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从什么角度书写历史、以何种史观烛照来路,决定着我们能迈向何等辽远的未来。十四载浴血奋战,“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同仇敌忾,以“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如磐之志、“愿拼热血卫吾华”的铮铮气节、“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巨大牺牲,谱写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是神圣的、进步的、追求和平的正义战
【摘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有必要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进行再认识,纠正在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宣传中出现的偏颇,进一步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最早发出抗日号召并进行武装抵抗、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推动国共合作、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壮大抗日武装并开展游击战争、坚持抗战团结
【摘要】中国以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诠释了中国肩负何等担当、如何践履担当、中国担当有何意义等问题。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最早战场,其重大意义在于确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统一的叙事逻辑,彰显这场战争的连续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深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厚度和意蕴深度。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世界和平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确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
【摘要】日本全面侵华引发深重民族危机,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全民族抗日的共同体、民族平等的共同体、民族团结的共同体、民族自信的共同体,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与情感等多维路径。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摘要】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牺牲最多,且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正确的战略擘画引领斗争实践,成为中华民族重塑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推动中国国际地位实现历史跃升,奠定了中华民族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身份与精神基础;伟大抗战精神在血与火中铸就,既是夺取抗战胜利的精神密码,
【摘要】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红军必须适应由国内战争到反侵略战争的转变,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八路军、新四军不但在数量上与日军相比处于劣势,更重要的是武器装备也严重落后于日军,唯有游击战方能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保存和发展自己。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八路军各部迅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相继开辟抗日根据地,逐步形成与正面战场相呼应的敌后战场。游击战中“游”是手段、“击”是
【摘要】日本与东亚大陆体系的互动及其追逐强权的机会主义国际秩序观,形塑了其关于国际秩序的基本观念及对外行为,这也是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外侵略行径的重要内因。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救亡图存的真正全国性的抗战和肩负着伟大责任的反法西斯同盟的联合作战,具有革命性和世界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侵略与反侵略的生死较量,也是文明与野蛮的生死较量,需要从国际秩序演进和世界历史进程的高度来审视
【摘要】在人类文明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治理体系是遵循文明演进规律、实现文化基因在治理场域深度激活和有效贯通的历史必然。当前,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交融交锋为人类文明创新突破提供了历史性契机,构建兼具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的治理范式势在必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成为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治理要为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价值锚点,强化技术伦理中的人文关怀与价值
【摘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在客观上要求能源产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当前能源转型的主要挑战,是缓和新能源发电能力的迅速增长与新能源消纳能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这一背景下,依托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智慧能源建设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智慧能源目前有四个主要发展方向:微电网的智能规划和运营,微电网通过需求侧的优化参与电网辅助服务,微电网通过需求侧优化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与电网的耦合。智
【摘要】从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中国重视将文明交流互鉴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代表,中欧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全球性的示范意义。中欧均倡导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在很多事关各自发展和全人类社会的议题上拥有政治共识与契合的价值观,双方50年的关系历程也为彼此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夯实了现实基础。当下中欧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仍面临一些
【摘要】近年来全球多边治理进程遭遇困局,治理碎片化与领导力缺失问题愈益凸显。以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为例,随着治理主体从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框架下的政府间大多边机制转向包含多维机制与多元行为体的复合体,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性面临冲击。2025年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更加剧了全球治理碎片化与领导力缺失风险。在碎片化场景下如何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构建国际领导力,成为学界争鸣的
【摘要】“共同富裕”概念提出后,海外学者围绕中国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深入研究,近年来呈现出研究成果丰富、研究视角多元、研究来源广泛的整体特点。海外学者主要从价值内核、概念演变等方面开展理论背景研究,从政策取向、现实进路等方面开展内容特征研究,从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不平等治理的角度开展价值意义研究。未来,国内学界应加强基础理论体系阐释,避免共同富裕的标准被曲解;进一步探索共同富裕实践规律,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