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桃是重要的坚果和油料树种,我国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并取得了显著的良种选育进展。系统梳理了我国在核桃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种质鉴定、珍贵资源保存及分布区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目前我国已建成的较为全面和完善的种质保存库与信息共享体系。概述了实生选种、引种、杂交育种、杂种无性系选育和砧木选育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分析了早实品种的选育过程及其优异性状和存在的易早衰与抗逆性差等问题,并探讨了通过无性系砧木改良的解决策略;总结了重要农艺性状遗传解析的研究进展,绘制出染色体水平高质量基因组序列图谱,研发出适用于核桃高密度基因型图谱构建的新方法OutcrosSeq,以及获得核壳厚度和油脂形成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标记等;提出了“好吃、好剥和好卖”的育种目标,并展望了分子设计育种与基因组选择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摘要:【目的】了解贵州高海拔地区野生普通油茶的抗旱性,为高海拔地区油茶抗旱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基础和理论参考。【方法】以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海拔 1998m 处发现的野生普通油茶群体优株叶片为材料,测定油茶叶片表型、解剖及生理等22项指标,运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对各指标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油茶的抗旱性,筛选出抗早性强的油茶单株。【结果】根据隶属函数法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从22项指标中筛选出叶面积、气孔密度、叶片厚度和叶脉厚度4项典型指标评价油茶的抗旱性。48株油茶优良单株可被分为4类,第1类群的主要特征为所有指标水平一般,总体抗旱性较弱。第2类群的叶长、叶脉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下表皮厚度、POD活性及叶绿素总含量指标较小,这类油茶优株的抗旱性总体不强,部分居中。第3类群仅有油茶PT39,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大的叶脉厚度和较高的POD活性,气孔密度较低。第4类群仅有油茶PT47,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较长的叶片,含水率、下表皮厚度和MDA含量均较高。但某些植株的各项指标均处于中上水平,且关键抗旱指标表现突出,因此其抗旱性总体较强,排名靠前。【结论】根据叶面积、气孔密度、叶片厚度和叶脉厚度4项典型指标的平均隶属度,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油茶优株有PT47、PT38、PT46、PT39、PT42。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澳洲坚果种质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和耐受性,为培育贵州本地适应性广、耐寒性强的澳洲坚果种质提供参考。【方法】以澳洲坚果良种O.C和GR1为对照,采用培养箱在 -4°C 下对5种澳洲坚果种质材料的叶片进行低温处理,并对10个耐寒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澳洲坚果种质材料叶片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5个澳洲坚果种质材料的耐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低温胁迫下,澳洲坚果不同材料的各生理指标发生显著变化,各材料的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电导率、SOD 活性、POD活性、CAT活性、PPO活性显著升高,相对含水量降低。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各材料的耐寒性表现存在差异。QA1在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方面的表现优于O.C和GR1,其在相对电导率方面的表现优于GR1;QA2在MDA含量、POD活性、PPO活性方面的表现优于O.C和GR1,其在相对电导率、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方面的表现优于GR1,在脯氨酸含量方面的表现与O.C和GR1相当;QA3在MDA含量方面的表现优于O.C,在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电导率、相对含水量方面的表现优于GR1,在SOD 活性方面的表现优于O.C和GR1。此外,与QA1相比,QA2和QA3表现出较全面的耐寒性。【结论】低温胁迫下,黔澳系列澳洲坚果通过不同的生理调节机制的协同作用来应对低温胁迫,以提高自身的耐寒能力。隶属函数法分析结果表明,5种澳洲坚果种质按照耐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O.C、GR1、QA3、QA2、QA1。
摘要:【目的】加速贵州省花椒栽培良种化进程,保障贵州省花椒产业健康发展。【方法】以贵州省两主栽花椒品种顶坛花椒和九叶青花椒幼苗为材料,进行水分胁迫试验,设置土壤含水量 50%~75% (对照组)、30%~50% (干旱)2个处理。处理后,采集不同处理的成熟叶片进行转录组分析,获得数据进行以下处理:在数据库注释2个品种不同处理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及富集通路;对2个品种不同处理叶片关键差异基因富集通路进行深入分析,探讨2个花椒品种的抗旱策略。【结果】由2个花椒品种样品共得到93.180Gb转录数据, 碱基占比在 97% 以上,GC含量为 45%~48% ,组装所得292192个Unigenes分别被注释到六大数据库,其中186659( 33.74% )个Unigenes至少与6个数据库中的1个数据库匹配,基因注释效果较好。2个花椒品种的差异表达基因处于一个量级,九叶青花椒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显著高于顶坛花椒。2个花椒品种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主要富集在核糖体、碳代谢、光合作用相关途径、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MAPK信号途径、钙信号途径等与植物逆境响应相关的调控途径,其中顶坛花椒的响应通路更为丰富。2个花椒品种差异表达基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上调基因之间的相关性高于下调基因,说明上调表达基因通路之间关系更为密切。【结论】2个花椒品种在响应干旱胁迫时具有不同的应对策略,本土品种顶坛花椒具有更加丰富的水分胁迫调控策略,引进品种九叶青花椒响应水分胁迫与光合作用途径关系密切。
摘要:【目的】研究酸枣Ziziphus jujubaMillvar.spinosa对混合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为今后深入探究其耐盐碱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酸枣为试验材料,通过模拟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土壤主要盐分组成,对酸枣幼苗实施质量分数分别为0(CK)、 3‰ (SA1)和 6‰ (SA2)的盐碱混合溶液处理,通过测定叶片和株高绝对生长量、根冠比等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PSⅡI最大光化学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辐射后油茶种子生长发育的基质配比,为辐射诱变育种苗木高效繁育提供参考。【方法】以经 50Gy60Co-γ 辐照处理的‘湘林XLC15’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泥炭土、珍珠岩和黄土配制4种基质,体积比分别为 1:1:1 (T1)、 1:1:0 (T2)、 1:0:1 (T3)、 0:1:1 (T4),分析不同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处理下油茶幼苗的叶片组织结构和光合特性指标,筛选出适合辐射诱变油茶幼苗生长发育的最优基质配比。【结果】不同基质的理化性质有显著差异( ),基质的干容重、湿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以T3处理为最高。不同基质对 60C0-γ 辐射诱变油茶的叶片结构和光合特性有显著影响( ?P<0.05 )。其中,T3处理的油茶幼苗叶片在上表皮厚度( 23.86μm )、海绵组织厚度( 272.76μm) 、下表皮厚度( 23.93μm )、叶片总厚度( 410.16μm; )、SPAD(57.07)、净光合速率( 2.92μmol?m-2?s-1) 和蒸腾速率 (0.99mmol?m-2?s-1) )等指标上均表现出最佳效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基质的干容重、湿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对叶片厚度、SPAD、蒸腾速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有显著影响( P<0.05) ),基质的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对胞间 CO2 浓度、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 (P<0.05)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T3处理下油茶叶片组织结构和光合特性的综合表现最佳,T2处理下综合表现较差,4种基质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T3、T1、T4、 T2 。【结论】泥炭土、珍珠岩和黄土体积比 1:0:1 是适宜 60C0-γ 辐射处理后油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基质。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的桃抗重茬砧木。【方法】以1年生盆栽7-12-3砧、毛桃砧、中桃抗砧、红叶砧和ZA 砧幼苗为试材,将其分别定植在重茬土和园土中,定期测定幼苗的株高、干径、新梢直径、长度、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结果】重茬土对不同砧木品种(系)幼苗的植株生长量、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7-12-3砧幼苗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中桃抗砧幼苗的株高和干径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红叶砧幼苗在不同土壤中生长量差异显著,毛桃砧和ZA砧幼苗在重茬土处理的后期陆续全部死亡。重茬土对不同砧木品种(系)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有不同的影响,重茬土对7-12-3砧、中桃抗砧幼苗的PSⅡI实际光合效率和PSⅡI最大量子效率的影响不大,这2个品种(系)幼苗的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和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在2种土壤处理中差异不显著。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砧木品种(系)幼苗的抗重茬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抗重茬能力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中桃抗砧、7-12-3砧、红叶砧、毛桃砧、ZA砧。【结论】在更新桃老果园时,中桃抗砧和7-12-3砧可以作为首选桃砧木。
摘要:【目的】筛选有利于金叶银杏和绿叶银杏生长生理和黄酮积累的最佳光照强度,提升银杏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为银杏苗木的优质高效培育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以6年生半同胞金叶银杏的金叶银杏子代与绿叶银杏子代盆栽实生苗为对象,分别设置 70% 自然光照、 50% 自然光照、 30% 自然光照和全光照4种不同强度的光照处理。测定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处理下银杏叶片表型数据、光合色素、初生代谢物以及总黄酮质量比和其相关酶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和模糊隶属函数分析。【结果】1)随着光照强度降低,金叶银杏在 70% 自然光照处理下叶长增量相较于对照显著增加 26.5% , 50% 自然光照处理下的叶宽、叶厚、叶面积增量和叶片干质量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 58.2% 7 33.3% , 74.5% , 29.4% ;绿叶银杏在 50% 自然光照处理下叶片干质量相较于对照显著增加 10.8% 。2)相同处理下,绿叶银杏的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质量比高于金叶银杏。在50% 光照强度下金叶和绿叶银杏叶绿素总量(金叶银杏 2.73mg/g ,绿叶银杏 2.84mg/g )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组中 (P<0.05) )。3)光照减弱促进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质量比提升。金叶银杏在 70% 自然光照处理下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质量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 P<0.05) ;绿叶银杏可溶性蛋白质量比在封顶期 70% 自然光照处理下达到峰值,但在缓慢生长期 50% 自然光照处理下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 (P<0.05 )。2种银杏的总黄酮、黄酮醇质量比及苯丙烷代谢酶活性,均随光照强度降低先升后降;相较于其他处理组, 70% 自然光照处理下效果最佳,显著大于对照处理( ?P<0.05 )。4)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显示,金叶银杏在 70% 和 50% 光照强度、绿叶银杏在 70% 光照强度处理下银杏植株的隶属度均值较高,叶片黄酮药用价值最佳。综上所述,银杏幼苗通过调节自身生长特性、光合色素、次生代谢物质及相关代谢酶活性来适应不同光照条件。【结论】金叶银杏在 70% 和 50% 光照强度,绿叶银杏在 70% 光照强度下,均显著提高了叶片内总黄酮以及黄酮醇质量比,最有利于提升银杏叶片药用价值。
摘要:【目的】为观果海棠园林配置及果色着色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海棠果皮着色期到成熟期的3种果色形成路径(绿→红、绿 $$ 黄、紫红→红)中的6个代表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果皮色彩变化规律进行数字化分析,并比较不同路径之间及同一路径不同品种间的生理生化差异。结果】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的叶绿素含量均下降,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含量在“绿→红”“绿→黄”路径中上升,在“紫红→红”路径中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在“绿→红”“紫红→红”路径中上升。PAL、CHI活性与花青素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AL活性在“紫红→红”果色形成路径中呈现上升趋势;CHI活性在“绿→红”“绿 $$ 黄”路径中呈现上升趋势;在“绿 $$ 红”路径中,DFR 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品种,而UFG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结论】海棠果实成熟过程中,亮度值 L* 可作为观果海棠外观评价的标准指标,与饱和度 C* 存在协同变化,CHI是影响 L* 的重要酶。叶绿素的降解影响了果皮底色,叶绿素与花青素是紫红果实呈色的关键色素;花青素、类胡萝卜素是红、黄果实呈色的关键色素。“绿→红”“绿 $$ 黄”路径的品种可作为观果海棠园林配置的关键品种;“绿 $$ 黄”路径中的‘千层金’可作为食用海棠选育的优良亲本。DFR在黄酮类物质的代谢调控中发挥负反馈作用。
摘要:【目的】筛选纳米钼酸钾在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 Lin.果实生产中的最佳施用剂量,提高沙棘果实基本性状与果实品质。【方法】以黑龙江省主栽沙棘品种‘深秋红’为试材,设置3种不同剂量的纳米钼酸钾试剂(T1、T2、T3,质量浓度分别为 1500,2000,2500mg/L) 喷施叶面,清水对照(T0),通过观测物候期、测量果实横纵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密度、百果质量等果实基本性状和果实总黄酮含量、VC含量、糖酸比、含油率等果实品质指标,对比、分析不同处理对果实基本性状与品质的影响。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进行显著性结果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相较于TO,T1、T2、T33种处理都对果实的物候期、果实基本性状和品质指标起到了积极调控作用。在物候期上,不同剂量钼酸钾处理,使果实的变色期与成熟期提前了 2~4d ,延迟了果实衰败期 2~3d ,延长了果实采收时间。在果实基本性状上,相对于TO,3种处理都增加了果实的大小、密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百果质量,其中T3处理结果达到了显著水平;相对于TO,T3处理使沙棘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密度、百果质量分别增加了 6.68% 一 6.70% 7 8.33% 一 23.34% 中 13.01% ;T1、T22个处理后的果实基本性状上差异不显著。在果实品质指标中,不同处理对沙棘黄酮与VC含量的提升都有显著影响;其中,T3处理差异最为明显,其黄酮和VC含量分别达到了0.7725、 1.1125mg/g. 。不同试验处理提高了果实的糖酸比,其中T3处理使果实糖酸比达到了2.38,改善了沙棘果实风味口感。果肉含油率也随着试验处理浓度升高而增加,其中果肉中T1处理效果不显著,但T2、T3处理都显著提升了果肉含油率(分别达到了 2.65% 与 3.44% );种子含油率中T3处理效果最显著,达到了 6.03% 。【结论】叶面喷施钼酸钾可以延长果实的采收期,增加果实大小,密度及百果质量,提高沙棘黄酮含量、VC含量、糖酸比及含油率,提高沙棘果实品质。综合以上结果,T3处理(即质量浓度为 2500mg/L 的纳米钼酸钾)对‘深秋红’沙棘的果实品质提升效果最好。
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杏果主要产区的土壤基本情况和肥力等级,提供合理的施肥建议。【方法】对河北省杏果6个主要产区15个样地土壤进行土壤养分检测,采用专家意见法和相关系数法等,对其养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和土壤供肥能力评价。【结果】河北省各杏果产区土壤pH值为 6.2~8.5 ,仅 26.7% 的杏果产区在杏果适宜土壤 pH 值为 6.7~7.8 有机质质量比为 8.55~26.10g/kg ,全氮、全磷、全钾质量比分别为 0.50~2.11 ,0.59~1.70 , 16.10~24.20g/kg ,各杏果产区全氮质量比差异较大。全磷质量比在中等水平及以上,全钾质量比处于中上和高水平。碱解氮变异系数为 65.99% ,多数杏果产区碱解氮质量比处于高及以上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比分别为 3.78~15.40 、 23.80~188.00g/kg 。土壤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和有效铜的质量比均在3级(中)水平及以上,而有效锰、有效锌和有效硼质量比处于3级(中)水平及以下。有效钼变异系数为60.67% ,具有较大变异空间,其质量比水平为 1~5 级。【结论】河北省主要杏果产区的土壤肥力等级在IⅢI级及以下,且仅张家口市采样地ZJK1的土壤肥力为Ⅲ级(一般),其余土壤肥力属于贫瘠和极贫瘠水平。河北省杏果产区需调节土壤pH值,提高营养元素质量比及其有效性,并增施适量富含中、微量元素的化肥。张家口市可增施磷肥,保定市和邢台市可增施适量有机肥,唐山市、承德市和邯郸市可增施氮肥。其中,唐山市和承德市需控制磷肥施用。另外,ZJK1、BD4、XT1、XT3、CD需增施适量钼肥。
摘要:【目的】为宁夏南部山区黑果腺肋花楸优质栽培提供参考。【方法】2021—2023年,以黑果腺肋花楸苗木为试验材料,在宁夏南部山区进行了覆膜(FM)、种豆(LF)、施有机肥(YJ)、施复合肥(HF)、施牛粪(NF)和空白对照(CK)6种处理,连续3a测定树高、冠幅、分枝数量、年生长量等生长指标,2023年测定果实的总酚、类黄酮、原花青素、总酸、单宁、可溶性糖、花色苷、维生素C、维生素 B9 、总皂苷、蛋白质、粗蛋白等营养成分的含量,钙、镁、钾、铁、锌、硒、钼、锰、铜、硼等矿质元素含量,以及18种氨基酸的含量,研究不同处理下黑果腺肋花楸生长指标和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与CK处理相比,FM处理可以促进冠幅生长,而HF、LF、NF及YJ处理抑制了冠幅生长。果实品质分析结果表明,LF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果实中可溶性糖的积累,其含量达到 184.4mg/g ,而FM、HF、NF及YJ处理使果实可溶性糖含量降低;FM和YJ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果实中硼含量的增加,而HF、LF及NF处理使果实硼含量降低;除HF处理使果实中天冬氨酸含量降低外,其余处理可以提高果实中天冬氨酸的含量,NF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天冬氨酸含量 79.2μg/g; FM、LF及NF处理可以使果实中脯氨酸的含量增加,HF和YJ处理可使果实中脯氨酸含量降低,NF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脯氨酸含量,其含量达到 178.7μg/g 。【结论】在宁夏南部山区黑果腺肋花楸覆膜处理可以促进树体生长和果实硼含量的积累,行间种植绿肥对果实糖分积累有利,施牛粪对提高天冬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有益。
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施硒对提升薄壳山核桃果实营养品质的可行性,明确其在提升果实营养价值及实现功能性强化方面的应用潜力,为生产实践中硒营养调控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薄壳山核桃果实膨大期进行3种浓度(20、40、 60mg/L )的3种外源硒( L- 硒代蛋氨酸、发酵有机硒、亚硒酸钠)叶面喷施处理,测定果实形态指标,果仁中矿物质元素、硒、脂肪酸、大分子物质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等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以评估不同硒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 60mg/L 亚硒酸钠处理显著促进果实生长,籽质量较对照提高 21.5% ,果仁总硒质量比达 2.773mg/kg ,但有机硒转化率随浓度升高而降低。 L- 硒代蛋氨酸和发酵有机硒处理表现出较高的有机硒转化效率( 65.4%~84.7% )。外源硒处理降低了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提高了不饱和脂肪酸比例。 40mg/L 亚硒酸钠处理显著提高了果仁粗蛋白质量比0 Ω92.863g/kg )和可溶性总糖质量比( 33.569mg/g) ,分别较对照增加 17.6% 和 55.7% 。【结论】不同种类外源硒对薄壳山核桃果实品质有影响。亚硒酸钠处理具有最显著的促进效应,但高浓度处理导致果仁中无机硒积累过量。 L- 硒代蛋氨酸和发酵有机硒处理较适合用于果实硒强化。建议在实际生产中根据目标需求选择合适的硒源类型和浓度。
摘要:【目的】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山梨醇,研究其对设施桃果实外观品质、糖酸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提高设施桃果实的品质,为设施桃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生长健壮且结果良好的设施桃品种‘春雪’和‘红玉’为试材,通过使用清水(对照)、80、100、120mmol/L山梨醇溶液,在果实膨大期至转色期对桃树进行喷施处理,测定和分析果实在成熟后的外观品质(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和硬度)、糖酸(可溶性糖质量比、可滴定酸质量比)、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营养品质(总黄酮质量比、总酚质量比、抗坏血酸质量比和花青素比吸光度),运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处理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山梨醇各处理对‘春雪和‘红玉’桃果实果形指数、单果质量和可溶性糖质量比的影响不大,而喷施 100mmol/L 山梨醇显著降低了‘春雪’果实的硬度,提高了‘春雪’和‘红玉’桃果实的色泽、总黄酮质量比、总酚质量比、抗坏血酸质量比和花青素比吸光度。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春雪’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和单果质量、总酚质量比和总黄酮质量比呈正相关,果形指数和硬度、糖酸比和可滴定酸质量比呈负相关;‘红玉’果实中,花青素比吸光度和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呈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和硬度,总黄酮质量比和可溶性糖质量比呈负相关。【结论】 100mmol/L 山梨醇处理显著提高了‘春雪’和‘红玉’桃果实的总酚、抗坏血酸以及花青素比吸光度,从而提高桃果实品质。
摘要:【目的】解决重庆江津地区九叶青花椒因施氮不合理导致的土壤性状恶化及果实产量、品质受限问题,探索适宜施氮水平,优化施肥策略,推动当地花椒产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在重庆市江津区开展2年田间试验。以8年生九叶青花椒 Zanthoxylumarmatum var.novemfolius为试材,设置5个施氮水平NO、N1、N2、N3、N4(N含量分别为0、135、180、225、 270g/ 株)。在果实成熟期,对九叶青花椒产量进行测定,并采集土壤及树体的枝条、叶片和果实,分析干物质质量、养分含量、果实产量和品质,计算土壤质量指数。通过冗余分析识别与产量、品质相关的关键因子,并利用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探讨施氮量与树体养分、产量、品质和土壤性状的关系。【结果】九叶青花椒树体干物质和养分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施氮不足(N1)和过量(N3、N4)都显著降低了树体干物质和养分含量,分别平均下降 13.21% 和 15.60% 。施氮量增加时,土壤碱解氮质量比上升,而土壤pH值、有机质及交换性钙、交换性镁质量比显著下降。土壤质量指数在N2处理时达到最大值(0.65)。花椒的产量和品质指标随施氮量增加先升后降,在N2处理下最佳,较施氮不足(N1)和过量(N3、N4)分别平均提高 39.61% 和 31.79% ,品质综合值分别平均提高 148.28% 和 107.03% 。冗余分析显示,产量、品质与土壤质量指数、叶片氮质量比、叶片钙质量比、枝条镁质量比显著相关。PLS-PM分析表明,施氮通过影响土壤性状(路径系数0.74)增强了叶片、枝条和果实的养分吸收,最终影响产量与品质。【结论】适宜施氮能改善土壤性状,显著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推荐8年生九叶青花椒最佳施氮量为 180g/Ω 株。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葡萄种质资源果实农艺性状多样性,为品种鉴选、杂交亲本选择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以77份葡萄种质资源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对9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77份葡萄果实9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 11.10%~46.54% ,其中果粉厚度、单粒质量和果皮颜色等指标变异系数较大,而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异系数较小。可滴定酸质量分数的多样性指数在所测性状中最高,而单粒质量的最低。果实横、纵径与单果质量,果粉厚度与果皮颜色,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与可溶性糖含量,果梗长度与单果质量、可滴定酸质量分数均呈显著正相关。9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 65.175% ,能反映农艺性状的基本特征。主成分1代表性指标为单粒质量,主成分2代表性指标为果粉厚度,主成分3代表性指标为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主成分4代表性指标为果实纵径。果实农艺性状聚类分析将77份葡萄种质资源分为5类。【结论】不同葡萄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多样性丰富且多个性状存在相关性,其中果粉厚度、单粒质量和果皮颜色的多样性最为丰富,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较为一致,可作为综合评价的核心指标。
摘要:【自的】筛选适合宁夏灵武地区栽培的优良桃品种。【方法】以宁夏灵武园艺场引进的‘黄金冠’‘大久保’‘北京7号’‘重阳红’‘蓬仙13号’‘晚红冠蜜’‘金秋红蜜’7个优良桃品种为研究材料,对其果实的外观品质、内在品质和质地品质的21个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法进行品质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1)外观品质:在单果质量和横径、纵径、侧径方面,‘晚红冠蜜’‘蓬仙13号’和‘金秋红蜜’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果形指数结果显示,果实形状具有多样性;品种间着色特性分化明显,‘黄金冠’为亮黄型,‘大久保’为暗红型,‘北京7号’和‘重阳红’为中红型,而‘晚红冠蜜’和‘金秋红蜜’为中亮橙黄型。内在品质:‘重阳红’的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以及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糖酸比适中,风味较好。质地品质:‘黄金冠’在脆度、硬度、黏附性及咀嚼性上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质地性状高度协同,为唯一脆硬型品种。2)相关性分析显示:单果质量与横径、纵径、侧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形指数与纵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可溶性固型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果实硬度与脆度、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弹性与胶黏性、咀嚼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3)对18个性状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95.55% ,全面解析桃果实品质;其中,第1主成分结果说明脆硬质地与高酸度协同表达,但与风味糖酸比显著拮抗。【结论】宁夏灵武园艺场引进的7个优良桃品种的果实品质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中,‘黄金冠’是综合品质最好的早熟品种(质地突出),‘大久保’(均衡性状)和‘重阳红’(高糖中酸)是综合品质较好的中熟和中晚熟品种,可以适当推广。
摘要:【目的】解析新疆收集、保存的65份李Prunus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筛选特异或优良的李种质资源。【方法】以欧洲李 P. domestica、中国李 P- salicina和杏李 P. salicina × armeniaca为试验材料,通过调查物候期、测定表型性状和果实品质,利用变异系数、隶属函数、相关性、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供试的李种质资源物候期和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及重要性状综合评价。【结果】物候期的综合变异系数为 15.64%~104.49% 。始花时序类群划分为4大类群,其中杏李资源均属于早花期和中花期类群,中国李LT1417属于晚花资源,欧洲李中乌孜干1号和MY-O2013-2为极晚花资源。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 0.078~1.466 ;数量性状的综合变异系数为 1.56%~231.71% ,隶属函数值为 0.434~0.584 。重要性状之间存在广泛的相关性。聚类分析将65份材料划分为4个类群。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 74.031% ,分别包括季的果实大小、果实硬度、自然坐果率、果实发育期、开花持续时长、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维生素C质量比、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可滴定酸质量分数特征。通过综合评价指标,筛选出了6份综合性状特异或优良的李种质资源,分别为冬李01、总统、味厚、冬李02、恐龙蛋和早熟2241。【结论】65份李种质资源遗传变异较为丰富。通过综合性状评价筛选出了6份综合性状优异的李种质资源,可为新疆地区李种质的开发利用及资源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目的】完善枸杞品系综合评价体系,为青海柴达木地区枸杞栽培良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在观测枸杞营养生长、果实品质与产量,以及自交亲和相关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法、灰色关联度法和灰色关联TOPSIS法综合评价14个枸杞品系,筛选适宜的模糊评价方法和综合性状优良的枸杞品系。【结果】各枸杞品系营养生长、果实品质与产量、自交亲和性情况各异:ZJ15-13、ZJ17-01和HT17-03成枝力强,生长势强,耐修剪整形,树形可塑性好;ZJ15-13和ZJ17-01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余品系;ZJ17-01、HT17-06和ZJ16-16比叶质量高于其余品系;HT17-05和 ZJ16-09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其余品系,所有品系叶片相对含水率高于 85% ZJ16-08、ZJ18-03、ZJ16-16和ZJ17-02果实纵径长于多数品系,ZJ17-02果实横径显著宽于其余品系;ZJ17-01、ZJ18-03和ZJ17-02单果鲜质量高于其余品系,ZJ18-07产量明显优于其余品系;ZJ16-09果实营养成分丰富,含量高于多数品系;ZJ15-13自交坐果率达 70% ,异花自交亲和指数为2.03,属于自交亲和品系,其自交果实形态与自由授粉果实形态无明显差异。熵权TOPSIS法分析结果中 ci 值最大差异为 63.60% ,在3种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分辨力最高,且各指标权重值分布符合选育目标。【结论】在3种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熵权TOPSIS法最为适宜;ZJ15-13具有较高的自交亲和性,综合表现优异,具备在柴达木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潜力。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在鄂托克前旗规模化种植的经济林品种,推动特色林果业发展。【方法】以桃树Prunus persica、李树 Prunus salicina、杏树Prunus armeniaca、苹果树 Malus domestica、樱桃树Cerasuspseudocerasus、山楂树Crataegus pinatifida、梨树 Pyrus spp.7个树种为研究对象,观察各树种不同品种的生长形态、修剪反应,测定各树种不同品种的保存率、生长状况等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适生性评价模型,并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7个树种在鄂托克前旗的适生性。【结果】桃树的平均保存率最低( 56% ),杏树和梨树的平均保存率最高,均为 89%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新稍生长量与树高生长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根颈直径生长量与横向冠幅生长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5 )。而在苹果树中,保存率与新稍生长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1) ,其余树种两者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在桃树中,胸径生长量与新梢生长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余树种两者间呈正相关关系。杏树各品种中综合品质最好的为凯特杏,其隶属函数值为0.72;苹果树各品种中综合品质较好的是鸡心果和沙果,其隶属函数值分别为0.82、0.78;樱桃树各品种中综合品质最好的为美早,其隶属函数值为0.94;梨树各品种中综合品质最好的为安山南果,其隶属函数值为0.90,【结论】凯特杏、鸡心果、沙果、美早、安山南果等品种具有较好的适生性,适宜在鄂托克前旗种植。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油茶物种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普通油茶遗传改良和良种选育提供基因资源。
摘要:【目的】为杏果实品质改良、品种选择和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兰州大接杏和五月鲜为研究对象,从盛花后21d开始,每7d采集1次果实样品,并测定果实纵径、横径、单果质量、果实硬度和果形指数等物理和形态学指标,测定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纤维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乙烯释放量、淀粉含量、维生素C含量、柠檬酸含量和蔗糖含量等果实营养成分相关指标,测定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并测定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等抗氧化能力指标,分析2种鲜食杏果实在发育过程中各项品质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结合所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结果】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兰州大接杏和五月鲜2种杏果实呈现不同的生长模式。兰州大接杏的生长指标(横径、纵径和单果质量)遵循双“S”形曲线,五月鲜则呈现先快后慢的单峰生长模式。果实硬度的变化趋势与纤维素含量一致。果实乙烯释放量增加与果实硬度的显著下降相关。兰州大接杏和五月鲜的果实营养成分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基本一致,且五月鲜果实在营养相关指标方面的表现较好。在成熟过程中,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淀粉、柠檬酸和蔗糖的含量增加,而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的含量减少。2个品种的抗氧化能力相关指标变化趋势有明显不同,但各自的总黄酮、总酚、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呈现相似的动态变化模式。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兰州大接杏的综合得分随果实发育呈“U”形曲线,五月鲜呈“V”形曲线,成熟期兰州大接杏果实品质的综合得分(1.234)高于五月鲜(0.887)。【结论】在果实成熟阶段兰州大接杏的果实品质较好,而五月鲜因其早熟特性和优良的生理品质,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产区苹果同一品系不同品种果实品质性状差异,为苹果生产、区划和品种优化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宁夏不同地域产区嘎啦系苹果作为试验材料。在果实成熟期选取无病虫害且发育正常的果实,对果实的外观品质、风味品质和质地品质等多项指标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进行比较分析并做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的立地条件对苹果品质有显著影响。在外观品质方面,果实底色以黄色和黄绿色为主,着色多为鲜红色,但不同品种和不同果园之间存在差异。在色差指标方面,嘎啦(套袋)/八棱海棠的 L* 值最大,颜色最亮;米奇拉/T337的 a* 值最大,颜色最红;巴克艾/Nic29的 b* 值最大,颜色更黄。在风味品质方面,红寺堡鹏盛果业的5个苹果品种的维生素C含量差异不显著。同一品种且以T337为砧木的苹果在不同果园中的维生素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固酸比是衡量果实风味和成熟度的重要指标,红星达果业的嘎啦/T337固酸比最高,但其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含量并不高,果实味道偏甜但风味较淡。米奇拉/T337的可溶性固形物和酸含量较高,果实风味浓郁。糖酸比反映苹果的成熟度,鹏盛果业同一果园中不同品种的糖酸比差异不显著,但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存在差异。嘎啦(套袋)/八棱海棠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糖酸比最高,味道最甜。在质地品质方面,咀嚼性和黏附性对苹果的口感影响较大。巴克艾/M9-T337的咀嚼性最大,新鲜度高,果肉品质好。鹏盛果业的巴克艾/M9-T337黏附性最大,其次是嘎啦(未套袋)/八棱海棠,两者口感酥脆,耐贮性好。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6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 81.23% ,表明这6个成分能够代表果实品质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结论】综合评价显示,鹏胜果业的嘎啦(套袋)/八棱海棠果实综合品质最佳,渠口特色林业嘎啦/八棱海棠较差。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产区‘新梨7号’果实品质的差异,为‘新梨7号’种植区的优化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个产区26个梨园的‘新梨7号’为试验材料,测定果实外观品质、质地品质及营养品质共22项指标,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不同产区‘新梨7号’果实品质差异,对不同产区果实综合品质进行评价。【结果】不同产区‘新梨7号’果实品质性状差异较大。‘新梨7号’外观品质方面,甘肃产区果实单果质量( 257.48g )较大,新疆产区果实的果皮厚度( 54.53μm )较薄,新疆和甘肃产区果实的明亮度、红绿值、黄蓝值较高。质地品质方面,山西产区果实硬度( 6.87N )较大,果实胶黏性、咀嚼性均显著高于甘肃产区。果实营养品质方面,新疆、甘肃产区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蛋白质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总酚质量比及糖酸比均显著高于山东产区,其中,新疆产区果实总黄酮质量比( 79.12mg/g )最高;而山东产区维生素C质量比( 9.38mg/g? )较低而可滴定酸质量分数( 0.17% )较高。相关性分析显示,果实外观、质地品质均与营养品质之间显著相关。‘新梨7号’果实品质综合评价表现好的产区为新疆和甘肃产区。【结论】不同产区‘新梨7号’品质各有特点。新疆和甘肃产区的果实综合品质优于其他产区,更适宜种植‘新梨7号’。
摘要:【目的】明确化学防治对中国梨喀木虱Cacopsyllachinensis种群动态的影响机制,揭示香梨园中中国梨喀木虱的空间分布规律,确定合理的虫害防治措施。【方法】以中国梨喀木虱为研究对象,采用聚集度指标、Iwao 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函数法分析中国梨喀木虱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聚集因素,根据Iwao 的理论抽样数模型确定最适理论抽样数。【结果】化学防治模式下的中国梨喀木虱种群在库尔勒地区全年发生2次高峰,在香梨不同生育期的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化学防控可改变中国梨喀木虱种群数量变化,从而改变聚集指标值,使聚集强度(m)呈波浪形变化。负二项分布参数 (k) 大于1,种群聚集均数(λ)小于2,说明中国梨喀木虱的种群聚集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作用。Iwao 回归分析法显示中国梨喀木虱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幂函数法分析表明,中国梨喀木虱种群聚集度依赖密度,且随着平均密度的升高聚集程度越强。中国梨喀木虱的理论抽样方程为 N=(1/D)2(1.3232/m+1.8609) ,序贯抽样方程为 。
摘要:为了选育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品种,为腾冲红花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种支撑,按照优树选择标准及步骤决选优树,以决选的327株优树无性系苗木建立品比测定林,对测定林各无性系进行连续10多a的经济性状测定和评价。从327个无性系中筛选培育出果实经济性状优良、特异性状明显容易识别、一致性高且稳定性好的5个新品种‘霜降硕果’‘保油9号’‘保油10号’‘保油11号’‘保油12号’。这5个无性系2024年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种授权,现已在腾冲市、龙陵县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为黄樟超短轮伐期矮林栽培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1.5年生黄樟扦插苗为材料开展矮林栽培试验,在余江和吉安试验点开展坡位、密度、施肥及截干试验,调查黄樟试验林分的平均株高、地径、冠幅、鲜叶产量等指标。【结果】坡位对黄樟的株高、地径及冠幅均产生了显著影响,总体表现较好的坡位为下坡;造林密度对黄樟的株高、地径及冠幅均产生了显著影响,总体表现较好的造林密度为 1.5m×1.5m ;施基肥当年和1a后,基肥处理对黄樟林分的株高、地径及冠幅均产生了显著影响,每株施用 1000g 有机肥处理的效果要好于尿素和复合肥处理;截干处理对黄樟鲜叶产量有显著影响,100、 60cm 截干处理的鲜叶产量显著高于 20cm 截干处理。追施N肥对株高影响显著( P<0.05 ),追施P肥对地径影响显著( P<0.05 ),追施N、P、K肥对冠幅生长均有显著影响,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 N 肥、P肥、K肥。极差分析结果显示,单株施尿素50g 、过磷酸钙 150g 、硫酸钾 75g 时株高表现最好,单株施尿素 0g 、过磷酸钙 150g 、硫酸钾 50g 时地径表现最好,单株施尿素 50g 、过磷酸钙 150g 、硫酸钾 75g 时冠幅表现最好。【结论】黄樟矮林栽培以下坡为好,适宜的造林密度为 1.5m×1.5m ,造林时施有机肥 1000g/ 株,追N、P、K肥时,建议N肥少施(少于 50g/ 株)或不施,P肥施用量不要太大,应控制在 150g/ 株左右,K肥的施用量可控制在 50~75g/ 株,采收时截干高度控制在 60~100cm 。
摘要:【目的】筛选出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的最佳施肥方案,为巴山木竹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巴山木竹为研究对象,设计4个施肥处理(T1、T2、T3、T4)和不施肥对照(CK),分析比较各处理的发笋数量、新竹生长情况、竹笋矿质元素和营养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与CK相比,施肥处理使竹林发笋时间提前,发笋数量显著提高了 30.13%~57.26% ;毛笋和净笋的长度分别增加了 14.61%~40.94% 和 23.52%~44.00% ,质量分别增加了 14.49%~19.98% 和 22.24%~33.90% ;净笋产量、可食率和新竹胸径分别提高了 36.92%~77.54% , 5.69%~10.07% 、 10.31%~22.68% ;T4处理的净笋产量最高;新竹胸径最粗,分别达到 1 135kg/hm2 和 1.19cm 。在竹笋矿质元素上,施肥处理显著提高竹笋的钾、锌含量(分别为17.45%~37.98% 、 7.42%~112.03%) ,其中T4处理的磷、锌含量最高。在竹笋营养成分上,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竹笋脂肪和蛋白质含量 6.35%~58.73% : 15.95%~26.14% ,降低了粗纤维含量 1.09%~1.31% ,使竹笋的营养品质和食用口感得到提升。综合考虑4个施肥处理在净笋产量、外观品质、矿质元素和营养品质上的差异,T4处理在促进竹笋增产、提高竹笋外观品质、促进矿质元素吸收和改善营养品质方面的效果最优。【结论】在合理采伐的基础上,巴山木竹的施肥管理可以参考T4处理的施肥方案,即基肥施用有机肥(3000kg/hm2. )和复合肥( 225kg/hm2) ,追肥施用尿素( 225kg/hm2? )和复合肥( 225kg/hm2 )。
摘要:【目的】全面把握核桃研究的进展与热点。【方法】以2014—2024年收录于CNKI和WoS数据库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和CiteSpace工具,对国内外核桃研究的发文数量、作者、单位、期刊、高被引文章及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近3年核桃研究的发文数量趋于稳定,高被引文献多为综述性文章。核桃研究呈现多元化与深度发展的趋势,国内学者主要聚焦山核桃、核桃加工利用及核桃品质等方面,而国际学者更注重核桃的资源化利用及其营养价值与健康功效。核桃研究逐步从基础特性和农业生产领域转向现代生物技术辅助品种选育及健康功效的探讨,进一步深入到营养学和食品科技领域。同时,核桃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及生态环保研究持续进行。【结论】未来,核桃研究将集中于加强深加工技术的开发,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并继续深化核桃营养成分的开发与应用,尤其是在功能性食品和健康产品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学习将在核桃研究及产业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海南地区炒制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和感官风味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更适合油茶籽油的炒制工艺。【方法】以海南油茶籽Camelliahainanica和普通油茶籽Camelliaoleifera为炒制原料,内陆地区传统炒制工艺( 120° )和海南地区特色炒制工艺( 160°C )作为工艺手段,通过液压压榨制备得到油茶籽油(即为制备油),检测制备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和相对质量分数、 a- 生育酚质量比、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糠醛质量比和5-羟甲基糠醛质量比等指标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酸值方面,采用 120° 传统炒制工艺和 160°C 海南炒制工艺的普通油茶籽油分别高出海南油茶油 19.76% 和 23.26% 。过氧化值方面,在无热处理和 120°C 传统炒制工艺油中分别高出海南油茶籽油 55.96% 和 6.84% ; 160°C 海南炒制后则无显著性差异(2 (P>0.05) )。脂肪酸组成上,随着工艺热处理的加剧,海南油茶籽油的亚油酸相对质量分数由 10.22% 降至 7.46% 普通油茶的相对质量分数由 9.87% 降至 6.87% ,普通油茶籽油降幅更大。采用 120° 传统炒制工艺的普通油茶籽油共轭二烯和共轭三烯值分别高出海南油茶籽油 19.76% 和 14.29% ,采用 160°C 海南炒制工艺的普通油茶籽油共轭二烯和共轭三烯值分别高出海南油茶籽油 17.20% , 25.83% 。 160° 海南炒制工艺下,海南油茶籽油的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质量比分别高出普通油茶籽油 9.94% 和 33.33% 。感官评价上,2种油茶籽采用海南炒制工艺备制油风味整体轮廓近似,但在坚果味上海南油茶籽油以3.4分优于普通油茶的2.8分;采用传统炒制工艺的油中,普通油茶籽油风味轮廓饱满均衡,在烘烤味、坚果味和焦糖味上分别以1.9、2.0和3.2的评分优于海南油茶籽油的0.4、1.3和2.1分。【结论】海南油茶制备油的热稳定性更优。在相同工艺处理下,海南油茶美拉德反应程度更深。不同茶籽加工后感官评价存在差异:海南油茶在制备坚果风味油方面更具优势,而普通油茶更加适合传统炒制工艺,制备风味均衡的油茶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