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天下”观提示了先秦法家立论的两个边界,空间上以周天子统治区域为界,价值上以符合兆民的长远利益为界,前者是现实目的,后者是终极依归,前者的实现亦是为后者服务的。天下一统之后的秦政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重在偃武立德,后期重在开边兴作。从法家“天下”观的视角来看,前期秦政以法家“天下”观为基础,后期则在空间与价值的双重意义上,逾越了“天下”的边界。先秦法家主“变”的历史观,使其学说在一统天下
[摘 要]边缺是清廷为有效治理边疆等特殊区域而设立的特殊官缺,俸满优升是其基本属性之一。边缺官员俸满后的升迁分离任候升和在任候升,两者的候升期皆不断延长,但与普通官缺相比,其优升的优越性依然明显。离任候升者在候升期内无俸禄和养廉银,雍正以降,解决候升期内的经济问题已取代升迁成为最迫切的问题。在人多缺少、供需失衡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清廷对边缺在政治层面的优恤,被迫由俸满优升逐渐转变为优先保证边缺俸满官
[摘 要]1935年,日本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策划和实施“华北五省自治”图谋,其行为遭到全国人民尤其是平津地区广大知识分子的坚决反对。学界以《独立评论》骨干傅斯年、胡适等人为核心的部分平津学人,团结广大学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制止日本侵略者扩大侵华而积极努力。这批学人的主要作为有:一是利用声望、地位启导舆论,揭露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亲日分子推行“华北自治”的实质;二是奔走各地,运用其特有人脉资源努力做有
[摘 要]全面抗战前,作为军事战略物资的中国特产桐油跃居出口商品首位,但中国未掌握世界桐油贸易的主导权。南京国民政府试图对桐油实施统制,使之为其经济建设服务,同时成为其在国际舞台运筹帷幄的工具。在中德易货借款谈判中,德国向中国提出了大量的桐油需求,国民政府顺势推出桐油统制。全面抗战前的中国桐油贸易形成以汉口为中心,由外商掌控,以出口美、德、英为导向的市场格局。在不彻底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的情况下实施统
[摘 要]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当时在华西方人士对此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并在报刊、论著中对西安事变有大量书写,为观察此次事变提供了独特的“他者”视角。他们对西安事变过程进行了评论,分析了西安事变起因、各界反应及其造成的影响;还对西安事变与国共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肯定了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努力。因他们的身份和立场各异,也出现了事中观察、事后认知等不同的书写视角。史沫特莱、斯诺
[摘 要]在17世纪英国内战的历史语境中,爱德华·柯克出于现实政治需要,将《大宪章》塑造为一种反抗专制王权和捍卫臣民自由的“神话”。伴随着英国的海外拓殖,《大宪章》来到北美,并与特许状一起成为殖民地自治传统的一部分。在殖民地反英运动中,北美革命者与英国激进派遥相呼应,令《大宪章》在两个层面上发挥了强大的政治能量:其一是作为抵制母国政策的政治话语;其二是作为高度象征意义的权利和自由的护身符。美国独立
[摘 要]在最先兴起于大西洋世界的现代全球化运动中,欧洲诸强国之所以能在航海、贸易、传教、征服和殖民活动中不断取得进展,与其所掌握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具有正向的相关性。美国在独立后很快就加入这一潮流,而作为共和制国家的领导者,美国的建国者对世界的认识与同期的欧洲人有着显著的差别。他们基于所掌握的地理知识,采用“例外论”的思维方式,从价值和道德的维度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加以等级性评判,将全球划分为“
[摘 要]中世纪想象物研究是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学术生涯中的重要开创,但长久以来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通过与相邻概念的区别,勒高夫将中世纪想象物界定为传统现实之外富有诗意的幻想现实集合。勒高夫中世纪想象物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由奇观、时间和空间、身体、梦、英雄这五大类主题组成。勒高夫在史料选材上引入文学艺术类材料,注重词汇研究、“长中世纪”考察和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呈现出拒绝经济决定论的理论特点。该研
[摘 要]通过分殊人们表达政治观点采用的不同语言模式,波考克尝试对政治思想提供一种真正历史的研究。他尤其关注由对历史的论述构成的语言模式,考察它和其他语言模式是如何连接与互动的。以在时间中存在的社会这一概念为媒介,波考克既强调任何表达社会自我理解的政治思想都包含一种涉及时间的含义结构,也表明意在叙述社会起源和延续性的历史思想内蕴强烈的政治属性。波考克的思想史研究由此致力于沟通政治思想和历史思想的关