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用根管锉通常又称为手用锉,是一种在根管治疗中通过冠根向进出运动来清理、成形根管的器械。现代根管治疗技术中根管预备以镍钛器械为主,但手用器械仍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根管探查、根管疏通、根尖通畅、根管长度测量等。本文回顾了手用锉的发展,制作材质由最初的碳钢到不锈钢,再到镍钛,制作标准由最初的不统一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再到各类改良器械问世,手用锉越来越好地满足各类临床需要,成为根管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类器械。选择合适的手用锉,结合正确的使用方式,做到充分冲洗清洁、超声荡洗,避免包括术后肿胀、根管侧穿、器械分离、台阶等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根管治疗的必修课。
[摘要]根管治疗术是牙髓根尖周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可控制牙髓根尖周炎症,促进病变愈合,保留天然牙。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可高效且准确地获取和处理医学影像和临床医学资料,具有促进口腔医学领域发展的潜能。本文围绕根管治疗术前根管形态识别、治疗难度评估和辅助根管再治疗的决策,术中工作长度确定和试尖片、根充片解读,术后预后预测三方面,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根管治疗过程中的研究进展,给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龋病发病率高,及时诊断是临床治疗的基础。随着深度学习技术在自然图像处理领域的学习利用口腔医学影像进行龋病自动诊断的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基于深度学习的龋病诊断方法在龋病识别、检测与分割两大类典型任务中取得了进展,本文从多个角度对两类任务的深度学习方法进行综述与对比,对龋病诊断数据集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有助于龋病智能诊断的研究。
[摘要]牙外伤在口腔临床治疗中极为普遍,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牙外伤能触发牙髓组织的一系列生物学反应。有效评估牙髓状况并采取适宜的治疗措施,对于预防牙髓并发症,促进年轻恒牙牙根持续生长,以及最大限度地保留天然牙齿至关重要。本综述综合探讨了牙外伤引发的牙髓生物学变化,总结了牙髓状态的评估技术以及相应的治疗策略,以期为口腔临床医生进行牙外伤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
[摘要]对于牙髓坏死的年轻恒牙,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牙髓血运重建术进行治疗。因该方法无法重建功能性牙髓样组织,并可能导致根管钙化,因此再生牙髓治疗引起了广泛关注。牙髓组织再生的目的是恢复自体牙髓组织的活性与功能,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快速形成功能性血管网。根管和髓腔作为一种相对狭窄、密闭、缺血缺氧的环境,功能性血管网从根管长到髓腔的过程非常缓慢,因此预血管化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是在牙髓的工程化组织构建中预先形成功能性血管网络,确保为构建体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然后将血管网络与宿主脉管系统吻合,最终诱导血管化牙髓组织再生。本文综述了基于支架的预血管化技术在细胞、生长因子和支架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也总结了与预血管化相关的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及其应用,以期为再生医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抗菌再矿化材料凭借其多功能集成性突破、仿生结构设计优化、生物相容性提升及不良反应可控性显著等优势,近年来在龋病防治中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应用于牙釉质的抗菌再矿化材料的功能特点与作用机制,按照氟化物基材料、生物活性玻璃基材料、壳聚糖基材料、釉原蛋白衍生物与多肽、纳米材料体系、植物多酚复合物六大部分分类介绍了目前已有抗菌再矿化材料在龋病中的发展与应用现状,以期为龋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推动该类生物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目的解析正畸患者发生釉质脱矿的关键因素,确定与釉质脱矿发生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探讨青少年正畸患者釉质脱矿与口腔菌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组患者,每组各22人,S组佩戴自锁托槽,M组佩戴传统金属托槽。在正畸基线期及3个月后收集龈上菌斑进行菌群分析,同时收集患者唾液并测定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每月复诊时,对釉质脱矿(EDI)、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牙周指数(PI)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正畸3个月后,所有患者釉质脱矿发生率显著升高,平均脱矿率较治疗前增加 20% 以上,其中S组Fusobacterium、Campylobacter、Neisseria 和Prevotella 菌属的丰度显著增加( P<0.05) ,而M组Rothia菌属丰度显著上升( (P<0.05) ;Arthrobacter、Bacillus、Acinetobacter、Prevotella、Campylobacter菌属丰度与釉质脱矿评分及菌斑指数评分呈正相关;唾液中sIgA的含量与釉质脱矿的发生呈负相关,S组正畸后唾液 sIgA含量显著下降( P<0.01 。结论佩戴自锁托槽的正畸患者更易发生釉质脱矿,Campylobacter和Prevotella菌属可能是加剧青少年正畸患者釉质脱矿的关键微生物。唾液中sIgA含量的下降可能预示着正畸患者釉质脱矿的风险增加。
[摘要]目的探讨种植基台酷龈高度、聚合角度、基台直径对于氧化锆冠轴向拉伸力的影响,以及验龈高度、聚合角度、基台直径三者之间有无交互作用。方法通过Solidworks软件设计出具有聚合角度(12°和 6° )、雅龈高度(3和 5mm )、基台直径(3.5、5和 6mm )的12种基台,每种6个,共72个样本,采用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技术进行3D打印,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制作相应氧化锆冠共72个,粘接48h后采用万能力学试验机进行轴向拉伸测试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轴向拉伸实验测试中,固位力表现为直径 3.5mm 组 <5mm 组 <6mm 组( P<0.05, ;固位力表现为聚合度 6° 组 >12° 组 (P<0.05) ;固位力表现为雅龈高度5mm 组 >3mm 组( P<0.05 。三者之间不具有交互作用,其中龈高度和直径及聚合度和直径间具有交互作用,当验龈高度为 3mm ,直径 3.5mm 组与直径 5mm 组间的固位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当聚合度为 12° ,直径 5mm 组与直径 6mm 组间的固位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氧化锆冠固位力随着基台直径的增大,聚合度的减小,龈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当龈高度较低时,减小聚合度比增加基台直径更重要;修复间隙较小时,在保证聚合度较小的情况下,选择小直径的基台,也能产生较好的固位能力。
[中图分类号]R782.2[文献标志码]A [doi]10.7518/gjkq.2025079 [摘要]目的分析唇腭裂患者语音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以提高语音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完成唇腭裂语音治疗的107名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治疗结果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语音初始清晰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炎(POP)的危险因素,并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构建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POP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3年9月在中国西南地区3家医院行气管切开的299例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后POP的危险因素,运用SPSSModeler18.0软件构建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后POP的决策树模型,并评价2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299例患者,POP患者56例,POP发病率为 18.73%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管套管留置时间[OR :=1.097 , 95%CI (1.039,1.158)]、颌骨切除[OR 2.439, 95%CI (1.084,5.484)]、吻合静脉数量[OR :=3.345 , 95%CI (1.449,7.719)]和术后抗生素种类 ?3 [OR =14.732 , 95%CI (4.405,49.273)]是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POP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决策树模型显示,术后住院时间( ?14d) 是口腔癌PO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次是吻合静脉数量、术后抗生素种类等。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显示,决策树模型的预测能力稍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结论口腔癌游离皮瓣患者POP的危险因素较多,决策树模型在本研究中对POP的预测效能稍好,临床可应用该模型了解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后易发生POP的相关特征,并验证其预测效能。
[摘要]原花青素(PC)是一类具有强大抗氧化和多重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在口腔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PC能有效促进牙体组织再矿化,干预牙菌斑生物膜形成,抑制口腔癌细胞增殖,并在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积极效果。本综述通过深人分析,总结认为:PC防治口腔疾病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双重作用机制,既能靶向抑制病原生物膜,又能调节宿主的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尤为重要的是,PC通过非杀菌途径干预微生物黏附与生物膜形成,有望为克服菌株耐药问题提供新策略。尽管多数研究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PC的安全性和多效性使其成为口腔疾病治疗中极有前景的天然辅助剂。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总结PC在多种口腔常见病中的应用,并揭示其生物学作用和机制,以期为临床转化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干细胞产生的细胞外囊泡(EV)可携带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介质。相较于其他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DMSC)有着诸多独特的优势,其分泌的EV能够通过调控免疫细胞的活性及局部组织细胞的炎症水平,在创伤、感染等因素导致的疾病中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可应用于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领域。本文拟从免疫调节的角度出发,对DMSC来源的EV在口腔及其他疾病中的调节作用展开综述。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志码]A [doi] 10.7518/gjkq.2025085 [摘要]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OIRR)是临床正畸治疗中最为常见的医源性不良反应之一,危害牙齿寿命,影响矫治效果。近年来,学者们通过体内外研究,通过物理方法、激素、药物、纳米靶向补充物及干细胞相关产物等多种方式,从促进牙骨质代谢、改变机械压力下牙骨质微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颖的OIRR应对方法,以期促进
[摘要]牙周病是口腔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尽管口腔医生治疗牙周疾病的经验丰富,但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通常全身情况复杂且个体差异大,在牙周基础治疗前的药物管理策略尚存在争议。在临床治疗中,患者可能自行更改药物方案,忽视了因停药而引起的血栓潜在风险。牙周基础治疗前,对服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有助于降低患者出血和血栓风险。本文总结了该类患者牙周基础治疗期间药物方案和牙周治疗方案制定策略、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及术中术后出血处理,以帮助医生合理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以肝细胞脂肪堆积为特征的疾病,牙周炎是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已有研究发现两者密切相关,但对两者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牙周炎伴随着口腔炎症和微生物组的病理变化,诱导肠道生态失调,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也可能在NAFL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本文将从NAFLD与牙周炎的流行病学、可能的相关机制、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期待从口腔医学视角为NAFL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摘要]传统牙槽窝敷料以填塞类材料为主,虽然具备基本的止血和创口保护功能,但在机械强度、生物学性能,特别是促进牙槽窝组织再生等方面存在局限。随着生物材料科学的发展,兼具创面保护和促进愈合的新型牙槽窝敷料逐渐成为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热点,这些敷料不仅能够保护创面,还能促进愈合,适用于复杂的口腔环境。其中,具有止血、抗炎、抗菌和药物递送功能的复合型水凝胶作为牙槽窝敷料,能够显著改善术后的愈合效果,为牙拔除术后管理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方案。
[摘要]Yes相关蛋白(YAP)是一种转录共激活因子,可通过经典Hippo通路或非 Hippo通路与细胞核内相关转录因子结合后调节靶基因的表达,以直接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及维持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动态平衡等过程中。研究表明,目前关于YAP的研究多集中在肿瘤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近年来,关于YAP作为细胞外机械传导效应分子调控非肿瘤性疾病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对YAP在非肿瘤性疾病(口腔及其他系统性疾病)中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以求进一步了解YAP在非肿瘤性疾病的中作用,为未来临床治疗相关疾病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策略。
书籍名称:《牙周松牙固定术操作详解》 主编:申玉芹 主审:潘亚萍 出版日期:2025年7月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详细介绍了牙周松牙固定术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包括患者的评估、器械的选择、操作步骤的规范操作、维护和康复指导等。本书的特色是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进行理论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牙周松牙固定术的应用技巧。此外,本书强调了个性化治疗的重
书籍名称:《口腔专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详解》 主编:赵佛容,毕小琴 出版日期:2025年5月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系统阐述了口腔专科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主要内容:1)口腔专科材料调拌护理操作技能,详细讲解了口腔专科门诊常见的材料;2)口腔专科四手操作基础、设施及技能,分别从四手操作基础及其临床应用方面讲解了口腔专科四手操作技术及流程;3)口腔四手操作技术的临床应用,分上、下
书籍名称:《Misch口腔种植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主编:RandolphR.Resnik,CarlE.Misch 主译:宿玉成 出版日期:2025年5月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涵盖了口腔种植学的诊断、治疗、手术、修复及并发症管理等核心内容,详细介绍了种植体并发症的分类、发生病因及解决方案,同时深入介绍了与种植相关的解剖、生理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强调预防并发症,每章深入
书籍名称:《口腔诊疗必备数字化技术全流程详解》 主编:刘峰 出版日期:2025年4月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聚焦口腔诊疗前沿,深度解构了全流程数字化技术体系。从数 据采集、诊断分析到方案制订,系统性梳理了每个关键环节,兼顾临床效果与风险 防控。本书内容包括口腔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口内数字印模技术、数字化美 学的诊断与设计、数字化咬合诊断分析、牙体缺损椅旁修复数字化设
一、简介《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是介绍国内外口腔医学及相关学科的新动态、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经验的专业性学术刊物,为促进口腔医学学术交流和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服务。主要报道形式有专家共识、专家笔谈、中青年专家论坛、专家病例展示、论著、综述、病例报告、方法介绍、争鸣等。主要供从事口腔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者以及临床医生和在校学生阅读。 二、选题按照预防与治疗、普及与提高、理论与实际、基
主编:石冰 副主编:赵铱民 凌均棨 郭传 赵怡芳沈国芳 赵志河 林云锋 常务副主编:王晴 常务编委:(按姓名汉语拼音顺序排序)冯 云黄定明 赖文莉 梁新华 满 毅潘 剑 万乾炳赵蕾周红梅邹静 编 委: (按姓名汉语拼音顺序排序) 白丁 白玉兴 包崇云 巢永烈 陈涌 陈吉华 陈仁吉 陈伟良陈新民 陈新明 陈扬熙 戴永雨 邓典智 邓锋 丁一 范兵冯云 傅开元 高学军 葛久禹 宫苹 谷志远 郭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