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的核心是人,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这一重要理念指引下,一幅幅生动隽永的实践图景,勾勒出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新征程上,城市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
【摘要】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共性难题,中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实践正在重构全球城市科学理论范式。以北京“接诉即办”改革为代表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模式,既丰富了福柯“治理术”的理论内涵,又实现了对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学理升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要坚持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以解决城市病为切入点,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促进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相互赋能
【摘要】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持续驱动,更离不开空间治理体系和秩序的重构,空间治理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实践中空间治理滞后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站在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应从空间规律与价值的重新识别、空间供给配置逻辑的调整、空间利用管控体系的动态优化、空间价值实现机制的高效搭建、空间政策设计的全面支撑等方面入手,进行空间治理逻辑的系统变革,从
【摘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超大城市作为人口、资源与功能高度集聚的区域,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压力、多方治理主体下的协同治理、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存量空间优化与品质提升等方面,正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当前,我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具有战略引领、多尺度协同、技术赋能、渐进式改革、社会协同与底线思维的特征。为实现中国超大城市可持续、高质量治理,在理论层面,应从理论
【摘要】法治是智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基本方式和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保障,推动智慧城市法治现代化建设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当前,智慧城市面临地方立法供给不足、条块关系模式制约治理效能、技术之治存在失控风险,以及城市特殊群体面临数字鸿沟等问题,应遵循智慧城市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法治逻辑、技术逻辑、治理逻辑和价值逻辑,构建包容性的协同治理法治模式。我国需优化立法供给体系,提升地方立法能力和协同
【摘要】住房问题关乎民生福祉,是支撑经济社会稳定和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当前,县域居民住房自有率整体较高,住房质量亦呈现稳步提升趋势,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区域差异显著等问题。随着县城日益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居民住房需求也正从“有居”迈向“优居”,对住房发展的质量与公平性提出更高要求。应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围绕住房的权属结构、空间分布与居民构成等核心维度,构建
【摘要】推动建设现代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应调整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以低碳循环为特征的材料体系、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创新体系和碳中和目标导向的产品贸易格局,推进产业数智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加快构建现代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的战略路径包括:将 “双碳” 目标作为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硬约束,建立以碳排放强度为核心要求的产业调控政策体系,制定重点材料产业全球产能布局规划,加大绿色低碳工程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加快建立
【摘要】2024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处在深度发展与持续变革阶段。在用户规模回落、市场规模趋稳等背景下,短视频行业不断挖掘新的增长点。精品化、专业化、垂直化成为短视频内容创作的主要特征,伴随主流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互联网平台的深度合作,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驱动短视频生态格局向平台融合转变。与此同时,随着内容电商普及、产业布局调整,短视频行业的产业化不断升级。但是,内容生态复杂、人工智能技术滥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传统人工智能的计算智能和感知智能形成挑战,初步形成认知智能这一新型智能形态。认知智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突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能力,带来语境化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以及可解释人工智能等更人性、更智能的文化人工智能。这些不同形态的文化人工智能是认知智能要拓展的具体形态,也是提升大语言模型认知能力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认知智能 计算智能 感知智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
【摘要】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普惠包容的新型经济全球化,为全球化转型提供中国方案。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要强化世界共同利益,凝聚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共识,积极应对国际公共产品赤字等问题。新型经济全球化不是强调公平放弃效率,不是简单强调结果的平衡,而是兼顾效率和公平推动全球再平衡,让世界各国及不同微观主体能够分享全球化红利。新型经济全球化拓展经贸合作新空间重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有效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创新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畅通生产要素流动、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应重点围绕城乡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设、县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城乡人才引育、创新要素双向流动机制等方面发力,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