稳定局面,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为十四大开启"民族崛起新纪元"做准备;经济上,绿色转型和数字化将继续成为发展重点,在私人投资可能增加、出口向好、旅游业有望进一步复苏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大概率会进一步提升;外交上,越南将更加自信、主动地巩固与大国合作关系、拓展全球伙伴网络,在全球和区域议题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摘要]2024年,得益于老挝旅游年和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的举办,老挝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4.6% ,超过预期的 4.5%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这样的成绩反映老挝经济复苏十分强劲。政治上,老挝创造性地提出“自主经济”,体现老挝人民革命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治国理政新思路、新思想。惩治贪腐的决心进一步加强。2024年9月,老挝政府组织的救灾救援活动体现了老挝前所未有的军民团结。为迎接老挝人民革命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央和地方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人事调整。教育和司法问题依然存在,将着力解决。经济上,除GDP增长超预期外,通货膨胀率和基普总换汇率也通过调控,在下半年降到比较低的范围内。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政府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各行业中,清洁能源行业和农业取得较大发展,众多大型项目签约落地;矿业依然是重要行业,但是加强了监管。外交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的成功举办是年度外交大事。展望2025年,筹备召开老挝人民革命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改党章、修改宪法、制定党的重要文件是老挝政治工作的核心。制订第十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促进老挝国内生产、给予外国投资者更多优惠政策是经济发展主要任务。外交上,也将期待新任外交部部长带来新面貌、新作风,为老挝外交注入新活力。新一年度的中老合作,应重点关注软实力的合作、区域总部的建设合作、高质量医疗教育合作以及中资经济纠纷调解机制的建立等。
[摘要]2024年,菲律宾内政、经济和外交领域出现新变化。政治方面,国内政局加速演变,执政联盟内部矛盾显化台前;杜特尔特盟友遭到国会打压,政治处境进一步恶化;政府下令禁止离岸博彩,与菲律宾社会“反华”氛围形成互动;小马科斯重组政治联盟,利用国家资源延续家族声望。经济方面,宏观经济稳步增长,各项指标总体向好;服务业引领经济发展,三大支柱产业全面恢复至2019年之前水平;民众贫困程度保持在高位,非包容性经济增长导致贫富不均;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策持续推进,但暂未取得预期效果。对外关系方面,南海局势升级影响中菲关系,人文交流成为维系两国友好民意的重要纽带;小马科斯政府持续向美国靠拢,与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北约国家关系再度升温,安全和军事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展望2025年,菲律宾内政、经济和外交的联动效应愈发明显。在内政层面,随着中期选举临近,执政联盟内部矛盾可能加剧,小马科斯一派在中期选举布局中占据相对优势,选举暴力将对社会治安造成影响。在经济层面,菲律宾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美国货币政策变动可能使菲律宾比索面临贬值压力,输入性通货膨胀风险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菲律宾国内政局的演变也可能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在外交层面,一方面,小马科斯政府出于地缘政治利益考量,将延续向美国倾斜的外交政策,菲美两国的盟友合作将持续深化,但美国总统换届带来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中美关系和菲美关系的发展也将影响中菲关系走向,南海局势仍将是两国关系的重点。此外,菲律宾社会也存在对小马科斯外交政策的反对声音,菲律宾外交政策取向实质上是内政分歧的外延。
[摘要]加快培养东盟区域与国别法治人才是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是形成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的重要保障,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目前,中国西南地区部分高校已经初步构建东盟区域与国别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但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存在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教师资源匮乏、国际化合作程度不高及数字化教育合作不足等短板与问题。对此,应着力优化东盟区域与国别法治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性地设立本科 + 硕士联合培养模式;在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增量提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师资队伍考核指标;扩大与东盟各国的教育合作并加快教育数字化建设。
[摘要]从价值层面来看,在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深化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意蕴深厚,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深化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助推教育强国建设;二是有利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交流互鉴;三是有利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从现实层面来看,中国一东盟开展教育合作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并已取得了显著的现实成效,双方合作已走向常态化,合作内容日趋丰富,合作平台逐渐多元。然而,无论是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变化、教育竞争压力变大等外部挑战不断增加,还是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合作渠道有待创新等内部挑战陆续出现,都对中国—东盟进一步深化教育合作带来了风险。鉴于此,双方亟待从实践层面创新合作路径,牢牢坚持以打造中国一东盟教育共同体为目标、以培养国际人才为核心、以数字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中国一东盟教育合作水平。
1.本刊不收取版面费或者其他任何费用,实施优稿优酬,鼓励独著或系列专题优秀文章。本刊持续聚焦东南亚(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状况和东盟区域国际组织发展进程,以及面向东盟(国家)的区域开放合作发展动态等研究领域,追踪学术前沿动态,倡导重大理论创新,鼓励交叉学科研究视角,谋求科学综合解决问题方案,致力于打造服务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专业型、高水平学术研究交流平台。 2.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现声明如下: 凡向《东南亚纵横》投稿,一经采用,本刊即同时获得作者(译者)的以下授权:稿件(译文)的数字化处理权、网络优先出版权、网络传播权、电子发行权、无线增值业务权等著作权一并授予本刊,并同意本刊将以上权利转授予与本刊合作的第三方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收录,汇编,纸型版、网络版、其他电子版的复制、发行等)。本刊向作者(译者)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